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政“金课”的大格局论文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政“金课”的大格局论文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政“金课”的大格局

张茂一1,2

(1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2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207)

[摘 要]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格局总览,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智慧的宝贵传承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两者的统一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克服教育主体的“各自为阵”、各教育时段上的“虚化弱化”、教育介体的“开发不足”、教育环体的“信息脱节”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在坚持以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基础上,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关照、全课程开发、全方位协同的新时代思政“金课”大格局。

[关键词] 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三全育人;思政“金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的思政“金课”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做到“八个统一”,对新时代思政教师与思政课程做了总领性要求。“八个统一”既是对以往思政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经验总结,也是立足问题意识,推动思政课程进一步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向。“八个统一”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其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作为“八个统一”的最后一个统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格局总览,着力于将组织性、系统性的常规思政课堂教育与灵活性、隐蔽性的渗透式教育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这就要求现有思政教育要打破传统育人的单一主体形态,注重育人的多主体性;突破传统育人的阶段性关注,注重动态、持续引导学生成长;突破传统育人的注入式说教特点,注重在陶冶体验及无形渗透中实现自我教育;在坚守传统育人主渠道的基础上,注重调集所有育人的课程资源、社会资源与技术资源,加强各种教学方式整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有利于思政资源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到同向发力、多维统一,从而构建起新时代思政“金课”的大格局。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必然选择

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具有深厚的学理依据,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层次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积淀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1.和谐的企业氛围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先决条件。穆尼尔·纳素夫认为:“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人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在工作中体味幸福,那么他的人生是悲惨的、也是不幸的,如何使他感受到幸福呢?如果上级与下级,平级之间和睦共融,友好相处,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块用,那么就能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又能真正形成团队合力,造就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广大干部员工在工作中不再藏着、掖着,而是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见解,直抒胸臆;领导干部也要多提倡好的闪光点,少讲一些影响职工士气的话语,激励广大干部员工勇于创新,避短扬长,使人人都想当明星、争明星、做明星。

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在以物质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展开了精神层面、政治层面以及宗教层面的交往,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人的意识逐渐代替了自己的本能。“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可见,人们的精神意识与伦理观念的形成同人的交往实践尤其是经济交往密不可分。在传统社会关系中,人只是“偶然中的人”,人的个性自由被压抑的各类社会关系所遮蔽。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依赖性大大增强,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场景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切换,不仅有物质交往,也有精神交往;不仅有实体空间交往,也有虚拟空间交往,这使人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开放、多元,可选择性增强。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丰富人们交往的物质内容的同时,也在人际交往中强化了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以自我满足和享乐为核心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从而导致了精神信仰和制度规范意识的“软骨病”,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合。人们当前交往特征的变化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体制、内容、方法创新,加强思政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灌输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化、社会化、立体化。

其次,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智慧的宝贵传承。政治及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中早已有之,我国长期存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统治阶级宣传自己政治主张以达到自己政治意图的重要活动的情况,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西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就已经通过大学、小学这样的规范教育场所进行,并以“礼” “乐”为主要内容的六艺课程作为载体。其中“礼教”注重规范的强制践行,而“乐教”重在通过情感陶冶让礼仪规范变成主体内在需要。西周时期的“礼教”不仅在正规的学校进行,而且也融入到日常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正如:“出入门户及席饮食,比后长者,使教之让。”进入先秦时期,思政教育方法进一步完善,主张后天教化,注重因材施教与言传身教,推崇环境陶冶,强调伦理教育,孔孟荀都是这些方法的倡导者。秦朝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朝制度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主张“以史为师”,设“三老”专门掌管教化,更加强调政治教育。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官学、社学、书院为主阵地的学校教育;以家规、家训、家风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以民风、民俗、乡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育。因此,从传统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来看,有组织有计划的显性教育与注重潜移默化、不自觉的隐性教育从一开始就是并行存在的,共同构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

