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论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本体论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07-0077-08
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具体指认,既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认定 ,也关系到马克思哲学原生形态的发掘与其当代合理形态的具体构建,因此,本体论成 为了近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和热点。这是研究走向深入的表现。但是,人们 并未很好地从学术层面呈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本来面目。因此,对近年来马克思 本体论研究的总体图景加以清理和反思,已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
一、缘起:辨析“实践”的理论地位
我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的研讨,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真正的研 讨热潮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并持续至今。总的看来,这场讨论经由了马克 思哲学本体论的提出,到马克思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与改革,再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 的具体辨析的过程。其发生原因主要是,随着马克思哲学体系改革研究的深入,特别是 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讨论将实践观点推进到一般世界观的层面,“本体论”合逻 辑地成为了马克思哲学的研究热点和论争焦点。
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首先提出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地位问题,并对传 统哲学教科书中的物质本体论展开了诘难。随后,国内学界开始逐步关注实践在马克思 哲学中的“大写”性质。80年代初,“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 观点的传入,全面引发了国内学界对传统马克思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反思。许多学者明确 指认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中核心地位乃至本体论地位的观点,并与传统教科书 以及一些学者继续维护物质的基础地位乃至本体论地位的观点形成了对峙之势。这种对 峙将“马克思哲学体系改革”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持续了近十年的马克思哲学体系的讨 论,最后尽管没有达成一致公认的结论,但是人们几乎一致同意用“实践的唯物主义” 来称谓马克思哲学与作为中国马克思哲学体系改革的方向。可以说,从对“实践的唯物 主义”的不同理解去构建马克思哲学体系成为了整个20世纪90年代乃至当前马克思哲学 研究的主要景观。
首先,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进行了理解。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 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形态,就在于它强调实践,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 观点,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它的本质特征,但不能归结为“实践本体论”。有的学者认为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历 史唯物主义的现代表达,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蕴。有的学者认为,实践唯 物主义准确地表述了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存在论、本体论的基本内容;它把实践引进 本体论,把实践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中去,抓住了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有的 学者认为,实践唯物主义集中地表达了马克思哲学的特殊功能规定性,它是包含着本体 论、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本内容的一个有机整体。有的学者认为,实 践的唯物主义,主要是立足于唯物主义谈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存 在形式,物质和实践的关系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因此,实践观点是对唯物主义的科学 维护和确证。
其次,学界对“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具体辨析。综观整个讨论,主要 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实践方法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 论,更不是与现代西方哲学所建构的生存论或存在论相类似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不是 以某种本体论自居的宗派哲学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实践观点只具有为人们 提供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方法论意义。这种观点从发生学角度强调指出,以实践为基 础的马克思哲学是建立于对本体论哲学思维的批判和扬弃之上的,它运用科学的实践观 打破了本体论化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不再追究世界的原始根据,从而超越了唯心论和 传统唯物论。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只具有为人们提供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方法论 意义。
