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金合规入市还有多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还有多远论文,资金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4行情的突发,使市场对于主力资金的来源产生种种猜测,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就是银行资金已经再次入市。虽然这一说法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由于深沪股市比前7次井喷行情中,至少有5次是单纯由政策推动而引发的,而此前每次股市高涨或者失血均与银行资金不无关系。1·14行情中,中国联通力挽狂澜,新进场的资金似有一定政策背景,而一家报纸则直言——“本次暴涨行情的资金来自银行”,而且称这是从银行内部透露出来的消息。
诱发市场产生如此肯定的推断,与周小川从证监会主席任上履新央行行长不无关系,周小川的角色更替,让市场热望未来不久将会打通证券市场与银行资金之间的合规通道。
另外,2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透露,中央政府筹集的社保基金预计40%左右将进入股票市场,个人账户基金及200多亿元的企业年金基金也将逐步进入资本市场。此后,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会上提出,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成为保险资金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新的突围方向,未来我国保险与银行、证券的联系将从表层向更紧密的方向发展,积极探索保险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将会是2003年保险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吴定富透露,保监会即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具体建议。
此前一直探讨的社保基金即将分批入市,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也提上日程,那么银行资金离合规入市还有多远?这个话题再次热起来。
股市仍是银行资金的禁区
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是中国社会资金的集中所在,绝大部分社会资金均分布在此,与金融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趋势相比,中国银行业进入证券市场的资金过少。据相关资料,银行、保险公司集中的资金达10多万亿元,而证券市场只有几千亿资金,在企业资金需求不能充分满足的另一面,银行资金也缺乏更多的投资渠道,融资结构与资金需求结构极不适应。许多年来,庄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下,中国的银行业固守着存贷差这样一个盈利模式,在资本利润率低的大背景下,不良贷款比例高、业务单一、税赋较重、效率低下等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比例大多在9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9%。对于此,记者记忆扰新地记得中国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去年曾在一次论坛上的评价——“这使中国的商业银行陷入一个怪圈:疯狂地拉存款——疯狂地放贷款——疯狂地制造不良资产——疯狂地处理不良资产。”
但是此前,银行资金入市,被管理层更多地视为金融证券领域的违规行为。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证券法》与《商业银行法》中都有银行资金不得进入资本市场的的规定,早在1998年,央行就下发了禁止银行违规资金入市以及三类资金禁上入市的规定,2001年,央行更是推出五大措施,又日薪千元聘请调查人员,严打银行资金违规入市,成为中国股市大跌的一个诱因。
从央行2001年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银行资金入市所受的种种限制:加强对银行与证券公司间拆借资金的管理,证券公司诉入资金只能用于头寸调剂,不得用于证券交易;加强对股票质押贷款、证券公司担保贷款的管理,严禁商业银行对企业和个人开办股票质押;商业银行加强贷款风险管理,跟踪贷款的具体使用情况,加强贷款检查,严防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管理,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无明确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加强银行对企业资金划转证券账户的审核管理等等;
银行资金入市已是既成事实
实际上,贷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内在的天然的联系使两市之间的资金流动成为一种客观规律,人为堵截不仅很难奏效,而且并不符合拓宽银行盈利渠道的实际要求。在现实交易中,银行资金大量进入股市是既成事实。
“1·14行情是否是银行资金所为并没有必要去下结论。不论什么资金,其共性都是趋利,只要股市有财富效应,资金就会进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李永森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以往对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限制是严格的,《银行法》规定银行资金不能进入股市,这是为防范金融风险而进行的必要制度设计。虽然从理论上讲银行资金不能直接进入股市,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人为地在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之间构筑大坝是不现实的。”一家报纸更是引用某银行投资部负责人的话:“几乎每家银行都在从事法律规定以外的一些业务,虽然明知道是违规的,但考虑到银行的实际利益,银行还是……”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股市是一个典型的资金推动型市场,它之所以不稳定,与股市缺乏稳妥的资金渠道不无关系。资本市场需要货币市场的支持,没有短期货市场支持短期资金需求,股市就不可能有稳妥的资金来源。股市资金来源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银行资金的进出。此前的事实也表明,每次股市火热,都有银行资金参与,而一旦严查银行资金,股市便要回落。”
