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走网:移动互联时代教师流动的新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互联论文,取向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教师流动已具备一定规模,也探索出了一些地方经验,建立了一定的流动制度,但在教师认同、工资待遇、家庭依附、政策法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严峻的挑战。现实中,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较为繁重,加之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性事务,长时间流动到其他学校不太现实。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教师走网为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现实的答案。 一、走网的基本特征及价值体现 教师走网是指以学生个性化实际需求为导向,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或通过资格审核的社会人士)通过精细化诊断、答疑、辅导等方式在线贡献智力资源,从而帮助学生成功获得精准服务的一种独特的教师流动形式。走网作为教师流动的独特形式,其实质是教师的现实服务与经验在虚拟网络中的共享,将学习需求的满足从以往的“机会均等”提升到了“直接获得”层面,务实地将教师流动作为一种满足学生需求的服务看待,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对教师流动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优化而产生的创新尝试,是实际获得价值取向下实现为学生而流动、依靠学生而流动的新思维。 (一)走网的基本特征 1.人岗不动 人岗不动是指在教师走网中,人事关系仍保留在原来单位,工作岗位也保持不变。打破教师流动与人事关系和工作岗位的相互依附关系,是走网的显著特点。教师流动,未必就要调动人事关系和工作岗位,走网中的教师还是在原来的学校工作,只是通过智力服务的付出来完成对其他学校学生的辅导答疑工作,这种流动直接解决学生的现实需求,是一种理性且合理的做法。 2.服务迁移 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服务迁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师的智力服务可以放到互联网上,供学生选择。这种服务迁移既能符合现行政策机制的要求,又可以将教师的智力服务聚合在一个在线空间范围内,不论身处哪个区域、有没有城乡和校际差别,学生都可以在这个智力超市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这种由服务迁移引发的服务质量更为优质,服务规则更为公平,服务环境更为开放,服务可选性更接近个性化需求。 3.身份流转 身份流转是指每一个在网络上服务的教师都有一个虚拟身份,这个虚拟身份是可以从实体学校流转到数字学校,数字学校可以通过管理虚拟身份教师的在线时间、答疑辅导质量、学生反馈等,对这些教师进行评价和评估,对反馈好的教师和反馈不好的教师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满足学生对教师服务的选择权。 4.服务与经验的共享 走网催生了师生互动的“智慧空间”。在这个“智慧空间”中,教师的服务与经验是共享、开放、融合的,是从众多有价值的服务中萃取的,需要通过记录分析学生需求的数据和痕迹,分门别类逐步形成服务超市。这种服务与经验,不会随着走网迁移的完结而隐退或消失,而是作为这个“智慧空间”中永存的精神旗帜和源源不断的新的生命个体相融合,形成更高水平的诊断服务与指导。同时,走网中的边界是可以穿越的,普通的教师个体参与提供服务,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可以交叉提供服务,非教师行业有意愿、有能力提供服务的人员也可以提供服务,学科边界之间穿越,不同领域之间穿越,目的就是在网络服务的动态萃取和积淀中形成适应学生需求的最优质服务,最终实现服务的深度化、智慧化、精准化和综合化。 (二)走网的价值体现 1.最小化教师资源常规流动与配置的成本,促使流动与人岗脱钩 人事关系和工作岗位是教师流动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走网的出现,将人事关系和工作岗位与教师流动脱钩,在线教师流动是一种基于智力资源的服务迁移,跟现实的人事关系和工作岗位不产生关联,这实际相当于真正将流动作为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不是为了家庭生活、改变职业困境而被迫做出的选择。 通过走网,可以将教师资源常规流动与配置的成本最小化。我们国家近一个亿的中小学教师,如果都采用资金补偿、建立周转房等方法,不但会有巨大的费用支出,而且更有可能带来新的不公平,在社会上给流动教师造成负面影响。走网教师的基本待遇等还是由原单位给予,而由于答疑辅导等获得的社会报酬则由数字学校通过增值服务的方式支付与管理。这种方式起初可能需要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垫付资金进行运转,等运营模式成熟后可以进行企业化运作,将教师的服务质量和劳动报酬交给市场决定,政府只起监督引导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将政府的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的竞争性服务相结合,突破制约教师流动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各方力量之间的体制壁垒,激发活力,放眼潜力,实现教师流动的转型升级和教师资源的常规流动与配置的成本最小化,将教师的智力服务转移到学生的迫切需求上来,让学生受益最大化。 2.破解年轻教师尤其是农村年轻教师的职业倦怠 美国学者卡兹认为,在一个组织成长的最佳年龄段是1.5~5年,低于1.5年或高于5年,组织的成长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1]根据研究调查发现,年轻教师尤其是农村年轻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非常强烈[2],原因是大部分教师都处于低于1.5年或高于5年这个区间,很多教师要么因为条件艰苦、待遇低、环境差等因素产生了换工作的想法,要么因为多年的教学打拼未能如愿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产生焦躁情绪。走网穿越了组织的最佳年龄限制,有效破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一方面,走网中的教师每时每刻都会面临新学生、新问题的挑战,而且学生各式各样,问题五花八门,不但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辅导经验,而且需要对学生成长期的各种心理特点了如指掌,才能有效辅导学生、维持自己在网络空间中的位置和优势。