第二,实践功能论。这种观点认为,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是在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发挥了本体论功能;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不是以一种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代替另一种本体论(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而是包括自然观、社会历 史观在内的新哲学形态。但是,马克思继承和发扬了人类的形而上追求,深刻地回答了 人类对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因此,马克思哲学就其实质和初衷来说,是一种非本体论 哲学,就其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对人和世界本质的终极追问来看,实际上又是一种非本体 论的本体论哲学。换言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具有本体论意义:它为解决本体论问 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第三,实践本体论。这种观点认为,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不仅具有基础性地位,而且 使马克思哲学成为了超越“物质本体论”的“实践本体论”。因为:(1)实践是整个马 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2)这种哲学本身又是实践的,即“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 状”;(3)全部哲学都不脱离实践,是实践的世界观展开的形式。因此,全部马克思哲 学的出发点以及哲学的现代化,就是用“实践本体论”结束抽象的“物质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既防止了对哲学问题的实证性考察,又使哲学在逻辑层面上获得了内在创 造机制,从而改变了哲学自身的存在方式。当然,这并不否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第四,实践属性论。这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与物质的关系是属性与实体 的关系,马克思哲学因此只能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因为,马克思哲学把存在即世界 的本质或本体(本原)问题,看作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物质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认识 的源泉;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在于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达 到了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实践唯物主义,是立足于唯物主义谈实践 的地位和作用,实践只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存在形式,物质和实践的关系是实体和属性的 关系;实践观点是对“物质本体论”的维护和确证。
第五,“物质—实践本体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既强调实践的能动改造作 用,又强调自然物质的前提作用,因此只能归结为“物质—实践本体论”。这种观点既 不同意物质本体论,又不同意实践本体论,主张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强调物质在先原则 和实践的能动作用两个基本点的“物质—实践本体论”。因为,把实践引进了本体论, 把实践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中去,这是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
第六,实践—生存论。这种观点认为,实践基础性地位使马克思哲学建构起了关注人 的生活世界以及人的生命意义的感性的生存论本体论或存在论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意 义就在于深入揭示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将传统哲学的超验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形式还原 或转换为人的实践活动所内含的生存论。
学界对“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的具体辨析,使“实践”是否构成马克思哲学 的本体,成为了讨论的焦点,以至于最后用各种不同的本体论来标注马克思哲学。可见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正是由辨析“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地位而出场的。
二、推进:究诘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
从总体上看,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这道风景线是以对“马克思哲学是否是本体论哲 学”与“马克思哲学有无自身的本体论”以及“马克思哲学有什么样的本体论”三个不 同层次的问题的回答为经纬加以勾勒的。第一层次问题从哲学观着眼,即把哲学区分为 非本体论哲学与本体论哲学,然后再判断马克思哲学是否属于本体论哲学。它关系到马 克思哲学实质的认定。第二层次问题则从哲学的内部构成着眼,即把哲学内容区分为本 体论(含历史观)、认识论、价值论等几个局部基础理论分支,然后再根据这个框架去判 断与确认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成分。它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的内容体系的指认。第三层 次问题从判定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具体内容着眼,紧承第二层次问题的肯定回答并作进 一步解释。它关系到马克思哲学理论内容的具体把握。