经皮肾动脉介入对肾动脉狭窄患者Pickering综合征发作、血压和心功能的影响…………………………………………………………………… 秦 军,等(1):118

三是教育介体上的“开发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施教者会通过一定的观念、内容、方式等介体因素作用于受教者[7]。由于观念的滞后、内容缺乏开发及方式缺乏实效,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的显性教学仍然是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的灌输为主,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学观念落后。在传统的教师主导中,思政课教学更易于从施教者角度开展,而忽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在有的老师看来,传统有组织的显性教学更有利于发挥教师主体的知识水平,更有利于彰显自己的“有声”价值存在,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思政教育更多是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取得效果。其次,课程内容缺乏有效开发。课程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包括思政课程的内容也包括这之外的文化知识课程内容。一方面,就当前的思政课程内容而言,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多是以结论性语言、理论性语言、政治话语为主,如果就教材而讲教材,势必会加大接受难度。因此,教材内容结合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充分开发及语言转换显得尤为必要。另一方面,就其他文化课程内容而言,每一个课程都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但由于教育主体“各自为阵”,其他课程教师往往主要集中教授本课程的专业知识,而对课程内含的育人价值重视程度不够。最后,教育方式缺乏有效性。思想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一直是显性与隐性的多样化并存。实践调查、集中授课、分组讨论、讲座报告等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书本、报刊、多媒体等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手段。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施中,实践调查成了走马观花,分组讨论成了无组织的热闹场面,讲座报告成了自上而下的强制推动,多媒体成了转载知识的简单工具,等等。最终,依赖书本和教师个人知识素养的集中显性授课成为低成本且廉价的普遍选择。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面临的挑战

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要素,围绕这四个要素,如何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给两者的结合指明了方向。两者的统一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主体在协调育人上的统一(全员育人)、教育客体在育人过程上的统一(全过程育人)、教育介体在融合贯通上的统一(全课程育人)、教育环体在整体配合上的统一(全方位育人)。

一是教育主体间的“各自为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多元的,有个体的施教者和群体的施教者,后者又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的群体[6]。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整合力度还不够。首先,个体施教者的重心转嫁。家庭主要是在入学前承担相应的伦理规范教育,后期由于受教育者进入学业阶段,压力上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逐渐减少,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转移至学校。学校基于严格的教学科研分工,其他课程教师没有必尽的义务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学生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由少数的固定职位的教师承担。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承担。其次,群体施教者的形式化与官僚化。当前学校党团组织活动的形式化比较严重,停留于口号式、标语式的空洞理论宣传,缺乏受教育者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有效方法。而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非正式群体组织(如: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力度不足,参与面小,缺乏有效指导,过分突出组织的兴趣‘爱好而成为小圈子、小团体,甚至沾染不良政治习气。如2018年某大学的学生会干部的任命名单就在网上引起哗然,最后,个体与群体的割裂。长期以来,担负育人工作的施教个体主要是在上级部门的指令计划下开展育人工作,工作的完成情况与自身的待遇、晋升紧密相连,这种行政式的手段使个体与群体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甚至源于工作压力,个体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抵触。

当然,智学网在提供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传统的阅卷,在卷面上会留下教师的批改痕迹,学生发到试卷后对自己的错误点一目了然,但智学网下的网络阅卷,教师在阅卷后,无法直接在卷面上留下批改痕迹,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期望今后,网络阅卷系统能够进一步升级,对教育教学提供更大的便利,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出一份力。

