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体”的研究——兼及体研究的类型学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汉语论文,意义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什么是“体”
“体”,有人称为“时态”“动态”“动相”“情貌”“态”等,英语称为aspect,本文称为体。
对体这种现象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要点是:
1.体是一种语法范畴(词法范畴,主要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现出来)。
2.体是一个和持续相关的范畴(如房德里耶斯在《语言》中的观点。所谓持续是一种语法意义)。
英语例:I have read this book.(完成)-I am readingthis book.(进行)
汉语例:门开了。(完成或实现) -门开着。(持续)
对汉语中间是否存在体这个语法范畴,今天国内反对意见不是主流。主要是因为现代汉语中有助词“了、着、过”,有人则认为它们是词尾。
二 汉语体研究的简史
中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中对体没有正确的认识,把表示时的词语和表示体的词语混为一谈。如:
1.认为表示体意义的副词(状字)和表示时的副词没有区别。如:“已、将”都属于“以记事成之时者”。例如:“《孟梁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已’者,记驾车之时,故先‘驾’字。又:‘鲁平公将出。’‘将’者,记其出时也,故先‘出’字。”(《实字卷之六》p.233)
2.“句读之述往事者,‘矣’字助之。‘既’‘已’等状字,加否无常。”例如:“《孟公上》……‘而齐有其地矣’者,犹云:‘而齐已有其地矣’也。‘矣’字之助,已寓‘已’字矣。”认为“矣”是“述往事”的。(《虚字卷之九》p.343)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认为:“了”表示完成,“着”表示持续等;(p.109)他又认为“已经”、“曾经”、 “过”等表示过去时,“现在”、“正在”等表示现在时。(p.125-127 )其认识亦有偏颇之处。
对体的分类框架有重大影响者是王力。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认为汉语有七种情貌类别:
1.用情貌成分者。
(1)进行貌,用词尾“着”。例如:“瞧着他笑”。
(2)完成貌,用后附号“了”。例如:“喘了一口气”。
(3)近过去貌,用词尾“来着”。例如:“他和我说来着”。
(4)开始貌,用“起来”。例如:“伤心大哭起来”。
(5)继续貌,用“下去”。例如:“他只管念下去”。
(6)短时貌,动词重叠。例如:“要见见老爷”。
2.不用情貌成分者。
(7)普通貌,不用情貌成分,这样, 并不把时间观念参杂在语言里,只让对话人(或读者)自己去体会。例如:“袭人明知其意。”
凡用普通貌的地方往往就是不能用其他六种情貌的地方。
有影响的还有吕叔湘,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认为:“‘将’、‘方’、‘已’等字离开动词是没有显明充实的意义的。我们说,这些限制词所表示的不是‘时间’,是‘动相’,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的各种阶段。”(p.228)他并且分出了动作过程的三大类:
1.表动作之将有,如:“要下雨了,咱们得赶快点儿。”
2.表动作正在进行,如:“我正在给他写信呢,电话就来了,说已经到了车站了。”
3.表动作已经完成,如:“要你说?我早已知道了。”
《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到的表示动相的“限制词”(吕叔湘认为限制词就是副词。见《中国文法要略》p.17)除了“将”、“方”、“已”、“要”、“正在”之外,还有“快”、“且”、“方”、“既”等,其中虽有一些是文言词,但是它们都属副词。
