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相处得如何?_家庭教育论文

父母和孩子相处得如何?_家庭教育论文

父母和孩子怎样相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父母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眼里的孩子和孩子眼里的父母

零点调查公司最近完成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如今城市市民最关心、最担忧的问题已从“物价上涨”变为“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中,孩子的学习成绩又排在首位。调查分析表明,家庭教育中明显表现出对孩子的“三过”:学习成绩标准要求过高;生活起居过分呵护;对孩子的事干涉过多。

对此,社会学家们大声疾呼: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步入误区的爱,则可能是对孩子的摧残。

家长眼里的孩子:只为考高分而学

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分数,特别是受着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惟一的标准是:出类拔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朱小蔓说,目前家教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大大超出了他们的实际承受能力。一味地要求自己的孩子超过所有的同学,甚至不惜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种做法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

记者在调查中也强烈地感受到,现在的父母,大凡如若自己是成功者,若子女培养不出众、不成功就像遭受了莫大的羞辱一般,在人前不敢抬头;大凡自己不成功的,对子女就更缺乏宽容,把子女当做自己最后的赌注。有这样两个女孩子的经历让我们心里久久无法平静:一个女孩小学四年级时,母亲就经常不断地恐吓她:“你要考不进市重点中学,我就死给你看。”女儿放弃所有的娱乐时间全力以赴,终于考进了母亲要求的重点学校。接着母亲又要求女儿,为保证三年后再考入重点高中,必须再考全班第一。女儿尽管拼命学,但这一次面对更多的强中强,很难再考到第一。在一次学期期末考试前,母亲发狠地说,“这次再达不到前五名,我就抹脖子!”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另一位中学生也是在母亲这般无休止地强压下,选择了自杀。

据北京青年联合会调查,54.8%的家长认为,“管教子女越严,子女今后成就越大”。北京一所小学一个班的48名一年级学生中,因学习问题挨家里打过的竟达47人。

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今的家长一方面在学习成绩上对孩子苛求得几乎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却是百般呵护,百依百顺,培养的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据统计,在城市里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占45.5%,高中生占52.9%。专家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突出问题是劳动观点丧失,依赖和索取心理滋生,生存能力弱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家长认为,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们为他当高级保姆,要是成绩不好那就完了,将来不是我们当保姆的问题,而是孩子有没有饭碗的大问题。

孩子眼里的父母:只让他们为出人头地而活

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完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想法。

王琛是南京一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仅因期中考试分数没达到父亲要求的标准线,被父亲棍棒教育后,为再能赢得爸爸的欢心,他给爸爸写下了这段心里话:“……我想起小时看过一部科幻片《宇宙英雄奥特曼》里面有一颗奥特之星,这颗星非常的神奇,它在夜间闪烁的光芒不但比所有的星星亮,还远远地超过了月亮的光芒。而且在白天的时候,别的星星,都被太阳的光芒遮住了,可只有奥特星还高高挂在天上,不断地在空中一闪一闪的还要超过太阳。爸爸,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做奥特之星那样的学生,要在强手如林的同龄人里做一个王中王……”

做“好中好”、“尖中尖”、“王中王”,已成为如今一部分中小学生铭刻在心,常挂在口的志向了。但记者在调查中有意询问了20位中小学生,让他们抛开父母的想法,实话实说自己长大究竟想做什么?竟有一多半的学生回答不出。几位低年级小朋友,有的说想当肯德基餐厅服务员,有的说想当导游小姐,还有的想当幼儿教师。天津对初中毕业生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调查,发现家长和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的愿望明显高于家长,而家长愿子女上大学的人数比子女多出两倍。

当代家长对子女成功的标准,体现在日后的择业上,据上海市教科研究所有关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48%的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从事脑力劳动,成为“白领阶层”。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的一项调查反映,有55%的家长为孩子选择的职业是科研人员、医生和大学教师,没有人选择企业职工。

家长甘愿做应试教育的“最佳配角”

家长既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忘记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受古代科举制的影响非常深。它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评价采用封闭化、程序化(正确答案法)、划一化的考试手段,强化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其最突出的弊端有二:一是在于千人一面,用一个模式去套用所有的学生,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二是让成人社会的竞争过早地降临到中小学生的世界里。据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傅宏副教授介绍,1986年在南京仅有0.8%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993年,全国这一比例上升到17%。而最近调查出的全国各地的这一比例更让人堪忧:北京、上海、西安和成都等城市上升为29%。这些学生常常表现出厌学、考试紧张、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

眼下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记者原以为这一旨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改革,会受到家长的高度重视和赞誉,但采访中却了解到,家长对此充满了担心和焦虑。在小学生取消百分制考试后,一些家长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取消了分数的排名竞争,就会丧失竞争意识,而今后的社会恰恰充满了竞争,从小不打好基础将来怎么生存。许多家长看孩子放学回家没做作业,很着急,自己到书店买学习参考资料布置给孩子做。南京某重点中学推行素质教育后,安排了一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选修课,并对这些课实行学分制。结果几十位家长围住校长,坚持要改回去,他们抱怨说:素质教育再好也不能保证我的孩子考入重点大学。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而以后是只要‘人’之父”。然而,八十多年过去了,社会学专家们仍在呼唤“人”之父母,家长理应改变传统的教子观念,尽快地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赏识——成功”教育为家长打开一扇窗

