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的现代化问题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后期,“现代化”这个在现代人生活中谈论了二十多年的话题开始频繁出现在高校学报工作者的论文之中。如今学报界谈论这话题的之所以多起来,大概由于编辑现代化手段在相近相关行业已渐变得寻常之故,迫使学报工作者不得不谈这个问题了。
然而说到底,还是存在决定意识。一是随着本世纪的结束,21世纪的既将来临,我们感受到中国现代化尤其是信息产业的现代化步伐空前加快,给人以强烈的紧迫感。二是在现实生活中,电脑技术空前普及,“因特网”会在瞬间把人带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各行各业的各类信息如洪水一样从世界各地拥向我们的案头。从理论到现实都告诉人们,学报工作现代化的课题不容回避。
实际上,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有一部分高校的学报编辑部开始和用电脑排版或用来进行编务管理了。只是这方面的工作尚未达到系统化的程度,不能与最先进的电子技术接转而成为完整的技术体系。现在我们可以说,现代化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最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不正视它,就将堵塞学报信息资料获取的最重要渠道,影响成品的出版及进入市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使学报的整体质量得不到最先进技术的保障,最终严重削弱学报在整个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行业中的应有地位。
一、信息网络与学报信息工作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校学报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在现代出版意识中,信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一切期刊赖以存在的源泉,是期刊编辑和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学报的出版活动,就是将高校内及社会上有关学者的意识文化、科学研究成果加工成完整的、为社会接受的物化形式,向社会显示高校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研究成果及意识文化生产水平。作为传播学术思想和先进技术的物质载体的学报,其主要功能是反映本校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学报的性质决定了它对获取与发布的信息要求比一般杂志更高,渠道来源要更广范,信息内容要更准确、更有学术价值,对社会所负的责任更大。而传统的编辑手段获取各类信息的方法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状况比起来已极不适应。
高校学报是科技、学术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其容纳信息量大,反映学术成果速度快,提供信息可靠、价值高而受到社会的瞩目。然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作为高校学报工作者绝不能停留在80年代的成绩上裹足不前。据统计,人类掌握知识的总量在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3—5年就增加一倍。预计到2050年,科技知识总量将达到现在的100倍。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一个编辑还靠在本校的图书馆里翻阅期刊来获取信息,把握办刊方向,就难以开阔视野,难以提高自己刊物的信息价值及其学术品位。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将搜寻信息的视线转向现代化手段。
近几十年来,高科技尤其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经济突出猛进,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自从1993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和商务部长布朗提出了“建立全国通讯网络”即信息高速公路(LSHW—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后,人们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光纤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济文化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可以预见,它将向社会的各个行业延伸,在21世纪的发展和影响将是巨大的。从目前的实际应用状况来看,网络对于现代化社会极其重要,香港可谓很好的例子。弹丸之地的香港,目前有34%的家庭拥有电脑,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并不逊色。不仅如此,信息科技的发展正改变着香港市民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的方式;纺织、电子消费品和塑胶等传统工业以及银行、保险、零售业等传统服务行业,都利用因特网提供崭新的服务,如网上超级市场购物、电子银行服务、网上书店等。因特网还带来了更多的营商机会,香港有30%的企业打算明年实施电子贸易。另外,因特网为特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市民可自由地进入每个网页,浏览各政府机构服务及工作等资料。这样的网络社会必然对教育、文化等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期望,不可能允许编辑出版业的现代化程度稍有落后。
虽然“上网”是近几年才热起来的话题,但早在1987年9月20 日中国首封电子邮件就上网了。近年网络在中国的发展更是方兴未艾。据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因特网使用情况报告会”报供的资料,1998年上半年我国共有因特网用户117.5万,其中直接上网用户32.5万, 拨号上网用户85万,上网计算机54.2万台,cn下注册域名数达9415个, www站点数为3.7万个。我国上网用户从1993年的2000个,在短短的4年多的时间内增长587.5倍(新华社北京1998年12月14日晚报专电)。 另据国家电信数据通信局局长不久前宣布:1998年底,中国电信以因特网为主的用户突破150万户。信息产业部办公厅主任程光辉透露, 我国目前已建成光缆总长度近100万公里,通信网络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北京电信局的林荣先生则指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有210万。1999年1月8日, 《数字化生存》的作者,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在北京的演讲中预测,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到年底将达到1000万,中国可能比日本、韩国更接近数字世界。”他还指出:“小学不重视因特网教育,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大学里只能加倍补偿。”(1999年1月10 日《北京晚报》)由此可见中国的数字革命正迅速地展开。这种情况给我们一种警示:作为高等院校学报的工作者,尤其是跨世纪的一代编辑部工作负责人确应增强现代信息意识,善于把最新信息引入编辑工作中去,使高校学报在当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高校学报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在新的世纪里,因特网将成为学报编辑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有鉴于此,高校学报编辑部要充分认识利用信息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资源对促进学报工作现代化的关键作用;迅速制定计划,完善设备,培训人才,使编辑部至少有一位编辑能掌握上网技术并具备信息处理能力,以把握信息资源,使自己的刊物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电子出版物与学报出版发行工作的现代化
从出版发行的方式上看,学报与现代化的关系就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记录文明成果的方式由结绳、铸刻等等发展到纸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国的造纸术的普遍推广与传播对人类文化和出版业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开创了出版载体的新时代。人类文化与出版史发展到今天,作为主要记录载体的纸张也正逐渐被新型的记录介质所替代电子出版业的发展,为学报走向新的出版发行方式展示了广阔前景。