王力之后的创新者是陈平。陈平在1988年发表的《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说:“本文试图建立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以阐释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组织结构,同时指出,要全面而真切地理解与时间性相关的语法现象,最好的途径就是将有关现象置于整个时间系统的框架之中,结合其他系统成分进行分析。这儿所说的时间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语法范畴。一方面它由多种相关的语义成分和语义关系结成纵横交错的语义网络,另一方面,这个网络结构伴随着相应的语法形式的特征。本文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先解析相关的语义内容,继而确定与有关语义特征相对应的语法表现形式。”
尽管陈平认为体本质上是语法范畴,可是在这篇论文中,无论是他着重论述的“时相”,还是另外两元“时制”(本文称为“时”)和“时态”(本文称为“体”),他都是从意义角度来解释的。请看引文:“一、句子的时相(phase)结构, 体现句子纯命题意义内在的时间特征,主要由谓语动词的词汇意义所决定,其他句子成分的词汇意义也起着重要的选择和制约作用,其中宾语和补语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二、句子的时制(tense)结构,指示情状发生的时间, 表现为该时间与说话时间或另一参照时间在时轴上的相对位置。三、句子的时态(aspect)结构,表现情状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特定状态。”
该文在论述内容上明显地表现出了重意义轻形式的特点。这表现为:(1 )情状类型(即根据句子的时相结构特点划分出的类别)是意义类别;(2)时的分类是逻辑分类;(3)体的分类实质上也是逻辑分类。因此,这是立足于语义基础之上的研究。
另外,房玉清的观点也很有启发性。房玉清在《实用汉语语法》中认为“出来、出去、上来、上去、下来、过来、过去、开来”放在非趋向动词后面的时候是动态助词。如:
①这一点她能感觉出来。(《语法》p.499 (注:本文例句后的“《语法》”指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
②真的,他从来没能把这个感觉写出来。(《语法》p.501)
③说了没事,不说我就闹出去!(《语法》p.500)
④他能把自己所有的唱片上的戏词与腔调都唱上来。 (《语法》p.503)
⑤他的脸渐渐的红上来。(《语法》p.504)
⑥这些数字请你都填上去。(《语法》p.503)
⑦有些变动应该让它巩固下来。(《语法》p.505)
⑧因为有这么三个人,就把四个人的事情给拖延下来。(《语法》p.505)
⑨这几个钱从柴米油盐上全省下来了。(《语法》p.508)
⑩四周围静下来。(《语法》p.508)
(11)他从自己的思绪中清醒过来。(《语法》p.509)
(12)人多家乱,实在管不过来。(《语法》p.511)
(13)没有关系,他这是晕过去了。(《语法》p.510)
(14)他想把事情瞒过去。(《语法》p.511)
(15)人还没到齐,他就说开来了。(《语法》p.512)
三 现代汉语体的主要特点
主要有两个特点:
1.用虚词表示,而不是用词缀(词尾)等表示。
2.体标记使用时强制性不足。
正如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的总论中所说:“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我国某些兄弟民族语言和西方语言里边用形态成分来表示的概念,汉语里边或者不作表示,或者用半独立的词来表示。……后者如表示复数的‘们’,表示完成的‘了’。它们的主要特点是缺少普遍性:有的场合一定要用,有的场合可用可不用,有的场合甚至不能用。例如:‘工人们和农民们,工人和农民们,工人和农民’是同样的意思,都是不止一个工人,不止一个农民;‘他们是工人’,‘工人’是复数,但是不能加‘们’。‘你看见[了]没有?’和‘我已经知道[了],你甭说了’里边的加括号的‘了’都是可以用可以不用的。”
这里所谓的“或者不作表示”,是指没有用形式标记来表示。请看下列例句:
①《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高2,p.33(注:本文例句后“高1”是“高中《语文》第1册”的简称。其余依此类推。))
②本来是蛇虫蜿蜒、荆榛遍地的荒凉小岛,他们经过艰苦劳动,在上面建起了坚固的营房,辟出了林荫大道,种上了笑脸迎人的各种花卉和鲜嫩的蔬菜;还建起畜栏,竖起鸽棚;又从海里摸出了石花,堆成小岛的美术图案。(高2,p.152)