对第一层次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肯定观点,即马克思哲学就是本体论 哲学。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作为揭示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科学,就是本体论哲学 ;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因此也就是科学 的本体论。第二,否定观点,即马克思哲学不是任何一种意义上的本体论哲学。这种观 点认为,马克思哲学颠倒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了“本体论”的“终 结”,就其根本性质而言,它不再是提供什么终极真理知识的理论,既不是寻求一切存 在背后的所谓隐秘本性或终极本体的理论,也不是妄想为世界建立统一体系、提供世界 整体图景的理论。第三,悬置观点,即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否是本体论哲学”是没有意 义的、抽象思辨的形而上学问题,应悬置或者回避、超越该问题,以保持对马克思哲学 的具体问题意识的清醒。这种观点对解放思想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其受实证主义影响, 大有取消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倾向,因此未成气候。
对第二层次问题的回答除了对第一层次问题持否定观点和悬置观点的学者外,都予以 了肯定回答,分歧延伸至对第三层次问题的回答上。所以,三个层次问题的回答往往相 互交叉,后两个层次问题的争论,往往围绕前一层次的问题而展开,以至于这场争论真 正成为了关系马克思哲学实质的争论。
对前述三层次问题的回答,这是确认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状况的必要环节。然而这 些问题的解答,又必须以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何以可能”这一更根本问题的解答为基 础。
对前述第一层次问题与第二层次问题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以下简称为肯定论者)认为,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第一,本体论的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因为世 界总有其统一的基础,万事万物总有其统一的存在根据,而统一的存在根据即所谓本体 。第二,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哲学本身的需要。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 学。马克思哲学只要是哲学,就有自己的本体论。第三,马克思哲学之作为哲学,是因 为它在反传统本体论哲学过程中继承了本体论对世界的超现实的本真存在的深层思索, 即马克思在唯物主义旗帜下,以实践人本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本真存在做出了圆满的 回答。总之,马克思哲学以崭新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回答了本体论关于人和世界本质问题 。
肯定论者在肯定马克思哲学是本体论或有本体论的哲学的前提下发生了内部分化,即 对“马克思哲学有什么样的本体论”的回答出现了分歧。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就是“实践 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之间的论争。“物质本体论”的支持者的经典依据是恩格斯 的著名论断:“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 物质世界,物质是这个世界的共同基础和本质。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实践不过是一个 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体,因为马克思哲学所讲的本体, 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 物质。“实践本体论”的支持者的经典依据是马克思的名言: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 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他们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对象不是脱离人的实践或在人的实践 之外的无限的整个世界,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展开的“感性世界”、“现实世界”、 “对象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来说,实践正是其生成、存在、变化的根基,从而 是属人世界与自在世界、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超自然世界与自然世界统一的基础。因 此,在马克思哲学中,“存在”只是实践中的存在,本体只是实践的本体。
对前述第一层次问题与第二层次问题持否定观点的学者(以下简称为否定论者)认为,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之所以不可能,其原因在于:第一,“本体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独具 的一种哲学形态,它同西方的语言形式有关,是用逻辑方法构造的,以“是”为核心的 范畴体系,是纯粹思辨的原理体系。因此,立足于现实生活实践反对形而上学思辨哲学 体系的马克思哲学,不可能是本体论哲学。第二,在马克思的时代,传统本体论在黑格 尔哲学中达到了它的最高形态,同时也就因此暴露出这种理论的严重问题而使它陷入危 机。使人和哲学回到现实的人和人的真实生活世界,是马克思的时代性课题。对此,马 克思没有采取与他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等)仅仅改变“本体论哲学”的 某种理论形态的做法,而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基 本思想原则和思维方式,使哲学找回了具有双重生命本性的现实的人和由人参与开拓的 现实生活世界。因此,马克思哲学作为扬弃西方传统哲学的产物,它不仅不是本体论的 复出或复兴,恰恰是对形而上学及其核心内容本体论学说的否定。第三,马克思哲学的 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 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哲学的特质在于:立足于当代社会生活实践,对人们 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 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影响正是建立于对本体论哲学思维的 批判与扬弃之上,这种批判与扬弃不仅针对黑格尔式的本体论哲学,而且也将颠覆海德 格尔式的本体论哲学。因此,马克思哲学作为反对本体论的现代哲学,没有做任何“本 体论承诺”。
但是,否定论者并不否认马克思哲学对“本体”的研究与“形而上”追求。他们认为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自身的超越本性,或曰“形而上本性”。否定传统哲学意义上的 “本体思维方式”,并不否定对“本体”问题的研究,这是有区别的两个问题。因此, 马克思哲学按其本性属于超越经验、非就事论事的“形而上学性”的理论。也就是说, 马克思哲学不是从彻底经验主义立场否定本体论的,并没有简单抛弃本体论,只是否定 了传统的以“绝对化”为基本特征的“本体思维方式”。这其实是对“本体论”的解放 。
