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巨子激情碰掸上海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滩论文,巨子论文,激情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题一 福布斯上海说福布斯
"富不过三代",这句中国老话在美国福布斯家族身上并未得到验证,福布斯集团到了他的第三代即我们前几日在上海见到的史蒂夫·福布斯先生手里,发扬光大了许多。他创办了很多版本的《福布斯》杂志和网站,更举办了令世人瞩目的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会议,令福布斯在全球的影响日益增大。
上阵父子兵
家里的嘴比钱多,但老福布斯却买昂贵的西服,租住高级酒店,他借此步入传媒业
史蒂夫·福布斯的祖父B·C·福布斯在100年前从苏格兰移民美国。作为10个孩子中的一个,他没受过多少教育,钱也很少。"我祖父说过,在他小时候,他家里的嘴比钱还多,"史提夫·福布斯说。但祖父自有他过人的智慧。他置办了一身昂贵的西装,找个豪华酒店住下接近当时商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成为当时美国顶尖的财经记者。
1917年他在纽约出版了《福布斯》杂志,这是美国第一本纯粹报道商业新闻的杂志。生逢美国经济腾飞,杂志顺势而起,销量和广告量年年上升,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不久,美国陷入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老福布斯一夜之间濒于破产,度过了10年艰难时光,终于把公司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最重要的是,老福布斯把这段经历变成了家族最珍贵的财富,"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天的业绩"。
1954年老福布斯去世后,他的长子布鲁斯(BruceForbes)接管了杂志。10年后布鲁斯去世,他的弟弟麦尔克姆·福布斯(MalcolmForbes)接手杂志,他就是 史蒂夫·福布斯的父亲。
麦尔克姆是个个性张扬的人,喜欢冒险,好交际,长于营销,在美国是个传奇人物。他大搞各种奢华的公关活动,与好莱坞女明星伊丽莎白·泰勒绯闻不断。他把自己包装成一个生活奢华、一掷千金的财富英雄,让大公司CEO们以与他交往为荣。1973年,他乘热气球横跨美国,从而成为全美明星。这对他的杂志的广告与发行都是极好的手段。
《福布斯》70岁活动,福布斯家族收入达1000万美元。
在麦尔克姆一个接一个的奢华活动中,上个世纪下半叶的《福布斯》风头盖过《财富》和《商业周刊》,有人评价它是浮华美国的代言人。
"他确实活到极致了,"史蒂夫·福布斯这样回忆他的父亲。"他是一个非常 非常成功的商人。他的那些素质,我想是从他的父亲那儿来的。他学会了如何让冒险也成为商机,无论是骑摩托车还是乘热气球。"在他统治福布斯出版帝国的时代,几乎每个美国人都知道那个喜欢骑哈雷·戴维逊(HarleyDavidson)摩托车和乘热气球的出版商,他不断用他奢华的方式创造着被关注的焦点,直到1990年他去世为止。
打仗亲兄弟
43岁接班时人们对他的能力颇多怀疑,但严肃的《福布斯》在他手里与时俱进
史蒂夫·福布斯22岁时加入父亲领导的杂志,怀里还同时揣着做政治家的理想。作为福布斯家族的第三代,史蒂夫比较保守,曾一度沉湎政治,1996年和2000年他两次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结果在花费了六七千万美元后无功而归。43岁接 班时人们对他的能力颇多怀疑,特别是他走马上任后,立即开始扩展业务,创立各种新的出版物以及商业刊物,严肃的《福布斯》在他手里与时俱进,竟有了"时尚"色彩,让他父亲的老部下很是不满。
他出版了专门报道另类生活的《ForbesFYI》、推出了国际版、日文版、巴西版、葡萄牙版、韩文版、中文版福布斯杂志,1997年又推出网络版的"Forbes.com",目前每月平均有400万人次的浏览率,成为商业决策者和投资者的首选浏览网站。
他的三弟克利斯多佛在上海对记者说:"史蒂夫是一个很聪明的大哥,我认为他还是很懂经济的,过去25年内,他已经获得了4次水晶猫头鹰奖,这个奖是为经济预测而设计的,此前还没有一个人获得两次以上。"
史蒂夫·福布斯在每期杂志上都操刀"事实与评论"专栏,以敏锐的目光对美国经济作出准确的判断,他的文章因此被认为是美国经济的"诊断书"。他还发表大量演讲。
掌管着这么大一个集团,忙得过来吗?他对记者说,"虽然辛苦,可我一直认定,自己一生下来,似乎就是专门从事这个事情的(从事新闻工作)。"他爱说的一句话是:"每个面包师每天都要拿出新鲜出炉的面包供应大众。"他曾经向记者解释过这句话,昨天做出的面包新鲜,不等于明天还能做出同样新鲜的面包,他领导的《福布斯》杂志也应这样,与时代同步、追求变化、赶超他人,惟此才能打败竞争者,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他的弟弟们也相继进入了家族事业。麦尔克姆·福布斯的次子罗伯特(RobertForbes)现在是福布斯公司的副总裁以及《福布斯》全球版和生活杂志的总裁。第三个儿子克利斯多佛(ChristopherForbes)是福布斯公司的副总裁,负责《福布斯》杂志的广告和宣传。而最小的儿子提摩西(TimothyForbes)则是福布斯公司的首席运营官(COO)。提摩西这次在上海对记者这样评价他的哥哥:"(与父亲相比)他的兴趣不一样,但都有着一股欲望和热情。"
史蒂夫·福布斯有五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在杂志做市场和广告,他的一个侄儿也在杂志工作。福布斯第四代对出版的兴趣像他这一代一样浓厚令他很欣慰,他想把事业传给其中最有才干的。
榜上缺席
他的资产可以让其列入美国最富前300名,但是福布斯的名字从没出现在名单上
记者问福布斯先生,《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榜非常有名,但为什么福布斯家族从来不在福布斯富豪榜上?这样的问题他一定经常遇到,他当然有"特权"将自己的名字从榜上拿下。据《福布斯》杂志的主要竞争对手《财富》(Fortune)杂志估计,史蒂夫·福布斯的个人资产总值将近44亿美元。假如这一数字是准确的,那么在《福布斯》杂志每年都要排列的美国最富的400人的名单上,这一资产值可以让福布斯列入前300名,但是福布斯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在他自己杂志的富豪榜上。
他以玩笑作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中国市场推出《福布斯》杂志,建立办事处的原因,我希望福布斯公司能够再壮大一些,让我也能跻身富豪榜中。"
福布斯中文版已经推出,发行量为75万份,2004年预计将达10万份,史蒂夫·福布斯在上海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一时兴起,说中文版以后要赶上美国版的发行量,要知道2000年《福布斯》的发行量是90万份,位居美国第二位,但记者发现,他在上海的部下毫不犹豫地答应论坛结束后马上开始努力。
关注中国
他接连几次来中国,宣布要推出福布斯自己的排行榜、中文版和举办峰会玩笑中透出的是他对中国的向往,他去年是在相隔十几年后再次来到中国的,那次他被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深深震撼了。自那之后,他接连几次来中国,宣布要推出福布斯自己的排行榜、中文版和举办峰会。他的部下对记者说,他有机会长期与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家接触,从他们的创业精神中汲取养料,他对经济形势的独到分析、对经济管理的浓厚兴趣都渗透在他的血液中。
往前追溯,《福布斯》从创刊以来,一直强调创业对人生的好外,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今日中国的创业氛围、中国人的状态让史蒂夫·福布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当乐观,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会议在上海成功举办,令史蒂夫·福布斯非常快乐。他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他说他在上海过得非常快乐,每次记者见他,他都是兴高采烈的。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绿地,他与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一起从热气球上下来时,因为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风,也因为一拥而上的记者,热气球东倒西歪把很多人压在球下,他从热气球下钻出来时像孩子一样开心;浦江夜游,彩船像穿行在画中,他被两岸璀璨的灯火迷住了,要身边的人详细告诉他外滩每一幢建筑的历史,富有魅力的上海激起了他了解其过去的浓厚兴趣。
对于中国,福布斯家族一直高度关注着。还在上世纪90年代,《福布斯》就与香港《资本家》杂志合作,首次公布了中国内地亿万富豪榜。
史蒂夫·福布斯这次来上海,正值好几个上榜富豪落马,有人统计过,《福布斯》2002中国内地首富排行榜中,有35位在2001年榜上的富豪不见了。福布斯对此是这么说的,当我们想到财富时,往往以为它是永久的,其实不然。"如果你看看1917年,即我们成立福布斯杂志的那一年,"福布斯举例说,"那时最大的100家公司今天只有15家还存在。"他强调,"如果你犯了法,那你就得承担后果。"
主题二 CEO峰会热议会球经济
汇丰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欧智华:
中国应做大债券市场蛋糕
"中国的债券市场会帮助我们解决银行储蓄量过大的问题。"9月17日,以观点激进闻名债市的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总经理欧智华在福布斯2003行政总裁会议"中国银行业与资本市场"论坛上抛出自己的观点,一言既出,论坛激起层层涟漪。
对于中国新兴的债券市场,欧智华毫不掩饰自己的肯定态度。"中国债券市场将是中国主要的经济驱动力,而且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都有类似的立场和表态。"
欧智华表示,根据汇丰在亚洲其他地区的一些经验,亚洲各国和地区经济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非常之大,而在中国表现尤其明显。
中国的银行信贷一直在10年前还由政府主导管理。直到1990年,才开始发展证券市场,虽然经过12年的大幅改革与进展,成就了颇有建树的银行信贷文化以及较为活跃的股票债券市场,但仍旧无法摆脱因为银行资产庞大及不乏问题贷款名目而蒙上的隐忧。
欧智华认为,中国经济在所谓的银行信贷方面,依赖性是非常大的,在一般情况下,银行信贷对GDP贡献率在60%。
近年,中国债券市场的融资率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20%左右,虽与银行信贷的影响力相比仍无法同日而语。"但这无疑是一个比较积极的迹象。"
而债券市场的重要性已经无法忽视,欧智华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当年的东南亚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且在事后发展得良好,相当程度是因为中国有非常强大的债券市场。"中国能够平稳渡过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巧合。"
这也难怪,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发表讲话表示,要采用创新的方法加大力度发展直接融资,在政策上体现对直接融资的支持。
周小川同时指出,要找出自己的路子,把债券市场的蛋糕做大。