例①中的“等待”后没有出现助词“着”,但是可以加助词“着”,加不加“着”都有持续义。例②中的“经过”、“建起”、“竖起”、“堆成”后面都没有出现助词“了”,但是可加“了”,加不加都有实现意义。尤其是例②中,和“建起”、“竖起”这些不用标记的形式构成对照的有带上“了”的“建起了”、“辟出了”、“种上了”,和“堆成”形成对照的有“摸出了”。
四 当今体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汉语中有没有体这种语法范畴。这实际上涉及两个大问题:
(1)汉语中缺乏词的形态变化。 因此如果严格按照语言学的传统说法分析,便很难肯定汉语中存在体的语法范畴。即使有体的语法范畴,在表现上也与印欧语不同。
(2)汉语中不用体标记的时候,也常常能够表示体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认为汉语中有体的语法范畴,也和印欧语很不相同。
2.体标记。
(1)有哪些体标记。 比如房玉清所说的那些趋向动词是不是体标记,又比如副词“已经、正在、曾经”等是不是体标记。
(2)体标记的语法意义、作用。 比如助词“了”是表示完成还是实现。
刘勋宁在《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一文中认为:“带‘了’所强调的是动词、形容词的词义所指成为事实。”(p.324 )我同意他的基本观点,但是认为这个“了”不是词尾,它可以和动词、形容词性短语结合。
我认为实现体的本质特点是-P→P,所以只要有可能,“了”就不仅标记活动的实现,而且还要标记活动的延续,标记活动所遗留结果的实现。例如:
①这幅画在墙上挂了两年了。 ②房门锁了两个月。 ③电视机开了老半天了。
当常识告诉我们某些活动一发即逝,或者活动通常得在结束以后才会发生作用时,实现意义便被阻断。这在表面上看来是“了”标记了完成或者说结束的意义,可实际上并非如此。例如:
④导弹发射了十几秒以后,雷达显示屏上的目标消失了。
⑤这几个储油罐炸了快一年了,到现在还没有修复。
“发射”和“炸”都是只能表示瞬间动作的实现体动词(“正在发射”的说法并不指发射这种活动的进行,而是表示发射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或者表示发射的行为在反复进行),“发射”和“炸”的活动一经产生即告结束,于是“发射了”、“炸了”便有了活动完成的意思。其实在这里是动词“发射”、“炸”的词义阻止了把“发射”和“炸”作为一个可以延续的活动来表达,而不是“了”的作用有了变化,由标记实现意义变成了标记完成或结束。又如:
⑥我吃了饭就来。
该句通常被认为具有“我吃完了饭就来”的意思,其实“我吃了饭就来”的字面意思是“我吃上了饭就来”,但是这种情况违反了常识,因为一个人一般不可能边吃饭边“来”。这样,由于常识的干预,就阻断了实现意义。但是下句有歧义,因为常识在对付这类句子时有两种处理方案可以选择:
⑦我吃了饭就办。(a.我吃到了饭就办。b.我吃完了饭就办。)
由此可见,“我吃了饭就+动词”句式中间的“了”并非表示“完成”,“完成”的意思其实是在实现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者的语用推理产生的。
反过来说,如果句子的字面意思和常识不冲突,则“了”所表示的实现意义便不会被阻断,句子的字面意思就凸现出来。例如下句在一般情况下只可能有“我当上了头儿以后就提拔你”的意思,而不是“我不当头儿以后就提拔你”。
⑧我当了头儿以后就提拔你。
下列句子中的动词表示的都是持续动作,因此时量补语表示的是动作的持续,换言之,“了”所表示的实现意义没有被阻断:
⑨只见他们嘁嘁喳喳了一阵以后,就指着一个空位子告诉我:“你今天先坐这儿吧。”(高2,p.182)
⑩巨大猛烈多变的泥石流,一直持续了5个多小时, 然后才减缓了势头,从粘稠的阵性流逐渐转为稀性的阵性流,又从稀性的阵性流转为稀性的连续流。(高2,p.212)
在这种情况下,时量补语表示的时间仅仅是说话者想要指出的持续时长,并不一定反映实际上动作持续的全部时长。上例⑨、⑩中,因为后续小句的句义起了阻断作用,使得时量补语正好表示动作实际持续的全部时长。如果后续小句没有这种阻断作用,情况就可能不同。例如:
(11)他们嘁嘁喳喳了好一阵,我想这下子可以停了吧,不料嘁嘁喳喳之声仍然不绝于耳。
(12)巨大猛烈多变的泥石流,一直持续了5个多小时, 然而丝毫不见减缓的势头。
上例(11)中说的是“嘁嘁喳喳”持续了“好一阵”,但从下文看,嘁嘁喳喳之声实际持续的时间还要长。例(12)中说的是“巨大猛烈多变的泥石流,一直持续了5个多小时”,而从下文看, 实际持续的时间超过了5个多小时。
当时量补语表示的是某种状态(而不是动作、行为等)持续的时间长度之时,情形也是这样。例如:
(13)这幅画在墙上挂了两年。(也可能还要挂下去)
