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现状及传承保护路径探究
——以沈阳市H学校为例
王 飞,徐静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发受到重视,作为文化传承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了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分析其内在原因和问题,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的路径探究,发挥大学生的独有优势。高等学校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是文化之基、民族之根,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沈阳市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现状
沈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境内有满、蒙、朝、锡伯等43个民族,经过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饱含东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生产生活经验、技能、习俗的传承和积累,是世代相承、文化长期融合的历史产物和精神瑰宝,是形成沈阳地区完整文化和艺术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将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如何使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沈阳市H高校为样本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网,依托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匿名答卷,共收到有效问卷357份,利用统计学原理进行spss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目前高校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及出现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一)问卷调查参与人基本情况分析
本问卷以沈阳市H高校为调研范围,通过微信、QQ等网上作答的方式尽可能保证答卷人的便利化和匿名化,确保问题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本次共计收到有效答卷357份,其中男生201人,女生15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6%和44%;在此次调查中,一年级和二年级所占比重较大,一二年级共计286人,占比达到约80%,也就是说此次调查的结论主要来源于中低年级;此次调查对象以工科学生为主,占到总比重的82%;其中普通团员为268人,党员为54人,党团员的比例为91%,调查主体符合要求。
(二)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认知程度
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在逐年增加,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了解途径也愈来愈宽。在“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吗”一题中,有88%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或听说过”;95%的人知道我国的国剧是京剧;在“您认为木偶戏和皮影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一题中,有80%的人回答正确。但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问题,大学生的认知程度又让人堪忧。有93%的大学生不清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在60%的大学生眼中,“钱币生产中的手工雕刻技艺”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数据足以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深度方面有待提高,从而引起更多的学生来关注它们。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面感觉上,“内容丰富多彩”有78%表示认同,有69%选择了“形式多样”,但同时在宣传范围和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72%的人认为“传播范围较小”,67%的大学生指出其“传播方式拘泥呆板”。在接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占到79%,还有75%的人选择了表演艺术一栏,67%的人接触过“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在接受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普遍认为学校有四个方面需要加大改进力度,分别是建立相关社团和学术组织(81%)、开设相关课程(61%)、组织学生参观(51%)以及开设专题讲座(45%),可见大学生更青睐于活泼的开展方式。
在“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和消解的主要原因是”一题中,62%的大学生认为未受到足够的重视,41%的大学生认可这是现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非遗传承遇到的最大困难的问题中,选择居于前列的是“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挑战”(68%)、“年轻人不愿意传承,后继无人”(63%)、“政府和社会保护非遗意识淡薄”(51%)。由此,大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具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有自己明确的态度。
(三)大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主要为网络、电视、宣传展览及民间活动表演,它们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6%、49%、47%及51%。从“亲友谈论”这个途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则比较少,只有4%。在宣传方面,62%的人倾向于“现场展示或演示”,45%的人选择了“举办各种活动”。89%的学生周围没有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所以综上可以看到在了解途径上个人力量比较单薄,学校还需要发挥平台优势,尽可能开展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宣传。
想想,这作业就不是留给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而是留给家长的。事实上,稍微“认真”的家长,都必须代学生完成。而这弊端就是,首先给刚刚步入小学的孩子们造成一种误导,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会认为作业原来是可以让家长来完成的,并不是非要他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同时,作业不以学生完成为主,多是家长代劳,这或许也会造成学生家庭作业乃至学校课堂作业拖拉、不完成作业的坏习惯。
1.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以往的模式是阵风型,只能起到短期的宣传作用。经过在部分高校前期的探索和实践,逐渐探索出一条以社团为中心、“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新途径。即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短暂性的问题,我们在学校内进行宣传后以兴趣为指导成立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聘为学校社团指导教师,定期来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授课等;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我们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利用学生时间充裕、相对自由的特点,不定期地选派学生到传承人家中或者工作室内进行现场学习,以学徒形式开展学习传承,返校后组织社团成员进行再次传授;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性的问题,我们以团委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为指导单位,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治管理,制定社团章程和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考核社团成员学习效果,及时反馈总结,形成大学生兴趣学习长效性。
(四)大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基调是积极的。在“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持的态度中”多选题中,有7%的人非常关注,13%的学生比较关注,54%的人选择了关注,态度积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有必要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中81%的人选择了“有必要”,选择“没有必要的”仅占6%。在“您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吗”一题中仅有24%的人认为没必要,71%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戏曲进校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另外,在对我国现有的保护现状的看法上,有72%的大学生认为“并非足够,应呼吁引起大家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要促进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部门与学校、社区、其他社会机构的协同共管。要上升到政治高度,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以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为主,以高校等其他社会机构为辅,共同形成联合互动机制,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制度,整合各类资源,同抓共管,加强顶层设计,梳理管理体制机制。在沈阳市政府管理部门的主导下,统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明确任务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合力。
