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地方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与标志_经济论文

新世纪地方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与标志_经济论文

新世纪地方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与标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路径论文,标识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0)03—0004 —04

地方社会科学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既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制定和实施“十五”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积极探索地方社会科学院发展的思路,明确地方社会科学院发展的目标,对于调整科研布局,强化学科建设,改进科研管理,发挥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职能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面临一个繁荣、崭新的局面。从国际背景看,面对剧烈动荡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许多战略性的研究任务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出前瞻性的科学预测和决策分析。从国内形势看,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提出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课题,需要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到火热的实际生活中去研究探索,去丰富发展,拿出优秀的科研成果为党和政府献计献策。从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看,世纪之交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着学科细化、科际整合及实证性研究加强,世界性与民族性、国际性与区域性融合的趋势;新的实践和新的认知,不仅使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老学科发生了变革,而且大量新兴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同时,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学术环境也打破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自我封闭状态,通过学术交流协作,引进吸收,开阔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视野;而高新技术手段的采用,也使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发生了革命。时代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时代提出的课题就是社会科学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因而,目前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已经为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空间并展示了美好前景。

当然,也应该看到,飞速发展变化的形势也使社会科学面临严峻的挑战。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转型和角色转换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思想意识形态趋于淡化,理论研究“重技轻文”,许多理论在实践中无法找到落脚点,许多科研机构经费紧张,队伍断档,学科建设后继乏人,亟待“抢救”。从地方社会科学院状况看,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办院模式、研究方式,使地方社会科学研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要,造成体制内僵化,体制外不活;科研总体水平不高,学术精品较少,理论上缺乏突破,应用上时效性不强;主动服务意识较差,科研参与能力不足;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转变滞后,还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创新少,观点炒作多;知识积累少,应景之作多;治学严谨者少,学风浮躁者多的现象。我们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整改,培养和推出一批有真才实学、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队伍,才能胜任新世纪赋予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二、地方社科院发展的职能定位与结构关系

地方社会科学院是地方社会科学的综合研究机构,是地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它不同于学术团体,不同于党政部门的政策研究机构,也不同于高等院校内设立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在全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格局中处于特殊地位。它既不能像中国社科院那样,学科门类齐全,研究领域广泛,宏观研究和基础研究比重较大;又不能像具体专业研究所,侧重于某一专业研究或微观对策研究;更不能像党政机关的政研部门,主要负责决策咨询。它必须加强应用研究、兼顾基础研究,以中观研究为主、兼顾宏观和微观研究。地方社科院在改革和发展中,应当处理好不容回避的十个关系:(1)与中国社科院的关系, 应是业务上指导的兄弟关系;(2)与地方社科院之间的关系,是横向联合、 平等协作的业缘关系;(3)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隶属与服务的关系;(4)与大学及其研究机构的关系,是竞争与协作的关系;(5 )与学术社团组织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依存关系;(6)与企业的关系, 是提供智力资源获得有偿服务的关系;(7)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是以基础理论作为支撑提高应用研究的质量,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互补关系;(8)科学研究与开发创收的关系, 是以创收养科研,以科研促创收的互动关系;(9)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是先适应后生存、先改革后发展的递进关系;(10)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突出重点与整合创新的关系。

地方社科院未来发展的职能定位,不能搞小而全,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地方社科院的功能定位,第一要突出应用研究。地方社科院的应用研究,要以探索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核心,为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制定改革和发展战略服务,为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企业和社区发展服务。这些研究一定要占领综合战略决策咨询的制高点,在总体战略研究上形成别人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抓住功能定位的制高点,才能抓住为地方党政部门及其他决策主体服务的关键,社科院的作用才能受到地方领导和社会的重视。第二要突出地方特色。要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本地区实践相结合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包括很多,地方社科院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的坚强阵地,成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名副其实的基地,就要抓住理论与实践“结合”这个制高点,在“结合”上确定自己的研究优势。同时,一定要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党史等必要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以及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走在前列,拥有一批地方性优长学科,才称得起地方研究院。第三,突出学术中心地位。以辽宁社科院为例,目标和职能定位为辽宁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心、科研活动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成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基地,成为辽宁以至全国一流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专业领先,拥有一批优长学科;人才辈出,学术权威汇聚;精品叠出,学术论著充盈的地方名院。