(14)房门锁了两个月。(也可能还要锁下去)
(15)电视机开了老半天。(也可能还要开下去)
3.汉语体标记与其他标记“合一”的特点。
汉语体标记具有同时标记体、时或者其他性质的特点。这一个特点现在已经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如助词“了”。它可以标记实现体和先时。
(1)标记实现体, 表示它前面的谓词性成分所指的状况已经具备,或者说已经实现。例如:
①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高6,p.117)(“带来”这一状况已经实现)
②她红了脸。(“红”这一状况已经实现)
(2)标记先时, 表示它前面的谓词性成分所指的状况在参照时间前实现。助词“了”允许:
a.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
b.以一个活动充当时间的参照点,而不管这个活动在说话时间之前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后发生,还只是一种假设。例如:
③(现在)他去了杭州。(以说话时间作为参照点)
④三天前他去了杭州。(以说话时间作为参照点)
⑤前天上午十点他去了杭州。(以说话时间作为参照点)
⑥他拿了一支毛笔,在每张卡片上都画上一个记号。(以画记号的活动充当参照时间,根据推理,该活动先于说话时间。)
⑦明天你下了班就去接小文。(以一个接小孩的活动充当参照时间,这个活动只可能在说话时间之后发生。)
⑧你了解了她就会爱上她的。(以一个假设的“爱上她”的活动充当参照时间)
值得指出的是,“了”和表示过去时间的成分同现时,并不表示某活动先于该过去时间发生,而表示在该过去时间范围内发生。比如例④之中的“去杭州”是指在“三天前”的时间范围内实现。例⑤之中的“去杭州”是指在“前天上午十点”的时间范围内,即在“前天上午十点”这一时点上实现。
又如语气词“了”。它标记实现体、先时和语气。
(1)标记实现体,表示句子所反映的情况、 所表达的判断已经成立。例如:
⑨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高3,p.270)(“眼睛的神气差不多很慈祥”这一判断已经成立)
⑩从十五岁那年起,我就上不起学了。(高2,p.179)(“我上不起学”这一判断已经成立)
(11)天晴了。很好的太阳。(高2,p.144)(“天晴”这一判断已经成立)
(12)女秀才了,将来也是当医生的。(《全书》下,p.60(注:本文例句后“《全书》上”是“《中华少儿阅读全书》上册”的简称。“《全书》下”是“《中华少儿阅读全书》下册”的简称。))(“成为女秀才”的判断已经成立)
以动词或者形容词结尾的句子末尾的“了”,可以看作助词“了”和语气词“了”的合并,或者就是语气词“了”。如:
(13)“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糊。(高3,p.251)
(14)“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高2,p.281—282)
表示即将发生某事的句子的末尾可以带语气词“了”;助词“了”没有这个功能。这时用语气词“了”表示:“即将发生某事”的判断已经成立,标记的是实现体。如:
(15)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高3,p.247)
(16)荷花说她家明天就要窝了。有这么快!(高5,p.228)
(17)几分钟之后,她将与这无限美好的祖国山河,亲爱的妈妈,忠诚的同志,连同她那十九岁的青春,都要永远地诀别了。(高5,p.276)
同理,表示以后可能发生某事的句子的末尾也可以带语气词“了”,助词“了”仍然不具备这个功能。如:
(18)a.*后天这个时候他就到了北京。 b.后天这个时候他就到北京了。
c.后天这个时候他就到了北京了。
(2)标记先时,表示句子所反映的情况、 所表达的判断在参照时间前已经成立。语气词“了”只允许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例如:
(19)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高1,p.205)(说话时间之前)
(20)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高3,p.284)(说话时间之前)
(21)那是夏天的事了。(《全书》上,p.93)(说话时间之前)
