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访谈中语伴隐喻手势语研究——以奥巴马、马云、爱莎2015年APEC峰会上的访谈为例
林佳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外国语学院,福建福清 350300)
摘要: 以奥巴马、马云、爱莎三人2015年在APEC峰会上的访谈视频为语料,探析访谈语篇中语伴手势的使用特点及言语与手势隐喻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访谈场合下,节拍性手势的使用频率最高,隐喻手势次之,指示手势、图示手势使用频率最低,分居第三、第四位。(2)作为母语使用者,奥巴马的隐喻生成能力明显高于非母语使用者——马云和爱莎。(3)按照Cienki和Müller的分类,本篇语料中共发现四类言语与手势隐喻间的关系:①言语和手势表达一个共同的隐喻;②只由手势不由伴随言语表达的隐喻;③言语和手势表达不同的隐喻;④隐喻手势伴随非隐喻性言语。其中视频中发现的第三类言语和手势表达不同隐喻的实例为解释此类隐喻手势语的使用目的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语伴手势;手势隐喻;访谈
概念隐喻理论[1]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本质上是隐喻性的,人们通过隐喻用一个概念域去感知和理解另一个概念域。如果这一论断成立,那么思维的外显方式不应该只有语言一种,其他的意义符号中也应当有所体现。认识到这一问题,Forceville[2-4]等人开始将受限于语言层面的概念隐喻理论拓展到多模态符号,探讨图像、文字、言语、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及触感等多种不同模态构建和表征隐喻的方式。和语言一样,手势、图像等也是人类基于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体验后产生的表意模态,对手势、图像等多模态符号的隐喻研究有助于从非语言模态验证概念隐喻理论的正确性。
中国是世界工厂,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发展体系,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由于受到低碳转型趋势影响,国内很多区域过去由于经济结构单一、高碳依赖,经济已经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面前,中国已经持续多年成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均碳排放也处于世界的高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面临重大挑战。
海事部门要积极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协调,联合海洋渔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非法占用防台应急锚地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VTS、智慧海事监管服务系统的作用,结合现场执法,加大对锚地的巡航巡查,及时制止渔业养殖等非法占用防台锚地行为。协调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在锚地水域设置的养殖区进行清理整顿。开展联动执法,减少渔业养殖等非法用海活动对船舶锚泊带来的影响。
得益于概念隐喻和多模态隐喻的兴起,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的手势研究开始迎来新热潮。与国外如火如荼的手势隐喻研究相比,国内的手势隐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注的语篇类型也多局限于英语演讲。本文将以奥巴马、马云、爱莎2015年在APEC的访谈视频为例,探析访谈语篇中语伴手势的使用特点及手势隐喻与言语间关系。使用该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1)不同于演讲,访谈语境下的手势多为实时产生,且较少存在预先设计,因而更符合Núez和Sweetser[5]403提及的对于录像记录中手势生成的实时性(real-time)、真实性(ethnographic)和非实验诱导性(experimental)的要求;(2)本次访谈涉及3位访谈者,母语分别为英语、中文、泰语,为对比考察母语使用者与非母语使用者的隐喻能力提供了一定依据;(3)本次访谈中使用的手势、手势隐喻之多也较为罕见,24分23秒的访谈中使用了523个语伴手势,平均每2.8秒就有一个手势产生,其中发现的言语隐喻与手势隐喻分别构建同一目标域的不同始源域的实例为解释此类隐喻手势语的使用目的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研究现状
作为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手势隐喻研究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手势隐喻与认知、手势隐喻与言语、手势与思维间的关系。研究的主题包括手势隐喻与认知[5-9],手势隐喻与言语间关系[10-14],手势隐喻的分类[15-17],手势中的概念隐喻[18-19],教学背景下手势隐喻的应用[20-23],手势隐喻与多模态研究[24]等。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重新关注手势隐喻,探讨不同语篇中手势隐喻的构建,发表的论文有:江桂英、李恒《划拳中言语和手势隐喻认知研究——基于对川渝和福建客家地区的调查》[25];刘福英《演讲手势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互动整合分析》[26];李恒《手势隐喻和言语隐喻的认知同一性——基于对我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分析》[27];严敏芬、钟元《政治演讲中的手势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28];江桂英、王容花《英语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融合研究》[29];李恒《汉语使用者时空隐喻手势的认知研究》[30];陈娴《政治演说中多模态手势隐喻的认知构建》[31]等。然而,这些研究较多地关注演讲这种大语篇中手势隐喻的生成和特点,对访谈这种以话轮转换机制为特征的特殊对话体语篇中的隐喻手势语鲜有提及。本文将选取奥巴马、马云、爱莎三人在2015年APEC峰会的访谈为语料,以访谈中实时产生的语伴手势为研究对象,对访谈场合下语伴手势的使用情况和手势隐喻与言语间关系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探析该语境下隐喻手势语的使用特点与构建方式。
