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群体党建”:社区党建资源整合的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市嘉定区新城路社区为例_组织发展论文

“建设群体党建”:社区党建资源整合的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市嘉定区新城路社区为例_组织发展论文

“楼组党建”:社区党建资源整合的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社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嘉定区论文,为例论文,党建论文,海市论文,资源整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4-0044-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传统的以单位为主要依托的基层党建格局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学者开始将基层党建的关注目光投向日渐发育的城市社区,对社区党建在新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凝聚党的社会力量等方面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如,学者林尚立较早地提出了要使社区党建成为基层党建重心的观点[1]。不言而喻,新时期,社区党建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党有效组织、动员和整合城市基层社会的重要载体。然而,社区党建资源的变动性、松散性,使社区党建面临一些困境。如何有效地发挥社区党建的作用?本文所考察的上海市嘉定区新成路社区“楼组党建”,正是为应对这种困境而创造的一种社区党建资源整合的新型模式。

一、社区党建新理念:整合楼组空间的组织资源

“楼组党建”是社区党建的创新方式,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新举措。所谓“楼组党建”,是指在居民楼宇中以“楼组”为单位,把居住在同一楼组或相邻楼组的党员组织起来,在不改变党员原有组织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临时党小组,围绕居民共同关注的利益问题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活动。其实质是在社区党组织统领全局的基础上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楼组党员嵌入或加入到楼组管理和楼组服务中,组成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集体行动单元,实现对基层社区生活的组织重建和执政党的基层社会整合。在新的历史时期,“楼组党建”为基层党组织有效利用党建资源,增强党对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从而为党构筑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开拓了新的思路。

“楼组党建”的开创,凸显了在楼组空间中充分整合组织资源的党建新理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各种资源、各种力量在社区重新整合,特别是随着社会事务正从企事业单位剥离出来,向社区空间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要由社区来承接。人们退(离)休后选择居住地更加自由,大批退(离)休党员离开原来工作单位回归到社区。大量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员,虽然其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不在社区,但是他们工作之余的居住和生活空间也主要在社区。因此,新的形势下居住区这个纬度成为全方位地覆盖党员关系的重要领地。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把社区中从单位游离出来的党员重新组织到社区党的组织中,并且把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党员,也作为重要的力量,同社区中的离退休党员共同组织起来,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的组织整合,是社区党建有效运转的关键。

然而,如果要将社区内工作领域、生活方式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的各类党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必须在这些异质性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利益纽带。社会学观点认为,社区在本质上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单位,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轴心而形成的保障和实现特定公共利益的共同体。因此,社区的空间环境已不是纯粹的物理概念,因其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利益和公共精神而具有社会属性。但是,目前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党的建设实践中,一般比较强调组织和社会网络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而对于空间环境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相对关注不够。事实上,在一些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发展中社会,由于社会中间组织欠发达,社会人员的空间分布方式往往是组织和社会网络形成的基础,人的居住和活动环境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网络关系构成社会动员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空间环境在社会动员中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19世纪的西欧正处于新生市民社会与传统社区共存时期,虽然当时的大多数社会运动都是由正式组织发起的,然而这些正式组织同时又相当依赖于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增强其动员潜力[2]。当前,中国正处于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现代社会中间组织发育尚未成熟,决定了空间环境是社区建设赖以依托的重要资源。社区作为社会共同体维护社会秩序、整合社区资源、创造社会资本的社会性区域,如果能改造为一种有效的组织手段,其作用将是目前其他社会基层组织的现有功能所不能覆盖的。“楼组党建”正是利用了空间环境的因素,将居民居住的“楼组”改造为执政党整合社会的有效组织手段。因为,相对于社区或小区来说,楼组是更加微观的社会单元,是居民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邻里之间彼此交往、沟通信息的场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紧密性和共同性,楼组党小组具有一定的组织基础、情感基础和利益基础,“楼组”的特性与“组织”的特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为加强社区党建提供了新的载体。正是抓住了楼组作为空间环境的有利要素,“楼组党建”创造性地将“楼组”与“党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社区党建的新理念。

二、实践创新:开发社区党建资源的个案分析

新成路街道位于上海市嘉定区,2003年以来,开展了“楼组党建”的创新性工程,在上海乃至全国形成了较大影响,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和“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研究新成路社区“楼组党建”在整合社区党建资源中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对于推动社区党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居住空间为原则,开辟基层组织设置的新方式