(3)标记语气,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真实持肯定态度。例如:
(22)六宝家快要窝种了呀!(高5,p.228)(预期别人还不知道“快要窝种”这一消息)
(23)裴日冷先生断定他的病是不治的了。(高3,p.274)(预期别人还不知道这个判断的发出)
(24)星星,这不过是嵌镶在天空上的金色的小钉,这是跟我们的太阳一样大、一样亮的太阳,只不过因为它们离地球非常远,因而看上去就仿佛是小点点了。(高1,p.140—141)( 预期别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在语气词“了”之上,显示出语气标记对体标记的制约。出于表达语气的需要,语气词“了”标记的已不是谓词或谓词短语,而是整个句子,它标记的也因而不是某种动作、动作遗留的状态或某种性质的实现,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情况、一个判断、一种看法的实现。
4.汉语体标记的“复叠”特点。
汉语体标记在使用上具有可以复叠的特点,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复叠在形式上主要包括两类情况:
(1)一个包在另一个的里面,形成嵌套结构。例如:
①由于他对祖国的贡献,毛主席和周总理曾多次接见过他。 (高1,p.119)
(2)几个先后使用,互不内包,形成连用结构,例如:
②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高2,p.251)
汉语体标记复叠的两种类型中,最有意思的是嵌套。依照构成嵌套关系的两个或几个体标记的功能是否相同来划分,嵌套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 )相嵌套的体标记在表示体意义方面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功能,例如:
③想像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
④曾经看见过他和一个外国老头在一起喝咖啡。
(2)相嵌套的体标记在表示体意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
⑤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的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
⑥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
⑦我们这次访问内蒙西部,曾经游览了呼和浩特市附近塔布土拉罕的汉城遗址和包头市附近麻池乡的汉城遗址。
在这两种情况中间,又以功能不同的一种最有意思。如果我们往一个句子中的谓语核心成分上嵌套表示不同功能的体标记,该句的基本体意义就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其规则是处于外层的体标记制约处于内层的体标记。例如:
⑧a.他选修了英语,……(表示实现) b.他已经选修了英语,……(表示实现)
c.他曾经选修了英语,……(表示一个实现状况的结束)
嵌套并不是很自由的,能否嵌套的前提是不同体标记之间是否存在相容性。比如持续体标记不能套在经历体标记外面,也不能套在实现体标记外面:
⑨*生活中正在发生过很大的变化。⑩*生活中正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语中体标记的嵌套功能为汉语体意义表达的丰富性和细致化提供了简单而有效的语言手段,展现了汉语这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的一个引人入胜的语法特点。
5.所谓aktionsart的问题。
即词语本身的体意义或者和体有密切关系的意义问题。下列研究其实是aktionsart的研究。
马庆株在《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一文中以能不能带助词“着”为标准,区分出了持续动词和非持续动词。非持续动词不能带“着”。例如:
死、伤、断、知道、合并、出现、成立、看见、听见、遇见、解开、离开、分开、办成、画成、记住、提出、修好、学会、钓着(zháo)、吃饱、叫醒、写完、干完、说明白。