电子出版是指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完整的配套生产循环体系。它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出版社采用电子手段,运用计算机把稿件录入、排版,然后再印刷成出版物。这是传统书业向电子传媒时代过渡的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里,编辑、印刷和发行等工作全部实行电脑控制,自动化操作,从而大大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另外出版物采用电脑设计,克服了人工设计的一些缺陷,质量与效果也有明显改善。二是录入或扫描计算机的信息不必全部以传统文本形式印制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新的媒体形式来进行发行、销售和传播。目前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包括计算机磁盘、只读光盘和多媒体等。在此基础上,该类电子媒体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使读者在自由选择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分享和利用网络中包括声音、文字、图像和计算机数据等信息。这是电子出版的第二个阶段。有了电子出版,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是以电子代码方式将图文声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阅读使用,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它具有信息多媒体化,存储形式和载体电子化、数字化,阅读计算机化的特点,这是书刊、音像等出版物前所未有的。从1999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反馈的信息来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讲,电子出版物都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由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等几家权威出版机构推出的包括系统工具类、辅助教学类、外语类、百科类、配书软件等最新电子出版物达近千余种。在这次订货会上,电子工业出版社参与制作的以多媒体形式反应当代青年生活的《精品》杂志(杂志、光盘、VCD三合一), 不仅有传统彩色画册所使用的文字、图片,更有视频、动画、音乐等立体感的表现手段,给大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多媒体咨讯。由于电子出版物消费呈现出的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各电子出版社也都在不断努力设计和开发独特新颖的多媒体软件,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变化。电子出版社的崛起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反应了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电子出版所影响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人民日报》这个中国第一大报已出版了Internet版,随着《人民日报》等国内一批报纸上网,网上新闻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而且在新闻时效上已经具有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学术期刊也已经大步跨入电子出版行列,“光盘版”成为学报界常用的词汇。光盘是80年代信息技术的革命性成果,它与计算机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而廉价的检索环境和系统模式,它是数据相对稳定的数据库的最佳载体,如专利、报刊和图书等,成为传统图书的替代品。清华大学已经成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光盘中心并建立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现已收录数千种学术期刊进入光盘。这不仅使这些资料和成果变成了活的图文资料,以便编辑整理、 参考引语, 而且还可以进行长途计算机联网、 通讯和咨询等。1998年12月23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的演示活动在全国28个省市的100个会场同时举行。 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事业的一件大事,这一专题文献数据光盘的问世,被认为是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与进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集我国3500多种中文核心和专业特色期刊全文,此次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是1997年的各门类研究新成果,40多万篇文献按多种分类编辑制作了82个专题,96张光盘。这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学术光盘的出现无疑将有效地起到这种重要作用,也为我国高校学报出版发行工作的现代化开拓了一条新路。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大量高校学报加入“光盘版”,克服了我国高校学报发行方式单一、发行面窄、发行量小等不足,使高校学报资源得到充分展示和利用,是高校学报发行工作现代化的一次飞跃。高校学报在借鉴现代化电子出版物的技术和出版发行方式方面,尚有许多工作可做,例如建立全国高校学报互联网、特殊专业学报出版多媒体电子刊物等等,都应是努力去做的事情。
三、学报质量与现代化管理手段
创造现代文化,需要有现代科学精神和开阔的视野。把创新、求实的精神融汇到每一项文化事业及具体工作中去,是当代中国每一位知识分子应具备的敬业精神。中国的高校学报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对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肩负有崇高责任。与中国目前的科技现代化进程相对比,我们总感到自己的工作中因循保守者多,开拓创新者少;考虑自己的文化圈子多,考虑社会民生大计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大量高校学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象牙之塔”,自诩为阳春白雪,实则为空中楼阁,多为“无用的信息”。这是许多学报质量较差的原因之一。我们需要了解现代化的社会,学报工作者应该“睁眼看世界”,编辑的思想科学了,视野开阔了,胸襟博大了,刊物才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刊物,学术才会成为有意义的学术。这一切有赖于我们对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另一个严重的质量问题是现在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中“假冒伪劣”的作品较多。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科协五届四次全会认为,科技界当前存在一稿两投、一稿多投、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随意修改实验数据、有意拔高鉴定成果水平,论文中所列参考文献不全等不良现象。为此全会倡导在我国科技界签署一项旨在维护科学道德的公约,以抵制上述违反科技工作者道德的行为,在科技界大力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树立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风范;提议中国科协所属各学术期刊要成为科技工作职业道德建议的阵地,对各种不道德行为除予以批评教育外,还应采取若干年不登载其论文、追回稿酬、公开曝光等措施。中国科协此举在当前学术界确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一稿多投、抄袭等等现象的出现,期刊方面也负有很大责任这与,审稿不严格,学术信息资料检索手段落后不无关系,致使许多刊物或金玉不振,瓦釜雷鸣,或滥竽充数,鱼龙混杂。由此可见,期刊编辑部资料检索手段的现代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实际上,通过互联网和《学术期刊光盘版》的“专题文献数据库”等进行论文选题检索,再加上严格的论文写作规范要求和审稿程序,许多“丑陋现象”就会被扼止。
学报的编校质量也是各编辑部都十分重视的工作,编排规范与校对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报的品位、声誉和等级评定。近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编排规范和出版物评比要求。为此,编辑部一般要花很大的精力来做校对工作,有的学报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依然在校对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现在,现代化电脑技术的不断完善使这一问题初步得到解决。许多编辑部为了提高编排速度和质量,引进先进的微机排版系统和电脑校对软件,使编排和校对工作水平大为提高。
学报与现代化这个话题不仅有许多内容可资讨论,更有许多的实际工作等着我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