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货币收入与金融投资对银行储蓄的影响_银行论文

居民货币收入及金融投资变化对银行储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居民论文,收入论文,银行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居民货币收入及金融投资变化对银行储蓄的影响

银行储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如居民货币收入、居民金融投资、居民心理、物价、利率等都会引发银行储蓄的变动。现仅就居民货币收入及金融投资变化对我国城市储蓄的影响作如下探索,以便找出其规律性。

(一)居民货币收入的增长带动了银行储蓄大幅度增长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说居民货币收入越高,银行储蓄的增长就越快;反之,银行储蓄增长则较慢。因此,我们说,居民货币收入是银行储蓄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但是这里必须有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社会物价必须基本稳定。如若失去这个条件,居民货币收入的增加,也就无法带动起银行储蓄的增长。

从1983年以来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物价平稳的情况下凡是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较快的年份, 城市居民的储蓄增长相对也较快。1984、1985、1986、1987等年份,社会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上升了2.8、 8.8、6.0、7.3百分点,没有超出居民的实际承受和心理承受能力, 且居民货币收入增速较快,分别为23.8%、24.7%、20.2%、17.8%,与此相适应,这几年的城市储蓄也是高增长率,分别为35.6%、36.2%、39.0%、40.5%。只有1988年情况比较特殊,当年居民货币增长速度虽然高达28.6%,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居民货币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由于当年的社会零售物价上涨率高达18.5%,银行一年期储蓄名义利率减去市场物价上涨率,实际利率为-9.86%, 加之当时银行的保值储蓄又未出台,在居民中“存钱不如存物”的心理大大增强,社会上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挤兑货币储蓄,抢购商品物资的风潮,从而影响了银行储蓄的正常递增速度。

(表1)社会零售物价指数与储蓄存款利率比较表

年份 全国零售物 一年期储蓄 一年期储蓄

城市储蓄

居民货币

价总指数(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年递增率

收入年递

上年=100)(%) (%) (%) 增率(%)

1983

110.55.76 4.2828.2 13.54

84

102.85.76 2.9635.6 23.79

85

108.86.84-1.9636.2 24.72

86

106.67.20 1.2039.0 20.19

87

107.37.20-0.1040.5 17.80

88

118.58.64-9.8628.6 28.64

89

117.8

11.34-6.4640.5 13.98

90

102.1

10.34 7.9839.0

8.06

91

102.97.56 4.6630.8 15.30

92

105.47.56 2.1627.8 23.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有关部门资料

(二)居民金融投资的变化,推动了金融资产内部间的流动

十年来,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投资市场的发展和居民金融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自身拥有的货币收入减去消费支出之后剩余资金的投向有了更多的支配选择余地。是储蓄?是持现?是搞金融投资(包括国家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等)?还是投入人身保险?完全可以根据本人对货币积累性、流动性、安全性、增值性的不同需求进行自由选择,但不会影响居民金融资产总量。如表2,1984年居民金融投资仅占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的3.4%,储蓄占64.1%,而手持现金占比却高达32.5%,1992年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居民金融投资急剧上升,已占到居民金融资产总量的9.3%,储蓄占69.5%,人身保险占1.3%,手持现金占比则下降到20.0%。

(表2)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表

资料来源: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285页及有关部门资料

因此,我们认为:随着居民货币收入的增长,由于金融投资变化,引发的居民金融资产内部间流动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2.这种流动促使居民以金融投资形式持有的金融资产和以储蓄形式持有的金融资产都会在总量上或多或少地增长,只是二者在整个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发生改变而已。

2.这种流动不仅增加了居民对银行储蓄的选择性,减轻了银行信贷压力,降低了由于物价波动对储蓄形式冲击的风险,而且可以使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理结构。

(三)多元化融资局面,使银行储蓄原有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对今后银行储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我们熟知这么一个公式(注:此公式略去居民手持现金不计)

