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类学概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学论文,概论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育人类学从体质和文化方面综合研究人类的体育问题,是国内外80年代登台亮相的新兴学科。它作为综合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极佳结合点,是桥梁性的学科,在促进人类学在社会实践的融合应用方面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体育人类学是站在体育领域研究人类全面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揭示和分析人类的体质和文化中与体育相关的的因素,它从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研究体育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表现的具体形式,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与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因此,有理由这样认为:体育人类学涉及体育与人类的各个方面,是从根本意义上研究体育的一门学问,它从人类起源、生存、发展的宏观意义上去认识体育,从而更能准确地把握其本质,使体育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 体育人类学的萌芽与发展
19世纪后半叶,人类学者中不少人对竞技游戏表示出较大关心。当时是古典进化论占主导地位的时期,斯宾塞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同时也伴随着达尔文和赫胥黎等人的生物进化论的巨大影响,使竞技游戏在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中表现出缤纷耀眼的色彩,吸引了研究者的注视。人类学家对体育的横向研究,是以参与性观察为出发点的。随着实地调查方法研究的扩展,此后出现了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演进现象的分析。其中关于儿童游戏这类文化现象的演化,或称对游戏的社会化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出现了许多有关的论述,以至在国外大学图书馆的电脑里随时可以调出一大串目录。遗憾的是,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至今仍属凤毛麟角。
古代传统体育实际上是一种萌芽,处于与其他社会文化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混沌状态,很难从节日集会、休闲娱乐、军事演练、宗教仪式中剥离出来,因此也暂时不能考虑从人类学中分支出一门专门学科来研究这些忽隐忽现的模糊现象。一旦模糊变得清晰,体育脱颖而出自立门户,成为一种专门的人类实践领域,应用人类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近一个世纪来,是人类学的发达时期,也是体育的鼎盛期。一些学者把人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体育文化的研究中,但还没有建立体育人类学体系的意识。早在1913年意大利教育家蒙苔梭利在美国出版的开拓性专著《教育人类学》中,把体质人类学的概念应用到教育中,对学生身体的各项发展如身高、体重、胸围、肤色、肌肉等进行记录,据此制定教学措施和教育方案。可以说这是比较纯粹的学校体育范畴的人类学。
站住体育人类学的立场正式提出名称以及建立体系的尝试,是由美国人类学者勃兰恰德和切斯卡在1985年出版的著作中开始进行的。他们认为,体育人类学之体系的建立,是以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及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人类的体育学。促成他们这一构想所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通过对多民族国家的美国社会的分析,对该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显著的现代意义,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勃兰恰德和切斯卡的体育人类学是运用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方法研究原始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大胆尝试。这本书的作者切斯卡(Alyce Cheska)等人对体育人类学研究组织成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1973年在美国人类学会的年会上开始酝酿,同年的美国保健体育娱乐舞蹈协会(AAHPERD )上开始提出并筹备, 次年即1974年在北美竞技史学会(NASSH)的年会上组织成立了游戏人类学会(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Play), 在这个组织中进行与体育人类学的研究,1984年已经发展了有多种学科领域的会员300多人, 并在每年的年会上发表论文集。 其后, 在日本有6000多名会员的日本体育学会中,1988年作为第13个专门分科学会成立了“体育人类学专门分科学会”。
回顾过去,西方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值此世纪之交,我们有责任为体育人类学构筑一个完善的框架,使之一步到位。
2 体育人类学的位置
近20年来,中国体育理论的日渐成熟,对体育人类学产生了迫切的需求。1996年中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是当代体育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0403)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1)、运动人体科学(040302)、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3)、民族传统体育学(040304)四个二级学科,标志着体育学的进步,开始具备较合理的雏形。
按照旧有模式,很难有人料到,体育人类学应该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主干。以前的体育理论偏重社会学而缺乏人文学,使有关体育的“学问”在学术界长期停留于浅薄的层面。以前的体育理论大多是集体的产物;而人文学更多蕴涵的是个体的创造,太需要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是文化的积淀和深层思维的结晶。体育的学科群在呼唤新的理论学科加盟,需要一门高度综合的基础学科——体育人类学。
体育人类学应该定位于基础理论学科,也就是说,体育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学体育人类学,只知道怎样跑怎样跳而不清楚人类怎样来的体质怎样连续进化,其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
