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及其形成因素分析_贸易逆差论文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及其形成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差论文,因素论文,我国农产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034(2007)05-0009-04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逆差状况

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重要转折,这一年农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双增长势头,但进口增幅大大超过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由上年同期的顺差转变为逆差。2005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6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农产品出口额27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农产品进口额28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11.4亿美元。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突破了500亿美元大关,已跨入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出现贸易逆差,在2003年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度超过出口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农产品进口增长继续大幅度超过出口增长,导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46.4亿美元逆差。如表1所示。

从统计数据来看,农产品贸易高额逆差的产生主要缘自粮食类、作为工业原料的棉花和糖以及畜禽产品三大类农产品。如表2所示,2003-2005年我国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如粮食、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棉花、食糖)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我国的粮食出口值从2003年到2005年出现下降,2004年粮食出口曾下降到8.4258亿美元。而同期粮食进口量却从2003年的4.5789亿美元增长到14.0932亿美元。油料中的食用油籽、大豆、食用植物油的出口从2003年到2005年中都略有增加,但进口却出现了大幅增长,2005年食用油籽、大豆、食用植物油的进口值分别达到了79.9482亿美元、77.7913亿美元、28.1722亿美元。棉花的出口值从2003年开始迅速下降,到2005年下降到0.0914亿美元,而进口值出现迅速增长,从2003年11.8705亿美元,增加到32.2134亿美元。

二、进口波动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CMS模型最初由Tyszynski(1951)提出,后经Leamer和Stern Jepma以及Milana多次修改完善,成为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源泉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D.Simonis,2000)。该模型在国际上已被广泛采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2002)利用CMS模型分析了东亚发展中国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出口竞争力的表现;KevinZ.Chen、LianXu和Yufeng Duan(2000)利用CMS模型,对中国1980-1996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这些研究多是利用CMS模型,侧重分析国家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而运用CMS模型对我国农产品进口额波动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没有涉及。CMS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保持不变,本文将利用CMS模型的分析方法,假定进口市场份额恒定,研究我国农产品进口的波动。

1.进口波动的影响因素

国家或者区域之间进口贸易额的波动可以由以下几个因素加以解释:(1)需求效应。进口额的波动,可能是由于进口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或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2)结构效应。从贸易结构来看,一个国家进口商品,各产品的贸易量及其增长率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可能存在进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过程。对于进口国来说,两者进口商品的需求和出口商品的供给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3)竞争力效应。一个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价格因素和非价格因素。即使不对价格变量和非价格变量进行分析,也可通过对一个国家进口市场份额进行事后分析,发现其进口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2.进口波动的影响因素模型分解

恒定市场份额的分析可以被用来计算反映一国进口增长背后隐藏的一些决定因素,首先假定进口的商品以及来源都是无差别的,如果某个国家要维持它在这个市场中的份额,那么它的进口必须以一定的速度增加,给出如下定义:

假设:X(t)为国家A在t时期进口额;X[,i](t)为国家A在t时期商品i的进口额;X(0)为国

即进口的波动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1)进口需求的变化;(2)商品结构的变化;(3)出口竞争力的变化。

3.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农产品统计范围指WTO统计口径+水产品,没有包含林产品。假定进口是我国要保持2003年恒定世界市场进口份额所应达到的水平,文中的原始数据来源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

三、贸易逆差形成因素分解

1.进口需求影响

在我国2004年的农产品贸易中,进口需求因素仍然是我国农产品进口额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进口需求因素所导致的38.84亿美元的农产品进口增加额解释了总进口增加额46.40亿美元的83.71%,参看表3。在2000-2003年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4年减产,尤其是2003年,粮食产量43070万吨,已降到14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国家粮食储备量不断下降,粮食安全再次成为焦点。另外,2004年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恢复性上涨,涨幅高达30%-40%,政府和企业都主动进口了大量粮食,从而使得2004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出现了超常规的大幅度增长,这对农产品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于2005年初全部取消,国内纺织企业看好由此带来的出口机遇,纷纷增加棉花原料储备。虽然2004年我国棉花丰产,但国内市场仍然供不应求,我国棉花净进口量高达197.2万吨,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而畜禽产品贸易逆差则与2004年初禽流感的大规模暴发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密切相关。

2.结构因素影响

从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波动的因素来看,结构因素是次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农产品进口的类型来看,我国目前仍以缺乏比较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2004年我国用于进口小麦、大麦和大豆的支出共达89.4亿美元,这是造成我国农产品逆差的最主要的原因。从表2也可看出,农产品贸易高额逆差主要缘自粮谷类(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棉花和食糖以及畜禽产品三大类农产品进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

3.竞争力影响

竞争力对进口波动的影响金额为2.91亿美元,影响程度为6.27%。我国多数农产品,如保鲜蔬菜、活鳗、茶叶、蜂蜜、大米、猪、牛、羊肉及其制品、冻鸡、鸭肉和食用菌等,均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仅2004年我国农产品因技术壁垒而遭受的损失达到95亿美元。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品种少,结构不合理。出口品种单一,不仅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规模;也不利于抵御国际市场的风险。另外,我国农产品出口渠道少、市场过于集中,以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香港地区为主。而市场潜力极大的欧洲、中东、拉美的份额甚微。另外,我国农产品尚未完全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低价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缺乏品牌产品。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1.结论

在对我国农产品进口贸易波动的实证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进口需求因素是我国2004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决定因素,供需关系失衡引起谷物、棉花进口激增是造成逆差的主因;结构因素是次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几种大宗农产品进口过多致使逆差;竞争力因素没有促进出口额的增长,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出口额降低,进一步扩大了贸易逆差。

2.对策建议

我国的农业需要调整好进出口结构,最大限度的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产品出口品种、增强品牌意识、拓宽出口渠道;其次,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出口优势和进口替代作用的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第三,要加快出口农产品的行业组织建设,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形势,建立健全水海、禽肉、蔬菜、水果等重点出口产品的行业组织和商业协会,推动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行业协会,规范农产品出口秩序,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纠纷。

*本文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点课题(2006ZCY001)《贸易顺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标签:;  ;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及其形成因素分析_贸易逆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