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主理想,但不是“民主急性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急性病论文,民主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对现阶段政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是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课题。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所蕴含的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第一,人民主权原则。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这一原则国情化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权力,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力。正如十五大报告中说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自由、平等原则。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精髓。尽管民主政治具有丰富的蕴涵,但最基本的价值在于为切实实现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提供制度保障。离开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来谈民主政治,就难免流于空泛。正如黑格尔指出的,“人就是目的”,而人的自由与平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价值之一。自由的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具有崇高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重大的命题,并且指出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我国宪法对保障公民自由与平等的各种权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第三,法治和程序原则。这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关键。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法治政治,必然要求法律成为确定人的权利义务的权威尺度和保护人的权利的可靠手段。马克思说:“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然要求实行依法治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法治的本质在于有效地制约公共权力,而民主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运用公共权力。从政治条件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第四,公开性原则。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列宁说过,“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社会主义的权力主体是人民,党和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除了人民的利益,党和政府没有自己的私利。因此政务公开、政治过程公开是理所当然的。总之,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长期的奋斗目标
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历史中,始终高擎着为人民争民主、争自由、争解放的旗帜,也始终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把建设民主政治作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权“跳出周期率”的一条根本性措施。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和政府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从总体上说,我们没有及时地把民主政治推向新的时代高度,既没有把民主法制化,也没有把法制民主化。“文革”期间,甚至使人民民主遭到了粗暴的践踏。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在经济上,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生产力;应该具有高度的民主政治;体现在文化上,应该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而在这经济、政治两方面,我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没有很好的凸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被摆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上。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他多次强调,“我们除了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外,就是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他指出“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党今后一个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
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强调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十分强调地提出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拨乱反正的实践中就提出了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十二大提出,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十三大提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十四大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一个较大发展。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又再次强调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十五大再一次提出要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并鲜明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样一个命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反映出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脚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客观条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民主政治基本原则的全国实施,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中国的历史与现状,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定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切实而稳妥地予以实施和操作。应该看到,在历史和现状两方面,我们都不可太乐观。就历史而言,小平同志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民主”这个词虽然很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但是中国社会没有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理念。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象雅典民主制这样有限的民主,只残留过“民贵君轻”、“选贤与能”这样一些微弱的民主主张。
就现实而言,民主政治的建设及其有效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民主的自觉程度,亦即以何种心理、观念和态度参与政治生活。因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一种政治制度有效的施行,需要有适应的社会心理的支持。在这个意义上,民主政治不仅要有政治体制的民主化,而且还要有社会主体精神的民主化,即社会民主精神的完善与高扬,而后者才是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有一种观点认为,民主就是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推行是不需要社会思想文化条件的。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固然我们不应该给民主附加太多的条件,但条件毕竟是存在的,它是客观的。民主是一种显性的政治制度,而民主意识才是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品质。只有两者契合一致,协调发展,才能产生真正的民主社会机制,民主的发展才有深层的动力支持。因此,一个国家民主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固然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客观条件,但也取决于公民主观条件。民主意识和民主制度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不同层次,两者互为因果。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看,缺乏适应现代化民主趋势的主体意识,缺乏人格中的自主能力以及存在着脱离社会历史现实的抽象民主意识等,成为今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民主精神已逐渐地深入人心,社会逐渐形成了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性建构,但是另一方面,今天我们甚至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民主意识的启蒙和普及工作,尤其需要加强民主生活的训练。
从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来看,西方社会一般是先有自由、平等观念,尔后有民主体制的生长。中国则缺乏这种思想基础,思想总是滞后。孙中山先生的民主理论才真正开启中国现代民主理论之先河。从民主政治的生成方式看,西方社会是内源性的,中国社会则是外源性的。外源性的建设,要比内源性复杂、艰苦得多。从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看,西方有成熟的市民社会,中国则不具备这样一个成熟的社会基础。从民主的价值追求看,西方社会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入手,进而要求实现民主,中国社会则在民主的命题下,自由、平等才具有价值。西方社会民主存在的权利基础是个人权利,中国传统社会对个人权利则是漠视的。因此,我们应该对今天民主政治建设所不能抹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防止脱离国情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民主急性病”。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必然体现民主理想与民主现实的对立统一。人类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既应该以民主理想为目标,实现对现状状况的不断超越,又要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现实规定,避免盲目性和空想性。民主政治,重在建设。正如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急躁冒进,夸大民主政治进程中的有利因素,期望一蹴而就应该予以防止和避免一样,过分强调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困难因素而延宕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同样应予以防止和避免。我们应该在考虑到中国特殊政治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学习借鉴人类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政治精神,自觉地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积极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我们重视环境的因素对于政治发展的制约,但是我们同样重视人的智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持续不断的发展,这个发展,自然包括政治发展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目前要做的工作还是应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继续大力地实施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工作。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采取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方法,以法治国,一方面可以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极端民主化倾向和无政府主义的滋长和蔓延。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决定,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只能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标签: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