居民货币收入-居民消费=银行储蓄+居民多元化金融投资

从绝对意义上讲:假若居民消费值不变,当居民货币收入总值增幅时,银行储蓄和居民多元化金融投资,都有可能同时增幅。

如若移项,其公式则是:

居民货币收入-居民消费-居民多元化金融投资=银行储蓄

从相对意义上讲:假若居民货币收入和居民消费分别处在一定的稳定值内,居民多元化金融投资总值由于某种原因(譬如收益率特别高)剧增时,银行储蓄则必然锐减。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银行储蓄和居民金融投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相容并存,优势互补,为居民金融投资多样化创造了多种选择条件。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居民多元化金融投资的渗透,对银行储蓄产生了直接影响,使其原有的“一统天下”的间接融资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即储源(或称增量)确确实实被分流了一块;存量在其高回报率吸引下也有减少的可能性。面对多元化融资的现实,对今后银行组织储蓄的要求更高了,难度更大了。

我们认为:既要引导居民多元化金融投资稳步推进,又要促使银行储蓄顺利发展这一融资方针的实施,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在政策导向上,国家应根据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状况,测定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互比例,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宏观金融政策,以保证两种融资渠道协调发展。对尚不规范的直接融资,应持慎重态度,加大调控力度。

2.在利益驱动上,人民银行应运用利率杠杆作用,及时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利率进行调整,使两者保持适度地、合理地利差,防止削弱银行储蓄的综合竞争力,以维持其融资的主导地位。

3.在战略布置上,专业银行应根据新的融资运作形势,重新认识银行储蓄所处的地位,调整工作重点,并利用储蓄服务多元化优势,介入居民金融投资市场,有目的地把吸储力度放在吸收直接融资上,以扩大间接融资的内涵和外延,使银行储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辉煌。

二、我国银行储蓄发展趋势分析

(一)从融资渠道看:银行储蓄仍是我国融资的主渠道,并将蓬勃发展

根据中国的国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银行组织居民储蓄和各项存款,进行间接融资,仍将是融资的主体渠道。 1992 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社会乱集资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当前许多改革措施尚不配套,各种相应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如若盲目或不恰当地发展直接融资,即居民金融投资,只会造成对经济运行的损害。

因此,在居民金融资产的多元化,直接融资已经起步的情况下,银行储蓄这种间接融资方式非但不应萎缩,仍将促其蓬勃向前发展。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观点,我们还可作如下具体分析:

①据不少静态抽样调查表明,当国家集中发行股票、证券时,来自银行的储蓄存款搬家约占60%左右,来自居民的手持现金约占40%左右。

②据动态抽样调查反映,银行储蓄转化为证券投资的比例则大大低于60%。这是因为除了金融资产间可以相互转换外,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也可相互替代,当证券投资收益率提高时,人们可通过缩减现金和银行储蓄来扩充证券投资,也可通过缩减实物资产的投入来增加证券投资,而不是单纯地通过减少银行储蓄来增加证券投资。

③从逻辑顺序上看,一种新的有价证券(如国债、企债、股票等)的出现,居民往往是先动用现金购买,而后才动用银行储蓄购买。

④居民的储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往往存在着不可替代性。如手持现金的突出特点是流动性强,可以满足居民对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需要;国债类具有风险性小的特点,可以满足居民对金融资产的盈利性欲望。但从长远看,居民购买有价证券到期或兑付后的本息,终将要回归到银行储蓄。明白上述道理后,就不难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即为什么近几年来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日趋多元化的同时,银行储蓄存款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如1992年全国各类债券、股票发行量为1318亿元,较1991年多发行594亿元,但并未影响到银行储蓄的增长,1992年全国居民储蓄增加额仍高达2550亿元,较1991年的储蓄增加额2233亿元还多增318亿元。

