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特区“原点”的思考&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_经济特区论文

对中国经济特区“原点”的思考&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_经济特区论文

中国经济特区的“原创点”思考——“纪念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座谈会”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座谈会论文,特区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秋8月,是成熟的季节。25日,正是20 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以立法的形式批准建立经济特区的前一天。此后深圳等几个特区相继诞生。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特区建设者和所有关心、支持特区事业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沿着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这一主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未来的特区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为总结特区过去20年走过的历程,展望21世纪特区的未来,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在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和带头作用,30多位专家学者聚会珠岛宾馆会议中心,参加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省社科院共同举办的座谈会,纪念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老同志林若、吴南生、张汉青等出席了会议。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钟阳胜到会作了重要的讲话,他说,在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之际,回顾特区走过的道路,总结其经验,对于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总结特区,钟阳胜部长说,特区的创业需要理论准备,特区的发展更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特区有多种模式,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办出一个什么样的特区,特区创办起来后路子该如何走,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中提出来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而必须研究解答的一个新的理论课题。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没有现成的模式,答案只能是“探索、创新”,只能是不断地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前进。特区20年的成功,靠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靠的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靠的是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靠的是特区党组织团结、带领特区建设者们艰苦奋斗。这其中也有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一份辛劳。在历届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的许多理论工作者自特区酝酿成长时起,就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从我国我省的国情省情实际出发,坚持不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作出了大量的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澄清社会上有关特区发展的一些模糊认识,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与会者提供的一组数字反映出经济特区20年的成功历程。看深圳,199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1436.5亿元,比1980年创建特区时不足2.7 亿元增长了约479倍,年均递增31.2%;20年来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45 %以上;1999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59万元,比1980年的835 元增加了43倍,年均递增15.7%; 三次产业的比重提高到1.2∶50.5∶48.3,已远远超过英格尔斯提出的现代化的经济结构量化指标;1999年的高新技术产品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0.5%,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46.7%,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在珠海,1999年,全市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6.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1979年特区成立前的71.8倍,20年来年均递增23.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36万元,是1979年的21.4倍,年均增长16.5%;其中从1979—1992年用13年的时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579元到1万元的第一次跨越,从1994—1997年,仅用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万元到2万元的第二次跨越。这样一种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是罕见的。

如上数字足见特区20年巨大跃迁,而数字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是特区在中国“第二次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革命性意义。对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有诸如“排头兵”、“窗口”、“试验场”、“先行者”、“先驱”等各种表述,这些表述归结到一点,就是特区的“探索、创新、不断进取”精神。注重特区20年来从创业到发展壮大的“原创点”是座谈会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总结经济特区20年的发展历程,反思150 多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最为珍贵的一点是,特区的创办启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特区的起步与建设需要资金,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的精神,特区人以工程招标,土地有偿使用等,“杀出了资金不足的血路”;劳动用工的市场取向改革,为培育特区的生产要素市场打开了一个缺口。由此推开,逐步形成了特区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促进特区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也为全国,首先是邻近特区的周边地区提供了鲜活的示范,带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与成长。一种看法是,特区的市场取向改革是特区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特区的市场取向改革则从放开价格开始。首先是大幅度放开生活资料价格。1984年前主要是放开农副产品和日用小商品的价格,实行随行就市、市场竞争。以后又大步改革,到80年代末形成在国家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价格模式。与此同时逐步放开生产资料价格。于是由放开价格引发了特区的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信息市场等,使市场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主体。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特区更是“如鱼得水”,在80年代市场取向改革的基础上,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证券市场、信息市场等的形成与发展。与价格放开的观点大体相同而又有差异的一种看法是价格改革的观点。持此观点的学者研究指出,80年代初,在深圳等特区率先开始的价格改革,改变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的僵化的价格体制,逐步形成了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以此为突破口,有力地推动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一种观点则认为,特区的市场经济探索道路是从“开放”起步的。回顾特区20年走过的道路,贯穿特区发展的一根主线是以开放带动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比如特区创办初期,不仅缺乏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缺少模式,模式来自探索。当时,特区被赋予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的定位,这样,探索的突破口很自然从“开放”开始。

事实胜于雄辩。20年来特区人一步一个脚印创出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央关于特区创办的决策的正确性。即使是当年对特区持坚决否定态度或持怀疑态度的人今天也不敢公然蔑视特区这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事业上的创举。然而,特区探索者的道路并不平坦。座谈会上,当年深圳特区创办时的省委书记兼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吴南生向与会者透露有关特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为特区取名时,一些人问办特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这在今天看来有点好笑,但是事实。由此而折射出特区创业的艰辛与前进道路的不平坦。今天特区的成功历程,也是旧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改革探索的实践不断冲突、碰撞的历程。他说,特区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需要代价的。特区在并非一帆风顺的风风雨雨中成功地走过来了,这是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结果,其创业成功的经验尤为难得。总结特区的创业经验,分析其成长的路径,对我们开拓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其价值显得特别珍贵。

特区的成功已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光辉史册。21世纪就要到来,摆在我们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钟阳胜部长要求我们大家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加强研究,拿出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在新世纪促进经济特区加快经济特区的发展,为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与会者对此反响强烈。未来的特区该如何走,专家学者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区要作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理论的表率,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要把新世纪的经济特区发展放到开放的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提高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开放度,实施“以人为本”的、“经济开放”的战略调整与经济结构转型,强化经济管理;三是当代世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为契机,更加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高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把握新经济发展主动权。

标签:;  ;  ;  ;  ;  

对中国经济特区“原点”的思考&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