究诘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的讨论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推向了高潮。原 因在于,这场讨论最后都无法停留于表层论证的“有理有据”与“言之成理”,而必须 退回到“文本”,寻求经典依据的支持。“回到马克思”与“重读马克思”这种研究“ 宣言”也正是因此而出炉的。在“回到”与“重读”大举进行的过程中,人们对“回到 ”与“重读”的可能性以及准确理解“文本”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从而 使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转入了“深度”研究。这一深度研究不仅表现在对马克思哲学 本体论的指认超出了“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对抗,出现了“历史本体论” 、“社会存在本体论”、“关系本体论”、“社会关系本体论”、“生产关系本体论” 以及“生存本体论”等等争论,而且还出现了关于“探索马克思本体论革命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解读模式”、“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方法论”以及“马克思哲 学本体论研究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关系”的反思性探讨。甚至还有学者从哲学发展史 角度对“本体论”进行了词源学、语用学以及马克思关于“本体论”的文献学考察。很 明显,这既是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的重大推进,也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大推进。
三、问题:概念不清与文本误读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虽然获得了重大的推进,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但似乎更加 重了马克思哲学形象的模糊,作为一种特定的理论对象的马克思哲学似乎更加缺少了理 解的客观性、公度性、可交流性。其实,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问题在于概念不清与文本 误读。其概念不清主要表现在没有弄清哲学、形而上学、世界观、本体论四个概念的关 系;其文本误读主要表现在对西方传统哲学文本和“马克思思想文本”的误读。
肯定论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把“哲学”、“形而上学”、“世界观”、“本体论 ”四个概念及其对象进行同质理解,即把四个概念都作为研究世界的统一性或本原以及 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同时,他们还共同认为,本体论是作为“形而上学”的“ 哲学”或“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变化中不变的部分,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共同根据。 换言之,一切哲学之所以都叫作哲学,就是因为其中包含有本体论,或者说,哲学就是 本体论。在他们看来,四个概念既是指人们“观察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也是指 “关于世界的最高原因理论”,抑或“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因此,西方的形 而上学、第一哲学、纯粹哲学,中国的道学、玄学、理学,都是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也 是如此。他们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具体指认上的区别,只在于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之“ 世界”的范围的理解不同。如“物质本体论”坚持者认为,马克思哲学世界观之“世界 ”是指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在于科学地回答 了这个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科学地揭示了“作为整体世界的一般规律”;“实践本 体论”坚持者则认为,马克思哲学世界观之“世界”是指“人化世界”,即在人类实践 活动中不断变革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正在于从构造整个世界整体图 景的传统哲学中超拔出来并科学地回答“人化世界”生成变化的统一性根据,科学地揭 示了“人化世界”生成运动的根本规律。
肯定论者中的“物质本体论”坚持者还有人坚持本体论就是“本原论”的观点,认为 回答整个世界的最终根据和最高原因是一切哲学、从而也是马克思哲学应该研究的问题 ,并由此顺理成章地维护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的结论;“实践本体论 ”坚持者中有些人则运用实践是马克思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逻辑起点和辐射马克思哲 学思维的中轴来维护其基本观点,虽然某种程度上有将哲学理解成“观察世界的观点( 和方法)”的倾向,但未发生根本转换。因此,他们始终停留于对前述四个概念及其对 象的同质理解之上。
否定论者反对将“哲学”、“形而上学”、“世界观”、“本体论”以及“本原论” 等同对待。在他们看来,“哲学”、“形而上学”、“世界观”是一个层次的概念,即 可以标示历史上所有哲学形态的概念,而“本体论”与“本原论”是另一层次的概念, 即标示某些哲学形态的概念。同时,他们又将“形而上学”概念严格限定在理论的超经 验性上,以便与传统形而上学相区别。他们认为,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哲学或形而上学或 世界观,其根据并不在于它是否构造有“本体论”或“本原论”,而在于它肯定了人自 身的超越本性或“形而上本性”,在于其理论内容具有超越经验、非就事论事的“形而 上学性”特征。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形态之所以称得上哲学或世界观、形而上学也在于此 。由于马克思哲学从人类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双重生命本质”角度为人们提供 了“观察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实践论的思维方式,使人们获得了观察世界和检验 观察结论的最终科学性标准、尺度和基础,所以马克思哲学理应是“形而上”的“哲学 ”或“世界观”。