实际上,在现实金融交易中,我国商业银行资金已经通过多种渠道介入证券市场。据调查,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形式主要有:银行间拆借、企业股票质押贷款,私募基金、子公司、三方协议、流动资金贷款、战略投资、开银行承兑汇票、循环存贷、个人信贷、银证通透支、个人提现炒股等等。据有关人士证实,到2000年底,进入股市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高达4500亿至6000亿,占流通市值的28%到37%、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4.5%到6%;2001年,银行违规入市资金亦达4000亿元左。
事实证明,银行资金与股市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对年轻人在父母管制下的自由恋爱一样潜滋暗长了,两者之间天生的亲和力已使银行资金成为股市的血液,在此种情交下,管理层和每次严打都必然导致股市失血。从90年代以来,每次撤走银行资金都引起市场资金链的断裂,诱发股市剧烈波动,而2001年,股市大跌与央行清理银行违规资金有着必然的联系。
李永森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现在说银行资金违规入市,究竟违的是什么规,并不十分清晰。因此,对于银行资金目前必须要明确两点:一对所谓的”规“要进一步规范,要在《银行法》的基础上细化,对入市银行资金的类型与方式做出限定。二是要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建立合规渠道。这两条规清晰了,问题就解决了。而现在看来更重要的是后者,希望能打通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合规渠道,但这个通道必须要有防火墙。”
银行资金合规入市是大势所趋
“希望8万亿储蓄更多地流向资本市场。”实际上,自去年3月份以来,前央行行长戴相龙至少两次在谈话中提到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话题,与2001年央行严查银行资金违规入市相比,政策似乎来了一个360度的大转弯。
詹向阳告诉本报记者:在银行资金入市问题上,国家之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就是因为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市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股市风险传导到银行,后果将不堪设想。她说:“但在种种争论与探讨中,让银行资金通过稳妥的安全通道进入股市已经成为当前共识。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隐藏的重大发展危机对银证合作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吴晓求是力促银证合作的学者之一,吴晓求说,未来中国的银证合作应在建立风险防火墙的前提下建立适当的资金渠道,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平台,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打破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界限。不能片面地堵塞证券市场与银行之间客观存在的需求渠道。”西南证券研发中心杨如彦告诉本报记者,“当我们严格禁止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时,必须开通银行资金合法、合理、合规进入股市的渠道。”
据了解,截止到去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8.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8%,全年累计增加1.3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775亿元。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引导这些资金犹如治水,宜疏不宜堵,如果不能让这些资金走出银行,则对我国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都极为不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就认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既要转化高达8万多亿元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又要弱化积极财政政策,启动民间投资,这一切都离不开资本市场。
“社保墓金入市应该是一个启发。银行可不可以通过基金的方式进入股市呢?我认为可以探讨,另外,我认为下一步可以让券商进入票据市场,票据市场不发达是短期资金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票据市场20年来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我认为,票据市场的发展会异军突起,在最近的3-5年内将是一道风景线,而工行在此方面有优势。”詹向阳告诉本报记者。
而近日,券商拓宽融资渠道也是呼声渐高,实际上其要求与银行资金合规入市的政策期望一致。西南证券杨如彦认为,政策应该减少限制,允许券商更大规模地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应允许券商以固定资产作质押,从银行获得贷款,还可以成立证券金融类公司作为专门的信用机构;应该推出股票质押贷款,同时向个人开放股票质押贷款。李永森也认为同业拆借市场这一通道并不规范,今后进入的渠道应该进一步放宽,融资的主体也要放宽,比如股票质押贷款,可以通过安全的模式向个人推出。
而入世后,从银行业改革的方向来看,混业经营已成大势所趋,那么混业经营对于促进银行资金合规入世能起多大作用呢?
“混业经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讲为时过早,实际上当前出现的金融控股与直接的混业经营还不完全一样。金融控股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中只处于探索阶段,《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混业经营已经起步,但在中国当前的金融领域,安全与稳定比发展更为重要,我预期2-3年内不会有大规模的混业经营。”李永森如是认为。
“混业经营虽然是大势所趋,但由于中国对金融的宏观调控能力还不够成熟,分业监管5年内将难有改变。”詹向阳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混业经营已经起步,央行也有放松分业监管的信号,未来混业经营在现实中将不断深入,最后可能形成事实,再让法律做调整。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资金合规入市至少也需要3-5年才能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