当家长普遍为自己教育孩子的失败而困惑、焦虑甚至悲观之际,“赏识——成功”教育悄然走进家庭。学会赏识,积累成功。

“赏识——成功”教育是南京聋哑学校副校长周弘,在把自己从小双耳失聪的女儿成功地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的漫长岁月中,一点一滴悟出来的家庭教育的道理和方法。“赏识——成功”教育是由学会赏识、积累成功两个部分构成。两部分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相辅相成的。学会赏识是以充分认识每个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巨大潜力为前提,以激发和培养成功者的心态为出发点,以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尽展潜能为目标的教育观点。周弘认为,每一个父母在教孩子说话走路时,都是天生的教育家。可是一到孩子接受教育后,家长的心态、行为都过分功利,被扭曲了。他呼吁,父母要用最初“教孩子说话、走路”时的平常心态,去重新认识您的孩子。他强调说,“赏识”体现了父母教孩子说话时的最大奥秘——承认差异;而“成功”则体现了父母教孩子走路时的最大奥秘——允许失败。

实施“赏识——成功”教育要遵循六个原则:信任、尊重、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信任才能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尊重使孩子与自己人格对等;了解孩子须常进行换位思考;激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觉得自己行;宽容使孩子的心灵得以舒展;提醒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父母对自己的批评。

当“赏识——成功”教育通过新闻媒介、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方式走进家庭、学校后,立即在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于是,数以千计的家长从全国各地写来信函,坦率地称自己是不合格的父母,寻求解开自己与孩子之间矛盾的药方。“赏识——成功”教育的理论受到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赏识——成功”教育研究室。江苏省教育学会也将“赏识——成功”教育列为“八五”省级重点课题。

家长说,“赏识——成功”教育使我们询问自己:给孩子的应是什么?

南京某小学一位四年级男孩的曲折经历令人深思,这孩子上幼儿园时曾是园里有名的故事大王。可上小学一周后,就嚷着学校不好玩没什么意思,但妈妈是这家学校的教师,怎么能允许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而丢自己的面子呢?同事们自然也是全力以赴,“大灶”、“小灶”一起开,孩子从早上6时睁开眼一直学到晚上十一二时,甚至连中午吃饭的时间也全都用上了。最终这个男孩在父母失望的叫骂和粗暴的拳脚下变得一说话就口吃,夜里常常在梦中惊惶地大喊大叫。这位母亲在病床上向周弘发出了求救信。周弘和志愿者们一起来到他们家,同孩子成了好朋友,其父母也在周弘指导下,调整心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孩子从训斥和棍棒的包围中解放出来后,口吃不治而愈,双眼又开始闪耀着灵动的光芒。据周弘介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已帮助了近百位与这个男孩经历类似的中小学生。

去年暑假,在“赏识——成功”教育家长培训班上,周弘让到场的60位家长写出自己孩子的十大优点,结果他们中有一大半人竟想不出来。如今,这些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做家长的首先应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这个做人的内涵,与我们过去期望的“成龙成凤”地考100分是有区别的。一位在江苏省党校工作的母亲说,过去总认为社会发展将愈来愈看重人的智力,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从不注重对他们健全人格的教育,现在明白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更为重要。

教育者称,“赏识——成功”教育让我们思考该教会学生什么?

淮安中学是江苏省的重点高中,前年夏天,学校选在中考和高考前夕,把周弘请进校园做报告。这场报告引起的轰动效应使报告者和校方都感到意外,当即学校决定开展学生与家长相互写信的活动。一位初中毕业生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爸爸,请不要冷落我,我需要的不仅是您物质上的给予,更需要的是您的父爱带给我的精神安慰。”一位高中毕业生的父母在给儿子的回信中写道:“常言道:条条大道通罗马,重要的是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人生的目标。孩子,我们希望你成才,更希望你成人。”

学生与父母的信件深深地震撼着淮安中学每一位教师的心。淮安市教育局长、淮安中学校长张桦说,“赏识——成功”教育是建立在赏识者和被赏识者人格平等的前提下产生的行为,其基本核心是互相尊重,人格对等。我们课堂的特点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情感的交流,更谈不上人格对等。在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没有创造,没有灵感,充其量只能描绘昨天,不能展示明天,更谈不上创造未来。

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说,“赏识——成功”教育给予教师最大的启示在于,提醒每一位教师从过去“重教轻学”教育模式中尽快地转变过来,把功夫多花在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上。对于今天的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远比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

一些教育专家在研究“赏识——成功”教育时还结合素质教育提出:最重要的是引导师生认识和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各课程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四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学习”与“考试”的辩证关系,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素质和能力。

社会学界人士说,“赏识——成功”教育揭示了育人的本质。

南京市秦淮区红花镇是最早进行“赏识——成功”教育实践的地方,这个镇从家庭、学校到群众团体全方位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学校成立起教师沙龙、家长也开办了家长沙龙和研讨班等,成效颇丰。镇党委副书记李广民深有感触地说,“赏识——成功”教育不仅仅是家庭教育,也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一种全新挑战。更为重要的是,“赏识——成功”教育再一次成功地实践了陶行知先生所言:“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的做人本质。

我国著名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说,“赏识——成功”教育给人的是一个法宝,让您由失败走向成功,由痛苦走向幸福。实际上,“赏识——成功”教育针对的岂止是儿童?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单位之间甚至国家之间,都渴望赏识与成功。赏识犹如阳光滋养万物生长,而赏识教育是生存教育、发展教育和成功教育,它是一把打开希望之门的金钥匙。

标签:;  ;  ;  

父母和孩子相处得如何?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