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辅导答疑的学生群体是不固定的所以,走网中的教师,不论是答疑的内容,还是答疑的对象,每时每刻都是新的,都需要其付出巨大的智力资源才能解决,根本不具备产生职业倦怠的条件。学生需求所驱动的“竞聘性”的网络服务,有效破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得走网中的教师群体充满了活力和智慧,并促使教师专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3.让教师真正认识学生,让学生发现自我 一方面,走网的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技术优势,面对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学生,为他们答疑解惑,这对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一对一的现实问题解决,使得教师真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是什么原因没有掌握,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快速掌握,哪类学生容易忽略哪类问题,等等。 二、走网的基本过程 (一)精准诊断学生需求 诊断,就是要对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核心需求、次级需求以及需求动态发展规律进行判断并加以引导。教师走网先要对学生需求进行精准诊断。通过诊断,不但解决学生既定的问题,而且促使他们把学习和未来生活与准备有机连接起来,让诊断成为连接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催化剂。只有针对这些需求有的放矢,学生的获得感才能得到有效提升。精准诊断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建立三大诊断体系:首先是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体系,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需求的基本范围和变化方向;其次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自适应专家系统,通过对学生的年龄、学科、性别、认知结构、成长特点等分析与累积,结合学习的情景化特征,形成学生需求满足的最佳路径,精确地找到学生所需,提升学生需求获得效率和质量;最后是基于学习者模型的持续追踪服务系统,将学习者的需求内容、需求类型以及提出需求的方式、需求获得后的行为方式等进行记录,通过学习者模型逐渐完善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兴趣、认知偏好、社会关系等信息,准确及时地推送内容与服务,有引导性地帮助学习者学习和成长。 (二)精细化分类教师服务 学生需求的精准化必然要求教师服务的精细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师面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精细化力不从心。但是,移动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将以往固化在教师个体中的智力要素凸显出来,扩展了教师智力服务的范围,打通了教师智力服务的壁垒,增加了教师智力服务的厚度,移动互联网会将某一些方面较为突出的教师的服务,如学科问题答疑、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准确地分类聚合、定向推送和广泛共享,让学生以及有需要的学习者个体在特定网络空间中进行“一站式”地畅通消费,实现与学生需求精准化的多元对应与及时满足,实现教师服务的精细化。教师服务的精细化分类存在一个基本的假设,即从本质上讲,教师作为一种广义的资源,具有鲜明的双重属性,即资源本体属性和资源消费属性。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教师走网更强调教师的资源消费属性,认为教师在其有限生命历程之内具有非凡的生成能力、创造能力和启发能力,不但与外界环境存在物质交换,更存在着能量流通,被学生所消费。通过个体和群体叠加所形成的群体智慧是聚变式的,能够让每个学生的生命空间活跃起来、沸腾起来,唤醒学生内心对质疑探究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无限追求,形成获得感,伴随学生的人生历程,使其健康成长。 (三)构建新型数字学校 新型数字学校的出现,不但能对教师和学生网络中的活动进行引导和支持,而且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性,灵活、便捷、快速地组织服务提供者,协调研究机构、基层学校和企业,形成提供服务的统一战线,为学生需求的精准诊断和教师服务的精细化分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输入,是连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端适应性调整的关键枢纽。新型数字学校的构建主要包括:一是对教师、学生虚拟身份进行高效管理,这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性保障;二是拥有平台、资源、活动等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形成较高的用户粘度和广泛的认可度;三是形成较为灵活的运营机制,能够分别为不同的服务提供主体提供接入数字学校的接口和机制保障;四是具有持续发展的品牌效应和输出渠道。此外,数字学校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把学生从传统意义的教师手里给“抠”出来,把教师从传统意义的学校手里给“抠”出来,还给学生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自然天性和核心素养。在这样的学校中,“驻留”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渴望、质疑的精神和合作的品质,“隐去”的是分数、成绩、对错、机械记忆、题海战术和非理性的比拼。本质上而言,新型数字学校的使命就是高度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 (四)形成在线服务的智慧空间 智慧空间的本质是一种学习空间,基于在线服务的智慧空间具有开放、共享和跨界的特征。