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考试是考试成败的关键_恒力论文

审题是考试成败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败论文,关键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平常的考试中,总有一些同学因不注意审题,而丢掉了本不应该丢的分数。在历届高考中,也总有一些平常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失败告终。当问及原因时,他们普遍反映:“在考试时,没有注意审题”。的确,在高考这样十分紧张的考试中,对于平时已经进行了认真复习的同学来说,成功在于审题,失败也在于审题。因此,审题是考试成败的关键。要正确审题,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注意审明题目中关键性字句

审题是以阅读题目为基础,不能就字读字,应边读边想,对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应特别引起注意,并认真思考、斟酌。

例1('97全国高考题)质量为m、电量为g的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速率v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B点,其速度方向改变的角度为θ(弧度),AB弧长为S,则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U[,B]=_______,AB弧中点的场强大小E=________。

解: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带电质点“在静电力作用下以恒定的速率v沿圆弧从A点运动到B点,其速度方向改变的角度为θ(弧度),AB弧长为s”这句话,可以明确四个问题:(1)静电力提供质点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2)质点所处的电场是点电荷(设带电量为Q)所产生的非匀强电场;(3)质点从A运动到B点电场力不做功,AB弧是等势线,显然U[,A]-U[,B]=0,如图1所示。(4)由AB弧是等势线可知,电力线一定与圆弧垂直,AB弧上各点的场强大小相等。

由图1可知,圆弧半径R=S/θ。由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可得:

二、注意审清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任何物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物理条件和范围内根据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拟定的。一部分题设条件可直接给出,也有一部分条件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明显条件的背后,如果不找出和利用这些隐含条件,就会导致解题错误甚至无法求解。

例2('97全国高考题)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10[5]m,又知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可估算出月球到地心的距离约为m(结果只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解: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由地球对月球的万有引力提供,设月球到地心的距离为r,则有:

T为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这是本题中的隐含条件,若挖掘不出这一条件,就无法求解。

根据地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可得:

例3('89全国高考题)把一个点光源放在焦距为f的凸透镜的焦点上,在透镜的另一侧2倍焦距处放一个垂直于主轴的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一个半径为R的光亮的圆。现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而在主轴上移动点光源,若要使光屏上亮圆的半径缩为R/2,则这个点光源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解:在焦点上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束将平行于主轴,此时屏上亮圆的半径跟凸透镜的半径相等。分析题文中:“在主轴上移动点光源,使光屏上亮圆的半径缩为”可推知,折射光线变得比原来会聚,在这句话里,有一明显的隐含条件,即点光源必须远离透镜,物距满足f<u<2f的条件。因此有如下的解(见图2)

解(1)(2)式得u =(4/3)f,即点光源应沿主轴移到离透镜(4/3)f处。

上述解答不完整,究其原因就是在审题时不够仔细,还有一个隐含条件没有挖掘出来。当点光源由f移至2f处的过程中,屏上亮圆的半径由R变为零。继续向外移动点光源(u>2f),则点光源成像在屏前,但是成像后的发散光线将被光屏截挡,在屏上又形成亮圆。当点光源移到适当位置时,又可在屏上得到半径为R/2的亮圆(见图3所示),因而有:

从上例可见,在解题过程中不但要审出明显的隐含条件,而且要仔细审出中间过程中一些不明显的隐含条件,使解答进行得完整、彻底。

三、注意审清中间过程的临界状态

有很多物理问题都涉及到临界状态,由于临界状态是“问题”发生突变的关键所在,在物理问题中又带有其隐蔽性,稍不留心就导致错解。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审清题意,弄清物理过程,特别要注意临界状态的分析,找出转折点,抓住承前启后的物理量,确定临界值。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4('97全国高考题)在方向水平的匀强电场中,一不可伸长的不导电细线的一端连着一个质量为m的带电小球,另一端固定于O点。把小球拉起至细线与场强平行,然后无初速释放。已知小球摆到最低点的另一侧,线与竖直方向的最大夹角为θ(如图4所示)。求小球经过最低点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

解:小球由A点静止释放,B点为小球到达左侧的最高点,C点为最低点。A、B、C三点为小球运动过程中的三个临界状态,如图所示。

第一阶段(从A→C)小球受重力、电场力、拉力共三力作用。拉力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由动能定理得:

例5.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F=4N的水平恒力作用,先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经4s后进入动摩擦系数为0.4的粗糙水平面上,求该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10s内的位移是多少?

解:物体在10s内的运动可分为匀加速运动、匀减速运动二个物理过程,第4s末速度最大的状态是衔接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的临界状态。

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分析:仔细审题就会发现,在已知量t=10s内隐含三个物理过程(匀加速——匀减速——停止)、两个临界状态(4s末和8s末),而上述解答中只按两个物理过程、一个临界状态去考虑,因此导致了错解。物体从减速运动到停止所需的时间为。由此可知,物体开始运动至停止共运动了8s,所以物体在10s内的位移就等于前8s内的位移,因此解得S=32m。

四、审题时应注意画好示意图

画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幅好的示意图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借助示意图可帮助我们审题,可丰富对物理图景的想象力,为正确的解题叩开大门。

例6('96全国高考题)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甲推这一物体,作用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这一物体。当恒力乙作用时间与恒力甲作用时间相同时,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的动能为32J。则在整个过程中,恒力甲做的功等于————J,恒力乙做的功等于——J。

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对应的运动过程。因题文中所述条件简单,已知量少,不少考生感到无所适从,使解题陷入困境。

若能根据题意,画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示意图”,本题的物理情景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如图5所示。显然,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例7('92全国高考题)如图6所示,一质量为M、长为l的长方形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A,m<M。现以地面为参照系,给A和B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使A开始向左运动、B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刚好没有滑离B板,以地面为参照系。

(1)若已知A和B的初速度大小为v[,0],求它们最后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A向左运动到达最远处(从地面上看)离出发点的距离。

解:(1)略。(2)小木块A在运动过程中经历向左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为零,然后向右做加速运动直到速度增加到V(与木板B速度相同),整个过程可画出示意图,如图7所示。显然,当木块A速度为零(即V[,A]=0)时,距出发点最远(图中l[,1]所示)。

由图可知,木板对地的位移为S,则木块A相对地的位移为(l-s)。整个过程由动能定理得: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故,小木块A向左运动到达最远处离出发点的距离为(M+m/4M)l。

总之,会审题是能解题的前提,审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正确的审题,才可能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正确解题的方法,才能顺利地、准确地完成解题的全过程。因此,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认真总结、归纳审题的方法和技巧,审题能力提高了,解题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标签:;  ;  

试题考试是考试成败的关键_恒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