欧智华的说法与之不谋而合。"我们希望整个市场能够从原来落后的经济条件,过渡到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运作体系中去。但这不能太急。"欧智华表示。
欧智华认为,一个国家的债券市场与人民储蓄密切相关。而中国有很多的银行系统拥有大量的居民储蓄,这会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很剧烈的影响。
欧智华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就是解决银行储蓄量过大的出路。"我们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债券市场除了政府公债以外,还有证交所、回购市场等很多支持。"
"事实上,我们希望采取一种比较积极、比较正确的改革方法。"欧智华表示,从长远角度而言,如果中国的保险市场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将会对整个债券市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机构的大力发展,将使得更多的公司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融资,起到对债券市场注资的作用。"
"债市的发展是中国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更有效率方式的体现。中国现在银行里有很多的储蓄,有很多IPO的资金,也有很多的不良贷款。这些通过债市发展,可望获得缓解。"
"中国债券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过程,而将来的发展一定会一浪高过一浪。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必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
五大因素左右美经济复苏
在9月17日的2003福布斯全球CEO峰会"全球经济"论坛上,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温和悲观"地表示,五大因素会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美国的经济复苏之路仍有不稳定性。
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的经济要复苏,重点应该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要多关注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近几年来,美联储对货币政策关注度很高,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是,经济在走下坡路的时候,调整货币政策虽然可能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但是效果并不会非常大,而如果采取减税等财政政策的话,效果可以比较容易达到。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要解决好影响经济复苏的五大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经济复苏不能只靠经济预测。市场和政府都必须对经济发展作出预测,这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预测具有不确定性,应该多了解经济实际状况。美国的财政状况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是巨大的贸易逆差是令人震惊的,这会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打击。
第二,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巨大差距不断增长。短期利率一直在1%左右徘徊,而长期利率却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这将造成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对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不过可喜的是,WTO设定了许多法律规范,有助于解决全球贸易摩擦。
第三,美国在走下坡路,在收入减少的同时,支出却在增加,这样美国经济将走向恶性循环,也将为美国经济的复苏浇上一盆冷水。
此外,另一个可能我们谁都没有意识到的因素就是,信用消费变得消极,这一严肃问题甚至会有致命的,这会导致消费无法走上正轨。比如你要买房子,你会发现要作出买房的决定是如此之难, 你会看房地产价格是否虚高,要看自己的收支平衡是否支持作出决定等等许多因素。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美国就业市场长期低迷,增长遥遥无期。公司雇佣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员工希望提高收入,而公司希望提高生产率,这就要求公司辞退一部分工人,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斯蒂格利茨认为,过去3年里,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非常大的缺口,经济发展动力和实际表现间有很大差距,这与技术、生产力有关。如果美国的生产力增加3%到4%,美国经济就会有非常大的复苏。现在应该做的是创造就业岗位,解决目前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问题。
中美贸易关系成福布斯论坛关注焦点
贸易战不意味人民币需调整
近来,世界贸易局势日趋紧张。上周世界贸易组织坎昆谈判破裂,自美国一些议员提出一份拟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议案之后,中美贸易关系也更加紧张。在9月17日举行的福布斯全球CEO论坛上,中美贸易关系成为CEO们讨论的焦点。
福布斯环球亚洲区副总裁范鲁贤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在中美贸易和人民币汇率上确实是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之所以有这么多争论,也是因为中国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已经相当强。中国具有自己灵活调整的能力,中国要担起大国的责任。
克林顿时期的美国贸易代表查伦·巴尔谢夫斯基称,如果美国设置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出口会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可不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行动来逐渐改变"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在涉及行政领域的审批、许可证、资本要求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开放,引入竞争机制,给美国等外国企业更多的机会。
范鲁贤说:"现在的贸易战与以前不一样,美国企业'反对'的声音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要快速调整。中国可以慢慢对美国减少贸易障碍,让美国公司进入更多的市场。美国厂商现在都盯着中国机会,他们希望中国能够降低进口关税,能够更方便地在中国投资。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去美国投资,这可能成为缓和两国贸易关系的一种好的趋势,也能够给两国企业家提供双赢的机会。"
UPS国际总裁大卫·艾博尼谏言中国制造企业
"零库存"进军全球市场
UPS国际总裁大卫·艾博尼无疑是"2003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会议"的亮点之一。9月17日下午,艾博尼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UPS海外业务中增长最快的地区,我希望中国的货物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动,而不是库存在仓库里。
"UPS是全球最大的包裹投递公司及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大卫·艾博尼此次以赞助商的身份参加了正在上海举办的福布斯会议,并在"中国制造,出口世界"的主题讨论中发言。
本次福布斯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有130位中国企业家参加。对于中国业务正迅速增长的UPS来说,这130家企业对它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他们代表中国企业的强势力量,他们的身上蕴涵无穷财富。
"这次来上海我有了很好的机会和各位企业领袖交流,特别是和中国的企业家。"大卫·艾博尼说,"我希望他们成为UPS未来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UPS在今年3月25日更换了自己已经使用了40多年的公司标志,这其实反映出世界物流业这样一个事实:快递物流公司并不仅仅做着包裹的运送,并且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商业供应链服务领域。大卫·艾博尼谈到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时也提到这一点。
对于制造商来说,拥有有效的供应链已经成为了一种竞争优势。大卫·艾博尼认为,物流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现在中国所有的库存商品价值达到GDP的50%左右,想象一下如果让这些库存商品的运转流通更为快捷、方便、安全,将会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带来多少益处。"
大卫·艾博尼表示,希望中国的制造商能够拥有一个更有效的运输网络,以"零库存"方式进入全球市场,"中国现在全球出口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的确给世界带来机遇。"
据估算,全球每年物流业务总量大约在3万亿美元。UPS要扩大其市场份额,中国市场的增长是它的重中之重。UPS亚太地区总裁肯·托罗克告诉记者,在UPS今年第二季度的海外业务中,亚洲增长15%,而中国的增长是45%。"今后中国的增长量会非常迅猛,我非常乐观。"
UPS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学淳也说,今年把UPS大中华区总部从香港迁移到上海,也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国的客户,更好地贴近中国市场。
更多地开放中美之间的航权,在几大国际快递公司中间一直呼声很高。大卫·艾博尼说,希望中国的航权能够更加开放。"没有航权我的飞机就不能起飞,如果在旺季航班就非常紧张。"
目前UPS每周有24班飞机往返美国和上海,北京有12班。"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第二季度中国的业务已经增长了45%,这几十个航班很快就会紧张,根本跟不上需求的增加。"大卫·艾博尼不无忧虑。
主题三 福布斯财智宝典
他在斐济有个岛,他有一架波音727,他在法国有个庄园,当然,他在美国还有游艇。这个身价至少在4亿4千万美元的人,可能又从父亲手中继承了14亿美元。就是这个人如今在中国导演福布斯全球峰会。他就是福布斯峰会的导演者:STEVEFORBES,福布斯集团的全球总裁。