三、地方社科院的改革探索与发展路径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强化管理,开门办院,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走出一条科研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功能多样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方社科院发展的新路子,是地方社科院改革与发展的惟一抉择。

地方社会科学院必须形成以科研为中心,以调研、咨询、规划、专业服务为基本功能,以理论宣传、教育培训、智力开发、出版发行、创收经营、物业管理为配套门类的体系,为实现科研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打下基础,才能跻身全国地方社科院前列,并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基本要求是:(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科研、行政后勤和开发创收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由行政事业型向科研产业型的办院模式转变;(2 )科研人员要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研产业化发展需求的转变;(3 )要实施人文学科研究与社会学科研究分类管理的体制和模式;(4)要进一步提高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 增加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后劲,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实施精品战略,每年形成一批在地区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提高著作、论文和调研报告精品率,针对一些地方难点和热点问题,每年在地区内和全国举办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研讨活动;(6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定数量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管理骨干;(7 )实施咨询工程,每年向地方党政部门提出多项有较大价值的咨询建议,并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和企业开展咨询活动,使咨询产业有突破性的进展;(8)实施信息工程,建立省(市、区)情资料库, 实现微机联网,努力建设地区性社科情报信息交流中心,办好学术理论刊物和信息咨询刊物,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科研信息;(9 )实施开发工程,通过教育开发、庭院开发、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开发和科研项目开发,不断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改善全院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为自身改革和发展提供较好的物质保障。

四、地方社会科学院发展的个案与标识

根据全国社会科学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从地方社科院的实际出发,辽宁社会科学院的办院方针具体表述为:以建设“四个中心、一个基地”为目标,以辽宁经济和社会问题研究为中心,为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应用研究、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学术中心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门办院,坚持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争取多出新观点、多出好对策、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

为实现这一目标,辽宁社会科学院要调整科研布局,由以学科建设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经济重大问题为导向,把研究重点放在党和政府关注的、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近期应重点围绕下述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1 )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战略研究;(2)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与三年脱困;(3)农业产业化与加快小城镇建设;(4 )发展高新技术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5)加入WTO对辽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影响;(6 )鼓励引导消费与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途径和办法;(7 )民营经济综合研究;(8)辽宁金融市场结构问题;(9)人口与城市化问题;(10)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与发展;(11)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全;(12)世界经济走势与辽宁对外开放战略;(13)依法治省与依法行政;(14)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研究。人文学科要发挥优长,突出特点,围绕清史、抗联史、满学、东北近现代史、地方文学、鲁迅研究、宗教问题、文化哲学、民俗问题、伦理问题等做好选题规划工作。

为了贯彻地方办院方针,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一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精神,深化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及时调整人员和机构,对职能重叠、影响办事效率的部门,予以撤并;改变职称终身制,对部分专业人员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推行和完善以聘任制为核心的基本用人制度,变身分管理为岗位管理,建立科学的工资分配制度。二要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根据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打破“小而全”的学科结构,大力加强应用学科和基础理论的优长和特色学科,扶持新兴的交叉和边缘学科,撤并没有特色、难以形成优势的学科。制定重点学科发展规划,对各重点学科在省内、国内的位次摸底,对其发展趋势及省内专业分工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学科制定配套政策,在经费、人力配置、岗位设置上实行倾斜。三要引进市场机制,强化科研管理。新的科研管理体制要强化激励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强化科研实体和科研人员的责、权、利约束。四要大力加强开门办院。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借鉴模式,创办与政府部门、企业、社团联办的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和有偿研究,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五要按照服务社会化、管理产业化的方向,把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分开,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六要走科研、智力服务、开发创新“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发挥智力、人才优势,鼓励创办与社科事业相关的产业,在体制外搞活。

在新世纪,为开辟地方社科院发展的新路径,树立新标识,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加强科研人员的思想建设,有计划地加强邓小平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省情的学习,提高其理论和政策水平。要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思想启发人,用先进的典型引导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为地方院深化改革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收稿日期〕2000—02—25

标签:;  ;  ;  

新世纪地方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与标志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