当前,随着社区功能的愈益健全,各种社会力量向社区的不断汇聚,社区党员出现了“三多”现象,即没有固定单位的党员不断增多,组织关系转到社区的党员不断增多,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时间不断增多。居住在新成路社区内的党员(包括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占居民人口的9.3%,这是社区建设无可比拟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组织,这些资源必然处于“闲置”和“休眠”状态,而难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为此,新成路社区党工委探索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整合社区党员资源,发挥党员凝聚群众作用的新路子。2003年9月,新成社区新成四坊6号楼率先成立了街道楼组党小组,开展了“楼组党建”的试点工作。该楼组共有12户人家,居民34人,其中党员9人。楼组党小组成立之后,6户党员家庭与6户非党员家庭结成学习对子,把创建学习型楼组作为楼组党小组的活动内容,开创了“楼组党建”最初的组织模式和活动方式。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至2007年6月底,新成路社区8个居委会建立了826个楼组党小组,覆盖楼道1206个,覆盖率达到100%;参加党员4692名,占党员总数的98.5%;其中在职党员3639人,占党员总数的99.5%。楼组党小组是根据社区党员分部情况,以楼组或相邻楼组为单位组建而成,每个党小组由三名以上党员组成,原则上不超过10人,民主推荐产生召集人1到2人,一名党员至少要与一户以上居民结对,建立社区党员联络站,各个居民区党组织具体负责指导“楼组党建”活动。楼组党小组的建立,突破了以往党员组织管理以组织隶属关系为依据的模式,在党员原有组织关系隶属不变的基础上,将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党员以其所居住的空间环境为依托,实现了组织资源的重组和再造。尤其是通过开展“楼组党建”工作,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引进楼组,实现了党的工作由社区所属党员向居住在社区内全体党员的延伸,为社区在职党员的双重管理提供了新途径。

(二)以服务群众为核心,构建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新平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当前,随着社区日渐成为人们生活和精神依托的重要场所,人们对社区的利益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且这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既有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有对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的关注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往。为此,新成路社区“楼组党建”以“群众有需要,党员能做到”为原则,围绕营造楼组文化、加强互帮互助、促进邻里和睦、发展居住环境、倡导文明科学、确保安全等关系居民切实利益的问题,为群众提供便利而多样化的服务。为增强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社区党工委及时调查服务内容,要求党员走巷入户,访贫问苦,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改变了过去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干、多数党员看的尴尬局面,大大拓展了党员服务的内容。首先,通过互帮互助,营造社区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如家住南陈社区228弄36号楼201室的邓礼孝夫妇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两个孙子在上海读书,每天两位老人骑自行车接送孙子上下学。楼上501室的党员姜黎明知道情况后,就主动开着私家车送他们的孙子上学。而邓礼孝夫妇俩了解到楼组里双职工家庭因工作忙而没时间买菜,就当起了义务采购员。其次,通过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资源优势,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特色化的服务。仓场路421弄38号楼组党小组长是一所党校的常务副校长,在他的牵头下,该党校与南陈社区党总支结对,楼组党小组与无党员楼组“牵手”,为社区党员上党课,为居民送书送温暖,不仅发挥了党校的资源优势,也为社区党建注入了新的活力。仓场社区迎园一坊16号楼组党小组组长是一家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董事长,他组织楼组居民参观嘉定建设发展新貌,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后顾之忧,使居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以往党员尤其是在职党员多是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摆摊式”地等待群众来接受服务,而这些灵活的服务方式突破了服务时间和形式的限制,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提供了“门对门、户对户”、“随时随地”的便利,使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满足。

(三)以公共参与为载体,发挥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作用

“楼组党建”如果只是组织和动员党员单方面地参与和奉献,而不能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的兴趣和意愿,就只能是组织化的、短期性的行为而难以持久。楼组是社区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社区的一部分,具有社区属性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楼组内开展的一切党建活动必须与社区的基本属性相契合。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所谓社区是指那些存在于工业社会以前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3]。根据社区的这种特性,国际社会一般强调社区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将社区各种社会力量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动、自发地参与中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促进社区的发展。因此,公民的参与对于社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楼组党建”通过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行动,极大促进了社区群众的参与意识和热情。如,新望社区塔城东路255弄33号楼王先生是位私营业主,平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妻子和儿子的生活。在社区党员组织的一次外出旅游活动中,王先生的妻子被邀请一同参加。王先生深受感动,于是,每年主动慷慨解囊,资助小区活动。同样,在没有开展“楼组党建”之前,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较低,社区活动公共参与率不高,“楼组党建”的推行大大改变了这种现象。这在源珉社区居委会举行的一次义务植树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原本这次活动只通知社区干部积极分子参加,在楼组党小组的影响下,100多名党员和居民群众加入进来,顺利完成了植树任务。

(四)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为“楼组党建”提供根本保证

“楼组党建”能否持续运作,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关键。首先,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楼组党建”的实效性。如每个楼组党小组要制定活动计划、建立集体和个人活动台账;楼组党员要做到“三公开”,即公开身份、公开门牌号码、公开联系方式,制作《楼组概况》、《党员联系户一览表》,以方便群众及时与党员取得联系。其次,建立评议和激励机制促进“楼组党建”更好开展工作。社区每年召开“楼组党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评选和表彰100多个先进楼组党小组,进行广泛宣传,以起激励和示范作用。最后,构建“楼组党建”的组织和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健全社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联络站、楼组党小组的工作网络机制,形成“楼组党建”工作链,使“楼组党建”获得组织体制的支撑。此外,还根据“楼组党建”工作的需要,社区党工委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拨出专款用于版面宣传、开展活动、奖励先进等。

