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三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三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有些实践的人都知道,当一个语文教师真难。难在哪里?难在头绪繁多、无所适从;难在捉摸不定、众说纷绘;如果是一个想真正弄点改革而又知晓语文学科性质及其教学规律的人,则难度就更大,苦恼更多,他首先会感到,按自己的内心意愿去改革会处处受到无形的束缚或钳制,简直无从施展;而若按流行的或主流的教学意识去做,则又感到“气不顺”,教学过程终有“血脉不畅”、“肠梗阻”等感觉。即使我们去听某些名家的公开课,也往往觉得他是戴着镣铐在跳舞,或者是被背后一条看不见的线牵着在进行勉强的表演。要是再说到学生厌学及其引起的种种弊端,那就更是一言难尽了。
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结症到底在哪里?
笔者从事中学教学与研究已经25年,也发表过教学研究文章,并曾引起一定范围的论争;但近些年来我基本不写这类论文。不为别的,只是感到,若不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改革,不从教育观念、教学意识或教学理论上来一个正本清源,所谓研究、改革者也恐怕始终只能瞎子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俳徊在初级水平或感性层面上,于事无甚大益。现在,看来出现了这样的势头,社会有了这样的呼声,笔者不揣谫陋,仅提出几个问题,以供广大同仁探讨。问题如下:
第一问:“政治性”和“思想性”是什么关系?
这是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产生于我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相信不少同行都有感觉,只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
“政治性”一词在《大纲》里没有明确提到,它只是在不少论者的文章里、讲话里出现。而它的出现又往往是连同“思想性”一起的,两词往往并称为“政治思想”。《大纲》虽然没明确提出“政治性”一词,但“教学目的”里规定要“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限定性词语“社会主义”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此词在《大纲》里出现了四次,至少有三次与思想教育有关。我想提出两个思考题:一是“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如何?二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语文课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政治教育?
问题的提出仍然来自于教学现状。由于极左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又没有语文教学界认真进行过清理,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因素,于是在普遍的教学意识和教学习惯里残存着“政治第一”“突出政治”等观念;政治是个框,什么都往里头装,分析主题思想要往政治上靠,分析人物也要往政治上靠,甚至分析语言运用也要引向政治,处处充斥着政治词语和教条,脱离文本,生拉硬扯;不仅仅课堂教学,教学参考书、训练题、考试题里也处处是这样的内容和要求。
这就是思想教育吗?
思想和政治是什么关系?应该是大概念与小概念的关系,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思想性包括着政治倾向或观点。面政治是政府、政党和个人在内政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性则是这种活动所持的态度和倾向。无疑它只是思想的一个方面,它主要是经济关系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所以不宜将“思想性”和“政治性”并提。其次,由前所述理由,政治活动主要是成人的社会行为,许多国家对公民的政治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犯罪处罚法规等进行了年龄的限定,不到18岁就无权参加政治活动。除非特殊的原因(如战争、动荡、革命等),他们是不应该参与政治活动的(红卫兵运动和上山下乡运动即是显例);学习和成长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以思想教育涵盖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概念的澄清和简明,是教学实际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培养21世纪新人的需要。
提到政治性就不得不涉及“阶级性”。在我们的课本里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内容比重过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既不等同政治,更不等同思想。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政治就等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并产生过许多流行观点,这些观点或意识早已受到党的清理或纠正,党已经明确表述;阶级斗争不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某些观点仍然残留在语文教材里,残留在教学意识里。这表明了我国语文教学(也包括其它学科)思想观念相对于改革开放形势的滞后性。特别是在以和平、发展为潮流的当今世界,阶级性消退,对话成为人类的共识和呼声,这些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现代意识和先进思想的人才,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责任实在任重道远。
第二问:学生厌学到底厌什么?
学生厌学语文已是普遍的严重事实,本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却变得最枯燥无趣令人昏昏欲睡,致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真是不可思议的怪事。教师厌教只能使教学更加枯燥,学生厌学只能导致教学的失败。那么学生厌学到底厌的是什么呢?
首先,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语文课丧失了自身的特点,异化了,变味了,语文不再像语文,而成了生搬硬套的政治术语的堆砌,成了鸡零狗碎的语文知识的杂烩。课文鲜活的艺术生命被肢解,成为思想或死板知识的印证物,就像卑躬曲膝的婢女,失去了美与生动,语文课成了解剖尸体课。学生讨厌的就是这种僵死的说教。这里涉及到如何处理课文的文学性(艺术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的关系问题。在对文学作品作理论分析的层面上,二者或许不能分出第一性第二性,但是在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层面上,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必须明确。根据上文笔者所论的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为着人们的实际语言运用,即培养读写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及审美能力,而不单纯是接受思想教育,那么我认为思想教育就只能是第二位的。我们不能借口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就依违其间、含混下去。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分清文学理论研究和语文教育学科的区别,加之极“左”思想的干预,曾经出现过语文课当政治课上的怪现象,现在虽然不那么严重,但认识的混乱和教学实际中的思想分析大于文学(艺术)感受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在这个问题上缺乏理论勇气,没有划清思想界限,导致了数十年的种种麻烦。
其次,由于前一个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方法的机械僵化,甚至违背课文自身的客观存在,“为赋新诗强说愁”,硬性灌输政治思想教条,生拉硬拽,牵强附会,逼人就范。而青少年的心理阶段是最容易引起逆反情绪的,最不喜欢听人教训。把所谓“德育渗透”(且不说这提法本身是否有理)搞成了德育硬灌,学生不会欢迎。
其三,由于前两个问题又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即作业、考试等方面的弊病。作业枯燥无味,思想僵死;考试常常考那些规定死了的语句,剥夺了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进行回答的权力,判断题以理性的冷漠框死学生的悟性,选择题大多似是而非,形象模糊,区别度极小,学生(甚至教师)只能连蒙带猜,如同儿戏,这些必然强迫学生生吞活剥,学习如咽苦药,久而久之,岂能保持学习兴趣?恐怕连语文或文学都成为痛恨的连带对象了呢!