二是各教育阶段上的“虚化弱化”。人的思想培育是一个发展的渐进的过程,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立德树人的主题始终贯穿于这一过程中,不断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进阶。因此大中小学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非常必要的。在现实中,一方面,小学、初中开设有思想品德课,高中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大学开设有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课程标准虽然在形式上是相互衔接的,但是在实际中很难落地,教育功能式微。这主要是由于小学、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受到当前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唯分数论”“唯主课论”的认识误区广泛存在,导致思想政治课程设置虚化、弱化、边缘化。高中阶段更是由于在某些地区受文理分科的影响,“理不学文,文不学理”的观念在高考升学的功利化选择下根深蒂固,从而使高中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些原因致使中小阶段的学生、家长及学校等对该课程的应有价值关注程度不够,课时紧张、师资薄弱、课程应有地位评价不足等问题大量存在。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实践、讨论、社会体验、过程评价等教学活动环节往往在“赶课时、拼分数”的大流中被省略或简化,知识目标掩盖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入大学阶段,虽然师资、课时、课程设置、课程地位等方面较以前的各学段有了较为充分的保障,但是传统的思政课观念在师生认识中已经固化,一时难以转变,高校思政课最后也成了很多学生眼中可有可无的、被迫修学分的形式课。因此,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各学段的课程设计上是统一衔接的,但是在实质的实施上被虚化弱化,以至于相互脱节。这种脱节使形式掩盖了内容,使短期的知识集中灌输代替了长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念浸润。归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客观上的教育评价体制及主观上的错误观念造成的。

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如果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所有学生的需要,同时教学内容也存在着与学生实际相对的难易。教参中推荐的教学方法不一定与教学实际需要相符合。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是教学手段的改革。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其具有生动性、新颖性、趣味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形、声、色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它能创设一种直观、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再次,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发达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大都开设了政治观、公民观、社会规范、宗教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在杜威、班杜拉、科尔伯格等教育科学家的影响下,民主主义教育、社会学习共同体等观念对这些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影响很大。正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所倡导的:“学校即社会”,在美国一切具有道德教育功能的组织或部门,上至政党、政府、议会,下至家庭、社区、企业、教堂等,都被要求参与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去,而且相应要求被写入美国的教育目标法。在教育过程中,“社会化、具象化、实践化”[4]的方式代替了抽象的说教,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实践进行充分的结合,在社会公共环境中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活动。这些方法使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发挥,客体的内心世界得到悄然的隐性改造,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蕴含内在规律的科学化过程。这里的规律不仅包括“从教育对象的实然和应然层面的政治素质出发促进他们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基本规律,还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内化与外化相统一、协调与控制相统一的具体规律”[5]。其中协调控制规律意味着教育者要协调控制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教育与家庭、社会环境的自发影响的关系、协调控制思政理论课程教育与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关系、协调控制受教育者各阶段思政教育的关系、协调控制各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控制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协调控制规律就要求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教育相统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置于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教育系统中进行考察,统筹考虑思政教育的各要素、各阶段、各方面、各形式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整合优化。

四是教育环体间的“信息脱节”。环境是人创造和改变的,环境一旦形成也重塑着人的思想观念。由于人类实践的作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具有一致性[8]。人交往活动的流动性特点使思政教育环境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特征。根据人的交往空间特点,受教育者会不断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具体受到这些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物质设施、制度规范、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等影响。除开这些现实环境外,还有人们日益依赖的网络虚拟环境。简单来说,作为受教育者的环境主要由课内外环境、校内外环境、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等方面构成,这些不同维度的环境在宏观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在理想的状态下,各环境在开放的状态中实现着彼此的信息交换。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往往出现课内外、校内外信息交换不充分,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映射现实的社会发展,反而陷入空洞的说教,校内育人与社会需求错位。另外,在虚拟环境中,由于充斥着海量的信息,部分信息不仅不能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甚至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极大地挑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甄别能力。

三、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中构建思政“金课”的大格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的两种培养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者内在的有机统一和耦合依然不足,在一定程度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共同发力,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合力”。家庭、社会、学校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位主体,为了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需要三方共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避免“各自为阵” “单兵作战”。从家庭角度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9]。家庭要切实履行好德育责任,创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思想行为进行积极引导,学校思政课要积极引入家庭德育力量。从学校角度看,学校是育人的第二重镇,一线教师、各机构部门、党政干部、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学工部门教辅人员等个体施教者与群体施教者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0]下的“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责任清单,完善相应激励政策,力争校内所有教职员工积极主动在相应岗位和职能上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从社会角度而言,发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相应服务,通过主题宣传日进校园等活动形式积极融入学校育人工作。针对网络空间的主体缺位问题,要加强各类网站的安全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绿色网络,以营造风清气正的健康网络环境。

