从粒子的角度看物质的教学设计_浓氨水论文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粒论文,教学设计论文,物质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一节课用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通过实验引发学生感知微粒的性质,并用微粒观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材分析】

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学生的认识发生了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学生们会问: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节的教学切入点。教材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像进入微观世界,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这是本节要达成的核心教学目标。另外,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帮助我们解决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

【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强烈学习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习本节的成功与否。对初中学生来说微观世界是陌生的,带领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是本节教学的关键。观察、想像、类比、模型化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中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方面选取教学活动素材,生动、直观地进入抽象的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像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认识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设,进行初步的探究。

(3)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

(2)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

(3)初步培养科学需要证明也需要证伪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小明的困惑:一天小明到厨房取点心吃,当他拿起纸包装的点心时,发现包装纸上居然有一些油,难道是纸漏了吗?学生讨论,说出各种各样的猜想和可能性。

[引入] 笔者听了学生的讨论,感到有些不错;有些相差甚远。要想清楚地解决小明的困惑,就请大家一起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吧。

[游戏] 请你在10s内把桌上的纸张尽可能地分成最小块。选出最小者进行展示。

[过渡] 这么小了,还能再分吗?(能,则追问:能分到看不到吗?)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初步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提问]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级吗?[学生实验] 用研钵研细高锰酸钾颗粒。

[提问] 你能将研钵中的高锰酸钾颗粒继续再分吗?(用玻璃棒小心挑一颗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展示给学生。)学生交流讨论,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操作。教师巡视,表扬用水溶解高锰酸钾的学生。

[过渡] (略)

[讨论回答] 物质可以进行分割;物质由很多微粒构成;微粒很小,肉眼看不到,等等。

[展示图片] 用铜的微粒书写的迄今最小的汉字“原子”。指出:这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铜原子所写出。进一步确立物质的微粒性。

[过渡] (略)

[演示] 在烧杯A中装入适量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学生看到,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适量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只烧杯罩在一起。

学生观察现象,提出各自的猜想:

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过一会才变色,与B烧杯无关。

②浓氨水遇到空气才会使酚酞变色。

③B烧杯中浓氨水的微粒跑到A杯中去了,使A烧杯中的酚酞变色

……

[过渡] (略)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提醒控制假设中的变量和不变量。

[总结] 把学生讨论得出的方案和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见表1。

表1

请学生分析上面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应该怎样解释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四可以知道,浓氨水中的某些物质可以和酚酞试剂作用变成红色溶液,当把滴有酚酞试剂的蒸馏水和浓氨水罩在一起的时候,滴有酚酞试剂的蒸馏水出现了红色,说明氨水中的某些物质可以通过空间进入蒸馏水中。继而说明,浓氨水中的某些物质的微粒处于运动之中,可以从浓氨水中进入空气中,再进入滴有酚酞试剂的蒸馏水中。

[教师讲解] 很好,这个实验证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前排的同学可以闻到氨的特殊的刺激性气味,也说明了这一点。浓氨水中的氨的微粒从液体中进入空气中,我们称之为挥发,这些微粒可以从空气中进入蒸馏水中,扩散到液体中。氨水中的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运动,为什么酚酞不会从液体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中,使浓氨水呈红色呢?

学生讨论,发表各种看法。

[总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有以下认识:

①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②刚才同学们所做的都是对一个问题的不同探究,只不过控制的条件有所不同,像这样的同一组实验有“对比性”,我们称之为比较实验,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过渡] 微粒还具有其他的性质吗?

[实验]

①在玻璃管中,加入一半酒精,再加入一半的水,用手指堵住管口翻转几次,观察体积的变化。

②在玻璃管中,加入一半水,再加入一半的水,用手指堵住管口翻转几次,观察体积的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①微粒之间有空隙;

②不同物质微粒之间的空隙不同。

[实验] 用两只同等体积的针筒,分别吸取同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慢慢推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空隙是不一样的;同种物质的“三态”变化,其实就是微粒之间的空隙不同而已。

[展示] 水、冰、水蒸气之间的空隙图片。

[学生回忆总结] 物质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空隙。

[教师] 现在你能否帮助小明解释包装纸漏油的困惑了吗?

[学生回答] 纸张微粒间有空隙,油的微粒又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有一部分油渗到包装纸外部。

[过渡] 学习化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现在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实验1] 在水中滴加红墨水。

[实验2] 在水中加一药匙白糖。

[实验3] 分别用热水、冷水溶解白糖。

[实验4] 在教室里面喷香水。

[实验5] 给自行车胎充气。

[实验6] 浓盐酸与浓氨水靠近时,冒烟。

学生观察实验,解释原因,答案略。

[评价建议]

①学习过程评价:可以从很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对物质世界微观构成的好奇心;能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微粒的运动特征;对实验活动是否表现出兴趣;参与探究过程的积极性;提出了几种新的实验方案;讨论交流的主动性如何;学习过程中收集了哪些资料;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等等。

②学习结果评价: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既要评价学生是否建立了教材要求的基本观念,又要评价学生能否应用这些观念去观察和认识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更要评价在建立以上观念过程中形成的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特别是对宏观现象进行微观想像的能力。

标签:;  

从粒子的角度看物质的教学设计_浓氨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