二、基于大学生参与角度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写进报告中,使之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职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
(一)构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部门与高校的长效联系机制
本课题以大学生参与沈阳市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出发点,通过对沈阳市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研究,梳理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进一步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成长教育的重大意义。基于此,完善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构建合适的活动载体,通过成立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请入校园并进而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大学生通过社团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与学校中的对接,形成“1+1>2”的合力效应,建立自主、长效、有效的工作机制。在研究中,我们重视发挥青年学生在其中的主动性,阐释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社团联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大学生成长教育的巨大作用,以期从新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参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论。
这是《半月谈》记者近期在西部一个贫困山村和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对话。据称,从2016年开始,这个村委会陆续安装了8个喇叭,这些喇叭平时用处并不大。为了省电,只能把喇叭关了,上面来检查时再打开。记者随后了解到,8个喇叭分属广电、气象、防汛、水文4个部门,每个部门都要在村里装上一组2个,于是村委会就挂起了8个喇叭。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阿奇霉素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使得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值得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探索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在学校方面,令我们欣喜的是,近83%的大学生都认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学校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校本科生对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去何从仍旧万分关切,78%的人选择了“所有非遗项目都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记忆,无论如何都应该无条件进行保护”。通过调查,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传承,一定在力所能及的方面尽量参与保护行动。在357名学生中,69%的人非常愿意或者愿意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团;67%的人在“学校如果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您愿意参加吗”中选择了非常愿意或者愿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习科学的研究得到广泛重视。我把“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兴趣教学,探讨用怎样的方法策略引起学生有兴趣地学习。随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指导”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等课题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使我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也从研究过程的管理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2.积极探索成立沈阳市高校间“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团联盟”,要通过平台建设,构建市级大学生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机制,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计划,在条件好的高校进行大力推广,使之成为大学生入校就可以自由选择的兴趣爱好,增加宣传覆盖面。
好奇心强,常常把强烈的愿望和独立精神融合在一起。你是一个反习俗和不愿意随声附和的人,说话和做事全凭自己的兴趣。
(三)鼓励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笔者经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和传承人的交流调查后发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的传承人老龄化、继承人断代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市场,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固然这里面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但宣传不到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形成产业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始终还是小众化产品,那么注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要逐渐被淘汰。
大学生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敏锐的时尚感知力,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甚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就可以利用他们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能力,改进宣传方法,充分利用电商、微商等现代化的销售手段,打造市场化新型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建议以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多种渠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创业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产。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ath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Take H School in Shenyang as an Example
WANG Fei,XU Jing-yu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136,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a college student carrying the backbone of cultural heritage has incomparable advantages in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 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cogn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alyze its internal causes and problems,and explore the path of heritage protection,so as to bring into play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college students.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practice of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t the same time,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of heritage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9)41-0117-03
收稿日期: 2018-11-15
课题项目: 2018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8CMZ003);2017年度沈阳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YSK2018-12-04)
作者简介: 王飞(1987-),男(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党团建设和民族文化;徐静宇(1998-),女(汉族),安徽亳州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
标签:大学生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保护传承论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