叛逆老头史蒂夫
STEVE一辈子不用为任何人工作---除了他的父亲。
STEVE正在逃避,逃避有关父亲的问题。记者刚提到老福布斯飞跃长城的过去,STEVE却巧妙地逃开了。他警惕地抬头,淡淡地说:"我不会(像父亲一样)给大家这样一个惊喜。"只一句,STEVE便绕开了问题,从此不再涉及"父亲"二字。他为何如此吝啬于谈到父亲,这似乎淡然得有些背叛。
不愿多谈父亲
STEVE眼里充斥着火花。对于以喜爱冒险闻名的父亲马尔科姆·福布斯,STEVE不愿意多谈。同样对于罗伯特L. 福布斯、克里斯托弗福布斯和蒂莫西C.福布斯,这一群福布斯家族的干将,STEVE也并没有在现场谈话中给一些溢美之辞。姓氏和家族似乎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话题。
今年6月,STEVE坐在浦东某大厦二楼的会客室,安静地看着窗外。这个全球最大商业杂志集团的全球总裁早上刚到上海。但是,面对一双双中国读者的眼睛,STEVE却很少提到父亲和家族。他似乎刻意地回避一样东西:姓氏。福布斯这个姓氏,每年会为STEVE销售500页以上的广告,带来上亿美元的收入、无数的毫宅和名车。但是,STEVE却并不愿意多谈这个姓氏。
大学时成功逃离福布斯
STEVE第一个壮举是成功逃避了福布斯。大学时候,福布斯就在普林斯顿大学创办了"今日商业"(BusinessToday),担任主编。这本由学生发行的杂志迅速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学生杂志,发行量达20万本,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STEVE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了。在福布斯工作21年后,STEVE再一次突破祖父BC·福布斯和父亲马尔科姆·福布斯的光环。1990年,STEVE43岁,刚从丧父的悲痛中恢复,就开始正式接手福布斯,成为福布斯王国的掌门人。这一年,首次发行的《ForbesFYI》杂志让读者大跌眼镜:桀骜不驯的时尚人物和奢华的生活方式光鲜亮丽地出现在《FORBESFYI》上。每一季,500万读者从一向板着面孔的《福布斯》中,独到地领略STEVE的背叛精神。福布斯王国内曾有一场强烈的争议,以福布斯老派为主导的一群人反对以时尚形象扩张,因为这和福布斯传统严肃的财经形象难以共存。但是,《福布斯》事后高速增长的广告收入力压众议。
1990年到2003年,STEVE带领福布斯继续冲破旧影子。《ForbesFYI》、《ForbesGlobal》、《福布斯巴西》、《福布斯中国》和《美国遗产》等10余个杂志迅速与世人见面。福布斯的推新速度从30年一个缩减到了2年一个。STEVE甚至还带领家人做起了收购《美国遗产》杂志社的生意。
史蒂夫老了
可是,STEVE很累,非常非常累。如 果不是为了福布斯在中国的突围,6月的那一次,STEVE不会来。STEVE对国内的"富人通缉榜"事情早有耳闻。10年之内,除了进军时尚杂志,STEVE的另一个创举则是在非英语国家广泛发行福布斯。从巴西到日本,从中国到韩国,福布斯从美国的阴影下走了出来。如今,《福布斯》已有《福布斯中国》、《福布斯日本》、《福布斯巴西》等多个非本地语言的杂志。中国总裁范鲁贤在5月前后告诉记者,"有大人物"即将到访,现今他正忙于北京和成都等地的富人见面。
对此,STEVE也承认,中国的这场CEO峰会,是一场聚会,并且是一场早就安排好的聚会。所以,无论时差有没有倒过来,无论是不是能像父亲一样坐气球,STEVE都必须在一下午的时间之内与上海大多数媒体见面。50几岁的STEVE,拥有所有老人的常态:白发、秃头还有手抖。在距离STEVE20厘米的地方,他依然被当成了BC福布斯的孙子和马尔科姆福布斯的儿子。STEVE姓氏的阴影可能永远无法摆脱。
接触过张跃的人都说,张跃是一个神秘的人。这源于张跃的三"不谈":不谈过去,不谈功名,不谈家庭。
"三不谈"让张跃身上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性情率直的张跃并非刻意保持神秘,他说这是他的性情决定。然而,张跃在商界却始终处在阳光的表面:全球最大的直燃式空调生产商;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民营企业家……
直燃空调大佬张跃
夜里9点,接通张跃的电话,他的声音有点沙哑,略显疲惫。他太忙,用他秘 书的话来说,"时间都抠到'分钟'了"。欧洲、长沙、北京……短短10天时间,张跃一直在路上、在飞机上,几经商讨都安排不出时间,这一度使此次对张跃的约访陷入"山穷水尽"的恶境。
这天是柳暗花明的日子,张跃的秘书王映给记者来电:"采访放在晚上9点以后,一个半小时可以吗?"王映语气中满是愧疚,然而对记者来说,能挤入张跃 那张"抠到分钟"的时间表中,并且足足抠到一个半小时,已是满心欢喜。
第一桶金
张跃说,长沙人有个性。
长沙是张跃事业的起点。1989年,25岁的毛头小子张跃没想到,自己的无压锅炉专利会在国际上获奖。不久,张氏兄弟将他们的技术发明转让给了国内几家 工厂,并由此积累了他们事业的第一桶金。
1992年,张氏兄弟在长沙创办了远大空调公司。选择燃气空调而不是其他更容易获利的东西,是因为在张跃这里,环保与美化生活是他终身的情结。"如果仅仅为抢占市场份额、为抬高利润而做了不合理的事情,那会使我心情不好、没有满足感。
第一架公务飞机
早年,张跃有一个梦想:坐着自己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那时,他自己公司的销售额还不到7亿元。到了1997年底,张跃终于买来了属于自己的、同时也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的第一架公务飞机。这件事曾轰动一时。很多人就此知道了远大,现在他拥有6架飞机。
2000年,张跃开始把事业向国外延伸。如今已经成功打开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家的燃气空调市场。"把中国自己的技术带到西方,有时想想还真是件蛮让 人激动的事情"。在张跃的规划蓝图中,3年内,国外销售额过一亿美元,10年内,国外销售额达到6-7亿美元没问题,而国内外市场份额在远大中的比重以4:6的结构出现将是最理想的状态。
然而对张跃来说,上海始终是他心中的隐痛。作为中国经济的桥头堡,上海的发掘潜力不可限量。然而,远大在上海居然只有十几个营销人员,空调也仅进来200-300台。今年夏天拉闸限电,对远大来说是一个契机。张跃兴奋极了:"我们测算过,今年上海如果有1000台燃气空调机,耗电就没有这么紧张,如果上海安装了3000台燃气空调,那至少未来5年内不必担心电力负荷过重的问题。
第一直燃空调产销
应该说,张跃真正热衷的是对于未来人类命运发展的关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他总会考虑怎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不污染环境、怎样避免资源浪费。"用燃气空调,一方面可以填平夏季燃气使用的低谷,减少因为燃气使用不足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以削平夏季电力使用的高峰。"
张跃评价自己是个"执著的人"。的确,张跃够执著。鲜有哪个企业在迅速上升时,不采用多元化手段来加速做大企业的。而张跃他偏不。他始终坚持守着燃气空调这一方"净士",静静地钻研自己想钻研的东西。"
千万别以为多元化就能做大,就安全。没必要任何公司、企业都涌到'多元化'的牛角尖里,中国最缺乏的就是足够专的企业。"面对外界的非议和质疑,张跃全然不顾。"执著地研究之,不给自己留后路,投入得多了,必然能够比别人出挑",这是张跃总结的远大常青的秘诀。
对张跃来说,远大就是家,即使70、80岁,即使不得不"退休",他也会"时常回来走走看看"。在张跃的头脑中,"远大"和"张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你会离开你的家么?"他反问记者。
张跃常常笑,但笑的方式很特别,往往笑声刚刚冲出喉咙就没了,很短暂。他更多的表情来自他的眼睛:深邃、威严而犀利的眼神,仿佛能穿透对面的墙壁。
"……爬高到一千尺,全速向前直飞,然后低头向下、鼓翼、垂直、俯冲。然后每次要往上扬起时,左翼就不能动,身体猛烈地向左翻转,于是把右翼停下来恢复平衡,接着就像一团火狂野地向右旋转。"这是罗康瑞最喜欢的《天地一沙鸥》中的一段文字。
罗康瑞,仿佛那只追求独立和完美的沙鸥,来这世间就为了划出最亮丽的弧线。也许这也是罗康瑞多年来开拓事业进程的写照,朝着认定的方向去飞翔,未来还在延续着梦想,探索天地间那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可能,对人生永怀最美好的期待。
天地沙鸥罗康瑞
用14亿元天文数字打造一个融餐饮、零售、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商业平台,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对罗康瑞的"壮举"投去怀疑目光。
2001年9月,"新天地"挟古今中外新锐时尚之气横空出世,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一百多家知名品牌,夹杂着浓浓上海近代气息和完全现代科技时尚元素的建筑群,让年轻人说它时尚,中年人说它怀旧,外国人说它中国,中国人说它洋派,世人无不为之惊叹。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用眼光和执着写下了一个跨世纪的神话。
"上海姑爷"前传
由于长期居住上海,一直亲自参与上海的投资开发,"上海姑爷"是香港前财政司长梁锦松送给处在事业巅峰上的罗康瑞的封号。
罗康瑞1948年出生在香港,早年曾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书院和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1969年返港,在父亲的机构服务,1971年独立创建瑞安集团。集团目前主要从事建筑、建筑材料、地产发展和酒店业务。80年代后期瑞安集团业务开始全面介入中国大陆,其中城市酒店、瑞虹新城、瑞安广场、上海新天地等项目是罗在上海主要的痕迹。基于对上海旧区改造的杰出贡献,1999年获颁授"上海市荣誉市民"名衔。
罗康瑞做事勤勉深为人知,他和他的团队被认为是"一个疯狂的老板带领着一群疯狂的员工"。社会公众前的罗康瑞,似乎总是那么儒雅雍容,其实他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罗康瑞和那家著名的7/11超市有着相同工作时间表。每天早晨7点起床,练20分钟的练功十八法;随后就投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在办公室一直要到晚上10点之后才离开,回家还要翻看各类报纸。
罗康瑞花很多时间在研究政治和经济上,对许多问题看法有独到眼光,不容易被表象迷惑,他一贯有自己的决策模式:最后作出决定的未必是根据属下书面的报告和统计的资料,而是对于整个经济趋势和氛围的把握,以及生活细节 中一些点点滴滴的实地感受。有人曾问罗康瑞的经历给人感觉总是与别人不一样,别人移民,罗去内地;别人投资珠三角,罗投资长三角;别人造新房子,罗改造旧房子。罗康瑞回答道:"我不是刻意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但我也不相信外面说的,我要自己去看一看。所以我跑到内地,自己亲自试试看。"
1985年,罗康瑞初到上海,第一个项目就是他与上海团市委合作共同开发的城市酒店。此后他在上海的投资愈来愈多。1995年到1996年,上海地产项目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当时地产顾问们说,上海写字楼市场供过于求,而且数量可观,但我们无法简单相信。"罗康瑞于是组织了一批大学生,实地进行市场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国际顶尖大公司,都还在租饭店的房间当办公室,原因是上海顶级高档的办公大楼不足。于是,罗康瑞以3亿多元人民币买下现在位于淮海路333号的瑞安广场地皮,兴建现代化办公大楼。瑞安大厦刚落成,出租率就达到七成,后来整个上海经济快速发展,最高价时,曾有人开价70多亿人民币,向罗康瑞收购瑞安广场大楼!"
