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彝族的自我索取与图腾及其关系_彝族论文

论彝族的自称和图腾及其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彝族论文,图腾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彝族自称“尼”。“诺”、“诺苏”等是因方言不同音有别。彝族崇拜祖灵,并以祖灵的化身——“尼”作为图腾崇拜。彝族先民认为最早的祖灵化身——“尼”(太阳穴骨)与自己有“血亲”关系。“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保护神”,人类的繁衍生息都必须依赖于“尼”的力量。因此彝民族把“尼”(后又叫“玛都”)作为自己的图腾,并以所崇拜的“尼”作为本民族的自称。

关键词:彝族 自称 图腾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相对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不能解决生存危机时,彝族先民便把求生的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的神灵,于是便产生了祖灵崇拜以及以“玛都”为祖灵化身的图腾崇拜。彝族先民认为最早的祖灵化身——“尼”(意为太阳穴骨)与自己有“血亲”关系。为了充分表达民族的群体意识,彝民族产生了以所崇拜的祖灵化身“尼”为自己的自称。

一、彝族自称“尼”

根据彝文古籍考释和现代彝族所使用的自称证明:彝族最普遍的自称为“尼”〔nij〕。如:彝族男子彝语叫“尼惹”, 彝族女子彝语叫“尼莫”,彝语叫“尼合”,彝区叫“尼牡”。

彝族古代最高统治者称“尼”,彝王称“尼意伍木”(意为彝族皇帝)。掌印土司称“尼威”。

彝族自称“诺”、“诺苏”、“纳”、“纳苏”(因方言不同)是后来之事了。

由于割据型的地缘和封闭型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彝族产生了繁多的支系,这些支系在统称“尼”的前提下,又有其支系独有的自称,如:阿细和撒尼等支系除自称“尼”外,还自称“阿细”和“撒尼”。“尼”是彝族共同的自称,“阿细”和“撒尼”则是本支系的自称。

有的称呼不是自称,而是误解了某个词语,把它说成了彝族的自称。如:米黑苏、合苏就不是自称。“米黑”彝语意为热带,“合”也是热带的意思,“苏”彝语意为人。它是对住在较热地区的人的称呼,与“古合苏”(寒带人)是对称的。

至于在四川会理、宁南等县与云南交界的彝族居住地,有“红彝族”、“白彝族”、“花彝族”等之称,这些则是当地汉族根据服饰的色彩对他们的称呼。久而久之这些居住在汉民族包围中自称“尼”的彝族也随着汉族来称呼自己了。

有学者认为彝族曾自称“罗罗”。川、黔、滇众多的彝文古籍以及彝族的心态证明:罗罗(猓猓、猡猡、倮倮、倮都不是彝族的自称而是汉族对彝族的称呼。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先生从语言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彝族的族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马学良教授肯定:“罗罗”是汉族对彝族的称呼。马学良教授写道:“倮倮自称曰‘纳素’,倮倮语‘纳素’是黑人的意思。”“称呼他们倮族这个名词带有侮蔑的成份”。〔1〕“罗罗”这是汉人对他们的称呼,最容易惹起他们的反感”〔2〕。“很多地区的彝族认为倮倮是带有侮辱性的名称。”〔3〕

汉族为什么称彝族为“罗罗”呢?据马教授在四十年代考证:云南部分彝族将祖灵装入小口袋里,然后将小口袋装入竹篾做的小箩箩里供起来,所以汉族称之为罗罗(箩箩)。

二、彝族崇拜祖灵,并以祖灵的化身和标志——“尼”(玛都)作为图腾崇拜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说:“在远古时代的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4〕古彝族正是在这种“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下“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彝族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魂不散。云南禄劝《供牲献药经》说:“阳间人死有三魂,快魂要去阴间地,善魂要守祖灵牌,恶魂在那坟脚居。”贵州大方《指路经》载:人死变三魂,一魂去“密尼”(祖地),一魂守焚场,一魂留宗祠,享受子孙祭奠。

彝族认为亡者的灵魂可能变为“吉尔”〔5〕庇佑子孙后代,也可能变为“里此哈莫”〔6〕(意为鬼怪)作恶多端。要使死者的灵魂庇佑后世,就必须请祭司“毕摩”〔7〕念经,举行安灵仪式,由毕摩做一象征亡灵所在的灵牌供奉在家中,每逢年节或家人有疾病时必以酒食致祭。供奉灵牌一至数年后再请毕摩“作帛”将亡灵送到祖先的发源地,与祖灵团聚,并与祖灵一道接受后人的祭祀,庇佑后世繁荣昌盛。彝族认为,亡灵只有回到祖源地进入祖宗的行列,成为祖灵的一份子才能幸福安乐,保佑子孙,降服后代。