马庆株的分类很有启发性,也很有道理,但是他在分类的时候没有把副词“正在”、“在”作为区别框架,这似乎是一个疏忽。在他分出的非持续动词中有一些可以前加“正在”等,这说明它们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非持续动词。例如我们可以说:正在合并、正在出现、正在成立。因此“合并了一年”仍然可能有两种含义:a.合并结束之后已经有一年;b.合并的过程持续了一年。“成立了一个月”也是如此。至于“出现了一分钟”好像只有一种含义:出现的过程持续了一分钟。
郭锐给动词的过程结构作分类的时候,采用了“在(正在)”这一框架,因此就框架设计的周全性而言优于马庆株。他在《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一文中给《动词用法词典》所收的1328个计2117条动词作了分类,共分出五大类: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点结构。如:
(1)前限结构动词,它的语法特征有:可后带虚词“了”, 可后带时量成分,不可后带“着”,不可和“在(正在)”以及“过”组合。例如:
认识、认得、知道、晓得、熟悉、了解、当心。
(2)双限动词中的Vcl类,它的语法特征有:可后带虚词“了”,可后带时量成分,可以和“过”组合,不可后带“着”,不可和“在(正在)”组合。例如:
放心、害怕、懂、忽视、讲究、明白、轻视、顺从、误解、喜欢、相信、姓、拥护、准许、重视。
(3)点结构动词,它的语法特征有:可后带虚词“了”, 可后带时量成分,不可后带“着”,不可和“在(正在)”以及“过”组合。例如:
毕业、出来、到、到达、丢、发明、获得、结婚、开始、断、抛弃、碰见、取得、失败、死、损失、完成、忘、牺牲。
我认为郭锐的分类未能完全依照既定的方案进行,例如“结婚”、“抛弃”、“失败”都能前加副词“正在”,把它们归入点结构动词似乎不太合适。
aktionsart的研究对体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我个人认为它其实应该成为体的全面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6.有没有实施性体。
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认识的体都是表现性质的,我将把表现性质的体称作表现性体,把那种非表现性的体根据其形成的条件称作实施性体。对是否存在实施性体,有不同的意见。
实施性体和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有密切关系。 现代语用理论认为所有在交际活动中说出的句子都实施了以言行事行为。这些句子被称为以言行事句(直译为“施行句”(performativesentence)或“施行式”(performatives))。 由以言行事动词(直译为“施行动词”(performative verb ))标记以言行事类别的以言行事句是显性的(explicit),否则便是隐性的(implicit)。实施性体正是用显性的以言行事句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产物。例如:
①我答应帮你的忙。②我感谢你的帮助。
句①中用动词“答应”标记了承诺(commissive)的以言行事行为,句②中用动词“感谢”标记了表情(expressive)的以言行事行为。通过对上述两个句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带有含义:“(某种以言行事行为)正在实施之中”,并且这种含义都是由以言行事动词“答应”、“感谢”的零标记指示的。进一步的调查表明,这种含义都是通过以言行事句当中以言行事动词的零标记指示的。例如:
③我告诉你这件事绝对是真的。
⑥本庭宣判张三有罪。
④我抗议这种野蛮行径。⑦祝贺你们新婚愉快!
⑤本公司聘请你为行风监督员。
事实表明,隐性的以言行事句不能直接传达某以言行事行为“正在实施之中”的含义,例如:
⑧我帮你的忙。⑩张三有罪。
⑨这件事绝对是真的。(11)新婚愉快!
其原因恰巧在于隐性的以言行事句中没有出现以言行事动词。例句①、③、⑥、⑦和例句⑧、⑨、⑩、(11)的比较可以说明这一点。“(某种以言行事行为)正在实施之中”的含义依附于零标记形式的以言行事动词,以言行事动词不出现,它所指的以言行事行为就无法得到标记,那么“正在实施之中”的含义也就无所依附,无以产生。
表现性体和实施性体有如下几个主要区别:
第一,描摹和派生的区别。
表现性体的性质是表现,因此这类体是对事物状况的保持或变化特点进行描绘、表现的结果。进一步说,事物状况在保持或变化方面的不同特点在本质上决定了体类型的不同。实施性体的性质是派生,它是从显性的以言行事句中自然产生的,它是说话者使用显性的以言行事句来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然产物。