粉红色商人"
多年来罗康瑞长期在香港和内地政法机构兼任要职,目前仍是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和香港工商联合会长,十分懂得一个企业与当地政府沟通协作,这成为了罗在内地成功的关键,被誉为"粉红色商人"。
现在的上海"新天地"成了罗康瑞的名片。在人们心目中,罗康瑞已经成为城市旧区改造中化腐朽为神奇的传奇英雄。从2002年开始,来自北京、杭州、成都等地政府的片约不曾断过。
虽然对上海"新天地"的投资回报罗康瑞自己也认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利用在城市建设中打造文化品牌的理念,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广告示范作用和无穷的商业潜力。新天地和西湖天地都是凭着文化理念进行商业包装,以文化为魂,实现经济增长,文化力量经过市场化运作后,这种力量得以放大,是罗康瑞经营投资哲学中的精髓,也是值得每个战略投资家借鉴的。
庞克脸上的笑容是可以想见的---9月16日,70多辆宝马载着来自全世界的福布斯富豪浩浩荡荡开进金茂。一如既往,2003年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会议,宝马汽车董事长哈奥墨特·庞克也是史蒂夫·福布斯盛邀的嘉宾之一,这使他有机会在现场目睹宝马再次成为盛装开幕的福布斯会议的重要道具之一。
为了再现这一延续了三年的盛况,宝马的筹备早就开始了,在庞克的授意下,9月10日,宝马集团将70辆崭新的宝马7系列作为指定贵宾车交付2003年上海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会议。尽管那一天早上,上海下起了久违的暴雨,但是宝马的行动依然使人精神振奋。
原子博士庞克
宝马在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四个星期以后,庞克两年来倾注大量心血的国产宝马项目即将开花结果---国产宝马5系将在中国上市,孤芳自赏的一汽大众奥迪A6将面临强劲挑战,庞克与毕睿德在德国的竞争很快在中国上演。
宝马就是宝马
"宝马就是宝马",这句话一直挂在庞克的嘴边,庞克对宝马品牌有着坚定的自信。3月27日在宝马与华晨合资签约的现场,当记者孜孜不倦地追问"'中国造'的宝马到底有什么不同"时,庞克有些不耐烦,"宝马就是宝马,在哪里生产都是一样,宝马眼下在全球14个国家有23个工厂,还没人质疑过宝马这些工厂,哪些在生产原装货,哪些在生产仿制品。"
"庞克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华晨前董事、总裁兼行政总监苏强为在场的记者们打圆场。
庞克如何续写辉煌
续写宝马的辉煌,庞克能做到吗?2002年庞克从一个成功者---前任米尔贝格博士手中接过了宝马的领导权,米尔贝格光环耀人,在他的带领下,宝马成功走出了收购陆虎失败的阴影,短短两年内汽车新品层出不穷,迷你、新型宝马7系轿车大受好评,更重要的是,2001年在低迷的车市中,宝马一枝独秀。
对庞克有信心的显然不仅仅是他自己,上台后,股东和投资者对公司的这位前财务总管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援,美国业界分析人士认为庞克是贯彻高档品牌战略的最佳人选,其非凡的交际能力受到投资商的普遍欢迎。德国汽车分析人士CHRISWILL表示:"庞克的上台是众望所归。"拥有宝马公司股份47%的QUANDT家族表示对庞克上任后宝马的前途很有信心,其家族代表声称:" QUANDT家庭尊重米尔贝格博士隐退的决定,他为宝马制定的战略非常明智,对于庞克的继任,我们也很欢迎。"
"宝马应该成为高档车的领导者。"上任伊始,庞克夸下海口,到2008年宝马的产销要达到140万辆,要完成这个目标,中国市场显得相当重要。宝马公司的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宝马在中国共销售了6889辆车,同比上升114%,中国已经成为宝马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之一。
2003年庞克频繁光顾中国,对于宝马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战略布局,庞克显然已经有全盘规划。5系、3系宝马将在宝马中国合资企业内生产,5系在5年内将达到3万辆的生产规模,加上后上马的3系,宝马很快将在中国形成其低端高档车的规模化生产,这两款车所在的30-40万的价位将对奥迪系列形成巨大冲击,而宝马时下卖得最好的新7系将 避开国产车市场,通过出口进入中国市场,宝马依然可以从高端市场获得丰厚的回报。
庞克原是物理专家
庞克鲜为人知的是其作为原子物理专家的身份,在他的带领下,2002宝马汽车已开始加强清洁燃料的开发,车载高科技手段的开发和应用。
2003年,庞克开始了宝马汽车王国的新布局,"宝马就是宝马"这一命题等着庞克继续。
他们并不是那么受人注目的。你可能看100万次电视才会看到一次杨振宁的面孔。张朝阳如此解释当年放弃当物理学家的原因。
当时有一家报纸需要一组图片,他们也有需要,那他就献身了。这是张朝阳谈到自己第一次作"秀"。他们做的本来就是得风气之先的事业,不主动地去影响大众,怎么可以获得成功?张朝阳如此为自己作秀定位。
但张朝阳的秀还是有原则的,他说对公司没有帮助的"秀"作起来也很累。
时尚秀掌门张朝阳
"我不是个爱作秀的人。"平静的言辞下裹着浓浓的倦意。这让人想起前几天张朝阳邀请姚明出任形象代言人的新闻。一家媒体用了这么一个标题:"张朝阳暗褪秀衣姚明百万代言搜狐"。一语道尽千般事。不管张朝阳是否喜欢作秀,他 实际上一直在做秀,而且秀行天下,江湖人称"时尚秀掌门"。
1996~1997年,他把老师尼葛洛庞 帝搬到中国来给广大民众讲COM是个什么东西,然后自己一个一个大学地讲,再然后纠合丁磊、王志东、袁竣涛等一起讲,自称搞互联网运动讲习所。最后,硬是用几张大嘴讲出了中国的互联网业,讲出了中国的互联网热。
1998年,一掷400万元,他咋呼了一个万人空巷的"万众豪情搜狐夜",就为纪念儿子搜狐网的两岁生日。是夜他戴一顶棒球帽出场,开口讲话时全场的尖叫声盖过任何一位明星的出场。
2000年1月,在岳麓书院以英雄自居畅谈千年学府话千年,网络英雄话网络。
2002年,他率领6位帅哥扛着手机进行生存体验。赴广州,上雪山,觅美眉。
2003年5月,他去爬珠穆朗玛峰,并把脚步定格在"6666"米这个搜狐的特服号。
一切为了公司
不过话说回来,张朝阳倒是一点不辜掌门人之名。纵观这几年张掌门的秀言秀行,一切都是为了搜狐公司,公正廉洁,倾力奉献。
搜狐早期的融资策略非常保守:从1996年10月份第一笔风险投资到位,到1999年年底的第三轮融资结束,搜狐拿到的钱总共不超过700万美元,能用在市场上的钱特别是用于宣传的钱其实没有多少。
但张朝阳认为,刚刚经历数字化启蒙的中国,互联网更是潮流中的潮流,搜狐无法不成为时尚的代表,否则就只能是失败。我们做的本来就是得风气之先的事业,不主动地去影响大众,怎么可以获得成功?一方面必须主动地去影响大众,一方面却缺乏制造舆论的本钱。张朝阳只好赤膊上阵,鼓捣起一个以个人推动搜狐品牌的法子,用张朝阳托起搜狐。用业内人士的话讲,就是"把创业者和他的'隐私'用人性化手法包装后卖掉"。因为张朝阳身上处处有卖点。
毕业麻省,师从"数字之父"尼葛洛庞帝,年纪轻轻当老板。名校,名流,少年得志,哪一个不是新闻,哪一个不是焦点?就这样,1998年2月份~9月份,短短7个月,张朝阳"秀"出了搜狐这个品牌,"秀"起了搜狐这家公司。全中国都知道有搜狐这样的公司了,就是那个叫张朝阳开的,专门做网,大把烧钱。
秀的原则是价值
张朝阳的爱秀实在不符合中国人对企业家的想象。因此,在很多人眼里,他就变样了。一份网上调查显示,在中国网络界名人中,张朝阳是受指责最多的人。不少人批评他"不干实事"、"咋呼,张扬";还有人觉得他"形象不好"、"博而不精,华而不实",是个"投机者"。
张朝阳很不以为然:中国人大多认为做人应该低调、含蓄,他们觉得人低调了才能活得踏实。但其实低调并不能带来踏实,却可能让人什么都做不了。
在他眼里,作秀主要是一种经济行为。新经济是张扬个性。只要能带来价值的合法合理行为,都是允许的。
"我们做生意就得给股东带来价值,这是商业的最高原则。"于是,2002年,搜狐在第二财季提前预期6个月首次实现现金流盈利;2003年,成为业界唯一连续3个季度赢利、连续11个季度实现双位数收入增长的公司;2003年6月,市值首超10亿美元,成为国内三大门户网站中的最高。
当然,他也会郁闷。我是创造了注意力才成功的,但还是觉得我这是在干吗呢?我是在做一个新经济启蒙者,不是在做生意。
职业女性都会有不断升职的憧憬,不甘平庸的女性更是以晋升高层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证明。但是,来自性别和生理上的差异则在她们的升职之路上设置了层层障碍。可是伯恩斯走上去了。在今年年初,现年48岁的伯恩斯荣升道康宁公司的总裁兼首席营运官。"公司的科学和技术是驱使我前进的动力,同时更是我的心血。"伯恩斯这样对记者说道。
根正苗红伯恩斯
一头褐色的直发,柔顺中带着些许的弯曲;一双深蓝色的眼睛,似乎有着无尽的温暖。加上嘴角边时时浮现的笑容,斯蒂芬妮·伯恩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好像是你的一位亲切的长辈,或是一位熟识的朋友。只有那一袭高级的职业装在不时的提醒你:面前的这个人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当家,化工业内的巨头---道康宁公司的总裁兼首席营运官。
父亲给我期待
伯恩斯出生在美国的怀俄明州。小的时候,由于父亲在各个大学教课的缘故,在一个地方常常住不了多久就要搬家,变动带来的好处就是她的见识由此变得更为广博。斯蒂芬尼从小就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直接原因有一大部分是来自父亲的影响。
"我对科学的兴趣源于做教授的父亲对我的影响。作为一个女性,他对我没有丝毫的偏见,比如认为我天资不够。相反,他对我期望很高,而且他始终相信我会成功。因此我有了极大的信心,不断地去克服眼前的困难。"伯恩斯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