多年来,体育理论界明显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趋向,甚至常常把理论研究视为对现行方针政策的的诠释,使得研究者们过多注重某些具体问题的局部研究并赋予了过于浓厚的功利色彩,而忽视了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基础理论研究。人类学是从人种形态学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梁,它能起到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过渡作用。用人类学来研究体育,是一条脚踏实地的坦途。
3 体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借助于体育人类学,可以弥补我们以往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使我们居于更高层次,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3.1 体育原理—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
人类学的显著特点是:研究范围较广泛,它直接明确地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从几百万年前直到未来)的人们而不仅仅局限于周围有限区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的人们。整体地对人类进行研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从人类学的角度认识体育,从更长的时间段考察人类体质的进化和遗传变异,有连续性和纵深感。把体育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来认识,可以充分展现体育的价值。因此,人类学对体育具有宏观的意义,是“封闭体育”向“开放体育”、现代体育向未来体育过渡的新的理论支柱。
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的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涉及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社会文化的影响、与现存灵长类的比较、人体发育及逐代变化、人种差异及生态学和生物机体的关系等,有助于对体育原理的深层次研究。譬如从两足行走来划分人与动物身体运动形式的分界线,从食物模式的改变来分析其对人类体质的深层影响,从社会分工来探索体育需求,都可以从人类学中得到不同寻常的启迪。
与其他学科相比,人类学所具有的综合性与视野开阔的特点是异常明显的。可较现存的理论更能宏观地把握体育事业的发展脉络。人类学的目标总是发现整个人类,对于体育的研究者来说,人类学家的那种将古往今来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尽收眼底并作通盘考虑的恢弘气度,那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博大胸怀,的确不失为积极效法的榜样。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学方法的一些精髓应该成为体育研究者遵循的基本原则。
体育就象一条江河,为寻求它的源头,我们常会误入歧途;为把握支流的分合,我们常就最简单的概念争执不休;为其滔滔巨浪夹泥沙而下,我们伤透脑筋……然而,引进了人类学,我们就有大海的胸怀,汇纳百川。
3.2 民族体育—深挖和宏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
民族体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传统体育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
从历史角度看,一百多年前的体育和竞技几乎都是各民族的体育竞技,因此各国的体育史看起来象一部部民族体育史;现代体育和竞技运动目前已经“世界大同”,民族体育的概念就通常用来称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或与现代正规竞技相对的民间传统体育。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民族体育,都是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规律。体育人类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学科,可以对民族体育进行科学的挖掘、整理和改良,在人类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筛选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部分。
人类学的深度研究法可以探索人类认识体育的心路历程。因此,体育人类学在研究处于原始混沌状态的民族体育,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成果。换言之,体育人类学的兴起,也是向发展中地区传播现代体育的需要。
人类学进入体育科研领域,为体育理论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用体育人类学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将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具体规划和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为促进大众体育的长足进步,为增强全民族的体质健康提供最充分的理论依据。
3.3 竞技—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
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王冠上的明珠。
探索竞技的起源,离开了人类学是不能想象的。对竞技运动的整体观点,人类学也是最适合的学科,以至竞技人类学很可能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体育人类学指出:两足行走是体育诞生的生物学基础。把这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身体运动形态发挥到极端的竞技,是人类的创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在花样翻新不断涌现竞技项目中各国健儿各领风骚,体现出异质文化的缤纷多采,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正是种族的细微差异性在体育中的反映。所以,应该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种差异带来的不同竞技项目的成绩差距,扬长补短,在适合自己民族体质和文化特点的竞技项目上充分发挥;而在另一部分项目中,大可不必付出惨痛代价硬去争天下第一。人类学研究种族差异,但强调种族平等。竞技场上的成绩高低,不应该用以概括种族的优劣。
人类学特别关注现代竞技运动发展中的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象生态学者重视环保一样,体育人类学也注视着过分追求人体极限而带来的弊端。
3.4 定位和标示—把握未来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传统的体育研究,主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借用教育学的方法,因此很容易把目光约束在学校体育上。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更便于把握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不仅可结合营养卫生等健康教育来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还有利于把体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层次。