Cluster 4的代表性关键词含义比较集中,如“期刊”“数字出版”“数字出版产业”“手机出版”等,并且“数字出版”“手机出版”也出现在了高频词表比较靠前的位置,综合可确定Cluster 4的研究热点为“移动数字出版”。
二、手势的定义与分类
本文选取奥巴马、马云、爱莎三人在2015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访谈视频为语料,以访谈中即时产生的手势为研究对象。视频时长24分23秒,使用的语言为英语。其中奥巴马为母语使用者,马云、爱莎二人的母语分别为中文、泰语,二人都为高水平的英语使用者。访谈围绕气候变化这一话题进行,三人都使用了较多的隐喻来论述观点。其中奥巴马的发言字数为1475,马云为1139,爱莎为1091。
在手势语的分类上,McNeil将手势语分为以下四种:图示手势、隐喻手势、节拍性手势、指示性手势。图示手势(iconics)是指用以描述客观物体的形态或动作,或他们之间的物理关系的手势;隐喻手势(metaphorics)是指用图示内容表达抽象概念的手势;节拍性手势(beats)是指有节奏地用手打节拍以强调字词或短语的话语或语用内容的手势;指示性手势(deictics)是指指向某具体事物、位置的手势,根据所涉及的对象是否在场,有实指和虚指之分[16]12-18。在划分隐喻手势和图示手势时,McNeill指出隐喻手势与图示手势的共同点在于图像性,但隐喻手势的图像内容描述的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不是一个具体事物或事件。隐喻手势描述的是一个无形的图像——一个抽象的图像[16]14。McNeil的定义将手势隐喻局限于用来表达抽象概念。然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用一个具体事物来隐喻另一个具体事物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中文中常用蛇、狐狸隐喻女子。因此,在隐喻手势的识别上,本文将采纳Cienki和Müller的定义,即隐喻手势是指那些有建立跨域映射(即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认知过程)潜力的手势[12]488。
在研究隐喻手势与言语关系时,Cienki和Müller[12]将二者间存在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类:(1)言语和手势表达一个共同的隐喻(共享始源域和目标域),即手势与言语两种模态共同构建同一个隐喻;(2)只由手势不由伴随言语表达的隐喻,即只由手势构建的单模态隐喻;(3)言语和手势表达不同的隐喻(共享目标域不同始源域),即语言模态与手势模态分别构建同一隐喻目标域的不同始源域;(4)隐喻手势伴随非隐喻性言语(该隐喻在该语言系统中未曾使用过)。Cienki和Müller的分类为进一步研究隐喻手势的类型,隐喻手势与伴随言语间关系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基于此分类方式,探讨访谈语篇中手势隐喻语的类型与构建方式。
从多学科远程会诊、溶栓取栓、评估随访,到监护教育、大数据科研,将智慧医疗融入脑卒中救治。他们组织全市体系,力求脑卒中救治同质化、标准化。
(1)填补监测空白,提高站网密度。持续开展地下水监测站点建设工作,填补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区和鲁东低山丘陵区部分地区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的监测空白,加密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地面沉降区、岩溶塌陷区和大中型水源地的目标含水层监测点密度[12],达到《区域地下水位监测网设计规范》(DZ/T0271-2014)中对地下水位监测点密度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使站网布局更趋合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材料
广义上来说,手势包含施势人的所有身体移动,如面部表情、头部移动、身体转向等。狭义上的手势则是指施势人的手及手臂的形状、位置、移动。本文将采纳手势的狭义定义,只关注施势人的手及手臂的移动。就手势的产生而言,每一个手势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准备(preparation)、比划(stroke)、收回(retraction)[32]。要记录下手势的每一个细微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必要的。因而本研究中将重点关注手势的第二阶段——比划,即McNeil所称的“语义上来说,手势的内容承载部分”[16]375。
(二)研究问题
S1:利用线性排序得到个体适应度,参考截断选择法的基本思想,将个体按照适应度的高低进行排序,保留父代种群中前1/5的个体;
花奴打了电话后,小虫被罚了款后放了。从派出所出来,小虫不知道玉敏在等他,带一帮乡党去大排档喝酒,喝到半夜才回来。小虫喝高了,满嘴酒气,舌头像短了一截,对玉敏说,我……不会……放过她的。光脚不怕穿鞋的,不把钻戒要回来,老子决不罢休!玉敏看他醉醺醺的样子,什么也没说,只是紧紧地搂着小虫,一股温暖在心头荡漾。
(三)手势的识别