而“本体论”或“本原论”作为另一层次的概念,首先是因为它们都 是对世界万物的统一不变的始基、本原、基质、根源的抽象,即探寻所谓“世界的最高 原因和原理”的学问,它们因其固有的超验性而属于哲学、世界观或形而上学,但是, 并不等于就是哲学、世界观或形而上学;其次,两个层次的概念的重合也只是在历史上 一定阶段或个别哲学形态那里出现过。因此,否定论者把“本体论”、“本原论”等同 于哲学或作为哲学基本特征的观点,视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观点的当代延续。总之 ,马克思颠倒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了对“本体论”的“终结”;把 马克思哲学视为以追溯整个世界的本质或基质为目标,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 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性的看法,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最大误解;把马克思哲学理解 为追问世界初始而形成的客体第一、自然至上的本体论哲学,就背离了马克思哲学的基 本原则和基本立场。
同时,否定论者针对肯定论者把世界观解释成“关于作为整个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的理 论”的观点指出:就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而言,它不是妄想为世界建立统一体系、提 供世界整体图景的理论,而是“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即“关于理论 思维的观点和方法的学说”与探寻“人及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甚至有人还因 此极端地指出:马克思哲学根本不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综上所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过程中的概念不清与文本误读情况可具体概括为以 下几个方面:
第一,肯定论者的概念不清主要表现在:(1)既把“本体论”作为哲学、世界观以及形 而上学看待,又把前者作为后者的一部分内容看待。(2)混淆了把哲学、本体论等概念 作为“观察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与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的差别。 (3)把具体科学上的“本体”概念等同于哲学上的“本体”概念,从而将本体论泛化。 一是把“本体”等同于“对象”,即把“本体论”等同于“关于世界的理论”;二是把 “本体”等同于“最高原因”,即把“本体论”等同于“关于世界的最高原因的理论” 。(4)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忽略了西方哲学史上从本原到最高原因,再到本体以及实体的 概念演变过程,从而模糊了三个概念的内涵区别,并且从未从历史语境的角度去把握它 们各自的内涵。
第二,否定论者的概念不清主要表现在:(1)一方面将本体、本原和最高原因等同起来 ,另一方面又将本体与本原以及最高原因区分开来,即在反对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化时 将几个概念等同视之,从而否认马克思对“本体”的指认,在强调马克思哲学的超越性 时或“形而上学本性”时却指出马克思哲学未放弃对“本体”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观 察世界和检验观察结论”的最终科学性标准、尺度或基础。(2)与肯定论者的(4)失误相 同。(3)缺乏对“形而上学”概念的明辨,即对作为哲学世界观意义的形而上学与作为 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以及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一定程度的模糊使用。
第三,肯定论者与否定论者概念运用的具体失误与文本的误读是相辅相成的。概念不 清往往造成文本解读的随意性与误读,文本解读的随意性与误读往往又进一步加重概念 混乱,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即使在“回到文本”与“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下阅读 原始文献,往往也造成文本的误读。并且,往往从两个方面加以表现:一是对“文本” 进行随意性解读,即在没有澄清概念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对概念的主观理解去解读文本; 一是对文本进行教条性解读,即根据传统教科书的概念定义曲解解读文本。而这两种情 况都属于在未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文本清理,即源与流、发展史、流变史的考察 情况下,就仓促从文献中引章摘句,做出结论。显然,这是没有达到文本研读的“方法 论自觉”的表现。
四、出路:澄清概念与实现文本研读的方法论自觉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几乎穷尽了逻辑上的可能,然而却仍是 意见纷呈,难以形成公认的观点。从加强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多角度审察的意义上说, 这是正常且有意义的。但是从因概念不清与文本误读而导致讨论逻辑混乱以至于陷入无 谓之争来看,就必须另寻出路,以便使讨论能够沿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出路,就在于澄清讨论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和 实现文本研读的“方法论自觉”。
1.回到文本,澄清概念。
思想是由概念逻辑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体——文本表达和承载的。读者了解作者的思 想,总是经由对作者所用概念的把握阅读文本而实现的。但是,如果读者没有按作者对 概念内涵的规定去阅读文本,就会误解作者的思想。因此,准确把握作者文本的概念内 涵,是准确把握作者思想的前提。问题是,怎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所用概念的内涵呢? 可以说,回到文本是惟一的途径。因为,概念是文本中的概念,文本是概念构成的文本 ;文本中的概念总是文本创作的历史语境、逻辑结构、思想逻辑的制约下运用的。因此 针对讨论的情况,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进一步研究,有必要回到西方哲学与马 克思哲学的文本中,澄清以下两个层次的基本概念。
