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植棉文化看现代种植企业的发展_棉花论文

从中国古代植棉文化看现代种植企业的发展_棉花论文

中国古代棉花种植文化对现代棉花种植企业的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棉花论文,中国古代论文,文化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从元朝就开始种棉花了,棉花种植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文化不可谓不深远。可是现在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人依旧像以前的人一样勤恳耕作,但即使在肥沃的土地上,生产出的农产品产量也不能达到如今的水平:但是如果这个人能够运用科技,即便土地贫瘠,也可以获得大丰收。五十年前,舒尔茨提出了怎样改造传统农业的问题,如今,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坐落在湖北鄂州东港村的“院士育种基地”的时候,对朱英国院士培育了良种的杂交农作物从而造福农业的事迹高度赞扬。于是,让我们在回顾古代棉花种植文化的影响之时,一同重温舒尔茨在农业经济方面的理论,并且对如何经营好现代化的棉花种植企业进行了讨论探究。

      一、传统社会中棉花种植文化的传播

      传统型农业是这样一种经济均衡状态,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技术状态的偏好与动机,跟农业要素的持有和获得的收入来源基本一直保持不变,它是如此稳定,以至于这个长长的时期都可以让农业要素的供需双方早就达到了这种均衡的状况。古代中国的西部边境与南方的岭南地区,是棉花种植的发源地。元代以来,种植棉花的历史已经有了700多年了,从岭南扩展到长江黄河一带这个发展时期,主要由三个发展阶段组成:传统的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种植阶段、近代时亚洲棉逐渐转型为大陆棉的阶段和现代的棉花种植发展阶段。

      从五百多年前的元代文献《农桑辑要》中,可以看出来元代的棉花栽培方法是:把用瓦盆盛淘洗过的棉种覆盖一晚上,然后加草灰揉散,这是处理棉种;接着的步骤叫做浸种催芽,这是将浸泡后的棉种与草灰拌在一起,拌均匀,随后棉种发芽,于是就晾晒,晒好了再播种。播种时间也是有讲究的,要在谷雨附近播种,株距约两尺,约合六十几厘米。而将近两百多年前的《农政全书》里面则这样说:如何选种?浸入水里的棉种,浮上来的干瘪种子不要,只要沉在底部的好棉种,要尽早播种,清明之前五天最好,株距一尺就行。而且它首次发明了棉稻轮作制的耕作制度。清朝以来,《植棉纂要》第一次告诉我们:要熟治畦、数锄草,这样棉花才可以增产。如果棉花减产,要从是否晚种晚发、土壤太干结不透气、混杂种了别的农作物这几个方面来找原因。另外它还论述了棉花害虫的繁殖生长情况,提出来捕捉、火诱等防虫杀虫方法。所以,通过了五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的种棉花技术已经在各个方面领先于世界,于是便形成了独特的亚洲棉种植体系。

      元书《农书》上明确地标出来了那时候纺棉纱的工艺流程。用木棉搅轧脱棉籽、用木棉弹弓弹松皮棉、用木棉筳制成棉筒、用木棉纺车把棉筒纺成棉线、用木棉拨车拨绕纱绞、用木棉床络绕纱缕、用木棉线架合纺棉线、用木棉总具给棉纱上织机等七道流程。明代的《农政全书》与清代《四库全书》都有纺织机械图录,它们都是从元朝的《农书》全文转载来的,中国古代棉业的500多年的昌盛,都是由这种棉花纺织传统文化带来的。开始的时候,木棉提举司就开始建立了,它是由元朝创立的皇家棉花管理部门,该部门第一次征棉布便征了10万匹,由此学者们才能编纂《农桑辑要》,从而为农民制定种植棉花和棉纺技术的规范。后来到了明朝,棉税终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征收,万历年间,光征收棉布都达到了176万匹,而棉花就有37.7万公斤,为了满足国内对于棉花的需求。清代的时候,我们开始了国际贸易,向菲律宾出口棉布相当高,都到了29万匹/年,其中一多半以上都是从马尼拉转口墨西哥的。

      总的来说,传统萌芽时期,元创立机构木棉提举司用来管理棉花种植生产,还发行了《农桑辑要》首次确立了后世的植棉与棉纺的技术规范;明代时棉税相比于元代来说急剧增加,满足了国内需求(因为此时棉税已经到了176万匹);古代棉业还经常出海,受到了国际贸易繁荣发展的影响,有的棉布是从南洋国家出口,然后远销到南美,每年得有29万匹远渡重洋到南美。种植棉花、纺织棉纱的技艺经过了三朝五百年的逐步完善和发展,耕作制度和纺织的技术也到了上文提到的特殊的均衡状况,于是我国古代的棉文化形成了。

      二、转型社会中棉花种植技术的引进

      在传统的社会形态和现代的社会形态中间,存在着一个经济非常失衡的社会形态,它叫做过渡转型社会。它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极为不平等的农业要素的价格和农业生产率价值严重失调。而我们说,处于这种过渡形态的国家、社会其实都在农业上得到了不止一种对它们有利的非传统生产要素。在中国,这种转型阶段处于清末到民国期间。在这个年代,中国的棉布一直是欧美市场的抢手货。可是三十年之后,我们知道这时欧洲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于是我们手纺棉纱的效率就低了欧美棉业八十倍,因此受到了巨大冲击的传统棉业不再具有强大竞争力。

