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的“主题性”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_课堂教学论文

论历史的“主题性”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_课堂教学论文

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为例论文,高中历史论文,主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①,好的历史课也须具有思想性。高中历史教学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很丰富,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如何上出有思想性的好课,是课程改革对广大历史教师的要求,也是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面对思想性教学要求和丰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采用“主题化”课堂教学是一种良好的解决途径。

“作为主题教学的内涵,其核心就是拓展学科专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②“主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元化的“主题”,重新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设计实效化的教学环节,使教学逻辑严密、紧凑,以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历史课堂教学为什么需要“主题化”

1.历史课程结构的内在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选修模块采用主题式的“并联”设计,没有学习次序上的先后之分。

历史课程标准的主题式课程内容设计,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性,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白要学习什么、学会什么,并且对如何学也给予了指导——围绕主题设计展开学习。

2.历史学科特征的本质要求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同哲学、文学一样,终极目的是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状况。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激发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当;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的宽阔胸怀,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③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④这就是说,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前人的传统、继承前人的光荣、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借助历史事实锻炼我们的思考、质疑、反省,甚至理解、包容、欣赏。历史学科本身的思想性决定了历史教育侧重于历史内涵的思想感悟,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思想感悟的过程,“主题”充当了历史感悟的内涵。

3.历史学习特点的应然要求

“进入高中后,学生本身发生了两个明显变化:一是通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和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进一步理解历史问题的基础;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学生理解抽象问题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有所提高,感兴趣的领域也比初中阶段更为广阔,要求独立思考和表现独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强烈。”⑤如果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设计一个包含一定思想内涵、经得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主题”,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进一步感受到历史问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

4.改变历史课堂现状的必然要求

在历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幼稚”的现象,“一段时间来,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愿景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华丽彩排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段等等。鲜活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体系之内所潜藏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和政治天条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与浅显。”⑥显然,这是一种没有魂魄的教学现象。没有教学主题,教学只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堆砌,教学内容贪多求全,教学要求主次不分,教学引导随心所欲,教学结构松散游移。这些现象也呼唤“主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

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课堂教学主题设计缺失、课堂教学主题定位不准、课堂教学主题多重等种种问题。课堂教学主题的定位需要切合内容,融合资源,符合学情。实施“主题化”历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也需要相应的策略。

二、“主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紧扣课标,确定主题

《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规划,而且规定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和价值取向。基于模块专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主题。下面以必修Ⅲ模块的“毛泽东思想”一课为例,简要介绍确定教学主题的基本流程。

必修Ⅲ模块反映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主题)之一的“毛泽东思想”,《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从教材内容来看,主要介绍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大致过程,最后是结论性评价。“概述”、“认识”就是要求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因此,“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本课的教学主题和中心问题,课堂实践就可转换成“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理解毛泽东思想”。围绕这一主题,可以选取“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近现代中国与毛泽东思想”、“当代世界发展与毛泽东思想”。主题凸显,思路明晰。

2.整合内容,升华主题

教科书是核心课程资源,教学主题的设计不仅要实现“用教材教”的理念,还要有一定包容度,尽量多地涵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历史教科书入手,整合教科书内容,挖掘史料的思想性,提炼与教学材料相匹配的教学“主题”。

历史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为什么教”,具体到一节课,就是从教学内容中升华出教学主题。比如,必修Ⅲ模块“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学习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希腊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塔哥拉、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五位哲学家及其哲学观点。对高中生来讲,让他们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思想就够困难的了,还要进一步让他们从希腊哲学的意义生发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是更难实现的教学追求。课文内容重点介绍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对他们的生平一笔带过,也没有相关的故事作辅助材料,学生感到课文比较枯燥。课文内容从最初的自然哲学到社会哲学、人的哲学,哲学思辨的轨迹是什么?推动希腊哲学精神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发展趋势?这些头绪不理顺,希腊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就难以领会。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教学主题。

如何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呢?吴光远《听大师讲哲学》的序言“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提出了“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对世界的认识’又是为了什么?”等问题,最后提出,“幸福”一词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就是对人类幸福感的追求,用“为了人类的幸福感”可以解释课文的全部:自然哲学解释自然、认识环境,可以获得安全感;智者学派重视人的认识和判断,可以获得价值感;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重视知识、德性、正义、真理,是让人的生活具有道德感。“安全感——价值感——道德感”,就是幸福感。“为了人类的幸福感”是对《课程标准》“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的主要思想,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3.立足学科,彰显主题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要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即任何史论的得出都基于对史料充分的论证。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绝不是教师对史实的随意性判断,而是根据相关的史料整理分析得来。只有建立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才具备可探究的价值。“主题”的提出和主题教学的实现过程都要体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治史原则。

如“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一课,教师一般会以“社会发展与思想发展的互动”作为教学的灵魂和主题,强调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的出现和“异端”思想的形成等。这种论述看似很完整,实际上没有真正实现主题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因为学生不明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敢于喊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的是黄宗羲,而不是别人?为此,就要注重介绍黄宗羲的家庭和个人经历,实现知识理性和情感理性的统一,使教学主题既合理又合情,实现完整意义上的“论从史出”。

4.现实立意,创新主题

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是以古鉴今,即通过历史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现实,推动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确定历史教学“主题”时兼顾历史性和现实性,既要体现论从史出的原则,又要体现史观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意义,让历史和现实通过教学“主题”联系起来。如“明治维新”一课,教材内容是耳熟能详的知识,教学方式对很多教师来说也是轻车熟路,甚至衍生为一种教学定势——多数教师都会在课的某个环节将其与“戊戌变法”进行比较,得出一些“流行”的“固定结论”,很难找到富有新意的教学主题。但我们知道,明治维新大致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转型和富国强兵,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变成“亚洲强国”,而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致用了相同的时间,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调换一个参照系统:以“明治维新”为主体,以“改革开放”为参照,确定“成功改革的关键因素”为教学主题,将历史知识变成富有现实感的学习内容,重新认识和理解明治维新的背景和内容,就会峰回路转,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

5.师生共进,探研主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的需求是教学“主题”的主导因素,也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主题应包括三个基本要求:其一,教学主题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教学“主题”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向学生认知的转化;其二,教学主题能够激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强烈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其三,教学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探究价值,具备可探究的空间,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精神健全会产生积极影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冲动和成功欲望。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流程:“话题切入—问题探究—史料研习—深入历史—升华认识”。其中,“问题探究”中的“问题分解”,“史料研习”中的“史料讲析”是教学实施的关键。

历史学习是一种思想感悟,教学“主题”是历史感悟的“内涵”,是历史体验的“根基”。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认为,“主题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并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⑦科学的教学“主题”,决定着教学目标的方向性、教学程序的科学性、教学材料选择的合理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有了课堂教学主题,历史学习就不至于变成繁杂知识的累积和枯燥的说教,但教学“主题”的确定仅仅是“主题化”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主题”的呈现与引导才是“主题化”教学的主干和关键。

注释:

①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5页。

②黄牧航:《论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三个层次——兼论2005年来广东省高考历史科命题的主题选择》,《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4/5期。

③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张汝伦教授在上海“世纪人文论坛”上的讲演》,《文汇报》,2005年8月7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⑤朱汉国,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⑥李惠军:《我思、我行,故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

⑦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人民教育》2004年第12期。

标签:;  ;  ;  ;  ;  

论历史的“主题性”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