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情境创设,构建智慧课堂论文_杨玲燕

优化情境创设,构建智慧课堂论文_杨玲燕

浙江省临海市永丰镇中心校 317000 

摘 要:在课的开始创设一种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付诸行动,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在新的理念下,我们应该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造这五个环节:“导入”可用“创设情境”来代替,“新授”可改成“讲授与讨论”,“巩固”可换作“巩固与反思”,“布置作业”可表述为“练习与质疑”。

关键词:创设情境 问题 对策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授——巩固——作业——小结。这种模式在新的形势下还能体现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要求吗?张奠宙教授在《谈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一文中指出,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中心”的色彩太浓,新意不足,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在新的理念下,我们应该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造这五个环节:“导入”可用“创设情境”来代替,“新授”可改成“讲授与讨论”,“巩固”可换作“巩固与反思”,“布置作业”可表述为“练习与质疑”。这样改造是否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导入”用“创设情境”来代替已被广泛使用。在课的开始创设一种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付诸行动,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但是,笔者参加了许多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之后发现“创设情境”不尽如人愿、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在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缺乏联系——变断为连

有些课的情境创设,虽然有情境,但与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缺乏联系或联系不大,这样的创设情境不可取。本市举办了中国江南长城节以后,好多学校的教师上公开课,为了联系实际,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都把长城节的内容引进课堂,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引用不当。

如一位教师上“9的乘法口诀”时,用课件打出一幅幅长城节活动的图片,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活动。这时,教师说:“老师也去买了一些水果(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水果图,每9个1行,有苹果、有香蕉、有草莓),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结果,学生还停留在长城节的美好回忆之中,窃窃私语、交谈着长城节的所见所闻,虽然教师硬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之中,但学生脱了缰的情绪一直影响整节课。这是为情境而情境,没有把数学问题融入情境之中,这样与本课没有联系的“创设情境”,不用倒还罢了,用了反而会产生干扰,影响教学。倒不如改为:直接出示用多媒体课件打出的水果图,每9个1行,有苹果、有香蕉、有草莓……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9的乘法口诀。这样做,把数学问题渗透在情境之中,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这样的创设情境把情境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能够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有些人认为,从实际情境中引入都是好的方法,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有些是完全一致的,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有些是不完全一致的,如角:生活中的角,给人的感觉总是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数学中的角有尖尖的,也有不尖的如平角;有些是完全不同的,如倒数并不是倒过来的数,引入时,不可盲目用之。

二、长篇累牍——变长为短

创设情境主要是为新课学习在技能、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内容应该精炼简短,时间不要太长,应把学生尽快引入到新知的探索之中。然而,有些创设情境为了追求情节的完整性,长篇大段的叙述,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如:一位教师执教“利息”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过年的画面,提出一个问题:“过年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学生有些说“喜欢放鞭炮”、有些说“喜欢到外面旅游”、也有些说“喜欢走亲戚”……教师启发提问:“到亲戚家,大人们会给你什么?”学生有些说“给我许多好吃的东西”、有些说“给我许多好玩的玩具” ……教师再问“那么,你到你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他们又会给你们什么呢?”许多学生说他们会给压岁钱。天哪,总算引出了压岁钱。教师紧接着提问:“你们拿到压岁钱以后怎么办?”学生有些说“买玩具”、有些说“买鞭炮”、 ……也有人说“存入银行”, 教师紧追不放:“存入银行,下次去取,钱会发生怎样变化?”部分学生说:“会比原来存入的钱多。”教师心花怒放地问:“多出来的钱是什么呢?(个别学生说是利息。)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利息(揭示课题。)”这时,时间已经花费了十几分钟。

教师的本意是想通过小学生都喜欢的过年情境引出压岁钱,通过压岁钱存银行这件事情引出“利息”,体现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还可以渗透“节约”这一思想教育。用心是良苦的,设计是巧妙的,但是启发引导不当,时间花费过长。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一节课第5分钟到第20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这个最佳时间在本堂课中差不多让“创设情境”用完了,等到学生有些厌烦、有些疲倦了才开始学新知,效果可想而知是不理想的。

可以这样引导:“过年了,能够得到压岁钱的同学请举手”(相信大多学生会举手。)“拿到压岁钱假如不买东西,你会怎么办?”(存入银行。)“假如存入1000元,过一年取回,一共是多少元?”先讨论取回的钱大于1000元、等于1000元还是小于1000元,这多出来的钱是什么?就是利息,再把银行半年、一年、二年、三年……的利率表挂出来,把银行如何计算利息的方法揭示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探索出一共取回多少钱。这样的创设情境,既有情境,又有问题,语言精炼,时间紧凑,迅速把学生带入所要学习的问题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值得提倡。

三、有趣无欲——变趣为欲

有些课,情境创设得很好,学生的兴趣也很浓,但这一切都是教师要求学生这样做的,学生自己没有这种需要、没有这种欲望,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性还不够突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效果自然打了折扣。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须有参加探索、研究的需要,产生学习的愿望与欲望,并把它付诸行动,形成一种激励、驱策自己的力量——动机,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外部困难和内部障碍,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最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力量,它是由学习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可以由外部因素,也可以由内部因素引起,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哪方面的因素,要想使动机产生,这些因素首先要转变为内部状态(这主要是针对外部因素),而这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需要和内驱力,并使内驱力指向某一特定的事物:目标、诱因、强化物。动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上述几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需要内驱力诱因动机产生行为

学生有迫切参与研究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内驱力,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求成欲,互助欲,使他们付诸行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例如,有一位教师这样改:大家都在食堂吃饭(寄宿生),对食堂的菜有没有意见?(学生意见纷纷,有些想吃鸡腿,有些想吃鱼……)我们把我们想吃什么统计一下,告诉食堂师傅,使我们吃上可口的饭菜,好不好?学生齐声回答:“好!”然后教师发表格让学生统计。先小组统计,再全班汇总。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喜欢的菜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再计算喜欢吃哪一种菜的人数,效果很好。

成功的原因是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所以特别投入。学生内心有想把自己喜欢吃的菜告诉人家、使自己能吃上喜欢的菜的需要和愿望,所以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并付诸行动。由此看来,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又是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热情高。

总之,创设情境要抓住与新知的联系、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内容要精练,要直奔主题,保证学生用最旺盛的精力去探索新知,更主要的,要力求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使其产生动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谈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小数数学教师》,2001年第1、2期。

[2]柳月春 《数学原型的提供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小学数学》,2002年第9期。

[3]陆荣 《试析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吉林教育》,2010年第3期。

论文作者:杨玲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6

标签:;  ;  ;  ;  ;  ;  ;  ;  

优化情境创设,构建智慧课堂论文_杨玲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