本研究只关注语伴手势,对于访谈中出现的非手势移动(non-gestural movement),如调整坐姿、整理着装,以及规约化的象征手势(emblem)如竖大拇指、摊手、OK手势等将不计入语伴手势统计内。
四、结果与讨论
(一)访谈语篇中语伴手势的分类与分布频率
按照上文所述手势语的分类与识别方法,本视频中共识别出节拍性手势226个、隐喻手势112个、指示手势95个、图示手势90 个。其中奥巴马使用的节拍性手势71个、隐喻手势68个、指示手势43个、图示手势37个;马云使用的节拍性手势60个、隐喻手势21个、指示手势33个、图示手势28 个;爱莎使用的节拍性手势95个、隐喻手势23个、指示手势19个、图示手势25 个。各类手势分布频率如图1~4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访谈语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手势类别为节拍性手势,占手势总量的43%;其次为隐喻手势,占手势总量的22%;剩下的两类手势在使用频率上差别不大,各占手势总量的17%左右。就个人而言,不同人的手势使用具有明显不同的个人风格,如爱莎在访谈过程中使用了大量节拍性手势,约占手势总量五分之三;马云则使用了最多的图示手势和指示手势,各占其手势总量的五分之一;奥巴马使用隐喻手势的密度则明显高于另外两位,分别超过马云16个百分点,爱莎17个百分点。尽管奥巴马的话语量略高于其他两位,分别为马云的1.3倍,爱莎的1.6倍,其隐喻手势的总数却大大高于其他二人,分别为马云的3.2倍,爱莎的3.0倍。作为母语使用者,奥巴马的英语隐喻生成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两位非母语使用者。
(1)时间隐喻
图5
指示性手势中,包括实指45处,虚指42处。实指对象主要包括在场3人,场上的物品、地点以及底下的观众,虚指对象主要涉及政府(government)、公司(Alibaba, local companies)、国家(Philippines, United States, England, China)、人物(scientists, investors, partners)等。
图示手势常用来描述事物、人物的形态、移动,如奥巴马在谈到“And obviously* they are buying stuff through Alibaba on there all the time#.”时,两手握拳相对,大拇指上下移动,做摆弄手机状,如图6所示。
图6
以上三类语伴手势尽管都能用来表达说话者意图,但由于三者都未能实现跨域映射,因而都不属于隐喻手势。值得注意的是,受手势惰性(gestural inertia)[16]影响,有时施势人会重复使用同一手势,这也给隐喻手势的识别带来难度。为保证统计过程中这类手势识别的可靠性,本文将结合言语的隐喻潜力,将伴有隐喻潜力言语的手势计入隐喻手势,而不伴有的手势部分计入节拍隐喻。如下例中,当爱莎谈到“*climate change# is *severe#.”时,做了两个手势,第一个手势右手五指弯曲呈包含状,手心向上,仿佛手里托住一个物体,如图7所示。这一动作表现了爱莎对“climate change”的概念化过程,其将“climate change”这个事件看作一个实体来对其进行谈论和指称,这里具有本体隐喻潜力的伴随言语“climate change”的使用,使这一隐喻手势的识别更具可靠性。之后尽管爱莎采用同样的手势在空中击打了一下,但由于第二个手势的伴随言语“severe”的本体隐喻潜力较弱,因而本文将此手势识别为受手势惰性影响的节拍性手势,并计入节拍性手势一类中。
图7
(二)访谈语篇中隐喻手势的类型
按照Cienki和Müller的分类,本研究语料中共发现4种类型的手势隐喻与言语间关系:(1)言语和手势表达一个共同的隐喻(共享始源域和目标域);(2)只由手势不由伴随言语表达的隐喻;(3)语言和手势表达不同的隐喻(共享目标域不同始源域);(4)隐喻手势伴随非隐喻性言语(该隐喻在该语言系统中未曾使用过)。下面,本文将以此分类为基础,分析访谈语篇隐喻手势语的类型与构建方式。
1. 言语和手势表达一个共同的隐喻(共享始源域和目标域)。此类隐喻手势语是访谈语篇中最常见的类型,说话者通过使用手势与言语两种模态共同表征同一隐喻来更形象、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类隐喻手势语表征的隐喻既包括常规隐喻,也包括新创隐喻,录像数据中发现的实例主要有以下几类:
(1)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将抽象的概念看作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如图8中,当奥巴马谈到“I wanna *get a sense from you# ...”的时候,手掌摊开,垂直地面,五指微曲,相向放置,仿佛两手之间握住一个物体。奥巴马一方面在言语中,将“sense”这一抽象物质比作可以从对方那里取得的一个实体物质,另一方面,通过双手相对放置,构建出这一物质的轮廓,利用言语和手势两种模态表达同一概念隐喻“思想是物体”。
图8
(2)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是以空间认知为基础,将抽象的事物看作一个容器。如马云在说到“The innovation is always *outside your company#”时,右手拇指捏住食指,其他三指向内握拳,以胸前位置为起点,以右上方为顶点,划出一条抛物线,如图9、10、11所示。马云一方面在言语中,用outside一词将公司视为存在内外空间的容器,另一方面,通过右手划出的抛物线,构建出从容器内部翻出容器壁,再落到容器外部的过程,此时,言语和手势模态同时表征了同一概念隐喻“公司是容器”。
图9
图10
图11
(3)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称空间隐喻,主要运用上下、前后、内外、中心-边缘等空间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如情感、社会等级、数额等。在本次访谈中,当奥巴马在谈到“*this starts from the bottom up#.”时,双手手掌摊开,手心向上,相向放置于胸前,如图12所示。在说到up的时候,其手势表现出相应的上提动作。奥巴马一方面在言语中用bottom-up来对应不同经济水平,喻指行动要先从贫困地区开始逐步扩展到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双手从下至上的移动同样显示出奥巴马运用了上下空间方位的变化来理解经济水平。言语模态和手势模态共同合作,表征了同一概念隐喻。