      什么造就了高生产率和再生产性呢?其实,高生产率和再生产性的源泉就是特殊物品的投入以及有效地利用这些物品所必备的各种能力。而我们通常给予很大重视程度的自然资源如土地以及人的成分,其实按重要性排,只占第二位。普通的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只占第二位。那什么人占第一位呢?那就是具备了现代生产技能的农民(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和现代的物质投入品。我国在清末就开始引进美洲大陆棉种了。首先是在1882年.郑观应首次引进用以取代亚洲棉,可是并没有成功,于是在1892年,张之洞花费高价第二次引进了美国棉种,在湖北范围试种,又没有成功,这次是因为晚种和株距过小。不过在第二年的时候改善了这些之后就收到了成果。7年之后,山东也跟湖北一样引进美洲棉,第二年试种成功,发现美洲棉与亚洲棉相比,株距大但是每株棉桃多所以产量高,另外美洲棉还有个好处就是适合机纺。于是,清朝的地方政府敢为人先,引进了新农作物使之适应了我国的环境,并且改进了我国原来的棉花质量,适应了新时代的机器纺织要求。经历了二十多年,试种成功加快了我国近代植棉业的过渡转型。

      一般来说,要想把现代的物质投入品投入到像我国这样的传统社会形态中去,会发生各种不适应情况,这时我们就应该辅助以现代科技知识,配合以各方面的科学家及技术人员,还要有各种设备,才能让它适用于要被投入的社会环境。民初的时候,我国政府就在三个地方设立了棉业试验场来推广良种棉种。山西、湖北地方政府也设立自己地区的棉业试验场,给当地农民推广新棉种。1919年,金陵大学外教郭仁风(J.B.Griffing)系统地选育了一株具有优势的棉株,历经三年,能纺出来42支纱的新棉种育成。这个新棉种就是转型期的新生产要素了。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由于受到了科技巨大冲击的传统棉业不再具有强大竞争力,于是清地方政府为了改进了我国原来的棉花质量,引进了新农作物使之适应我国的环境,历经多年最终试种成功。民国时期的新棉种育成也加快了我国近代植棉业的过渡转型。

      三、现代社会中棉花种植企业的发展

      要想让农业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就需要国家的研究机构研究那些新的生产要素,并且向农民推广。只要它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那么就很容易被农民接受从而得到广泛利用。上世纪末,农科院首次培育具有高抗虫基因的转基因棉得到成功。作为能够进行麦棉两熟夏套种植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6号还能提早成熟、产量高、质量优。还有很多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的棉种培育工作,譬如人工合成的符合染色体组的新棉种,以及川杂四号,他们就具有以往棉种所不具备的优势。中国正在往棉花育种上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培育出更多具有抗病、高产等优点的新棉花,用以在三大棉区种植。中国正在朝着现代棉业大国发展。

      作为现代的植棉企业,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向农民传授新型植棉方法技术。因为农民作为无法去正规全日制学校学习技术的成年人,企业可采用在农闲期间开办短期训练班、定期上门传授新型耕作技术的方法。改革开放后,中国棉花学会为了推广新技术,特地开办了学习班,邀请了多名专家来向农民学员们传授包括棉花抗性、生理特点、灌溉方法等知识。另外,现在的农民普遍都有一定文化水平,所以农业推广部门也可以通过文字制品如印刷小册子等方式,利用好农业杂志和相关报纸来传授知识,这样比口述、农民聚会效率更高。这方面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已经创刊、注册了二十多年的《棉花学报》和《中国棉花科技网》,还有关于棉花种植的专业书籍《中国棉花栽培学》,对于我国棉业的基本情况和植棉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讲解。农民一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会创造出奇迹。比如山西的植棉模范曲耀离当年就创造了棉花单产高产纪录的亩产456kg;后来,另一个翼城的模范吴春安则首次突破千斤关,亩产510kg。从这些例子中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现代棉业应通过开办培训学校、出版专业书刊等方式来重点增加对棉农的教育投资,这样的话,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农民就会在短期内采纳新型农业生产要素,从而创造一个又一个生产奇迹。

      所以总的来说就是,处于现代植棉时期的中国,正在往棉花育种上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培育出更多具有抗病、高产等优点的能够适应我国环境的新棉花;现代棉业通过开办培训学校、出版专业书刊等方式来重点增加对棉农的教育投资,帮助棉农创造产量记录。由此,科技、教育双结合的模式将慢慢成为当今棉业的新型经营方法。

      四、结束语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植棉阶段,元代首先创立掌管棉业的机构,期间亚洲棉逐渐从岭南地区推广到了长江黄河一带,这个阶段棉花的生态地理演变逐步完成。到了明朝,棉业正式形成,政府也开始在三大棉区收棉税,国内的衣料需求得到了满足;清代时国际棉花贸易得到了大大发展,我国成为亚洲棉种植以及棉布出口大国。多部农业专著为农民制定种植棉花和棉纺技术的规范,于是我国的棉种植文化慢慢形成。到了近代,我国的传统棉业受到了欧美科技的巨大冲击,失去了以往的强大竞争力,于是处于劣势的清地方政府为寻求转型,引进了新农作物使之适应我国的环境,历经多年最终试种成功。我国原来的棉花质量得到了改进,民国时期的新棉种育成也加快了我国近代植棉业的过渡转型。处于现代植棉时期的中国,往棉花育种上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培育出了更多具有抗病、高产等优点的能够适应我国环境的新棉花;现代棉业通过开办培训学校、出版专业书刊等方式来重点增加对棉农的教育投资。由此,科技指导、教育投资双结合的模式将慢慢成为当今棉业的新型经营方法。

      联系电话:028-66766137

标签:;  ;  ;  ;  ;  ;  

从中国古代植棉文化看现代种植企业的发展_棉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