三、价值与启示:“楼组党建”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创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高度概括,也是新时期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新成路社区“楼组党建”的实践,蕴涵了基层党建在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对于如何推动社区党组织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及时解决了基层群众遇到的难点问题: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政治功能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党动员和组织社会的有效政治组织资源。革命时期,党主要是依靠基层组织进行动员和组织社会的工作,这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经验。党执政以后,虽然有了强大的国家机器、舆论工具和其他社会资源,但由于党的基层组织所具有的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难以涉及、市场无法作用的地方,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转型的加剧,大量的社会矛盾开始向社区沉积,居民之间利益的摩擦和纠纷也在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纠纷就会扩大、矛盾就会激化,势必影响一方的安定。过去社区居民一有纠纷和矛盾就找居委会,现在楼组党小组成了消息前哨,楼组一有“动静”,楼组党员早知道早解决。由于党员与群众生活在同一个楼组,党员与群众容易“零距离”接触,从而有利于倾听群众心声、收集民情,体察民心、观察民意,承担了群众利益诉求主渠道的功能,使党的组织系统成为沟通群众与政府关系的重要渠道,促使问题得到解决,并起到利益协调的作用。如新成路街道的南陈社区2004年发生的邻里矛盾纠纷是103起,2005年是60起,2006年减到20多起,2007至2008年只发生了4起。街道连续五年无群众到市或赴京上访,“万人刑事发案率”始终保持在全区的最低水平。“楼组党建”对于当今正处于急剧转型中的社会来说,无疑如同建造了一张防震网和一堵缓冲墙,有效缓解了由于矛盾集聚所带来的社会波动和振荡,对保持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有效实现了党员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增强了党的合法性基础

与争取选民多数而存在的西方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要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除了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获得认同之外,遍布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广大党员对群众产生直接的凝聚作用是获得执政认同的另外一种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是广泛的群众性的政党,党员是政治和社会的精英,也是公民和社区的成员,他们具有较强的服务群众的觉悟和能力。目前,居住在新成路社区的在职党员有3600多名,其中副处级以上的党员领导干部就有120人,科级党员干部达到380人。他们不仅积极参加了“楼组党建”活动,而且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在新成路街道的南陈社区115个楼组党小组中,在职党员干部担任党小组长的有109个,占了95%。这些在职党员干部的八小时之外的行动融入社区之中,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服务,促进了与社区居民平等、协商、合作的交往关系。在服务群众中,使群众能够经常听到党的声音,看到党员的形象,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从而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三)极大丰富了社区群众的交往形式:提升了居民的社会认同

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具有地域性、聚集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这种地域性和聚集性的特征使得社区主体的利益有了一定的关联性。而社区多元性的特点又使得利益主体的关联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往往难以形成共同的关注点。这是造成社区治理过程中集体行动困境的主要原因。社区建设本质上是公共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对分散化的多元权利主体的利益进行协调,促成合作关系的建构,以达到公共利益的实现。一般而言,社区合作关系的构建程度取决于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所谓“社区社会资本”,是指居民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信任,这种网络和信任有助于将居民个体融入社区,形成社区合作治理的力量,从而增进社区的集体福利[4]。社区社会资本的累积需要通过推动邻居关系来实现。“楼组党建”以“沟通、互助、温馨、和谐”为主题,开展家庭读书会、楼组运动会、楼组技能赛、楼组歌咏会、邻里恳谈会、居民结伴旅游等活动,大量的公民参与网络提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交往渠道,不仅拉近了党员与群众的距离,也加深了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社区邻居关系的重建,使原来关系冷漠、互不往来的邻里关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塑造了居民对社区更高层次的社会认同。

(四)有力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推动了社区的全面发展

党的建设从来就不是孤立地就党建抓党建,它始终同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环境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同样,党的基层组织不仅肩负服务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任务,还要承担起推动基层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群众只有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得到实惠,才会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党。因此,将“楼组党建”与基层社会的建设管理相结合,通过“楼组党建”带动社区建设,才会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为此,“楼组党建”以群众需要为根本要求,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确立了“六员”和“四无”的工作准则:“六员”即党员要做好“宣传员、示范员、信息员、服务员、调解员、监督员”,以此实现楼组的“四无”,即“无违法违约现象、无邻里矛盾纠纷、无安全防范事故、无封建迷信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推进,“楼组党建”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已跳出“楼组”,逐步向“横向”和“纵深”扩展和延伸,其工作逐步融入搞好居民自治、加强社会管理,拓展社区服务、搞好社区治安,繁荣社区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工作中。社区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区成为弥合阶层分化的、平等的生活空间,化解经济矛盾、避免社会冲突的整合空间,累积价值传统、维系社会规范的文化空间[5],从而真正成为和谐有序的社会共同体的生存空间。

标签:;  ;  ;  ;  ;  

“建设群体党建”:社区党建资源整合的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市嘉定区新城路社区为例_组织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