“彝人笃信冥冥之中的祖灵能够降灾赐福于后代。他们常常把吉祥福禄的获得视为祖灵的仁慈之爱,把灾难和不幸看作是祖灵作崇而致。”〔8〕彝族认为子孙后代的兴衰与祖灵的护佑密切相关。

在彝族人的观念里,祖灵除了能主宰后世的兴衰外,人类还来自于祖灵,彝文古籍《勒俄特依》说:

“远古的时候,/天上掉下祖灵来,/掉在恩接介列山,/变成熊火在燃烧,/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燃得浓烟冲天,/晚上燃得光芒万丈。/天是这样烧,/地是这样烧,/为了延生祖先烧。”〔9〕彝族人认为祖灵既能降灾赐福与后世, 又是人类的始祖。所以彝族深信人类的繁衍生息必须依赖于祖灵。

彝族人对祖灵的崇拜是以“灵牌崇拜”的方式出现的。在彝族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为亡灵颂经,竖一灵牌,这一灵牌从此就以亡灵(祖灵)的化身被后人供奉敬祭。

彝族祖先灵魂的化身和标志,最早是以人体最要害的部位——太阳穴骨来代表的,所以当时称祖灵为“尼色”,简称“尼”,意为太阳穴骨。“尼”的主体是抽死者的太阳穴骨制作的,所以古代做“灵牌”叫“尼色果”,意为抽太阳穴骨,现在仍叫“尼色果”或“玛都典”或“尼典”。后来“尼”的主体改为竹根代替太阳穴骨制作,所以现在普遍称“尼”为“玛都”(玛都彝语意为竹)。但“玛都”的核心部分仍叫“尼色”,简称“尼”。现在做“玛都”仍可叫“尼典”,做道场超度“玛都”叫“尼木”,挂“玛都”叫“尼丁”(“丁”为“挂”),与“玛都”有关的事项叫“尼局”等。

“尼”是彝族祖先灵魂的标志和化身——“玛都”的本名。“尼”后来之所以又叫“玛都”,是因为“尼”的核心部分由竹根代替了太阳穴骨。有一个传说故事具体说明了它的来历。这个传说大意为:在很古的时候,有位彝族老人有个独子。这位老人想尽办法为儿子娶了位美丽聪明的媳妇。从此一家人过上了美满的生活。老人的儿子常常去打猎,一次去打猎时,因迷路就再没回来了。儿子失踪后不久,儿媳生了个男孩,老人有了孙子,又有了寄托。后来老人得病去世了。在临终前他告诉儿媳妇说:“我死后七天,要变成只蜜蜂回来,我变成蜜蜂回来后,你就带着孩子跟我走,我到哪里,你们就跟到哪里。”果然老人火化七天后就变成蜜蜂飞回来了。他的儿媳就带着孩子跟着蜜蜂走。走了无数天。有一天走到一个有人在收燕麦的地方时,蜜蜂爬在一株竹子上,就再也不肯往前飞了。这时母子俩的干粮也吃完了,媳妇只得叫孩子到有人收燕麦的地方去,当孩子到燕麦地时发现有个男子头上插有半边梳子,便对男子说:听我妈妈说我还没出生时,妈妈的梳子烂成了两半,一半给了我爸爸,后来爸爸去打猎就再没回来了。当小孩去喊他妈妈时,那只蜜蜂不能动了,她就连根把竹拔出和蜜蜂一起带去。当她到燕麦地去时,发现那位男子正是她的丈夫,他们相认了,从此一家人又团聚在一起过上了幸福日子。他们把蜜蜂爬在上面的那株竹和蜜蜂作为父亲的灵魂供起来。后来蜜蜂化为灰了,就只供那株竹子,再后来觉得整株竹子不方便,就以竹根代替竹子供起来。从此,祖灵的标志和化身——“尼”的主体就从以人体太阳穴骨变为了以竹根为核心的“玛都”,并被彝族先民作为图腾崇拜。

“玛都”是老人或有子女的人死了火化后,把骨灰拾起来,撒在竹林中,然后再从竹林中选一株根深叶茂笋子多的竹拔回,用这株竹的根做成的。

做“玛都”要用白绵羊、小猪和鸡为牺牲。“玛都”以一粒米大小的竹根做成“尼色”(纳色)(意为太阳穴)。这是“玛都”的主体,它就是死者灵魂的标志。“纳色”要区别男女,女性的头朝后倾斜,因为彝族女性的头是往后梳的。男性的“纳色”头要朝前倾斜,因为彝族男子的头发是往前梳在前额顶上结成发髻的。“纳色”做好后,用白绵羊毛包起来卡在一根用手指粗的阿吉树(一种灌木)制做的长约三寸的叫“租沃”的头上(劈开一小口),然后用线捆好就是“玛都”。