(2)方位隐喻
图12
(4)结构隐喻
(5)时间隐喻
图13
结构隐喻是指从一个概念结构映射到另一概念结构的隐喻。人们经常用一个常规的(具体的)概念结构来理解另一个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结构,如下例中的新创隐喻“R&D AS VEHICLE(研发是汽车)”。当奥巴马对马云说“You’ve also been in conversations with Bill Gates about the potential of really *turbo charging# investmen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out clean energy.”时,右手握拳,在空中打了几圈竖立的圆,模拟涡轮运作,如图13所示。该动作体现了奥巴马对R&D的隐喻化过程——即整个研发过程就是一台汽车。汽车需要人来操作,研发同样需要人来管理,汽车的前进需要燃油与涡轮的推动,而研发的资金就是汽车的燃油,汽车系统的属性被完全映射到研发系统上去,通过言语模态和手势模态,共同构建了同一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
“时间是空间”这一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可以用空间谈论时间。手势在空间的三个维度(上下、前后、左右)上均有可能形成时空隐喻。在英语中,利用前后这个维度谈论时间的有“未来在前-过去在后”[1]。这一隐喻可见下例:当奥巴马说到“and *from that point forward#”时,右手摊开,手心向下,从靠近胸口处,向前方划出至身体前方,如图14、15所示。语言模态中的“forward”和手势模态中的手部向前移动共同构建了“未来在前”的隐喻。
图14
图15
2. 只由手势不由伴随言语表达的隐喻。此类隐喻手势语在访谈语篇中的使用频率同样很高。此类手势语中构建的隐喻类型多为常规隐喻,说话者在谈论抽象概念时,常常无意识地使用常规隐喻来指称、描绘、谈论抽象事物。
(1)方位隐喻
集中式新能源发电产生的纯技术问题基本都与新能源发电和传输中使用电力电子器件相关,体现为:遇交流系统故障时,换流站容易出现换相失败;换流站交流出线重合闸失败时,交流出线断路器可能不能成功开断短路电流,从而导致故障范围扩大;新能源发电的某些电力电子特征会影响电压稳定及产生次/超同步振荡;新能源发电相关设备的非线性、直流与非工频性会带来谐波。
本次访谈视频中,除使用言语和手势两种模态共同表征方位隐喻外,方位隐喻还可单独由手势模态表征。如在访谈中,当奥巴马对马云说到“how it looks to you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largest e-commerce ur... organization in history.”时,尽管伴随言语中没有出现方位隐喻,在手势模态中,奥巴马右手手掌摊平,平行地面,高举过肩膀,通过手势构建了“优势是高”的隐喻,如图16所示。类似的隐喻构建方式还可见图17,当奥巴马说到“how to deliver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时,双手五指微曲,仿佛托住一个物体,并轻轻抬起,单由手势模态构建了“优质生活水平是高”的隐喻。语料中大量的方位隐喻实例验证了这种空间方位与目标域间对应的系统性和非任意性特点。
图16
图17
(2)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本访谈视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隐喻。实体隐喻的构建除了可以通过言语和手势模态共同构建外,更多的时候,是由单一的手势模态来表征。其原因在于我们在谈论、指称抽象物质时,实体隐喻的使用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本次访谈中只由手势模态构建的实体隐喻包括有“思想/事件/行为/状态/抽象物体/虚拟物品是物质实体”,手势隐喻的伴随言语如思想:inspiration,advocacy,what you think;事件:climate change;行为:all you need to do;状态:a certain status;抽象物体:opportunity,challenge,problem,aspiration,hope;虚拟物品:APP,internet等。实体隐喻的典型手势为五指弯曲,手心向上,仿佛握着或托着一个离散的物体,如图18所示,或双手相对放置,仿佛中间握着一个物体,如图19所示。
图18
图19
具体的实例如当爱莎说到“*All you need to do# is just have to replenish the salt water solution.”时,使用图18中马云的同款手势;如图20所示,尽管在语言模态中没有出现任何“实体隐喻”的表达,爱莎却通过手势模态构建了清晰的“行为是实体”的隐喻。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许多新诞生的虚拟物品,我们也常用实体隐喻来指称、量化、识别等。如下例中当马云说到“*they have a APP# helping trunks”时,双手手心相对放置,用了一个典型的实体隐喻手势来完成对虚拟物品APP的指称,如图21所示。手势隐喻的使用使施势人对抽象物体的指称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图20
图21
3. 语言和手势表达不同的隐喻(共享目标域不同始源域)。此类隐喻手势语中,语言模态与手势模态同时使用,分别构建同一隐喻目标域的不同始源域。这一隐喻类型在访谈语篇中出现频率较少,仅有以下两处。
(1)拟人隐喻
此外数据处理层还可以对多维数据集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例如数据一致性检查、无效值的剔除和缺失值的填充等,将噪声数据进行简单的筛选和清洗,从而为机器学习建模提供高质量数据源。
