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骨科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下肢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54例/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对两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56%vs20.37%,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0-0191-02
下肢骨折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治疗下肢骨折的有效方案,患者术后多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提高。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部分患者或伴有浅静脉扩张症状[1-2]。近年来,临床护理学不断发展,多种护理模式的建立和应用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同时也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以108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下肢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时间为2015年8月—2016年7月,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54例/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区间为31岁到76岁,平均年龄为(46.31±2.16)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区间为32岁到75岁,平均年龄为(46.42±2.47)岁。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对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同时监测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后健康知识教育,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叮嘱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术后心理护理。受到手术麻醉和手术操作的影响,患者术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躁动等负面情绪。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术后的身体状况和疼痛程度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向患者讲解术后疼痛的原因,并耐心的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听取患者的主观诉求和感受。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2)术后健康指导。术后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基础病情,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相关情况。重点讲解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临床症状,处理方法以及术后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
(3)术后饮食指导。在术后饮食指导上,建议患者坚持清淡饮食,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叮嘱患者避免食用富含维生素K类食物,由于维生素K类食物会加速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率。患者术后饮食需要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为主,叮嘱患者增加术后饮水量,多摄入新鲜水果和蔬菜。
(4)术后康复训练。根据患者术后的身体状况和康复情况,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指导患者将患肢向外侧伸展,伸展角度以20°为适宜。同时,为患者提供足底静脉泵装置,加速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鼓励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训练,同时进行适量的股四头肌等收缩训练,改善患者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能力。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记录和对比分析。
1.4 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分别采用(x-±s)、(%)表示计量型指标和计数型指标,两种类型指标间的差异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分析
观察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为20.3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不断发展,临床护理学在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已成为目前医院工作的重心[3]。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需要绝对卧床,在患者术后给予其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和康复训练指导,一方面,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和手术操作对机体造成的应激影响,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20.37%(P<0.05)。从住院时间和术后恢复情况上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郑明香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中的获得的研究结果相似[4]。从此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术后的负面情绪,更有利于术后身体恢复。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和护理指导,可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宗梅,郭雪梅.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5,23(10):130-131.
[2]冯秀华.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现代养生b,2016,29(4):585-586.
[3]刘伟媚.预见性中医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4(20):93-94.
[4]郑明香.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6):115-118.
论文作者:付秋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发生率论文; 时间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