第二,多种类别和单一类别的区别。
表现性体反映事物状况的保持或变化的特点,由于事物状况的保持或者变化有多种样式,因此体类别也是多样的。比如在现代汉语中间体的类别有实现、持续、经历、起始、继续等等。而实施性体只指示以言行事行为处于实施的状态之中,因此它只有一种类别:进行,或者说行为的持续。
第三,有真假值和无真假值的区别。
表现性体反映事物状况的保持或者变化的特点。在具体的话语中间,这种表现大多数是合理的,符合事实的。但在有些时候,这种表现可能出现错误,不符合事实。可见,在具体话语中表现出来的体具有或真或假的逻辑值。以对睡眠状况的表现为例,当某人正处于睡眠状况之中的时候,说他“睡着”,是符合事实的,该表述的逻辑值为真;若说他“睡过”,则不符合事实,该表达的逻辑值为假。实施性体则不然。根据奥斯汀(J.L.Austin)的观点,以言行事句本身并无真假值可辨,因而实施性体也没有真假值。
第四,可标记和无标记的区别。
表现性体意义的表达常常借助于体标记,助词“了”、“着”、“过”等就是最典型的体标记。相比之下,实施性体的传达则不能使用任何标记。试比较:
②我感谢你的帮助。(13)我感谢着你的帮助。
句(13)由于使用了“着”,便只能表示表现性体,无法传达实施性体的意义。表现性体中的持续类别和实施性体都有“保持”这一种意思,但它们之间的相同也仅此一点。请看下列的显性的以言行事句:
(14)我任命你为公司的人事部主任。 (17)我接受你的道歉。
(15)我宣布大会正式开始。(18)我要求你别离开这里。
(16)我邀请你五月份来我校讲学。
说出这些以言行事句时,说话者便实施着相应的以言行事行为。因此,实施性体表示的是:以言行事动词标记出的相应行为通过说话而处于实施状态。
如果我们在上面句子中加上“正在”(或者“着”),这些句子就变成表达表现性体意义的句子了。例如:
(19)我正在任命你为公司的人事部主任。 (22)我正在接受你的道歉。
(20)我宣布着大会正式开始。(23)我要求着你别离开这里。
(21)我正在邀请你五月份来我校讲学。
这些句子当中,“正在”的“在”或者“着”表示的虽然也是保持的意思,但它不能表示如下这一层意思:说话人通过说出显性的以言行事句,使得用以言行事动词标记出的相应行为在实施之中。
如果不考虑以言行事行为是否有效这一层,显性的以言行事句的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语气上是陈述句。
(2)口气上是肯定句。
(3)主语是第一人称即指说话者, 典型地由“我”充任(但该主语有时候可以不出现),或者是说话者所代言的一个对象,如“本公司”。
(4)使用以言行事动词作为句子的谓语动词。
(5)谓语动词前后不使用任何体标记,换言之, 从指示的角度看,充任谓语动词的以言行事动词是零标记。
(6)不包括和下面(7)相抵触的时间词语,比如用“昨天”、“明天”做以言行事动词的状语等等。
(7)说话过程本身即意味着实施一个除说话(即locutionary act)之外的行为,也就是借说话而实施除说话之外的行为。显然,这是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另一种说法。
以上前六点是语言条件,最后一条则是语言的使用条件,说得更明白一些,是用语句做事的条件。
五 现代汉语体研究的类型学意义
1.体标记的类型。
(1)词和词缀等。前者如汉语和英语,后者如俄语。
(2)单一和合一。
如英语表示体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其时、体表示是通过不同的词语实现的。俄语表示体采用的是屈折的方法,其时、体表示是通过不同的语素实现的。而汉语则是把时、体的表示综合在一个虚词之上实现的。
(3)单用和复叠。
汉语在表示体意义时显现出的体标记的嵌套特点是许多语言所没有的。在俄语中,动词要么是完成体,要么是未完成体,一个句子中不会出现同时包括完成体和未完成体的情况。英语中一个句子或者是进行体,或者是完成体,或者是完成进行体,它至多允许两种体的复合,但那不是体的嵌套现象。因为完成进行体并不是完成体套进行体,或者进行体套完成体,而是有它自己的特点。
2.aktionsart的共性问题。
即aktionsart是一个不受语言特点制约的纯意义现象,还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受语言特点制约的语义现象。
3.实施性体是否总是不能使用体标记。
据目前的一些初步了解,英语、俄语、日语、韩语中实施性体的表示都不能使用体标记(即零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