因此,伯恩斯后来就读于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有机硅专业,本以为自己就这样做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家,没想到最后居然成为了化工业巨头道康宁的女当家。
压力让我战胜自己
1983年,斯蒂芬妮·伯恩斯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加入了道康宁公司的中央研究中心,从此开始了她在道康宁的二十年漫漫商界路。
她的第一次成功是在美国以外任职,是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担任道康宁公司欧洲地区的科技总监。陌生的环境让她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觉得压力不小,需要不断地去适应。在比利时,她主要负责的是道康宁公司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而这些领域在她的带领下有了非常突出的业绩,公司高层开始对伯恩斯有所关注。"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对于很多人的赞扬,伯恩斯只是微笑着表示感谢,仅此而已。
就在第二年,她当选为道康宁公司董事会董事,迈出了进入道康宁高层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她回到了美国担任公司执行副总裁,成为首席执行官办公室成员。
2003年对于伯恩斯来说更是好事不断。2月下旬,公司决定让她出任道康宁公司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4月底,道康宁公司2003年第一季度合并净收入报告出炉,销售和利润长势喜人,合并净收入达到了359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290万美元纯收入相比,增长了57%,伯恩斯成为女当家之后的第一仗,打得相当漂亮。
从一个普通的公司职员,只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坐上了道康宁公司的第二把金交椅,斯蒂芬妮·伯恩斯作为一个职业女性进入道康宁公司最高层的晋升之路让很多男性觉得不可思议。各种声音纷至沓来,其中最多的则是对她能力的赞扬和敬服。她自己则谦虚地说,人们过高的估计了我的能力。不过这种谦逊可能反而成为她盛名的又一个佐证。从保守的职业套装,到精心挑选的鞋子,从严格按照工作日程表行事的作风,到坚忍不拔秉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她都不愧为道康宁的当家人。
面对困难坚忍不拔
但这并不代表她的事业真的是一帆风顺。1995年,公司正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情况:妇女团体因为一些不成功的病例,向法院上诉道康宁公司生产的有机硅隆胸物料对健康存在问题,道康宁公司面临着裁判。在当中做斡旋工作的伯恩斯处在各种风口浪尖的冲击上,夜里常常亢备得难以入眠。
"我当时的角色,是跟妇女团体以及食品药物管制局接触,解释我们对有机硅隆胸物料对健康和安全有着周全的考虑。好的消息是,科学研究的结果显示,有机硅隆胸物科和病症没有关系。"伯恩斯说。但公司还是负担了经济赔偿。
"面对困难毫不退缩,这就是我的性格,"伯恩斯说,"我对自己和道康宁将来发展的预见就是:两者永远都没有发展的极限。"
30岁之前完成个人数千万原始资本累积,拥有全球最昂贵的豪宅,旗下企业开发高档楼盘规模超过300万平方米,拥有北京1/3以上高档住宅市场,被誉为"豪宅教父"、"中国地产真正大佬""房地产市场巨擎"……
他是许荣茂。
成功的理由似乎很简单:"人生像一个舞台!一旦自己能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应该认真把握。我这个人只要看到是一个机遇,都想尽量去抓住它……"是许为自己下的注脚。
地产蛟龙许荣茂
积二十年之功,纵横京沪港三地,地产市场开发总规模超过30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总投资不下200亿元,许荣茂在其专营高档商品豪宅的领域内连续实现了销售长红的奇迹,打造出一个坚不可摧的世茂王朝。其房地产开发格局遍布中国各大省会、直辖市,是国内公认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地产实业家。2002年福布斯公布个人财富7.8亿美元,榜单高排第二,比2001年排名又提高了3位。
"大鳄"扬威上海滩
2000年8月,上市公司万象集团突然易主,上海世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收购了占万象总股本26.43%的国家股成为第一大股东。从此许氏家族宣告正式登陆上海滩。2001年的陆家嘴滨江地区见证了上海有史以来最大开发规模的高档豪宅的诞生,"世茂滨江花园"火爆发售,成为沪上最高档的全江景豪宅社区,一时间,"世茂滨江花园"成了上海高档豪宅的代名词。
随后,由母公司世茂集团控股开发建设的世茂湖滨花园、世茂佘山庄园、北外滩世茂酒店整体规划相继浮出水面,每个项目总投资均超过30亿元。世茂集团的整体实力逐渐被人认知后,人们将视点聚焦在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先生身上。
急于找桃园种桃子
许荣茂1949年出生于福建,20世纪70年代末到香港做证券经纪人。在股市赚取第一桶金后,开始在香港和内地投资开设纺织厂。80年代末,许荣茂在福建和澳洲投资房地产。1995年,许北上进京,旗下开发的亚运花园、华澳中心等项目均以高档外销公寓为主,并占据了北京1/3以上的高档住宅市场份额。从此奠定了许氏家族主力开发高端住宅商品的主基调。
许荣茂常被许多人形容成是业界神秘的"巨鳄":在国内的土地储备数量庞大,举重若轻、敢做别人不敢做的项目,随时可调用的资金数额惊人。关于他的种种传闻,令人深感他的神通广大,莫测高深。
在房地产开发运作中,许荣茂常采取高举高打,他擅长用现金完成金额庞大的买卖,因而一旦出手,即产生强烈效应,惯用宏大方式叙述其事业的"主题"。同时许行事低调务实,为人谦虚。恰如一位政府官员的评价:胆子很大,做事很细。
许荣茂喜欢以大规模追求效益,前两年是世茂的投入阶段,今年下半年迎来收获期。"可以说,现在满树都是桃子,我目前正急于寻找更多的桃园去种桃子",日前许荣茂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不无得意地介绍,"所以现在急着把钱花出去啊。"据统计,目前就京沪两地30亿以上的在建投资大项目就有5项,而福建、南京等地的临江高档地段已被纳入世茂帝国的版图,据悉,成都也于日前已被目标锁定。毋庸置疑,许荣茂已是国内最大的豪宅连锁量贩商。
资本市场长袖善舞
世茂集团开发项目资金链问题一直是外界质疑的焦点,对此许荣茂显得比较从容:"关于世茂的资金状况,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目前我手头上有10位数的可动用资金;向境内外银行融资的比例我也一直控制在40%以下,项目的运作基本以自有资金为主。"
许荣茂认为房地产大项目的运作,资金来源分为:自有资金、销售滚动资金、银行拆借及市场融资。通过合理运用四大渠道,保证项目开发的资金。目前世茂集团投资项目,相对自有资金充裕,项目资金到位快,滚动销售顺畅,资金回笼迅速,银行拆借压力比较低,自然后续资金压力就不大。
2000年,许荣茂开始在资本市场布局,8月上海世茂投资收购万象集团,公司更名世茂股份。2001年许荣茂再次玩转资本"魔方",一举并购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东建科讯(0649HK)69%-74%的股权,更名为世茂中国。许表示收购后将进一步注入优质资产,从而完成海外市场上资本融通。
她的神秘令内地的投资者看她的目光是那么的复杂,那么的矛盾,他们不知道是该把鲜花奉献给她,还是把泪水奉献给她;他们不知道,当她离任时是以掌声为她送行还是以沉默目送她。
2001年,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从海外聘请的首位副部级官员。有人形容她的到来为中国证券市场掀起了一场"监管风暴"。也有人指责她的监管思想水土不服,有悖国情。
股市金口史美伦
低调的史美伦无忌的梁定邦史美伦和梁定邦是中国证监会请来的两个"外脑",一个担任副主席,一个担任顾问,两个香港人留给大家的是截然不同的印象。
梁定邦热情开朗,有问必答,放言无忌;史美伦谨言慎行,低调处置,冷面无情,说的话太少,市场就格外看重史主席的金口玉言,猜测也就渐多。
梁定邦像个社会活动家,言行不必受身份制约,大多数情况下,所思所想也就是一家之言,不可当真;史美伦却是扛着"副部级"职别的中央政府雇员,言行代表一级机构,大多数情况下,所思所想也就是政策的雏形,当不得儿戏。
朱镕基钦点
当时朱镕基总理通过朋友向她传达信息,想请她到中国证监会当副主席,全职,在北京工作。史美伦说,自己当时感到很惊讶,也很受宠若惊。她觉得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机会,也很感谢国家领导人对她的信任,给她这样一个重任,有这个机会参与改革开放。她觉得自己的优势在于监管经验,在香港证监会十年,不是一个短的时期,也经历过香港证券市场的波动、成长,看到的有不同的角度,所以可能是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跟国内的朋友分享一下。
再不让股民受害
有统计显示,在她上任后的9个月中,证监会出台了40多个法规条例和处罚决定。她的到来不仅给中国证券市场带来了突破性的影响,更使2001年中国证券的"监管年"名副其实。
