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辉辉 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门村小学 266708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的教学评价方式,这种综合测评方式有助于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表现性评价能给学生营造完整而真实的情境,强调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增强评价的操作性和导向性。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它是纸笔测验评价的重要补充,它不仅将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而且还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活动类课程,“课堂评价”显得极为重要。及时而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又要积极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评价量规作为表现性评价的评价工具,主要由教师或全体学生开发,事先详细地规定了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标准,用来评价学生复杂的表现或作品。其目的是为了分析学生学习结果,包括学习作品和学习过程。
为提高评价量规的实用性,评价量规要与品社课堂教学活动无缝整合。我们在教学中是这样运用的:
首先,只有将表现性评价量规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部分,我们才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不同于过去将评价排斥于课程与教学之外,将评价视为外在的监控的传统评价观;而且,表现性评价量规用于整个课程与教学,可以随时发现和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操作目标中的知识内容和能力指标只有与教师所教的内容相一致,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操作目标内容时与自己所教年级的具体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具体教学内容来到达操作目标。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将抽象的操作目标具体化的过程,就是教师理解和运用表现性评价量规的过程。
第三,评价量规的使用者不仅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学生既是被评者,也可以是评价者。要促进学生运用好量规,就必须深入课堂,多与学生交流,让他们在完成任务之前充分理解操作目标及评价规则的内涵,明确学习任务应达到的水平。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表现性评价量规的意义,明白自己现有水平与期望水平的差距,从而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那么课堂上又该如何评价,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表现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呢?我们说,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应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根据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教师要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价的学生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提高学习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下一步学习中,真正让课堂评价语言发挥其独有的魅力,进而呈现精彩的动感课堂。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首先要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们多是微笑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听后还友好地评价:“好,这是你自己的见解!”“说得很有道理!” 其次, 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怀疑、猜测、想象、独特的见解等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当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时,教师不要给予全盘否定,或是简单告诉学生“你说的不对”等等,不妨可以亲切地摸摸学生的脑袋,告诉他再好好想想。好的老师像乐队的指挥,他的课堂评价适时调控,为课堂情感推波助澜,积极发挥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作用;同时激情反馈,给予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学生情感体验充分,使课堂一次次达到高潮。评价,是以对学生真诚的关注为基本点,以激励学生的信息发布为基本的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为目的。
一、立足过程,突出活动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活动课程。为给《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提供充溢着关爱的载体和鲜活有力的支撑,在每个主题内容教学中,我们以一个个真实性、多元化的系列实践活动为纽带,以表现性活动评价为杠杆,通过“开心俱乐部”、“沙龙聊天室”、“爱心金点子”、“相信我能行”等趣味性活动板块,“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吟诵诗文、考察、展示、访谈、交流、交往、服务、操作、游戏”等活动形式,引领学生从各自的生活实际出发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感受生活、健康地拥抱生活,让他们在体验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生活经验,获得真心体验及认知发展,从而较为顺畅地将空泛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说教和训诫融化为低年级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促进“知与情”的升华、“知与行”的统一,逐步形成健康与健全的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较为全面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合作交往、交流分享、努力程度以及个性化创意表现等多元发展态势,并以恰当的评价来引领学习行为、调控活动过程、增强学习效果,充分体现新课程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的价值追求。
二、多元评价,突出灵动性
表现性学习评价是多主体之间灵动的对话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我们改变以往的“一元单向评价”的评价局面,通过设计“自己评、伙伴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主体、多元化评价,将评价活动变成自我、伙伴、老师、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共建的、充溢民主关爱的互动过程,促进学生正视自我、勇于反省、交流协商、不断改进、日益内化。但是我们并不是将所有的活动内容都设计成多主体评价,而是根据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实际来确定。对于课内活动,我们采用的是自己评、伙伴评、老师评;对于校外活动,则由伙伴或家长根据实际表现进行评价反馈。通过多元灵动的评价,增进了学生与伙伴、老师、父母的真诚沟通和相互了解。
三、注重实效,突出操作性
在倡导多元综合评价的同时,我们注重提高主体评价的效度。为了开展有效的学习评价活动,我们对“伙伴评”、“老师夸”进行了改革。如:“伙伴评”改变多个学生给一个评价结果的“一锤定音”的常规做法,采取“互送鲜花”的方式来呈现来自小伙伴真实的评价信息;在“老师夸”评价方式上,我们力戒牵强和形式,通过活动中口头的即时评价来规范、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活动行为,避免了评价行为与学习活动成为彼此游离的两层皮的现象。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起步、差异以及动态发展的进度上: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给予肯定而鼓励;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只要他们迸射出创新的火花,我们就给予热情的肯定。
总之,评价不是最终的目的,表现性学习评价所关注的也并不是单纯的评价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通过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和关怀学生的学习情趣、学习方式和个性体验,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和学习的天地,给学生搭建体验成功、快乐生活的平台,真正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
论文作者:于辉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评价论文; 学生论文; 量规论文; 课堂论文; 品德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