拟人隐喻是指把人类以外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甚至一些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来理解,赋予他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和声音等。如马云说到 “But *the money we use try to *wake up people’s consciousness. ”时,一方面通过拟人隐喻,为抽象的consciousness赋予人的特征,将其看作同人一样有醒着和睡着两种状态,另一方面在手势中,通过五指弯曲作包围状的典型本体隐喻的手势,将抽象的意识比作客观存在的实体来进行谈论、指称,如图22所示。通过语言模态和手势模态各自构建的不同的始源域来理解同一目标域——意识。
图22
江帆和刘珊珊相约互补情感课。白天,他们一起逛超市买菜做饭,寻找对方的优点赞美;晚上,他们一起在广场上跳起了交际舞;傍晚分手后,他俩经常给对方打电话表示关心。电话里,刘珊珊深有感触地说:“被人关心的感觉,真不错。”江帆调侃:“我继续努力,争取做个好丈夫!”电话这边,刘珊珊羞得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了。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访谈语篇中语伴手势的类型及其分布频率;(2)母语使用者与非母语使用者隐喻能力的差异;(3)访谈语篇中手势隐喻与言语间的关系;(4)访谈语篇中手势隐喻语的构建特点。
如图23所示,当奥巴马说到“*heavy subsidies is on the front end#, but because of the trend lines in reducing the costs per BTU”时,一方面通过语言模态中“heavy”一词,构建了“多是重”的隐喻,另一方面,与此同时,右手手掌摊开,手心向下,高举过肩,通过手势动作构建了“多是高”的隐喻场景,语言模态和手势模态各自构建了“多”这一共同的目标域的不同始源域。
图23
Cienki和Müller在研究此类手势隐喻与言语间关系时,留下了一个待解的问题:是否言语、手势各自表征不同的始源域只出现在当言语隐喻中使用的始源域无法被空间化地表达出来时,还是在一些例子中,出于强调始源域的多种方面,而有意在手势中选择了与言语不同的始源域,尽管这些由言语表征的始源域,事实上是有可能被手势模态表征出来的[12]491。Cienki的录像数据中的实例正是属于第一种情况。在Cienki和Müller所发现的实例中,当说话人在谈论道德问题“Either you’re right you’re wrong, ‘r black ‘r white, y’know.”时,左手水平摊开,右手边缘放置在左手上,做了个“切东西”的手势。说话人一方面通过语言模态构建了一个颜色隐喻,另一方面由手势模态构建了一个空间隐喻。Cienki和Müller 认为该例中不同手势隐喻的构建是由于颜色隐喻无法通过手势空间化地表现出来,然而由于缺乏更多的实例,Cienki和Müller没有就该问题进行更多的探讨。本文发现的两个实例补充了此种手势隐喻语类型,为回答该问题提供了有力佐证。从本次视频语料中所出现的两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言语隐喻中使用的“wake up”和“heavy”两个始源域,事实上,都有可能通过手势模态空间化地表征出来,而说话者却仍然选择通过手势模态构建一个不同的始源域。这说明Cienki和Müller对于该答案的第一种预想是不成立的。对于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合理的解释在于:①当同一目标域存在不同始源域时,出于省力原则,施势人会倾向于选择更容易用手势表达出来的始源域。如图24的例子中,与手势隐喻“多是高”相比,言语隐喻中构建的“多是重(heavy)”这一始源域,更难用手势表征出来,因而出于省力原则,施势人选择在手势模态中构建一个与言语不同的始源域。②在构建新创隐喻时,施势人有时会选择将新创隐喻与常规隐喻结合来构建多个始源域场景,以此更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两个始源域需要分别由手势模态和言语模态分开表征。这种情况与Cienki和Müller所提出的第二种预想“出于强调始源域的多种方面,而有意在手势中选择了与言语不同的始源域”[12]491的情况相匹配。如图23的例子中,施势人一方面通过语言中的拟人隐喻为抽象的consciousness赋予人的特征,将其看作同人一样有醒着和睡着两种状态,构建了一个“叫醒(wake up)意识”的隐喻场景,另一个方面通过手势模态构建出的实体隐喻,将抽象的“意识”比作客观存在的实体来进行指称、谈论,由此既能够实现对意识这一抽象事物的指称,又能够更加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隐喻手势伴随非隐喻性言语(该隐喻在该语言系统中未曾使用过)。在一些情况下,隐喻手势可以在伴随言语缺乏隐喻表达时独立使用。与第二类隐喻手势语不同的是,此类隐喻手势语中,由手势模态单独构建的隐喻在该语言系统中从未使用过。此类隐喻类型出现的频率较少,在该录像记录中主要有以下一处实例。
四类手势中,节拍性手势多为手部的重复性击打动作,用以加强说话语气,吸引听众注意话语中节拍的落点,当说话内容出现排比句时,使用得尤为明显。如当马云说到下面这句话(下文中用*表示手势的起始位置,#表示手势结束位置):“But if we do not care about this earth, we do not care about *the water#, *food#, *environment#…”时,左手手掌摊开、垂直地面,在空中打了3个节拍性手势,如图5所示。此处节拍性手势的使用起到了加强语气、强调话语内容、吸引听众注意的功能。
指导老师需从事学生工作,拥有直接组织或参与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经验。项目组成员在校参加各社团,有较强的人脉资源与社交能力。寝室文化一直是高校较为重视的一个方面,但在校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太多创意来装扮寝室,而本工作室则可帮它们完成从设计到布置的整个实施过程。