智慧空间中的学习者不但在现实中有一个教师辅导,而且在智慧空间中还有一个真人教师对其进行辅导,任何具有多样化需求的学习者都能够在这个空间中找到所需要的知识和服务;智慧空间注重共建,更加注重共创共享,把每一个学习者的潜能激发出来,自动分类并可视化呈现,在降低学习者认知负荷的前提下帮助学习者在智慧空间中找到知识学习和健康成长的自信力和愉悦感;智慧空间中的“教师”,并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具有教师资质的个体,研究机构人员、图书馆人员、博物馆人员甚至是某一行业的技能型人才都可以在这里提供服务、贡献智慧;学生在智慧空间中所学习的不一定是课本知识或者是课标要求的知识,一些课标之外的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拓展、眼界的开阔、兴趣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激发都通过智慧空间连接起来、嵌套起来,让学生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做好期待和准备。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成长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无缝延伸到包含着亲情、友情的“非教室”场所中,孩子探索、质疑、协作的心扉打开了,自然的天性就会迸发出来,这就是智慧空间所带来的力量。 三、走网策略体系的构建 (一)名师先行 名师先行是走网的前提。实现名师先行,就是借助名师强大的影响力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抓住学生对名师渴求的心理,将名师的智力资源贡献到网络上,为学生提供诊断、答疑等服务,让学生感觉到和名师的距离不再遥远,充分盘活名师存量的优势,激发名师资源的活力,为走网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学生选择 学生选择是走网的核心。走网彻底变革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结构,将这种结构的核心指向了学生,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走网过程中,教师的服务质量完全由学生进行评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辅导对应关系是由学生决定的。如果一个教师在网络上的辅导答疑质量不高,只是敷衍了事,学生就会直接给差评,转向选择其他教师。在移动互联环境下,由于网络传递效应的存在,只要有一名学生给了教师差评,可能就会有几十名、几百名甚至成千上万名学生离开被点差评的教师而选择其他服务质量高的教师,这就迫使网络教师必须拿出非常高的服务质量才能留住学生,用服务对学生产生黏性。所以,正是因为学生具有了选择权,才使得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回归到了学生身上,也才使得师生间互动的深度和宽度得到了有效延展。 (三)服务折算 服务折算是走网的关键。服务行业的服务价值是通过计件或计时的办法折算成货币支付劳动力成本进行衡量,高低都会由市场决定。但是教师在网络中的服务拿什么进行计算才公平?怎样进行计算?这些都涉及服务折算的问题。服务折算是将教师服务换算成可以让走网教师觉得服务有所值,以维系走网教师长期服务的方法。与其他服务行业用货币支付劳动力成本的方法相比,教师服务的折算用货币的方式是无法计算的,因为找不到一个现成的标准对教师智力服务给出合情合理的货币估算。为了维系教师长期服务,采用与教师最为关切的现职服务折算走网服务,这样既保证服务的公平性,又保证服务折算的可操作性。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教育研究机构的学科研究人员等名师参加走网,可以按照服务时间和质量折算成某种一线教学工作经历;普通教师参加走网,可以按照服务时间和质量折算成某种继续教育或交流经历等。 (四)身份流转 身份流转是走网的基础。其促使教师在统一的数字学校中进行流动教师的身份认定,以对走网教师进行监督管理。也就是说,走网教师在现实学校中有一个教师身份,在数字学校中也有一个虚拟教师的身份,现实学校中的教师由现实学校进行管理,虚拟空间中的教师身份由数字学校进行管理。身份流转是一种短期教师管理的手段,当走网教师的服务完成后,其服务价值将进行相应折算并按照现行政策予以兑现,而虚拟身份将按照个人意愿在数字学校保留或注销。有了身份流转,才能让走网教师在网络上具有真实的归属感,才能让走网教师的服务获得更多来自学生的信任,才能保证对走网教师服务认定公平、公正和公开。可以说,身份流转是走网的基础,不完成对教师身份的流转,把教师身份从现实身份叠加成现实和虚拟的双重身份,走网可能就会流于形式,失去其“走”的真正意义。 (五)职称评定 职称评定是走网的动力。走网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智力资源的工作,需要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协调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关系。如果付出的服务没有得到收入的增加,只凭教师的无私奉献,走网持续性发展是不太现实的。走网教师比传统面对面上课的教师付出的可能更多,他们答疑节奏会更快,学生数量会更多,所需知识会更广,面对的问题会更深,接受的考核会更严,也就是说,如果一名教师要在网上成为骨干的话,必须建立对学生的“声誉”,声誉越高,对学生的影响越大。而这恰恰就是教师智力劳动付出的标志。这种网络上的智力劳动付出,理应将其和传统教师职称评定一样,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至少是新的评价维度。网络上的付出一旦被认定,将大大鼓舞教师参与在线服务的积极性,使得教师内心萌发网络服务的动机被外显和放大,这是维持教师长期从事网络服务的直接动力源泉。 (六)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走网的保障。从运行机制上而言,走网已经穿越了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项工作的边界,通过协同创新重组服务供给链条,实现了供给的深度化、扁平化、普适化,保证从源头、过程到终端的供给流畅。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引导,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政策,鼓励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走网所需的专项经费到位;科研部门应组织和协调各方人员,开展走网的日常工作;宣传部门应积极对走网的政策以及相关措施进行积极影响,扩大社会影响;技术部门应做好平台的研发、维护、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为保证走网教师身份流转的畅通,教育行政的人事部门需牵头负责教师工作量、职称评定等工作,财政部门需制定教师走网的收入标准等。此外,为了保证资金量的充足,一些关于平台研发的额外投入将不能再作为财政资金投入的主要投入方向,而是将所有的资金集中到提高教师走网的服务质量以及对新型评价方式的研究上。教师上网:移动互联时代教师移动性的新取向_数字学校论文
教师上网:移动互联时代教师移动性的新取向_数字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