⑤居民个人收入增长较快。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字看,1984—1993年,这十年我国居民个人货币收入的年均增长在20%左右,特别是近三年增幅更是逐年增大。随着改革深化,我国国民经济将进一步快速发展,居民的货币收入会保持较高的年递增速度,这是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最主要最稳定的因素。根据统计,城市人均储蓄额由1985年的275元上升到1992年的2821元,许多居民已达到小康水平;

⑥隐形收入增多。如第二职业收入、多种实物收入、补贴收入、赠送收入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储蓄司的典型调查,这部分收入相当于城市职工收入总额的90%左右(资料来源:1993年第8 期《金融研究》第25页),有的甚至超过一倍以上。这是城市居民储蓄存款超常增长的重要支柱;(见表3参考数据)

(表3)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抽样调查情况表

项目单 1985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一、调查户数 户 24338 34945

35235 36660 36730

36290

二、平均每户

家庭人口 人 3.89

3.633.55

3.50

3.432.37

三、平均每户

就业人口 人 2.15

2.032.00

1.98

1.931.95

四、平均每户

就业面% 55.27 55.92

75.34 56.57 57.14

57.86

五、平均每一

就业者负担人

数(包括就业

者本人) 人 1.81

1.791.78

1.77

1.751.73

六、平均每人

全年全部收入

与生活费收入 元 748.92 1192.12 1387.81 1522.79 1713.10 2031.53

元 885.32 1119.36 1260.37 1387.27 1544.30 1826.07

1.国有企业职

工工资

元 455.88 672.93 709.50 857.59 969.69 1242.94

2.集体企业职

工工资

元 113.52 153.18 164.26 170.30 177.89 209.50

3.2职工从工作

单位得到的其

他收入

元 44.88 71.7088.10

99.11

116.90 133.00

4.个体经营

劳动者收入

元 10.20 16.33

20.25

18.7126.09 28.58

5.被聘用或留

用的离退休人

员收入 元 4.50

12.50

14.52

17.51

19.91

20.81

6.其他就业

者收入 元 1.95

3.034.11

3.79 5.40

3.60

7.其他劳动

收入元 12.86 17.00

22.27

32.61

27.22

32.97

8.财产性

收入元 8.74

7.3612.03

15.60

19.72 30.53

9.转移性

收入元 65.88 180.88 222.59 250.01 274.40 337.44

10.特别收入 元 35.95 57.22

70.17

69.46

80.36 92.16

注:1.本表为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材料。

2.生活费收入系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扣除赡养、赠送支出及非家庭人口中的经常用饭人口所交的搭伙费后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实际收入。

3.1986年以前是城市职工家庭的调查资料,从1986年起调查资料包括了离退休职工家庭、个体劳动者家庭及其他非职工居民家庭和县城居民家庭。

4.以上资料来自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

⑦高收入阶层、个体工商户、专业户、重点户的货币收入存入城市储蓄。这部分资金约占储蓄年增长额的25%左右。

⑧在改革中有的企业体制改变转为国有民营公款私款难以分清;有的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一部分经营资金以个人名义或承包人名义存入银行储蓄,还有的企事业单位属于个人所有的集资款和尚未发出的奖金等,都有可能存入城市储蓄。根据陕西省抽样调查,这部分资金约占储蓄年增长额的5%到10%。(见表4参考数据)

表4 陕西省储源结构临柜抽样调查表

(单位:万元)

(二)从群众预期心理看:居民储蓄动机,伴随着货币收入增加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将有所调整

根据1993年底上海市第九次储蓄问卷调查:在收回的700 份有效答卷中,把为孩子积攒教育经费、为取得存款利息、为养老防患、为购买高档消费品、为购建住房、为结婚花费分别作为第一储蓄目的,其“肯定”回答的占比分别是:34.3%、33.7%、28.6%、21.1%、16.9%、13.4%。(资料来源:1994年2月20 日《金融时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居民的储蓄动机已开始和正在发生变化。其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近期消费转向了中长期消费,或者说待消费型向资产积累型、盈利型和储蓄型转变。从根本上讲,这种储蓄动机的变化,是由居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所引起的。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原先由国家统一包的一系列福利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出台新的改革措施,特别是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金等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和宣传,使每个家庭对未来的预期消费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加强了积累型、储备型存款动机。