实际很多人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我们希望中国市场更健康,更透明,更公开,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利益也应该得到保证。市场上的一些观点,比如"加强监管就是打击股市"、"加强监管就是挤泡沫"等等,史美伦都认为这是非常不正确的。监管为的是市场健康发展是针对市场一些特别恶劣的行为。如果证监会对违规行为置之不理,对欺骗蒙蔽置若罔闻,从长远看将更加打击投资者的信心,更不利于市场的发展。有的诈骗的案子,不能说因为有某一些股民,可能会受到影响,可是,我们采取的行动就是不让再有这一类的事情发生,再不让股民受害。
我是海归,我无所谓
"强化监管"净化了股市空气,也让一些兴风作浪的"黑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赢得了市场和舆论的一致喝彩。但与此同时,也有少部分人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监管政策,认为近两年推行的监管政策一味地要使内地股市国际化,结果"水土不服、有悖国情"。
其实史美伦早知道监管工作是一定会受到批评的。"做我们这个事就不能怕批评!"但是听到这些批评,她大部分时间觉得是委屈的,可是这些压力并不会改变她的初衷和原则。
人们很习惯地把她划做"海归"一派,这却成了她最大的缺点:不懂国情。她却不这么看:我感觉把工作人员分派,"海归"和"本土"派,本身就有问题。做事分派不好,别人叫我"海归派",我也无所谓。市场上、历史上会对我们的工作做出评价,是不是这样做法是海归的做法呢,还是海归不海归都会这样做。
她在香港证监会常常教部下说:"withoutfearorfavor,就是'不偏不倚',要'无畏无惧',这八个字也不是我发明的,很多的监管者都是用这个作为监管的最 基本的原则。
铁娘子其实很随和
在放弃了美国国籍的同时,史美伦也主动放弃了中央政府给予她的高薪。在香港,史美伦的年薪超过了500万港币。中央政府邀请她到内地工作时,也给她开出了同样的薪水。但是,史美伦坚持只拿和其他证监会副主席同等的工资,而把其余的薪水用来设立了"证券教育培训基金",每年证监会都会有一些工作人员通过这个基金出国实习或深造。
人家都说史美伦是铁娘子,史美伦是很坚强的,不讲情面的,但是生活中的史美伦并没有给人留下多少"铁娘子"的印象。
史美伦却认为大家对铁娘子好像有一个固定的形象,好像很凶悍的样子,其实铁娘子是形容一个做事的风格,坚持原则,是依法办事。她觉得就个人平常来讲,她感觉自己还是比较随和,比较和气,不是很凶悍的一个人。
1976年,服完兵役的李焜耀,丢掉了三、四封美国研究所附奖学金的入学许可,谢绝了在台外商的加盟邀请,来到了仅十一名员工、比在台外商开出数字低一半薪水的宏。上班不久,老板施振荣就丢了个胸牌给他,编号"007"。于是老宏人就称其为"007",不是那么资深的明基新贵们,则喜欢称李焜耀为K.Y,那是他名字的缩写,第一个K则暗含"Killer"(杀手)的意思。明基的对手,台湾经济界人士,没有多少人不知道这位"杀手",他以锐利的目光和闪电的手法,创造了超越老板,建立新王朝的奇迹。
刚刚登上福布斯杂志封面的李焜耀,再次结缘福布斯,这次他在峰会上演讲。记者问李焜耀,你最佩服谁,他说韦尔奇;记者问在台湾最佩服谁,他说没有。
007号杀手李焜耀险棋往往就是赢棋
最近的一件让李焜耀颇为得意的事,是6月22日清晨5点20分,52岁的李焜耀带着明基主管,攻上台湾玉山山顶。和许多登山爱好者不同,他迷恋的不是一座座险峰被他征服后的喜悦,而是登山过程中长时间体力煎熬所经历的人生风景。"我喜欢向高难度挑战,为了得到比较甜美的果实,多付一点代价,撑久一点是必要的。"他说。
李焜耀的手下说,他一直在告别过去,从他台湾大学毕业、成为宏007号员工之后,他就开始不断登高挑战和冒险。比如,1994年李焜耀就走了一招出人意料的棋---进军无线通讯业。当时没有人看好台湾能做手机,连施振荣也反对,但是李耀还是投入了,而且一做就是7年,直到2000年下半年才开花结果。同年,李焜耀圈地苏州。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神话般"的冒险行动还没有结果,李焜耀很快又踏上了更加惊险的旅程---投资平面显示器项目,从1997年到1999年,3年时间投了差不多30亿元的人民币。而且在2000年,李焜耀将施振荣命名的"明基计算机"改成了"明基电通"。
2001年开始,李焜耀又做了让整个产业界议论纷纷的两件大事:一是达基合并台湾第一家TFT-LCD大厂"联友光电",被认为是台湾科技产业史上最大的合并案;二是离开宏大家庭,创立自有品牌BenQ(BringEnjoymentandEqualitytolife,传达资讯生活真善美),李焜耀称之为"一生中最大的冒险"。2003年初,李焜耀在接受《Forbes》访问时向全球宣示:2008年以前,BenQ这个品牌营业额将会达到明基的营收一半,也就是50亿美元。
"我一生中做了两件最冒险的事情,第一是在苏州设立明基的生产基地,第二件事情是推出BenQ这个自有品牌",在李焜耀看来,险棋往往就是赢棋。下一步看李焜耀
在台湾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就去看李焜耀。
"做人要懂得满足,懂得珍惜。够用就好"。
李焜耀说起人生经验中感触最深的有两个字---平衡。对事业与财富的平衡,对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对坚持和冒险的平衡,对科技与人性平衡……
儒家的中庸之道贯穿了李焜耀的人生和思维旅程。
但在工作中,李焜耀却向来以严厉著称,他对任务的执行绝不允许打折扣。台湾媒体经常引用一则典故。说李焜耀一次在南投溪口召开干部会议,一位副总穿了一条不太协调的休闲裤来开会,李焜耀觉得不当,竟然三次找这位副总纠正。在拍团体照时,特示意这位副总"隐藏"在人群中,以免影响明基团体形象。
明基部属都知道,工作简报要安全过关,最好要有百分之两百被训斥的心理准备。一旦有问题答不出来,李焜耀的脸色会很难看,更不可能给你台阶下。明基上下还传言,有工程师看到他会发抖……事实上,脱离了工作环境,铁汉李焜耀也有感性的一面。明基的干部们都说K.Y是他们的朋友,因为李焜耀一贯就事论事,并不因为某位下属的某一次错误而耿耿于怀。
李焜耀非常喜欢紫色,甚至明基现在的商标也是紫色,李焜耀解释说,紫色代表着梦想、力量以及神秘。
喜欢在放假时去爬山或回新竹北埔乡下种花锄草的李焜耀,有一回种木玫瑰成功,特意把种子分送给同仁试种。"可惜都种不起来。"他的资深秘书陈哲妮惋惜地说。
李焜耀说最喜欢俄国文学作品,尤其是托尔斯泰写的《复活》,因为书中人物的艰难挣扎与不屈不挠的毅力,令他心有戚戚。李焜耀最喜欢的城市是俄国圣彼得堡。"在圣彼得堡你能看到历史。那里是俄国从内陆国家向海洋进军的选择地。"
2003年春天,中国的电信业中人气指数最高的名词可能就是"小灵通"这三个字了,从1997年在第一个城市试用小灵通,到今天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大最后堡垒被全线攻克,小灵通已经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素有"小灵通之父"雅称的吴鹰走入了人们关注的视野。
小灵通之父吴鹰
小灵通是个另类。
吴鹰也是一个另类。
常年在北京生活,吴鹰的话中带了明显的京腔,他用京腔说:情、义---是我的人生格言。
籍贯扬州的吴鹰留着一把大胡子,这样的刀客形象很难使人联想到他老家的那个温柔水乡,甚至也无法与比他小一轮的丁磊、张朝阳、马化腾等"数字英雄"划为一拨,所以觉得他是个另类。1998年,中国的小灵通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热浪汹涌和备受质疑,吴鹰却在这一年的6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拯救亚洲金融危机的亚洲50位明星中的一位,不知道这本刊物评选的具体参数和标准是什么,只有一句话足以打动人心:"在今天的美国,有着成百上千的中国人在跟随着吴鹰的脚步,又可能有更多的人走上成功之路。"
27美元闯美国
1985年,我要停下来仔细回想一下才能记起那个时候是个什么样子,女排的胜利、巴西连续剧、山口百惠和让世界充满爱……尽管已经够丰富了,但电话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装在单位和邮局的一件奢侈之物,如果有一家的亲戚要从外地来拜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到邮局去排队发电报。而在这一年中,这个今后要改变中国通讯市场格局的人来到了美国,当飞机在新泽西降落的时候,他只剩下了27美元。
不知道这个26岁的小伙子是如何凭借27美元在那个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下来的,低调而不善于作秀的吴鹰并没有给媒体更详实的资料。尽管徒增心酸,但我的目光却已滑下到其简历的下一项:在1986年,吴鹰进入了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任高级研究员。他曾对他的美国经理说过他的理想:"想建立一个有一万人的高科技通信公司。"
这句年少轻狂的话语在2000年3月3日变成了现实,在这一天,UT斯达康公司成功登上了纳斯达克。
吴鹰毕竟不是王启明,他的成功并非来自于餐厅打工的经历,而是扎实的通信知识以及在市场机会前展现出来的敏锐和远见。
1991年的某一天,当时同在贝尔实验室的薛村禾先生给了吴鹰一个电话,两人商定后成立了Starcom(斯达康)公司,次年,吴鹰回国开始创业。1991年至1995年,他在Starcom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四年后,这家公司与华裔留美学生陆弘亮创立的Unitech合并,形成了今天的UT斯达康。从1995年10月开始,吴鹰就任UT斯达康国际通信(中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光环下的潜力