如图24、25所示,当奥巴马说到“*Early entrepreneur#, scratching and …and clawing to get things done and then, *now #obviously very successful business man.”时,使用了两个手势。在讲到early时,奥巴马右手摊开,手心向下,伸向身体左前方,如图24所示;而当言语转换到now时,奥巴马右手手掌摊开,垂直地面,转而伸向身体右前方,如图25所示。奥巴马用手势模态在不同的空间构建了两个时间框架,早先的时间在左,后面的时间在右。这种利用横轴谈论时间顺序的隐喻对于许多语系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之前的研究认为这一时空隐喻是受到我们的书写顺序的影响,然而由于在英语中,我们并不使用 “X to the left of Y” 来说“X is earlier than Y”,因此我们将这类隐喻看成“该文化中某些成员会使用的隐喻, 但是在该语言/文字系统中从未出现过”[12]492,并单独归为一类。
图24
图25
四、结果与讨论
(一)手势、隐喻与思维
以上研究实例表明,与语言一样,手势也是概念隐喻的重要外显方式。言语隐喻和手势隐喻既具有认知上的同一性,同时又相互独立。手势不仅可以与伴随言语一起使用来构建同一隐喻的相同始源域和目标域,还可以在伴随言语缺乏隐喻表达时独立使用,甚至能同时构建与伴随言语不同的隐喻场景,表达语言系统中不曾使用过的隐喻。对于手势隐喻的研究有力地验证了概念隐喻理论关于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的论断。事实上,我们应当将隐喻从某一具体的模态中独立出来,从根本上将其看作一种多模态现象。隐喻不仅能够具象化于语言、手势模态中,还能外显于图片、视频、舞蹈、音乐等多种模态或多种模态的组合,如言语-手势隐喻、图像-言语隐喻、图像-声音隐喻等,其从本质上就应该是多模态的。
(二)访谈中的语伴手势
在访谈的语境中,由于预先设定的话语角色和话轮分配方式,受到限制的参与者的话语角色,形成了以主持人提问、嘉宾回答,以及主持人与嘉宾合作共同完成访谈任务的话轮转换机制为特征的互动性话语结构特征[33]76。本次APEC峰会上作为嘉宾主持人的奥巴马与马云、爱莎的会话过程正是符合这一特征,在会话的主体部分,奥巴马的提问、马云和爱莎的回答,以及三人合作的话轮转换机制构成该阶段的话语结构特征。事实上,整个会话都是在提问与回答的过程中开始、推进、展开和结束。
作为特殊的对话体语篇,访谈中建构的话轮动态转换过程,是由语对组配、话轮交替产生的结果[34]138。在一个语对中,始动话轮和继动话轮必然具有意图上的合作性[34]143,否则对话便不能正常展开。始动话轮与继动话轮之间的这种组配关系本质上标明了构成对话体语篇的基本单元话轮之间的合作关系[34]143。为完成话轮转换,使会话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从而有效完成交际任务,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在交际中存在着一种默契——双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一定的合作原则。
作为话语交际的一条重要准则,合作原则是由格莱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时率先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为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即数量准则:话语要提供详尽而不冗余的信息;质量准则:话语内容要真实;关联准则:话语要贴切;方式准则: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简练而有条理。
在访谈语篇中,手势与言语两种模态都能承担传递信息的功能,有时候由手势传达的信息比由语言传达的信息更易让人记住[35-36],因而根据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在会话中,语伴手势如指示手势、图示手势、隐喻手势的使用往往能够使说话者进一步确保听话者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从而有利地保证话轮转换的有效进行。
“竹韵,龙斌过得快乐了,你才能安心工作,你把工作做好了,可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哪是无功受禄啊?再说我一向崇敬英雄,就算我对英雄表示一点敬意吧。竹韵,你一定要收下,不收下就是瞧不起我!”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早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寻找性对象,这个对象首先出现在家庭中,男孩以其母亲为选择对象,女孩则以父亲为选择对象。由于玛丽的父亲天天喝得烂醉,置家庭于不顾,导致玛丽的童年缺少父爱。玛丽“本我”中的性欲找不到出口,“超我”一直在控制这种有着童年阴影的性欲,而当土人摩西在玛丽家里做佣人,“本我”中的欲念终于找到一个出口,却被“超我”中的殖民原则硬生生挡在门外,并且还对摩西进行多次侮辱,这也造成了玛丽的悲剧。玛丽的种种行为恰恰体现了她内心的“超我”在极力控制“本我”的冲动与意念。
(三)访谈中手势隐喻的构建特点
从以上四类研究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手势隐喻与伴随言语间的四种关系在所构建的概念隐喻类型方面,差别并不明显。四种关系都可以用来构建常规隐喻,如实体隐喻、容器隐喻、方位隐喻、时间隐喻等。唯一的差别在于,新创隐喻的构建更多地需要手势模态与言语模态的共同参与。Birdsell[37]35在研究母语与二语在构建新创隐喻的差别时提出:与大量依赖词汇检索的常规隐喻相反,新创隐喻要求说话者将概念以一种陌生的、新奇的方式结合起来。新创隐喻需要意识创造,而常规隐喻需要意识检索[38]199。这也意味着与常规隐喻相比,新创隐喻的构建与理解往往需要说话者和听话者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因而,根据格莱斯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与方式准则,在传达新创隐喻时,说话者有必要以更清晰的方式提供比常规隐喻更多的信息。此时手势模态与语言模态的共同使用一方面能够使听话者确保所需信息量的充分传达,另一方面由具象手势构建的隐喻场景,也可使信息的表达变得更加清楚明白。