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的连续进程,以及人种形成和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的规律。主要分科有人体形态学、古人类学(或称人类起源学)和人种学等。缺了这一块,将导致有关体育理论发展的缺陷。体质人类学进入教育,最积极的方式是与体育紧密结合。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化,归根到底,其结果要落实到身体上。任何对于体育的研究,如果不考虑对于人类体质和健康的终极效果,都难免陷于误区。
体育人类学正是要结合体质和文化人类学,探讨社会的异化导致的体育需求,揭示体育与人类其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确立体育在未来社会的行进方向。这是对体育学的充实,也是为人类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4 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当然要借鉴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根据体育领域的实际需要加以调整,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野外考察
“田野工作”的程序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野外考察的准备、野外资料收集技术、野外适应、野外资料分析。
田野工作——特别是参与观察方法,重视人的行为,是人类学最基本的途径。将田野调查的素材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可获得对某一文化的认识和经验。这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是体育人类学的主要方法。
4.2 人体测量
体育与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都有密切关系,从体育的主要目的到体育的效果看,在某种意义上更偏重于体质人类学的范畴。因此,无论是检验人体发育或健康水平,还是衡量运动锻炼或训练效果,为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提供量化依据,都离不开人体测量方法。
人类体型、体质的研究,往往涉及到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与古代人类、现代人类研究紧密结合,不可避免地与人类的社会性、各种群体文化的研究交错联系,因此,也不能把体质研究视为纯粹的自然科学。
目前,在体育领域里不仅引进了许多人文社会学科,而且已经集结了庞大的生物学科群,人体测量与评价甚至成为体育专业的一门课程,所以体育人类学采用这种方法是驾轻就熟。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学中的人体测量的着眼点往往与普通解剖学的形态测量不同,人类学更注重研究人体在功能、时代和地域等各方面的综合变异。因此,体育人类学并不一味采用研究人体标准类型的测量法,也不主张静止地去研究人体常态。
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的人种或民族,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是一种重要手段,各国都广泛应用,著有专书。用于体育的测量要善于吸收这些成果。对于一个体育测量者来说,在进行活体测量的同时也要注意了解研究风俗习惯等文化人类学的知识。体育测量如果不运用人类学的知识,在不同种族的比较中也会产生偏差。
体育上和医学上的测量都是用以衡量人民健康情况和作为青少年发育的指南,相对而言前者以人体自身运动为促进手段,是动态和积极的,这与相对静止和被动的医学测量有区别。
4.3 其他
人类学家必须保持一个视野的宽度,也就是说养成在宽广的历史和文化范围内来观察事物的习惯。因为他们要遵守人类学研究的两大原则——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
4.3.1 整体论
整体论强调,所有的实体都有一个超出其各部分总和的存在状态和价值。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原理,无论研究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要着眼于与它有关的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通过运用整体观点,人类学家就能打破一些封闭的学术禁区,比如基于人类行为研究的人类生物学研究,或者打破那种把人文社会科学划分为严格的分支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和经济学的禁区。
4.3.2 文化相对论
文化相对论是整体观点的一个方面,它能够从一种文化内容里观察到其他种族的信仰和风俗。每个社会的人们都免不了用猜疑、挑剔和责备来看待外部其他的人和习俗,这是不公平的。无论如何,人类学家不能提倡民族中心主义,因为它有碍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文化相对论对于研究民族体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评判不同民族的竞技项目时更有价值。例如,现代奥林匹克竞技项目几乎都是西方的,如何挖掘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潜力,需要客观地评价东西方文化。
4.3.3 考古
人类学家常用考古的方法来研究古人类,能使我们对人类的演变和人际关系有基本的了解。从考古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体质经历了漫长和曲折的变化,至今仍然被自然和社会缓慢地改变着。不仅研究体育和竞技活动的历史需要考古学,而且,在对民族体育的比较和评价中,经常也需要使用考古学的成果。
人类学强调实证,注重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泛文化比较,主张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这些方法已逐渐地为其他学科所认识、接受和运用。人类学能使人们了解人类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能使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5 体育人类学与人类未来的发展
一般而言,人类学着眼于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但就其新分支和属于应用人类学范畴的体育人类学来说,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未来。
5.1 生存环境的异化——文明进步与体质弱化
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文化的发展与体质的发展是如此的失衡,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就是说文化发展给人类体质带来的负面后果已经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体育人类学承担的重任,就是特别关注这样的重大问题,促进人类的体质健康与社会文化的同步发展。
5.1.1 生存空间的异化
