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就业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就业_市场经济论文

论市场就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人们把就业视为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而忽视了它的第一属性——经济问题。作为就业的对称范畴——失业,更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人们不敢正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存在的客观性,把一个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的一般情况视为特殊,过分强调了它的消极作用,因而走出了一条行政机制下的全部就业的路子。

社会主义体制的中国,虽曾在建国之初消灭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但在以后的岁月里,又逐渐出现了待业(实际是失业)。终于,改革开放的热潮融化了就业保护的坚冰,将失业这一潜流从隐性向显性转化。现在,我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失业已成为明显的事实。

更新就业观念,是当前企业机制转换过程中带有突破意义的大事,也是一个难度颇大的改革课题。尤其是国有企业,40多年的“终身制”传统就业用工制度,所形成的巨大惯性已成为企业走向市场的阻力。

把劳动力推向市场,让市场来选择并确定劳动力的价值,实现市场就业,这是一种进步。就象将部分企业实行破产、拍卖,由市场来确定其命运一样,这都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市场就业的含义

市场就业,是指国家劳动管理部门根据劳动力的需求及供给情况,向劳动力市场输入有关信息,再由市场经济内部某些交换输出信号,由企业信号引导企业用工。通过市场就业途径实现就业,必然会使某些隐蔽或潜在的失业人口明显化。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只能实现基本就业。基本就业是指在市场供求规律作用下,保留一定比例失业人口的有效就业。这是市场就业功能在就业量化方面的特点。有效就业,是市场就业功能在就业质化方面的特点,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效能,讲求经济效益的就业。这种从市场就业为途径所实现的基本就业和有效就业应作为我们的就业目标模式。

市场就业是以一定比例的失业为前提的,没有失业就不能形成就业竞争,也就很难实现市场就业的功能。至于失业人口的比重,应视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而定,合适与否的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失业率高低仅仅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中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其结构的矛盾状况,并不能说明社会制度的优劣。可怕的是经常使失业固定在某些人身上,因为这种情况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政府与失业的关系看,在现代社会中,两者更加密切了。如果失业率过高,则社会秩序就会受到损害;如果失业率过低,便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数量增长的需要,这也会影响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终不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企业与失业的关系看,社会主义的企业,不仅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而且是劳动者利益的凝聚体。企业对于劳动者负有一定的保障义务,但公有制企业也不是劳动者逃避失业的避风港。我国对企业与失业关系的最大失误恰恰在于,企业本来并无那么大的力量来消化众多的求职者,却不得不超量吞入。这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使企业难以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本来可以挖掘潜力,使进入企业的劳动者的能量得到充分发挥。但多年来大多企业只能维持在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的窘境,大量劳动力沉积,不能发挥效能;同时劳动者由于缺少失业的压力,无竞争意识,影响了素质的提高。

市场就业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旧的就业观念,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随时调整公平与效益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一,市场就业有利于创造经济运行的公平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必须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公平竞争环境最重要的内容是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完善的市场。只有把活的劳动要素置于市场的调节范围之内,才能真正发挥市场的功能。市场就业客观上要求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从而必然会促进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整个市场体系的完善。只有在市场完善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等,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二,市场就业可以保障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公平实现。一般说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们的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因此,社会还必须默认劳动能力是个人的天然权力。市场就业正是实现保障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形式。因为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实现表现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必须坚持各尽所能,多劳多得的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必须使每个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的机会均等。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在平等的原则下,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专长、志向和爱好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市场就业可以保障企业自主权的公平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就业充分尊重了企业的这种自主权。对企业来说,市场环境是公平的,每个劳动者可供不同企业选择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企业才有可能根据现实需要,确定自己对劳动力质和量的要求。第四,市场就业综合作用的结果将使失业问题得到科学的解决,将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使社会财富增加,才有可能增加积累,搞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吸收更多的劳动者;才有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创办培训学校,提高失业者的素质,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才有可能提供更多的社会失业保险金,减少失业对社会的冲击。

二、实现市场就业的环境要求、保障条件

失业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失业人员和全部劳动力的比例”。据悉,进入本世纪下半叶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左右。据《中国市场经济报》(1996年2月7日)讯,劳动部部长称:我国在“九五”时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到2000年,城镇失业人数将达1600万人,失业率将达7.4%。

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部部长指出,就业工作在整个社会经济工作中始终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实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并要求在“九五”期间,一定要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涌动的“失业大军”,的确是困扰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严峻社会问题,不能不给予高度的重视。

实现市场就业,是有一定环境要求的,当务之急是在全社会开放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机体,即完善劳动力供求双方所形成的市场过程,充分放开企业法人和社会法人的自我用人权,充分尊重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其次是国家劳动部门由直接管人向直接管市间接管人过渡,工作中心放在为市场服务上。一是准确向市场输入信息;二是将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同时输入市场里;三是作为各经济法人和社团法人,除极特殊情况外,劳动定员通过市场进行,普遍实行劳动议定合同制。

建立劳动力市场,其核心就是要实现劳动力的市场配置,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及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市场就业机制的形成。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必须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市场中,劳动力没有任何依附关系,而是独立地以自己的劳动力去换取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而实现对于事业和理想的追求。他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单位,同时也被工作单位所选择;他必须胜任以至出色的工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不致被工作单位所淘汰;他也只有努力进取,发展提高自己的本领,才能选择认为更好的工作。这是劳动力的进一步解放,它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爆发,以致达到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市场就业,要有一定的保障条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从现在开始,就必须把解决失业问题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伴随而来的是一连串的需要。

需要进一步康复全民的失业心态,提高劳动者对失业的承受力,劳动力供求双方的思想承受能力要适应。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社会主义的“大锅饭”、“铁饭碗”,并把其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人们对这一观念有了一些转变,对其弊端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人们把企业和国家仍看成是一回事。对此,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之所以充满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凡在那里“闯荡”的人,大都是以“自谋生路”的择业观念而自愿地接受挑战或考验的。

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保障机制、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制度。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当先于其他改革到位或者至少要同步进行。但是前期改革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却是相对滞后。虽然各地在这方面都有大的动作,有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统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国家和企业仍包揽过多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瓶颈”环节。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必须突出两个重点,即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这是当务之急。它们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尤其是建国初期建设起来的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历史上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而当前进入市场经济新体制,改革的步履维艰,企业内大量的富余人员和大批的退休职工,成为沉重的包袱。国家必须通过加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等措施,抓紧扶持和挽救这些企业走出困境,真正变“企业保障”为“社会保障”。如若富余人员得不到合理安置,一切改革的措施、蓝图都会变成泡影。

还有诸多方面的需要,如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让失业人员保持在一定比例而不致超量膨胀,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需要有劳动法律,如劳动法、最低工资法等,以保护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利益;需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备的再就业培训设施,为劳动者再就业服务;需要通过一定的过渡形式,先搞好试点,总结出经验再全面施行;需要对失业人员带给社会的不良效果,采取预防措施,予以综合治理等等。

总而言之,发育健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场就业机制,有就业信息灵敏的网络与服务良好的职业中介组织,有发达的职业培训机构,有竞争就业上岗的良好心态环境,有自主择业的劳动制度,有方便人口流动的交通设施与人口管理制度,有符合劳动力再生产要求的物质补偿的工资制度,有发达的对失业者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制度,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也将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标签:;  ;  ;  

论市场就业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