五、结语
本文以奥巴马、马云、爱莎三人2015年在APEC峰会上的访谈为语料,以访谈中的语伴手势为研究对象,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在访谈场合下,使用频率最高的手势为节拍性手势,约占手势总量的一半;其次为隐喻手势,约占手势总量的五分之一,剩下的两类手势在使用频率上差别不大。同时作为母语使用者,奥巴马在访谈中使用了大量的手势隐喻语,其隐喻生成能力明显高于非母语使用者——马云和爱莎。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结合Cienki和Müller 提出的手势隐喻与言语间关系的分类,定性分析了访谈场合下手势隐喻构建的特点和方式。按照Cienki和Müller提出的分类,本次访谈语料中,共发现4种言语与手势隐喻的关系,分别为:(1)言语和手势表达一个共同的隐喻(共享始源域和目标域);(2)只由手势不由伴随言语表达的隐喻;(3)语言和手势表达不同的隐喻(共享目标域不同始源域);(4)隐喻手势伴随非隐喻性言语(该隐喻在该语言系统中未曾使用过)。其中发现的第三类言语与手势表达不同隐喻的现象试回答了Cienki和Müller留下的关于语言模态和手势模态构建同一目标域的不同始源域的使用目的这一待解问题。
隐喻手势的研究从非语言模态证实了Lakoff关于隐喻是基于客观身体经验的表述。言语和手势隐喻既具有认知上的同一性,同时又相互独立。对于二者间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对手势隐喻的系统性分类提供帮助。作为特殊的对话体语篇,访谈中基本单元话轮之间的合作关系要求交际双方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一定的合作原则。手势模态的使用有利于说话者以更清楚的方式传递足够的信息量。然而,本次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对于访谈语境下隐喻手势的使用频率是否高于演讲,母语与非母语使用者隐喻能力的差别,以及言语与手势表达不同隐喻的使用目的等问题还需将来在更多的语料数据库背景下作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Forceville C. 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6.
[3] Forceville C. The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 and source in pictorial metaphor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34) :1-4.
[4] 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Multimodal Metahpor[G].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9.
[5] Núnez R E, Sweetser E. With the future behind them: Convergent evidence form Aymara language and gesture in the crosslinguistic comprison of spatial construals of time[J]. Cognitive Science, 2006 (3): 401-450.
[6] Calbris G. From left to right: Coverbal gestures and their symbolic use of space[G]//Cienki A, Müller C. Metaphor and Gestur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27-53.
[7] Hostette A B, Alibali M W. Visible embodiment: Gestures as simulated Action[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8(3): 495-514.
[8] Casasanto D. Different bodies, different minds: The body specificity of language and thought[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6): 378-383.
[9] Casasanto D, Jasmin K. The hands of time: temporal gestures in English speaker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2(4): 643-674.
[10] Cienki A. Metaphoric gestures and some of their relations to verbal metaphorical expression[G]//Koenig J P.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Bridging the gap.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1998: 189-204.
[11] Wilson N, Gibbs R. Real and Imagined Body Movement Primes Metaphor Comprehension[J]. Cognitive Science, 2007(4): 721-731.