“玛都”制作好后,供在家里,逢年过节时必须祭,平常也要祭。“玛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古代一般“玛都”要供在家里,到第三代以后经过做道场超度后,再送往各家固定的岩洞里。现在一般下一代就可以做道场超度父母的“玛都”了。至今大小凉山彝族还在供奉“玛都”和做道场超度“玛都”。富有者特别讲究做道场超度“玛都”。有的要用几十条牛,若干猪、羊及无数鸡来请毕摩做道场超度祖灵——“玛都”,贫穷者也必须供奉和超度“玛都”,只是用的牲畜少些,程序简单些。

做道场超度“玛都”的目的是为死者的灵魂解除痛苦和祈求亡灵保佑后世。彝族不供天,不供地,不供神,唯供“玛都”,把供奉和超度“玛都”作为子孙的神圣责任,再穷也得想方设法请祭司来制作“玛都”超度“玛都”。据凉山彝文史诗《古候略夫》记载:古代有位叫苏铁阿约的彝族孤儿无钱制作和超度“玛都”,于是就把自己卖了,换钱来买牲畜来制作和做道场超度“玛都”。因此受到彝族人民的尊敬,并把他记入史册。可见彝族对祖先灵魂的化身——“玛都”的崇拜到了何等程度。

从图腾的定义来看:图腾一词是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私人的方言,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信仰认为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个民族都起源于某种图腾,这种图腾就是该民族的保护神、徽号和象征。彝民族认为人类起源于祖灵,祖灵的化身和标志——“玛都”(尼)来自于祖先的太阳穴骨,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同时它又具有庇佑后世繁荣昌盛的巨大力量,因此彝民族把它视为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神,并做为崇拜的图腾,也就是理所当然之事。

彝族对“玛都”崇拜并不是单纯做为竹来崇拜的,而是把它作为祖先灵魂的化身来崇拜的。

三、彝族的自称“尼”来自于祖灵的标志和化身“尼”

彝族的自称、古代彝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彝族祖先灵魂的化身和标志都称——“尼”。这种完全的一致不是偶然的。

民族的自称是民族共同心理状态的集中表现。彝族人认为人类的起源是从“天上掉下祖灵(尼)来”开始的,人类的繁衍生息必须依赖于“尼”的力量。因此彝民族把“尼”视为至高无尚的神来崇拜,并以“尼”来自命。男人称“尼惹”,女人称“尼莫”,彝区称“尼牡”。

把彝族所崇拜的祖灵的标志和化身——“尼”做为彝族的自称,这正是彝族这个群体共同的心理素质的一种反映,它体现了彝族的共同情感。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彝族先有祖灵崇拜,由祖灵崇拜滋生出以“玛都”为祖灵化身和标志的图腾崇拜,并以“玛都”的本名“尼”作为彝民族的自称。

注释:

〔1〕《倮泽太上感应篇序》,1949年12 月国立南开大学文科研究所《边疆人事》第四卷合刊。马学良教授在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告》序中写道:“解放前,彝族因散居各地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夷人、夷家……诺素、纳素、楚素、倮等。其中有的是自称,如纳素、诺一纱;有的是带有侮辱性的他称,如倮。”在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倮是带侮辱性的他称,不是彝族自称。

〔2〕《云南土尼的神化》,1941年《西南边疆》第12期。

〔3〕《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9—220页。

〔5〕吉尔:彝语音译词,全称吉尔苦合。是一种由死去的家人的灵魂变成类似家神之类的善魂。它能保护家庭人口和财产牲畜等。

〔6〕里此哈莫:彝语音译词。是与吉尔相对的。实际上是指恶魂。彝族认为亡魂可能是吉尔,也可能是里此。如变为里此作崇后人,通过巫术驱邪、咒鬼,这样恶魂就不能作崇。或以牲畜等引诱离去之。

〔7〕毕摩:彝语音译词。是彝族的宗教职业者,类似汉族的祭司等。

〔8〕巴莫阿依:《彝族祖灵信仰研究》第32页。

〔9〕冯元蔚、曲比石美等编《勒俄特衣》第25页。

标签:;  ;  ;  

论彝族的自我索取与图腾及其关系_彝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