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县域论文,内涵论文,综合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受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影响以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有关国家竞争力研究的推动,国内掀起了对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热潮,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分析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三条主线展开:一是围绕某一产业或行业展开,包括对某一具体产业(行业)或产品竞争力的研究;二是围绕某一企业,研究该企业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三是从地理区域的角度,对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以及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目前国内有关地理区域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涌现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有关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仅有的一些研究也还不尽人意,如由国家统计局完成的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的确定与排序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其排序偏重于综合经济实力等静态指标,显然这与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研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研究虽然比前者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该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与农户竞争力及社会生活指标等方面涵盖不够,尚不能充分反映出各县(市)真正的综合竞争力。

笔者认为,县(市)作为国民经济中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善的基本单元,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点,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对县域综合竞争力进行研究,运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对各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每个县(市)具有的优势与不足,找出其中的差距与原因,有利于各县(市)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以达到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从县(市)的角度入手,在对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起可行的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二、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一)关于竞争力的一般理论阐述

竞争力的概念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含义,竞争力的内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要求而不断得到发展、修正和完善。综合大量文献资料,有关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大致可归纳为这么几类:(1)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成本-市场竞争力理论。早期的竞争力分析主要集中在这一方面,如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理论以及马歇尔的集聚优势理论。这些理论中,资源禀赋被认为是取得成本优势的基础,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是否占有和控制世界上的资源产地以及是否具有生产上的高效率技术和组织方式等。马歇尔则进一步分析认为,当企业集聚时由于大量生产要素的集聚所产生的相互间的积极影响,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2)体制性竞争力优势理论。其代表是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观点,他们认为竞争力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企业家在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外的竞争者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产品与服务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的能力,或认为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这些观点主要是在资源禀赋理论难以完美解释现代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转而从现代市场竞争的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制等基本体制性因素角度进行综合评判。(3)以熊彼特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理论。认为竞争力优势主要是以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创新为依托。(4)以波特为代表的系统性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国内各方面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的体系化。(5)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来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强调竞争力优势是制度安排的产物。

(二)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内涵

随着研究的深入,竞争力理论层出不穷。上述各种关于竞争力优势的理论和阐述,往往是从研究者各自的认识和研究的目的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针对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作出的,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印记。这些理论对我们研究县域综合竞争力时会有所启迪,但是不能照搬。

那么,县域综合竞争力究竟有什么含义?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无公认的统一看法。本文认为,县域综合竞争力是指在县域范围内集聚资源,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县(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竞争在现象上表现为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实质上则是争夺有限资源的竞争。从市场微观的角度看,众多的现实生产者和潜在生产者都正在或试图通过利用更多的或更有质量的资源,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以谋取利润。现代市场竞争的内涵是对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的争夺,只有在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方面占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县域综合竞争力就是比竞争对手取得更多财富的能力,而要取得更多财富首先必须占有更多的优势要素和资源,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就县域而言,竞争力最终表现为市场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权利的大小。因此,县域综合竞争力是与博奕有关的概念,是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相比较而言的,有别于县(市)综合素质、综合实力等类似的静态概念。

(三)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特征

1.系统综合性。县域综合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政策、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是县域经济、社会、科技、管理等多方面力量整合的结果。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如果仅仅抓住一个或仅强调几个因素,其作用和效果都是十分有限的,无法使县(市)获得较为有利和稳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营造县域综合竞争力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系统地综合多方面因素,以一个或若干个关健因素为主导,对各种能力不断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形成较强的县域综合竞争力。

2.二元结构性。二元经济结构是县域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县域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的三维复合体,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大网络的综合性特点,既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传统农业经济部门,也包括工、商、交、建、服务等现代化产业部门,还包括计划、财政、金融、物价和工商管理等部门,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形成类似于全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在分析评价县域综合竞争力时,除了要重视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因素外,也绝不能忽视农村和农户的竞争力。

3.优势动态性。县域的竞争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因几个方面的条件而形成,也会因科技进步、体制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交通通讯改善等方面的作用而发生变化。原先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县(市)可能因为不断创新而转变为竞争优势明显的城市,原来竞争实力强的县(市)也有可能因为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丧失优势。

4.地区差异性。县域的竞争力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更强的引资能力、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多的发展创业机会、更优秀的人才聚集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县域的竞争优势。事实上,由于县域间在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个县(市)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三、县域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上所述,县域综合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此外,对县域综合竞争力的测评,显然又不同于对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竞争力的测评,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县域经济、社会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认为,如何设计出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确定和分析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实际上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综合测评和分析,其指标体系应由反映一个复杂系统的多个指标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计指标群,以此来全面、准确地反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现实情况。因此,建立县域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衡量县域综合竞争力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县域的综合竞争力是该区域内多种因素和各个子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县域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应包含县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人才、资源及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指标,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体现综合性和全面性。

2.合理性。由于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面较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定有个对指标取舍的问题,为此要尽可能选取能区分不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能力的指标。同时,做到总量指标与反映速度、效益的指标相结合,尽可能做到客观、真实地反映县域社会经济运行的特点,揭示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3.可行性。可行性是从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可比性上加以考虑的。一方面要找齐全面反映县域综合竞争力的指标,在目前的统计指标体系中的确存在不少困难。因此,在指标的设计中,要尽可能与现有的统计范畴、统计口径和推算方法相一致,以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另一方面,指标要便于纵向和横向比较,既能反映县域发展进程,又能揭示出不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4.动态性。尽管测评体系是由多个指标组成的统计指标群构成,但由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统计指标也在加紧与国际统计标准接轨,统计体系及相关数据将有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必要。因此,评价指标也应在延续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变动调整,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完善性,也更加科学。