[12] Cienki A, Müller C. Metaphor, gesture, and thought[G]//Gibbs R W.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483-501.
[13] Bos A, Cienki A. Inhibiting gesture reduces the amount of spatial metaphors in speech[C]//Kirchhof C. Proceedings of GESPIN2011: Gesture and speech in interaction. Bielefeld, Germany, 2011.
[14] Beatties G, Sale L. Do metaphoric gestures influence how a message is perceived? The effects of metaphoric gesture-speech matches and mismatches on semantic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judgment[J]. Semiotica, 2012(192): 77-98.
[15] McNeil D, Levy E T.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in language activity and gesture[G]//Jarvella R J, Klein W. Speech, place, and a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2: 271-295.
[16] McNeill D. Hand and Mind: What Gestures Reveal about Thought[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7] Casasanto D. Conceptual affiliates of metaphorical gestures[C]//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Brighton, UK, 2008.
[18] Sweetser E. Regular Metaphoricity in Gesture: Bodily-based Models of Speech Interaction[C]//Paper presented at the 16e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s Linguistes. Paris, France, 1997.
[19] Chui K.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gesture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1(3):437-458
[20] William R F. Gesture as a conceptual mapping tool[G]//Cienki A, Müller C. Metaphor and Gestur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55-92.
[21] Núnez R E. A fresh look at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etics: Ges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conceptual metaphor[G]//Cienki A, Müller C. Metaphor and Gestur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93-114.
[22] Núnez R E. Conceptual Metaphor, human cognition, and 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G]//Gibbs R W.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39-362.
[23] Mittetelberg I. Peircean semiotics meets conceptual metaphor: Iconic modes in ges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grammar[G]//Cienki A, Müller C. Metaphor and Gestur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115-154.
[24] Cienki A, Müller C. Words, gestures and beyond: Form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n the use of spoken language[G]//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9: 297-328.
[25] 江桂英, 李恒. 划拳中言语和手势隐喻认知研究:基于对川渝和福建客家地区的调查[J]. 东南学术,2012 (3) : 273-280.
[26] 刘福英. 演讲手势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互动整合分析[J]. 钦州学院学报,2012 (4) : 52-55.
[27] 李恒. 手势隐喻和言语隐喻的认知同一性:基于对我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 (2) :29-36.
[28] 严敏芬, 钟元. 政治演讲中的手势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3 (8) :114-128.
[29] 江桂英, 王容花. 英语演讲中言语-手势多模态隐喻的融合研究[J]. 外语研究, 2013 (5) : 9-16.
[30] 李恒. 汉语使用者时空隐喻手势的认知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6):38-43.
[31] 陈娴. 政治演说中多模态隐喻手势的认知构建[J]. 台州学院学报, 2015 (1) : 24-28.
[32] Kendon A. Gesticulation and speech: Two aspects of the process of utterance[G]//Key M R. The Relation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Hague: Mouton, 1980: 207-227.
[33] 代数兰. 电视访谈的话语特色[J]. 扬州大学学报, 2008(1):74-79.
[34] 刘静敏. 访谈类电视节目对话语篇的动态建构过程探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4(5):137-147.
[35] Beattie G. Visible Thought: The New Psychology of Body Language[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3.
[36] Beattie G, Shovelton H.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conic gesture in communication: a semantic feature approach[J]. Gesture, 2001(1): 129-149.
[37] Birdsell B. Conceptual wandering and novelty seeking: Creative metaphor production in an L1 and L2[J]. 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 2018(1):35-67.
[38] Bowdle B F, Gentner D. The career of metaphor[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5(1):193-216.
Analyzing Metaphoric Co- speech Gestures in English Interview— A Case Study of Obama’ s Interview with Ma and Mijeno at 2015 APEC Summit
LIN Jiajia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3503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rpus built from Barack Obama’s interview with Jack Ma and Aisa Mijeno at the 2015 APEC summit,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usage pattern of co-speech gestures employed in the interview, then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ic gestures and the co-occurring speech.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1) beats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gesticulations in the interview, metaphorics come second, deictics and iconics fill the third and fourth slots. (2) As a native-speaker, Obama’s metaphorically generative competenc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non-native speakers—Jack Ma and Aisa Mijeno. (3)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ienki & Müller, this research finds four type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ic gestures and co-occurring speech in the corpus: a. the same metaphor may be expressed in speech and in gesture; b. a metaphor may be expressed in gesture, but not in the co-occurring speech; c. different metaphor may be expressed in speech and gesture. d. a metaphor may be expressed in gesture which is never used in language system itself. The instances where gesture and speech are used to represent different metaphors found in the video provide a new insight into explaining why this phenomenon occurs.
Key words co-speech gestures; metaphoric gesture; interview
收稿日期: 2018-08-06
作者简介: 林佳佳(1990—),女,福建福清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0312(2019)02-0106-11
标签:语伴手势论文; 手势隐喻论文; 访谈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