第二,持续关照,建设全过程的“育人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的教育发展始终,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应该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总体来说,要做好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根据不同学业阶段及人生发展阶段,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体而言:首先,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并强化在升学求职中的考核考察,打破“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唯学分论”;其次,落实思政课程的课程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课程实施中的达标完成情况,既做到形式上的目标衔接,又要实现内容上的目标衔接;再次,赋予思政课在整个课程体系及各个教育阶段中的应有地位,加强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建设,从国家到学校要在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教学人员、教学资金、教学设施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最后,一定要理直气壮地打造各教育阶段的思政“金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以理服人去回应学生的重大关切,增强课程吸引力,切实解决各种类型的形式课问题。

第三,介体整合,挖掘全课程的“育人资源”。介体既涉及教育内容也涉及教育方法。就内容而言,首先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堪当学生表率的思政教师队伍。坚持“八个统一”要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充分开发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的转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呈现形式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另外,要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在各专业学科的知识规范逻辑中探寻立德树人的影响因子,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充分挖掘和开发思政课之外的其他文化课程的育人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积极开发课程思政。就方式而言,一方面,推动课堂教学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搞活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形式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全课程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在问题导向下,运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参与精神,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将这些问题的思考成果转化为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CT检查 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重点检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仰卧体位,从骶髂关节的下部开始对整个骶髂关节进行扫描,在检查过程中保持120千伏电压及每秒375毫安的电流。扫描层距2毫米、扫描厚度2毫米,矩阵设置为512乘以512。

第四,配合协同,打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全方位意味着各个空间环境的开发和整合。具体而言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完善校内育人空间环境。要调集各级育人资源,形成全员育人的多主体格局;要搞好文化建设,举行健康向上和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二是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育人空间环境。要充分发挥家庭在传统伦理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积极与家庭互动,在感受关怀与主动感恩的情感温度中健康成长;打造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发挥“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企业资源的育人功能”[13]。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观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中增强文化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有情怀、有精神地成长。三是积极利用网络育人空间环境。推动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将线上与线下相统一,搭建学生互动平台,充分利用微视频、微电影等可视化载体以契合当代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新形式。四是实现各种空间环境的互联互通。在育人过程中,要保持各种空间环境信息的合理开放式流动,避免信息孤岛,同时要利用各种空间环境的育人资源,形成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公共育人环境,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共同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4],青少年的培养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思政理论课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全员、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中,不断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0.

[4]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37.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2-123.

[6][7]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7,218.

[9]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10][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1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7-12-4).

[13]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9/t20170925_315201.html,(2017-9-25).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Unification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Grand Pattern of the “Golde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Maoyi1,2

(1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2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207,China )

Abstract : “Unification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is the over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new era. It is not only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Marxist humanism,but also the precious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sdom and the experience inspiration of west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internal law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unity of the two must overcom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cess, such as the “separate formation”of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the “virtual weakening” of each educational period,the “under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media and the “disconnection of information”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adhering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s the main channel,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grand pattern of “golden course”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ttern should be full participation, whole-process care, whole-course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coordination.

Key words : explicit education;implicit education;all three education; “golden course”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19)07-0140-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19.07.025

[收稿日期] 2019-04-18

[基金项目] 乐山师范学院教改项目“中学政治核心素养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人才培养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G2018-1-39)。

[作者简介] 张茂一(1982-),男,四川阆中人,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与基层治理。

(责任编辑:滕一霖)

标签:;  ;  ;  ;  ;  ;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政“金课”的大格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