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对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德育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反观现实,我国学校德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德育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问题的清晰了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善与解决问题。
一、当下德育现实问题分析
1.重灌输轻体验与灌输原则的不当使用
我国的德育工作者很长时间都没有及时地探讨社会的变迁给我国德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致使我国德育过程中出现诸多的学生“口是心非”、“校内一套校外一套”、“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等现象,德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与它的实际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因此,当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碰到一些与老师讲的不同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时,往往造成困惑与不解,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已学的道德知识去判断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2.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行为
“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在古代,“德”又与“得”相通,“德者得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把“德”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所谓“内得于己”,即反省自我,端正心性,使个人内心具有善之品性。所谓“外得于人”,就是在内心确立正直原则、端正心性修养的基础上,身体力行,使内心的正直原则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端正内心修养,并身体力行,即为“德”。可见,“德”是有鲜明的实践理性的特质的。在现实中,造成我们德育工作实效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德育在很多时候是只重“知”而不重“行”,或者说是忽视了“行”。德育知性化倾向的发展给我们的实践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大家长期来比较重视“知”和“说”,而忽视了“做”,因此,这就逐渐形成了一股“形式风”,只要你知道就行了,大家想当然地把“想”和“做”合而为一了。殊不知,想了未必做,做未必想了。
二、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方法探索
1.理解是主体由被动灌输走向主动体验的一种方式
“理解”被认为是人文科学方法观的一个重要代表形态。德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同样离不开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没有理解,学生就无法窥视到道德教育的最本质内涵,也无法认识到德育对自己心灵、人生的精神指导意义,因此也就无法达到我们德育的最终目标和宗旨。“理解”可与“善解人意”之“解”以及“设身处地”、“体谅”、“将心比心”等语互训。在这一术语下所强调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沟通性行为。从方法观上看,理解是差异性的双方趋同统一的活动。人的理解能力真的是无穷的。德国哲学家施莱伊马赫认为理解是理解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精神的一种复制和重构。狄尔泰认为,理解是通过自己的类比、想象、领会而把握其他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的特点。
2.生活是德育的源泉,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德育
叙事是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与方式,生活叙事能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及道德体验。“叙事”是人类无止境地重复叙述其自身故事的一种方式,可借助它来探讨人们如何从他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意义。叙事是一种教育方法,因为叙事过程中故事本身就蕴藏着内在的教育价值。由于叙事过程的“开放性”和叙事对象——“故事”本身的“多解性”,因此,“叙事给人们提供了教育人们和传达思想的有力方式”。“听者”不仅仅在听(读)一个故事,而且是以一种情感体验方式建构和理解故事。叙事过程的实质就是叙事者和听者以及所叙述事情本身之间经验(意义)的生成与融合过程。人正是通过彼此之间的叙事而理解了彼此与历史。故事与叙述故事的过程,架构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历史之间超越距离和时空的桥梁。生命叙事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共享性的意识”,即“就像大家可以一起分享食物那样”,在叙事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够对这一共同意义进行分享。我们坐到一起互相交流,进而创造出一个共同的意义;我们既‘参与其中’,又‘分析彼此’,这就是共享的意义。它不拒绝和排斥任何一个人,即使个人有不同的意见,他的意见也会很快被群体所吸纳,并融入到群体的共同意义之中。通过共享,对话群体可以形成一种共同的思想”。在生命叙事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分,师生在平等的平台上共同分享彼此的生命经历、生活经验。
叙事其实是一个古老而又极具现代价值的道德传递与发展模式。中国古代的传说、神话,古圣贤人的道德智慧结晶,几乎都是通过叙事的方式记录流传下来的。历代的中国人从这些故事当中不断地汲取着丰富的道德营养,来建设自己当代的道德世界。西方社会也同样如此,例如著名的古希腊《荷马史诗》等,都记载着、讲述着人类的故事。麦金泰尔曾说,每个民族在其古代都靠诗性教化——靠“讲故事”为主要的道德教育方式。只不过正如朱熹所说,在最初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只有“圣人的经历”,而当今思想家所要追求的乃是让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能够进入道德教育的课堂。
总之,在德育实践中要把德育目标与德育过程连接起来,把道德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在德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合各种德育理论与方法,这样相互之间互相渗透与交融、交相辉映,共同改进德育工作的现状,共同推进德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做出贡献。
论文作者:罗敏 刘津堂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德育论文; 道德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故事论文; 方式论文; 方法论文; 过程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6月第2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