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2006年浙江高考作文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高考作文论文,现实论文,理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浙江高考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作文,突出人文性、人生性、思辨性。“人文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页),符合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同时考虑到要建设“人文浙江”这个大目标。命题思想体现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有学者指出,“语文教育的人文论是以关注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为己任,以提高人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旨归,从事着一项关心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立人事业’”(《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79页),从浙江语文高考独立命题三年的实践来看,均体现了这一导向:2004年浙江卷直接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作文,引导考生去思考这个重要问题,关注人(他人及自身)的人文精神,从而主动地自觉地“打好精神底子”。2005年话题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要求考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一枝一叶”背后所隐伏着的一个价值世界,体验人生,融入理性,化小为大、化实为虚,接轨生活,形而上的作文题从道德话题政治话题中剥离出来,回到人对于存在的体验感悟和思考上来,体现了对人的尊重。2006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思考人生,关注生活,可以指向现实存在与历史存在,而人生是无所停息的,人的一生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就像“西西弗”那样的人生存在,耐人寻味。考生还可从另一维度展开,“生有所息”,人生也应是有所息的,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尤其应学会积极地休闲,汲取古人的忠告。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曾撰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考生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出生无所息与生有所息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时代特点来看,现代人对于利益竞相追逐,整个生存现状充满着急功近利的色彩,都市人的生活几近背谬,像陀螺哪样快速旋转不能停止,人人都在喊累,想歇一口气,但人人都不敢停步、喘一口气。现代竞争使人失却了生存的诗意。浙江作文题意在引导考生审视现代人生态,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浙江考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9页)。命题要求中标明“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话题在限制中又相对开放,让考生有选择的自由。命题其用意也在于体现课标的精神,即“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7页)考生是应该有许多话可以说的,又照顾到浙江考区的地方差别。
与去年作文考题相比,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相对稳定却力避其短。去年作文命题富于禅理,佛教思辨色彩浓郁,需要考生以较高的悟性去体察丰富多彩的“一枝一叶”,然而这一点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却很难做到,它需要有禅宗思想作些铺垫。相比之下,今年浙江作文考题虽也体现理性精神,也同样是富有哲学色彩的判断,意为“生是无所息的/生是有所息的”,围绕着对人生存在的境况的哲学判断进行演绎、阐释、思辨等,意在降低难度。命题手法如出一辙,去年考题中的材料(唐诗日“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几乎都可以在林庚先生《说木叶》中找到,而今年考题中的语料全出自课文赵鑫珊的《人是什么》,可见试题取材于语文课文,体现了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注重迁移”的思想。去年浙江作文考题,考生一旦发现“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一判断如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样都可以套,那就直接诱导了考生套袭作文,同时出现泛文化作文,缺乏真实的生命体验,而今年在附加要求中作了强调,“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意在告诉考生要写出生命体验来,通过命题与附加要求来加大打假力度,伪作文、伪文化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从考生实际的作文情况来看,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也具有了浓郁的生活味,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切体验。如《邻窗靠墙》一文,考生择取了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视角:在忙忙碌碌的学习生活中换座位,坐到邻窗或靠墙的位置的心理感受,表现闲适安详之心态,以小见大来谈出哲理,感受真切:
人来到世上是来经历磨难的,我不这么认为。人来到世上是来感受世间的多姿多彩。人的一生总在辛勤工作,因此人应该学会忙里偷闲。所谓生有所息,物有所止。短暂的休息为的是换来更多的力量再次投入工作。
