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下,物理学是以观察、探究、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动手实验、分析推理、解决问题、探究实践和归纳规律的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创新教学 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后,物理教材在结构编排上为学生提供很多社会生产、科技及生活的物理实例,在教学要求上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发现、科学探究和归纳结论,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显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每一位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渐为教师所接受,深刻地改变着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般在上初二物理的第一节课时,我会列举学生身边应用物理知识的事物作为例子,如介绍他们穿的鞋子、骑的自行车、用的手电筒、电灯、电视、手机、电磁炉、卫星等物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学习动机也因此激发。在教学具体知识的时候,我会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始终在兴趣浓厚中学习物理知识,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目的。
利用我国物理学的巨大成就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次重大突破和重要发现,都凝聚着物理学家的智慧与心血,体现着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展现了物理学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蕴涵在物理学中丰富的德育素材。而我国科学家们在物理学上的巨大成就,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材料,通过对这些成就的了解,能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会给学生放三段影片:一是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二是2003年我国自己设计的宇航飞船把杨利伟送上太空,创下了我国宇航飞船载人的历史;三是2007年我国自己设计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通过观看影片,学生耳闻目睹、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学会探究科学的方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求通过实验建立概念和掌握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掌握探究科学的方法为目的,精心设计实验,如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变演示性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强创意性实验和世界科技成就展示等,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
如在“惯性现象”的教学时,我对实验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自己在教坛走动时有意被讲台高处绊倒,人往前倾,让学生产生“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接着让学生演示:在玻璃杯中放一些水,杯上放一硬纸片,生鸡蛋置于硬纸片上,然后由学生用一根钢尺猛击硬纸片,在击打之前问同学们“鸡蛋将如何运动”。实验结果往往会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当钢尺猛击纸板之后,纸板弹了出去,而鸡蛋由于惯性而保持在原来的位置,并由于失去纸板的支持鸡蛋最后完整无缺地掉在杯子水里。通过演示,学生情绪高涨,我便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分析这种现象。之后,还通过让同学们制作电磁铁、水火箭和开展鸡蛋撞地球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趣味、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课内课外的自主探究实验中学到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到现代高科技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如我在教学中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并阅读下面三段话:上海世搏会场外在炎热的天气喷出雾状水花,让游人降温;飞机飞行过程很容易被雷达侦测,为了躲避敌方雷达的监测,可在飞机表面涂一层特殊的磁性材料———吸波材料,它可以吸收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让雷达电磁波很少发生反射,从而令敌方雷达无法探测到雷达回波而不能发现飞机,这就是的“隐形飞机”;在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中,开展了一种新型武器“电磁炮”的开发研究,它的原理是把炮弹放在螺线管中,给螺线管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对炮弹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而将炮弹射出。我要求学生:分析上述三例中应用了哪些物理知识?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分组讨论后回答。
同学们对这些新异的物理问题很好奇,能开动脑筋思考,并在分组讨论中发言热烈。这样的教学安排,其实是要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例子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当前的社会生活乃至科技军事结合起来,因而不仅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阴瑞华 物理教学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2003,(02)。
[2]梁文清 改革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J],1998,(07)。
论文作者:李瑞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物理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同学们论文; 物理学论文; 能力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1月总第2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