5.灵活性。由于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问题比较复杂,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同时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逆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参照目前一些学者和学术机构研究的成果,并结合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着重从综合经济实力、自然优势与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政府管理能力、产业与企业竞争力、农村与农户竞争力、人力资源与科技教育、发展活力与潜力、对外交流程度、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这十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对每一方面的内容,按照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再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加以反映,从而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10个一级指标(A1-A10)、55个二级指标(B1-B55)组成(详见表1所示),具体指标设计如下:

表1 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综合经济实力。该指标从总体上衡量一个县(市)过去经济活动创造财富,推动生产力进步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其现有的生活水平和未来创造更多财富的潜力,反映了其参与竞争的基础与实力。综合经济实力指标包括九个二级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最近5年GDP平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自然优势与基础设施。自然优势是影响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县(市),有自然优势的县(市)就更有机会取得领先地位。自然优势有两种: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对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逐渐减弱,特别是单一非再生资源的长期使用甚至可能对县域综合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区位优势是地方价值体系和竞争力的最初来源,其重要性就很难动摇,故自然优势方面这里就只设区位优势一个二级指标。基础设施方面,主要从邮电、通讯和运输角度考虑,设置了人均邮电业务量、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公、铁、水运线路密度及高等级公路比重四个二级指标加以反映。

3.综合服务能力。该指标主要反映县域的社会化集聚辐射能力,设置了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保费收入、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年货物运输总量以及年客运总量五个二级指标。

4.政府管理能力。县域综合竞争力中,县(市)政府及县(市)领导的能动作用非常大。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影响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县域之间的竞争,很重要的就竞争在县域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上,竞争在各县(市)的体制和政策的比较上。一个县(市)有一个精干、团结、善于创新的领导班子,就能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县域发展战略,促进该县(市)较快、较好的发展。由于数据收集关系,本文选用领导班子、单位GDP财政收入、单位GDP财政支出三个二级指标,其中前者为定性指标直接反映政府管理能力,后两者则间接对其加以衡量。

5.产业与企业竞争力。每个县(市)至少要有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在这个产业群中主导产业要明确,产业结构要合理并要朝优化和高级化演进。为此,这里设置了主导产业集群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两个二级指标,前者反映该县(市)主导产业是否明确,后者反映产业升级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力是县域综合竞争力的中坚力量。一个县(市)拥有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数量、优秀企业家的数量、上市公司的数量是反映县域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方面。此外,采用工业资产的贡献率指标可综合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与能力。

6.农村与农户竞争力。县域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农户竞争力是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映农村与农户竞争力,下面设置了五个二级指标:农业增加值、省级以上优质农产品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户非农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最近3年农户贷款平均余额。

7.人力资源与科技教育。人是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县域内人口总量固然重要,但人口质量更重要。县域内不仅要留住中高级人才,也要加强对基础人才包括青年技工和农民的培训,以提高人才的竞争力。为此,我们设置了六个二级指标: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每万人大专以上人数、高中入学率、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授权专利数、科技成果鉴定数。

8.发展活力与潜力。非国有经济比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活力指标,其它还有:机关人数与就业总人数的比率反映出就业导向和就业活力;GDP增长率反映出经济发展活力;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和引进中高级人才数两个二级指标既反映了该县(市)的发展潜力,也通过其吸引外资和人才的能力间接反映了该县(市)的环境竞争力。

9.对外交流程度。县域与外界的互动能力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县域综合竞争力。入世后,县域的发展不仅要在省内、国内,更要在全球经济中寻求定位。对外交流程度可以用市场开放度、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对外依存度、利用外资程度、企业上网比例五个二级指标来衡量。

10.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包括如下六个二级指标:人均财政支出、每万人拥有病床数、每万人口医生数、建设社会保障网络数、人均居住面积、治污达标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

对于上述的指标设计,需要做两点说明:(1)县域综合竞争力中,该县(市)所外的地理区位、领导班子的能力及其市场开放度(地方保护主义程度的反向指标)起了很大的作用,为此本评价体系虽以硬指标为主,但设置了以上三个软指标,需通过专家打分等方法赋予指标值;(2)本指标体系中还设置了个别的逆指标,为此在对指标值标准化时,需注意计算方法上的区别。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指标体系确定之后,县域综合竞争力评价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多指标综合成一个统一的评价值,这就要科学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处理方法有很多,如主观权数法、层次分析法、赋权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由于评价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部分指标之间(如人均GDP与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之间、GDP与人均邮电业务量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消除自变量共线性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本文主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域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步骤如下:(1)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2)求指标数据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3)求R阵的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特征向量;(4)根据特征值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5)计算所选各主成分得分;(6)以特征值贡献率为权数,采用线性合法(加权求和)计算出各县域综合竞争力的综合得分。用综合得分可以对我国各县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总体评价,并通过各要素、各指标之间的比较,了解各县域综合竞争力的详细情况。

四、结束语

由于本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的得分主要用于排序分析,因此每一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值及综合竞争力的总得分只能反映其排名顺序,得分越高说明排在前面的指标越多,反之则相反。由此可见,各县(市)在综合竞争力评价中所得的分值,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关系,如果一个县(市)的评价得分是另一个县(市)的二倍,并不能认为这个县(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另一个县(市)的二倍。此外,虽然笔者是以一种科学、认真的态度来进行研究,但本文在研究的内容、手段以及指标体系设置方面,肯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有待在今后研究深入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充实、改进和完善。

标签:;  ;  

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