语文不是理性分析为主导思维方式的学科,它以悟性为探索的思维触角,也以悟性的提高为旨归。因为教材里的大多数的课文在本质上属于文学(语言艺术),不可理性化,不能标准化和量化。对语言的理解固然有大体的约定俗成性,但具体人则有各自的感悟与体验,这不但是允许的,更是值得提倡的,语文的天职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哺育其个性,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审美兴趣,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而不能压抑之、禁锢之、扭曲之。否则学生必然对语文学科疏远之、痛恨之、抗拒之。
最后还有一个教材选文不当的问题。某些课文不精不美,或者说教味太浓,或者超越了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阶段,或者脱离时代面目陈旧等等,这些都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第三问: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
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素质?自从提出素质教育以来,这方面的说法很不少,有人把它分析得很细,从语言到文化到思想到智能再到审美,面面俱到。这听起来是不错的,但是,什么事物都是诸多因素的综合体,事情弄得太琐碎恐怕不利于操作,也容易使人无所把握重心与要点。任何事物的把握都只能抓其要害,围绕核心开展,才能头绪清楚,纲举目张。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我以为,语文素质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和一个核心。三个基本方面是:基本知识、读写能力和思维品质;一个核心是思维品质。
说思维品质是核心,首先是从语文教学的功能和目的来考虑的。我以为语文教学概乎言之不过一句话;语文是使人聪明的一门学问。因为它不会教给人们任何一种具体的生产技能或谋生手段,甚至也不是“科学知识”;但它是无用之用,读书识字无非为了教人聪明;有了这样的聪明才能做或做好其它的事。什么是“聪明”?“聪明”就是思维品质好。我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说“语文是最重要的(生活)工具”。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使之成为具备起码思想素质的人才。
说思维品质是核心也是因为思维不是孤立的,它与基本知识和读写能力相互依承,三者的关系是宝塔状的;知识是底座,读写能力是塔身,思维品质是塔顶。思维是借助各类知识进行的,比如词(概念),以及基本的语言规则等。读(听),就是通过思维领会他人的语言作品;写(说),就是把自己的意思表达为语言作品。读写活动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它直接受思维活动的支配、制约和指导。思维借助于知识(词、法则)进行读写,读写知识需要思维的参与(支配与指导),思维的参与又提高了它自身的品质。读写能力是在具体对象上实现了的思维,思维是对表现于具体对象上的读写能力的抽象。提高后的思维品质又强化了读写能力。所以思维更本质更内在更重要。就像盐溶于水,思想是盐,词语是水,读写活动是品尝盐水的过程,而思维品质是品尝盐水的能力。事实就是如此。三者相互依承,却有鲜明的主从关系。思想品质的锻炼和提高在课堂上总是通过读写活动进行的;读写活动是手段,提高思维品质是目的;而读写能力的实质性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如果我们不严格区分清楚这种关系,这也重要,那也重要,就会在实际教学中面面俱到,头绪纷乱,走上割裂文本、鸡零狗碎的老路。明确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对基本知识的轻视,相反,它正好强调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作用,只有更扎实地学习基本知识才能提高思维品质。
应该培养中学生的什么样的思维品质呢?我以为是:主动、灵活、合乎逻辑、实事求是和善于质疑。教材无非是例子,即进行思维训练的材料。学生要有思维的热情、渴望才有主动性,进而才可能有好的思维效果;被动呆板的思维状态结不出好的果实。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实际多角度地利用教材,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切忌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训练项目列举了18条之多,具体得很,但关键还在于把这些项目变成“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或参考书的结论,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还要客观地分析教材,不架空,不拔高,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合乎逻辑,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善于质疑是创造性的首要条件,要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对比思维,发展其个性,这也是人才成长的根本所在。
是否有人开始担心了;这么强调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不是会削弱实际的读写能力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第一,思维训练与读写训练在本质上是同一事物,只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说法。第二,思维训练脱离不了具体的读写对象即语言作品,因而也脱离不开具体的读写活动。第三,当一个人的思维品质高起来的时候,他的读写能力也必然高起来,出现创造性。第四,思维品质比具体的读写能力更重要。如果你一定要说得通俗些,你不妨只提“读写能力”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