第一,需要澄清“本体论”、“哲学”、“形而上学”、“世界观”四个概念的内涵 及其相互关系。“本体论”、“哲学”、“形而上学”、“世界观”这四个概念是涉及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概念。如前所述,正是由于学界对“本体论”、“哲学” 、“形而上学”、“世界观”四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不一致,才使讨论未 能公正地揭示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而成为了研究者各自心目中的“马克思思想”的 不同表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人们对马克思思想的模糊和歧义。因此有必要对四 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澄清。
“本体论”、“哲学”、“形而上学”、“世界观”四个概念分别形成于西方哲学史 的不同时期,哲学家们对它们的运用既有继承又有创造,它们在不同哲学家甚至同一哲 学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往往都有其不同的思想成分。因此,当我们用这四个概念去指称 或讨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时候,首先得回到西方哲学与“马克思文本”中,弄清这四个 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是在何种意义上 使用这四个概念以及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 究形成真正的对话,研究成果具有客观性、公度性以及可交流性。
第二,需要澄清“物质”与“实践”、“哲学基本问题”三个概念以及它们在马克思 哲学中的地位。从学界讨论的情况看来,对“物质”与“实践”、“哲学基本问题”三 个概念以及它们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的不同理解与判断,也是影响马克思哲学本体论 研究的基本概念。的确,“物质”与“实践”、“哲学基本问题”三个概念不仅在“马 克思思想文本”中出现频率高,而且也是支撑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性“范畴体系”。但是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到底是通过“物质”把握“实践”与回答“哲学基本问题” ,还是通过“实践”把握“物质”与回答“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到底是从“哲学基本 问题”的高度运用“物质”与“实践”范畴,还是从“物质”或“实践”角度来探讨“ 哲学基本问题”,学界对这些问题并没有澄清。可以说,这也是导致讨论自行其是的主 要原因。因此,回到“马克思思想文本”,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整体思想逻辑 构架去弄清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它们,同样成为了马克思哲学本 体论进一步研究的前提。
2.实现文本阅读的方法论自觉。
人们阅读文本总是在一定的方法牵引下进行的,这就是所谓文本阅读的“方法前置” 。但是,人们对这一“方法前置”并不一定是自觉的,即并不知道阅读文本存在“方法 前置”问题和确知自己的文本阅读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合理性。也就是没有实现文本阅 读的“方法论自觉”。所谓文本阅读的“方法论自觉”,就是指文本阅读者知道阅读文 本存在“方法前置”问题并清楚明白其阅读文本所用的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合理性。没 有实现文本阅读的“方法论自觉”,不仅会造成文本误读、概念滥用,而且还会造成讨 论问题的自行其是。因此针对讨论的情况,我们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进一步研究, 有必要从以下两个层次实现文本阅读的“方法论自觉”。
第一,探索并明确界定文本阅读的方法。进入文本阅读前,探索并明确界定文本阅读 的方法,不仅使阅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能较好地从整体思想逻辑角度把握文本思想 和文本概念的内涵以及限定自己的阅读边界,而且能较好地与其他文本阅读者就文本思 想与文本概念展开交流,即通过提供交流对话的可把捉性平台实现真正的学术对话。因 此,探索并明确界定文本阅读的方法,是实现文本阅读“方法论自觉”的重要步骤。
第二,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研读文本。只有具有接近作者思想原初历史语境与思想 逻辑的文本阅读方法,才是合理性的文本阅读方法。我们知道,任何思想文本都是在特 定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同时任何思想文本都是按照作者的思想逻辑予以建构的,即任 何思想文本都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构造物。因此,通过考证作者创作思想文本的历史语 境与思想逻辑,从而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研读文本,不失为文本阅读方法具有合理性 的重要保证。同时,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研读文本还要求从实践与理论辩证统一的高 度来进行。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 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1](P703-704)但是, “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也具有最终的至上权力,这在我看来是确定无疑的,但是这种至 上权力是发生在各该领域本身所规定的那些条件的范围内……。经济在这里并不重新创 造出任何东西,但是它决定着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1](P704) 概言之,对作为思想材料的“马克思文本”的研读,必须联系当代实践来进行,但又不 能简单联系,而必须找到它们辩证统一的结合点。可以说,明白和自觉践行这一点,就 在文本阅读上实现了“方法论自觉”。
综上所述,澄清概念与实现文本阅读的“方法论自觉”作为理论研究相辅相成的两项 前提,是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哲学本体论乃至整个马克思哲学研究亟待完成的工作。这 个工作的实质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 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 塞进去”。[2](P26)
收稿日期:2003-06-12
标签: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世界观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观点讨论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