小灵通对于UT斯达康、对于吴鹰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吴鹰坦言:"小灵通是一个有冲突性的产品。"但自1997年"小灵通"在浙江余杭开通第一个系统后,如今已呈星火燎原之势。"现在的小灵通用户已经有2500万,"吴鹰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即使3G牌照发下来,也不影响小灵通的发展。"他坚信:小灵通最后扮演的角色是取代最后一公里铜线。
和为小灵通辩护一样,吴鹰也骄傲地想向人们强调:小灵通的光芒掩盖了对UT斯达康来说其他同样重要的业务。
所以吴鹰总是在呼喊:除了小灵通,我们还有很多。
人们的印象多少有些刻板,却不无道理。小灵通在中国的成功,使它成为UT斯达康的代名词,似乎UT斯达康就是一家专业提供"小灵通"无线市话设备的企业。
"这种印象是不够全面的。"吴鹰解释说,"除了在'小灵通'PAS无线接入系统上创造了中国通信界的第一外,UT斯达康在其他通信领域也创造了中国通信界的若干个第一。"
"第一台SPDH光传输设备;第一个具有全程V5,透明传输的综合接入网设备;第一个关于'IP多业务交换系统'的研发计划。UT斯达康还是率先将IP软交换技术引入核心网络,并成为实现端到端解决方案的第三代移动系统供应商。"
吴鹰的目标是将UT斯达康打造成世界上无线、宽带、IP软交换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的佼佼者。他希望能充分的利用这几年的时间,抓住机遇来成就世界级企业的梦想。
1907年的夏季,一个年轻的创业者,十九岁的吉姆·凯西(JimCasey)用借来的100美元与他的合作伙伴在西雅图市以20美元租用了一间狭小的办公室,开创了一家用自行车送货的信差服务公司。狭小的办公室内只有一件家具---一张旧工作台,上面放有两部接洽业务用的电话。九十六年后,大卫·艾博尼(DavidAbney)走马上任这家百年老店---UPS国际的总裁。
今年7月,大卫将UPS大中华区总部从香港迁至上海。大卫称,内地,香港和台湾三个市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过在地理位置和资源共享上,位于中部的上海更有优势。
超级送货郎大卫
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
在向别人介绍UPS前,大卫·艾博尼往往喜欢先讲一个故事。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军队来到亚洲的Gordium城。他听闻这个城市有一个传说:谁能解开这座城市的那个极其复杂的结,就可成为亚洲之王。然而,在他之前,还从未有人成功过。亚历山大仔细研究了那个复杂的绳结,尝试了许久都未得手。就在要放弃的刹那,灵感突然闪现,他抽出手中长剑,将那个结一劈为二。障碍被扫清了,他率领着他的军队,终于征服了亚洲的大面积土地,成就了他的先人所无法企及的伟业。
大卫·艾博尼希望UPS就像亚历山大手中的那把剑,可以帮助企业的斗士们征服更大的全球市场。"为此,我们每天都在挑战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大卫·艾博尼说。
事实上,今年3月25日,正是艾博尼解开了UPS企业标志中捆扎包裹的丝带---几十年来UPS一直不接收用丝带捆扎的包裹,因为丝带会缠绕高速运转的包裹分拣机。这次更改UPS视觉形象的活动算得上是UPS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身为UPS国际总裁,大卫·艾博尼负责该公司的战略管理以及国际包裹运输部分的管理工作,近30年的职业生涯可谓是UPS的老臣,同时也为UPS立下了汗马功劳。
早在1974年的时候,大卫·艾博尼就开始了在UPS的工作,不过当时他还只是做卸装包裹的兼职装运工。大卫·艾博尼在进入UPS高层管理层之后,曾经领导了UPS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对Fritz运输公司的并构。而且由于大卫·艾博尼在UPS期间表现出的卓越的管理才能,他曾经获得国际服务业管理协会颁发的服务/支持管理贡献奖,还当选为美国空运信件协会(ACCA)常务理事主席以及美国联运协会(AirlineLiaisonCommittee)主席。
大卫·艾博尼提倡的供应链管理思路为UPS的全球化策略提供了战略性的思路,"过去三年我们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集中精力管理好客户的从端到端的供应链系统。"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
我们不只是送货郎
面对普通消费者对UPS的印象,大卫·艾博尼强调说:"大多数普通用户可能对UPS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印象,那就是我们只是一个送货郎,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许是因为UPS公司名称中存在的包裹(Parcel)这个单词造成的误解。它其实是全球最大的包裹运送公司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领导者"。
大卫·艾博尼说,现在约有36万名皮鞋锃亮、头发整齐的UPS员工一年四季奔走于世界各地,而且,UPS在全球还拥有88,000多辆车辆的运输车队,200多架飞机的机队,每年运送30多亿份包裹及文件。今天UPS的服务已能够做到在48小时内直达全球80%的人口。
除此之外,大卫·艾博尼还领导UPS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企业业务运作模式---全球商业同步协调(synchronizedcommerce)。大卫·艾博尼告诉记者,UPS能够提供覆盖这个行业最广泛的业务流程,不仅可以提供货物运载服务,而且还让信息和资金也精确地随之发生移动。"基于这样一个如此准确的业务解决方案,我们的客户可以在全世界和他们的对手展开全方位竞争。"
诊脉中国物流
大卫·艾博尼认为,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中国与世界的商业往来将大幅度增加,中国的供应链和物流市场无疑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中国获得了比任何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目前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据统计,在这些上亿美元的投资中,高科技投资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并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中国必须迅速发展其配送和物流产业。
要想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唯有有效地管理供应链才是最好的途径。在许多产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使企业的总体购买成本降低20%以上,同时交货能力提高25%,库存可削减一半,而生产则增加15%以上。
大卫·艾博尼说,在21世纪,一家公司要想成功,除了要使全球供应链中的客户服务,竞争和成本收益保持优势,还应至少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学会将互联网与其业务进行完全整合。第二,学会如何协作。
美国佛罗里达州博卡格兰德(BocaGrande,Florida)高尔夫球场。阳光,尽情地铺洒在嫩绿的草地上,这是美国商界精英的天然栖息地。他们都是旧友同窗关系网中的一员。去年春天的那一天,你竟能撞见这些自西海岸飞来的大亨们的亲密聚会。他们是美国运通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和美林公司的头头脑脑们,那场面正如你预料,频频亲热地互拍肩背,抚今追昔地谈论在哈佛大学研读工商管理的日子,当然还少不了互相嘲笑彼此的高尔夫球技。这群人全都是非洲裔美国人。
黑人奇才陈纳德
时势造英雄。上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造就了一批经济奇才。作为美国最成功的黑人裔大企业CE0之一的陈纳德就是其中的一位。在2001年初,美国《商业周刊》就以"一颗升起的新星"为题的封面文章,报道了美国运通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纳德,称这位在美国为数不多、在重要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的非洲黑人裔为美国企业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当年的神来之笔违背了上级的意愿
确实,陈纳德有着超然的清晰独特的视角,他当年违背了上级的意愿,在向持卡人兜售商品的部门找了一个职位,上司们告诉他说那不是攀登上最高领导层的途径。但陈纳德相信通过大力推广市场营销和产品升级换代,他能扭转乾坤。结果:约两年内,销售额自1亿美元跃升至6亿美元。当时,美国运通公司正面临来自对手维萨信用卡和万士达信用卡激烈的竞争,陈纳德与保守的经理们据理力争,他们不想把信用卡推向大众市场,担心这样的举措会使公司高档形象的光泽暗淡。最后,陈纳德占了上风,成功地发行了与德尔塔航空公司(Delta)和科斯特科仓储连锁店(Costco)联名的信用卡,并和先前美国运通公司瞧不上的凯玛特(Kmart)那样的大型零售商签约接受运通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恰逢美国经济高速增长,新经济为美国注入了强心针,陈纳德的战略现在看来简直是神来之笔,是天才的杰作,而他本人的职业生涯也从此坐上了火箭。
连续8年,运通公司的赊账卡消费额扶摇直上,从1991年的1110亿美元上升到了2000年的2970亿美元。运通公司的赢利也像无法阻拦的洪水一样从1995年开始直线上涨,2001年达到28亿美元,其中19亿美元来自于与旅行有关的业务。
我的上帝啊,你是黑人!