作为学生的我们,一刻不停地学习让我们筋疲力尽。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一拔就断。试着让自己放松调到适当的位置,一根有弹性的弦,才能奏出悦耳的旋律。
邻窗靠墙的日于是我学习之外的快乐之源。“愿有所息。”我对自己说,看了看窗外,一道道明媚的阳光正照射进来打在了雪白的墙上,划出了一段段优美动听的青春乐章。(《邻窗靠墙》)
又如《生命中的依靠点》一文审视了现实生活中人群奔波忙碌的现状,“走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你可以观察到似乎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不一样,有一脸憔悴的,有一脸漫无目的的,他们可曾想过放下身边的一切,工作,忙碌……停下脚步休息片刻,给自己的生命一点喝水的时间。在我看来似乎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多”,接着作文从各个层面展开,从父母忙碌的生活落笔,由近及远,进行思考,提出呼吁:“停下你们的脚步吧!走出工作的压力与紧张,给自己的生命选择一个停靠点休息一下吧!你们太累了,该是时候休息了!”这样的文章体验深切,感情真挚。
浙江作文考题语料两度出自语文课文,力图矫正目前语文基础教学中重应试、轻课文教学的倾向,想力纠“大语文教学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新课程来了,语文教学守不住底线的情况突出,在现实教学中丢掉语文教材的现象比较突出,语文教学的无序、随意、低效情况更加严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浙江作文考题,是一种提醒,作为语文教学不应在新课程面前迷失自我,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这是必然的,也有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路径,这是语文学科的本体所决定的。新课程语文也必然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鼎新,是对于传统的一种扬弃。
但浙江高考作文也有其缺憾,表现为:
一、命题有待改进完善之处,还可打磨精致一些。浙江考题出现《列子》《吕氏春秋》中记载的文言语句,以此作为试题语料,显然增加了难度。为降低难度起见,作文命题的语料宜采用现代语音而非文言,即使要用也应像2003年的全国卷作文一样将文言材料转换成现代汉语。因为命题具有十足的文言味,因而有部分考生在审题时发生了偏差,如将“息”理解为“出息”“安息”等,命题立意就被误解,暴露出一定的问题。语料太繁,“其他诸多相关论述”的举例,可以精简,只保留歌德与医学专家的两句话即可,命题风格宜简洁一些。
二、容易套构,不利于公平。浙江高考话题作文,“二律背反”,虽有三种立意指向,但其中的“生无所息”这一判断,与2004年上海高考卷的话题作文“忙”,有着太多的一致性,如果考生意识到这一点,那就稍稍换一下角度,便可切换成“生无所息”或者“生有所息”的话题作文,这样岂不给考生制造了套袭作文的机会?
在网上反响较强的是,许多网民质疑浙江考题的公平性。浙江的作文考题尤其是语料“休闲不是偶尔玩一次,而应是人们三分之一的生活。人们应该学会超前休息,也就是说在疲劳之前,适当休息效果最佳。(医学专家)”和作文话题“生有所息”现实地隐含了“杭州休博会的主题:‘休闲——改变人类生活’”,因此这一作文题与2006年4月22日的杭州休博会相关,这对杭州的考生无疑是有利的,至少他们看到这个题目不会有太多的生疏感!一般情况下考生也会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因而作文命题的公平性就遭到质疑。
三、作文暴露出考生思想的贫乏问题。究其原因,试题的三种立意的指向明确之后,限制了考生自由思想,禁锢了考生思想之自由发挥,于是只能在创作形式或语言表现上求新。
而今年浙江考生对作文题普遍感到“看看容易,写写难”,暴露出考生思想的贫乏。“生无所息”其实是一个哲学命题,源于法国哲学家加缪的人生哲理,加缪认为,“人要义无反顾地去生活”,“荒谬的人则是在清醒地认识到荒谬之后,最后投入到人类反抗的熊熊火焰之中”(《西西弗的神话》,第151页,《含着微笑的悲歌——译后记》),加缪通过他的人生哲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图画:风尘仆仆的西西弗受诸神的惩罚把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重新从山上滚下山去,西西弗又走下山去,重新把石头推上山顶。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加严厉的惩罚了。但是西西弗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他意识到自己的荒谬的命运,他的努力不复停歇。他知道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他永远前进,生无所息。西西弗是幸福的,人生是充实的,张扬着人性的高贵与尊严。因而,对于涉及人生哲学的作文考题,尤其是感受人生并不深切的考生就很难写出作文深度,因为命题需要有一种哲学精神来观照人生,对此作出理性把握,这正是考生所缺乏的,也是目前基础教育中的“一块短板”。
从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来看,中国文化重实用重功利轻理性精神之流弊深远。语文学科受外语与数理化的挤压,加之以读写难出效益,尤其是写作,写与不写简直一个样,一个考生不写作文,说不定期末统考还比平时写的那个考生好,所以,遇到要写了自然只好编造。康德说过“人是目的”,但教育已现实地沦为一块功名利禄的敲门砖,本质已异化,语文学习受功利思想的现实冲击,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遇到这样的考题觉得难以落笔,自在情理之中。
浙江作文考题,融人文性与哲理思辨为一体,又给了考生一定的写作空间,可以辐射到哲理、人生、生活、历史等,突出了生命主体的体验,遵循写作规律,体现了命题者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理想化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泛文化的写作,从而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浙江考题,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对现实作文教学的强调和提醒,必将有利于中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标签:高考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文学论文; 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