针对这一新情况,银行应抓住契机积极配合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出各种定向约束性储蓄,如住房储蓄、医疗保健储蓄、养老保险储蓄、子女教育储蓄等,以适应居民储蓄动机变化的需要和引导居民适应新的消费结构变化,乃是金融创新的必然趋势。拉动居民储蓄向约束性存款转移,也是提高银行负债结构稳定性和分期性的重要一举。

(三)从储蓄存款结构看:围绕银行效益和市场经济活期存款将有新的发展

1.从银行经营要求分析。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中,储蓄存款的结构应与全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相适应,才能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和利润。但从目前的银行经营状况看,远不能适应这个需求的。仅以存贷款利率为例,储蓄存款结构就需尽快调整。

(表 5)银行存、贷款利率比较表

项目 一年期利率(%) 平均利率(%)

储蓄存款10.98 10.4454

流动资金贷款10.98 10.5281 (各类贷款)

固定资产贷款10.98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1993年7月1日公布的存贷款利率表

从表5可以清楚的看出,储蓄存款一年期利率是10.98%;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一年期也是10.98%,存贷利差为零。若按平均利率计算,储蓄存款的平均利率为10.4454%;各类贷款的平均利率为10.5281%,再加上缴存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备付金存款利率9.18%,综合资金运用利率为10.3358%,与储蓄存款利率相比,存贷利差为负的0.1096%。银行要创造的最大利润又从何而来呢?(注:这里不含派生存款所创造的利润)因此,只有积极调整存款负债结构,合理增加效益存款即活期存款的比重,才能赢得利润和取得更大的利润。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2.从客观需求分析。

(表6)

百户居民随机调查统计

职工 个体工商户 农民

其他合计

年 存款户 存款金 存款户 存款金 存款户 存款金 存款户 存款金 占比

份 数占比 额占比 数占比 额占比 数占比 额占比 数占比 额占比

(%) (%) (%) (%) (%) (%) (%) (%)(%)

1986 82.280.15.0 8.5 9.7 7.3 3.1 4.1100

1990 74.769.0

10.318.110.1 8.7 4.9 4.2100

1993 70.160.3

13.025.512.510.1 4.4 4.1100

资料来源:陕西省工商银行随机调查资料

从表6可以看出,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城市储蓄中个体工商户的存款户数和存款金额占比是不断上升的, 1990 年较1986年分别提高了5.3和9.6个百分点,1993年较1990年分别提高了2.7和7.4个百分点;占比总额分别由1986年的5%和8.5%上升到1993 年的13%和25.5%,分别提高了8个和17个百分点。 而工薪阶层参储职工人数和金额的占比却在逐年下降,1990年较1986年分别下降7.5和11.1 个百分点,1993年又较1990年分别下降4.6和8.7个百分点;占比总额分别由1986年的82.2%和80.1%下降到1993年的70.1%和60.3%,分别下落了12.1和19.8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的参储款项大都是经营资金和生活资金的复合体,绝大多数存入活期储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参储人数和储蓄数量将不断增加,也必然改变着城市储蓄存款的结构。

(四)从转变经营观念看:狭义的储蓄观将要转变,大存款观念必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居民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居民对金融资产的选择余地拓宽了,但对银行来讲,不论居民金融资产怎样转换,只不过是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或减少储蓄存款,增加企业存款;或减少企业存款,增加储蓄存款,其负债总量是不变的。因此,随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只有转变狭义的储蓄观,树立大存款观念,对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实行纵横一体化管理考核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居民金融投资与银行储蓄对立的观点;才能有利于分析银行资金形势,及时调整对策和工作部署,迎接新的挑战。

标签:;  ;  ;  ;  ;  ;  ;  

居民货币收入与金融投资对银行储蓄的影响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