陈纳德生于纽约长岛(LongIsland)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就读于私立学校。年幼时,他成绩一般,早期的成绩单上尽是中。但到了上中学,他作为年级主席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后,他来到缅因州(Maine)规模小但声望很高的BowdoinCollege。在那里,他第一次参加了非洲裔美国学生小型聚会,激烈辩论黑人是否应在现行体制内因势利导,积极竞争。但对他来说,回答是一清二楚的:是的,他们应该。陈纳德的下一站是哈佛大学,在那里,他获得法律学位和工商管理学位。随后,他开始进入法律和咨询界工作。
美国运通公司于1981年邀请陈纳德加盟,那时他在波士顿(Boston)为贝恩(Bain)公司效力,那是家顶级的咨询公司。时任美国运通公司最高主管人之一,现为IBM高层领导人的LouGerstner回忆说,陈纳德是属于一小批被特别招募来的人,他们被认为是有"高度潜力的候选人"。陈纳德被雇用来规划策略。他循规蹈矩地按公司政策出色地工作,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据美国运通公司一名前人事主管AmyDigeso回忆,当时公司里私下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位异常优秀的年轻新手的议论。一天,一位对陈纳德有所听闻但未曾谋面的主管进屋后被介绍给陈纳德。AmyDigeso回忆起那人说:"我的上帝啊,你是黑人。"陈说,"不错,这我知道。"她又补充说道:原来气氛可能会非常紧张。可是陈是那么温文尔雅和友善,反倒成了轻松一刻。
9·11后他帮56万持卡人回家
陈纳德是9·11后美国企业领袖中表现最突出者之一。人们注意到,布什总统视察遭劫后的纽约时他就站立在总统身边,在纽约市长和纽约州州长呼吁联邦政府投入巨资重建纽约时他也出现在电视镜头上。美国的数以百万计的电视观众于2001年10月3日初次见到他,虽然大多数人不知道坐在布什总统身旁的人是美国运通公司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在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后,布什总统来曼哈顿给一些美国公司领导人增强信心。陈纳德回忆道:我想我坐在他旁边,是因为他要我为聚会后的新闻发布会总结这次会晤。陈纳德的任务并不令人羡慕,没有几家公司像美国运通公司那样经受那么多随9·11袭击事件伴随而来的灾难。在公司显然流年不利时,他得尽力维持门面。一个领袖的作用是确认现实并给人予希望,52岁的陈纳德说道。尤其在这样的年景里,坚持不懈地做到两者是很重要的。
9·11事件中,陈纳德恰好在盐湖城出差,而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倒塌却殃及到了一街之隔的运通总部大楼,造成运通11名员工死亡。远在千里之外的陈纳德投入指挥了一场拯救行动,他和董事会作出的数百项决定都围绕两个压倒一切的重点:员工的安全和对客户的服务。在9·11后美国全国交通陷入瘫痪时,运通帮助56万持卡人(运通客户)回家,有时甚至包括包租飞机和大巴,将他们从美国这一头送回另一头。因9·11事件使得一些持卡人不能及时交付服务费或因为现金吃紧,运通公司拿出了数百万美元用于冲销这些费用或者提高他们的信用度(透支额度)。
2001年9月20日,陈纳德在纽约的派拉蒙剧场召开了运通五千员工大会。会上,他情真意切,表现出他的愤慨、他的悲悯以及他的勇气,甚至有两次他情不自禁地跑下讲台与员工紧紧拥抱。他表示,公司将从利润中拿出100万美元,用于抚恤遇难员工的家属。
运通前董事长HarveyGolub评价陈纳德说,在关键时期,陈纳德表现出了他作为企业领导人必须具备的两个最重要的禀性:勇敢与镇定自若。
胡茂元爱讲寓言故事,他的寓言故事是讲给造车工人们听的。
中国车市井喷的2002年,胡茂元引领上汽集团走向巅峰,在2002上汽大众客户满意工程大会上,与会的记者们从胡茂元那里得到了一份别有趣味的礼物---由他编写的名为"与世界对话"的寓言集。
胡茂元喜欢用轻松方式解决与世界汽车巨头合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胡先生在美国很有名,胡先生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领导了我们的合资企业,三年来一直如此。"对于通用汽车董事长瓦格纳的这个评价,胡茂元笑答:"瓦格纳是我的老朋友,我看到他这么高,我想他应该是搞篮球比较好一点,搞汽车可能大材小用了。他人很高,但是坐在我们的别克轿车里面还有很大空间。"
故事大王胡茂元
幽默感很多人都有,但是能把幽默感汇集出书的也许只有胡茂元了。
胡茂元爱讲寓言
有一次,为了让上汽员工们明白"零缺陷"管理对于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性,胡茂元讲起了"阿吉里斯的脚后跟"的故事,他说:"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伟大的英雄阿吉里斯,他有着超乎普通人的神力和刀枪不入的身体,在激烈的特洛伊之战中无往不胜,取得了赫赫战功。但就在阿吉里斯为攻占特洛伊城奋勇作战之际,站在对手一边的太阳神阿波罗却悄悄一箭射中了伟大的阿吉里斯,在一声悲凉的哀叹中,强大的阿吉里斯竟然倒下去了。原来这支箭射中了阿吉里斯的脚后跟,这是他全身惟一的弱点,只有他的父母和天上的神才知道这个秘密。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母亲、海洋女神特提斯,就曾捏着他的右脚后跟,把他浸在神奇的斯堤克斯河中,被河水浸过的身体变得刀枪不入,近乎于神。可那个被母亲捏着的脚后跟由于浸不到水,成了阿吉里斯全身惟一的弱点。"母亲造成的这惟一弱点要了儿子的命!"
显然,胡茂元并不是阿吉里斯那样的英雄人物---在汽车界里,人们喜欢这样评价胡茂元:他不高大伟岸但志存高远,不咄咄逼人但睿智聪明,不口若悬河但扎实稳固。
拖拉机厂的小学徒
胡茂元的幽默感来自于10多年造车工人的生活。20岁不到,胡茂元就在上海拖拉机厂里当起了学徒。
拖拉机厂的装配车间是一个与所有零配件都"搭界"的地方,前期铸出来的、锻出来的、翻砂出来的东西,都有点尺寸配不拢,装配车间的任务,就是要把它们像模像样地统统弄到一起,组成能够轰轰隆隆响将起来的机器。于是,学徒胡茂元逐渐地学会了车、钳、刨、铣等等"吃饭本事"。
厂里生产调度失控,七颠八倒,后来当了车间主任的胡茂元,就会在各个车间之间来来回回地跑,摸熟人头,沟通环节,商量办法,解决问题。1983年,胡茂元32岁,他成为了上海拖拉机厂的厂长。
"造车工人们不喜欢听大道理,寓言故事能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胡茂元书中一百多个寓言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积累的。在分析上汽集团中外合资合作的成功经验时,胡茂元讲天堂和地狱的故事;在强调要不要拥有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时,胡茂元讲羚羊与猎豹赛跑的故事;针对上汽集团要不要"走出去"的问题,胡茂元讲了"胖子和瘦子"的故事。
1990年成为上汽副总裁后,胡茂元有了各种进修和深造的机会,他甚至已经拿到了复旦大学的硕士学位。但是10多年工人生涯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依然是胡茂元最珍贵的财富。
1991年时任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副总裁的胡茂元开始组建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新公司成立不久,汇众出现了一个事故,德方合作者提出质疑:在一个配件只要求装一个卡簧的时候,却给安上了两个。"这样的问题光靠检查是没有用的",胡茂元想起了美国人早的各种电器插座---对电源的要求不同的插座形状就不同,你想乱插都插不进。零缺陷预防设想就这样迅速地在汇众的生产技术流程中得到了实现。汇众公司在三年内实现了产值翻两番。
创新,一直被张瑞敏引为成功的秘诀。
张瑞敏又一个创新的构想是,"克隆"出3万个"张瑞敏",就像《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大圣,拔根毫毛,"噗"地一下吹出无数个一模一样的"悟空"来。他的目标是,到2008年,3万个"张瑞敏"将活跃在海尔内外。
张瑞敏成就了海尔的神话,张瑞敏仍试图延续海尔的神话。但在奔赴心中完美"海尔帝国"的路上,张瑞敏仍旧孤身一人冲在最前方,承担着开路先锋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瑞敏似乎别无选择,海尔也没有。
孤胆英雄张瑞敏
张瑞敏,坐到福布斯的嘉宾席上,完全当之无愧。
在刚刚结束的8月份,美国《财富》杂志选出"美国以外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名商界领袖"中,海尔集团张瑞敏排在第19位。在去年,由英国《金融时报》和普华永道推选的全球"最令人尊敬的30家上市公司",张瑞敏率领的海尔是中国国内公司惟一上榜的企业。
海尔创造了世界的奇迹,而张瑞敏是海尔的奇迹。
1984年,张瑞敏来到一个亏损147万、几乎一半人想调走的工厂。为了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他第一个举起大锤,率众将76台质量有问题的电冰箱砸了个稀烂。张瑞敏说,在市场竞争中,与其让别人打倒你的产品,不如自己先打倒自己。
这一砸,砸出了"谁砸冰箱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的质量意识,也敲出了海尔人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决心和信心。从此,一个全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在企业形成,一个由张瑞敏缔造的海尔在中国崛起,"海尔造"逐渐成为国产品牌中备受消费者青睐的佼佼者,他也成了中国企业界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走进哈佛执教
张瑞敏善于"拿来主义"。他借鉴日本的管理经验,培养起员工的团体意识和吃苦精神;借鉴美国的管理模式,营造出个性舒展、创新竞争的企业氛围。更重要的是,他在广泛吸收中外先进的管理成果基础上,放眼于广袤的国际市场,将海尔的产品和理念撒向了全世界。
对国内企业的成功兼并与联合,即吃"休克鱼"方略。"休克鱼"指企业的硬件很好,但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处于休克状态。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很快就能激活起来。通过吃休克鱼,海尔成功兼并了15家企业,在被兼并企业里把海尔模式进行复制,克隆出众多的海尔鲸。
截至目前,海尔已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联合舰队",在海尔冰箱这一航空母舰周围,布满着98个紧密企业、28个直属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1个,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化的开放式发展驱动态势。海尔实践被作为哈佛大学的案例。
打造3万小老板
1998年9月,张瑞敏在海尔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开始推行"内部模拟市场"。他打破原来的管理框架,至2002年 底,他先后调整组织结构竟达四十余次。2000年,张瑞敏将"内部模拟市场"的概念提升为"SBU理论"。
按张瑞敏独创的管理理论,至2008年,海尔的每一名员工都变成一个合格的"小老板"---让这些"老板"们亲身感受市场的压力。换言之,海尔3万名员工,就是3万个SBU策略事业单位中的一个。而他自己,在海尔的地位就是一个"大SBU"。
张瑞敏先后应邀登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美国沃顿商学院、日本"亚洲的未来"论坛、日本生产革新综合大会等一流商学院或顶级经济论坛讲解"SBU理论"。目前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沃顿商学院都把海尔的SBU列为典型管理案例。
孤胆英雄后继无人
要说张瑞敏有什么遗憾的话,接班人问题的"悬而未决"应算是一个。他至今仍无法在海尔的版图上划出一个完整的循环。
可比的是,联想的柳传志,他在以16年的努力完成了联想的第一个伟大的循环之后,顺利地把联想下一个循环交给了他的继任者去完成,在给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划上了一个功德圆满的阶段性句号。
张瑞敏不同,他仍然跋涉在自己设计的巨大的海尔循环链条之上。尽管号称身后有3万个"张瑞敏"在成长,但在奔赴心中完美"海尔帝国"的路上,张瑞敏仍旧孤身一人冲在最前方,承担着开路先锋的责任,而且越来越多的是在没有航标的水域里行船,越来越多的是挑战各种不确定性与未知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瑞敏似乎别无选择,海尔也没有。
资料来源:
《经济日报》2003.9.24 沈则瑾
《国际金融报》2003.9.18 周宏/蔡锋/袁梅/胡天舒
《青年报》2003.9.18 付原/黄梅/林深/林劲榆/卢维兴/钟建伟/陈重博/徐咏/王庆慧/笪丽萍/江敏/魏宗凯/武鹏/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