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时间很长、很长,人作为一种生物与其他生物平等地参与优胜劣汰的竞争。在生态基本平衡的空间里,人类的摄取对象是动植物,身体活动完全处于充满自然物质的世界。即使发展到以体力为主要能源的农业经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太大变化。当人类进入以疯狂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发生巨变,使我们生活在人工制造的物质环境中,人类与自然之间悄然树起了坚实的屏障。我们的生存空间渐渐异化。这种异化反映到体质上,是对人类自诞生以来的运用体力谋生的固有方式的彻底否定。
工业社会强调的规模化生产,以机器取代体力劳动,以分工限制了人的全身性运动;信息革命将人类的体力劳动降至最低强度和范围,知识经济使人的体力变得更缺乏意义,而分散性的社会组织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使强制性体育的领域迅速萎缩。产业升级,必将导致体育方式的彻底变革。
5.1.2 适应与极限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需要适应其所在的环境。人类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所有群体都必须适应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学会开发可以得到的资源,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所有群体还必须适应自己所创造并生活于其中的人造环境。体育过程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组合单元,也成为人类环境的一部分。
人体的生物学上的变化,远远跟不上文明发展的速度。
人的机体能够承受的变化是有限度的。竞技就是无休止地探索这种极限的永恒的过程。而如果不先确定极限,却无休止地加速变化,那就要冒极大的危险。温度、压力、热吸收量、氧和二氧化碳无不规定了人类目前体质还不能逾越的绝对界限。加快社会的变化速度,或提高社会新奇事物的比率,可能引起全体居民体内物质组成的重大变化。由于我们正在逐步增加科学、技术和社会变化的速度,我们也就在破坏人类社会和生物的稳定性。我们的竞技运动就正在付出这种代价,每一位世界冠军背后,有千百个经历了艰苦的运动训练后被淘汰的运动员,有数不清的伤害病痛,还有亿万很需要体育的观众在兴奋之余深深地体会到与自己同类的差距。
人类的身体经过千百万年的漫长过程才被大自然造就成这个模式,近来的短短几十年却要适应如此快速的生存变化,体质要面临极大的挑战。体育既是对过去生活的链接和弥补,又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和承接,体育是人类缓慢的生物进化过程与急速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的润滑剂。人类创造的体育,将成为永恒的社会实践活动。
5.1.3 脑体的背离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的大量的非农业劳动人员脱掉了工厂工人和体力劳动者的蓝领衫, 从事所谓白领职业。 在那些农业人口下降到15%或更低的国家中,如瑞典、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荷兰的白领阶层,已经超过了蓝领阶层的人数。人类在万年务农,一二个世纪勤工之后,现在面临的是超工业社会。人类不仅挣脱了农业枷锁,而且又在挣脱体力劳动的枷锁,参与着脑力发展和体质弱化的背离过程。
运动是健康身体的自然需要。以前,由于劳动要求身体运动,劳动的部分过程同时也就成为锻炼身体的过程,虽然它不能代替体育活动,却有体育功效,以致我们长期就体育和劳动的差别加以辨论。今后,可用不着辨别了,因为未来的劳动大多与身体活动无关。
在科幻作品中,外星人被描画为头脑很大、身体萎缩的形象,这是人类对高文明生物的想象,也是人类对自己未来形象的想象。今天,我们已经身处由我们自己创造的异化环境,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已不可避免地走向主导地位,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体育。
5.2 追寻健康
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基本关怀;体育,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体育人类学,为实施基本关怀提供理论依据。
5.2.1 体育是最积极的方式
文明的进步与体质的弱化,文化的张扬与人类生物性运动能力的衰退,是人类发展至今变得越来越突出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大工业诞生时变得尖锐,综合性体力劳动过渡到片面性体力工作的问题,因创造出近代体育而得以缓解。信息产业的兴起,体力工作急速向脑力劳动迁徙,自然环境社会化、感性世界抽象化的趋势,使矛盾再次尖锐。如果说旧体育是针对人体活动部位的失衡,那么新体育则要针对人体全身越来越少的运动量。
人口增加带来的隐患是人口质量的降低。众所周知,现在是素质越低的人群生育的后代越多。而人类学的研究结果早就指出,原始社会里最雄健有力的男子给自己挑选最具有魅力的女子,生产后代的数量最多。这种自然性选择的异化,也将带来人类生物性素质的降低,也只有用体育作为最积极的弥补手段。
人口的迅速增加,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达有密切联系。
人类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治愈以前致人死命的伤痛疾患,维持亿万残疾体障人的生存,甚至还可以造出“克隆人”!医学造福人类,为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人类维护体质健康的手段的非自然化,使有缺陷体质的人越来越多。然而,人类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追求越来越多的缺陷,而是追求从个体到类的不断完善。
如果说更换内脏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是为了恢复功能,隆胸文眉是满足审美需求,那么从试管婴儿发展到要“克隆”人的地步,不由人不怀疑是否已迈进误区。人类变成知识经济中的高技术产品,是最彻底的异化。
追求健康,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基本关怀。医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人类维护体质健康的手段的非自然化。体育与医疗卫生相比,体育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体育是追寻健康的积极方式。
5.2.2体育是最有益的方式
在生活中大力提倡体力活动,大量应用人力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只有用体育的名义才能推行,只有用健康的魅力才能吸引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是追寻健康的最有益的方式。
万物不可用其极,人类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可用其极。大自然需要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需要生态平衡,人类的身体也需要“环保”。除了极少数人在高水平竞技运动中去冲击人体生物极限,绝大多数人的最佳途径是投身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抽肥补瘦,维持少数人竞技和多数人健身之间的协调,是体育的“生态平衡”。
体育必须体现对人类的关怀。即使在竞技领域,也洋溢着关怀。奥林匹克的主旋律是竞争,激活个体潜能,给群体以示范。但其过程和后果是优胜劣汰,于是我们应有意识地在赞美成功者的同时,关怀失败者,特别是应该关怀可望而不可及的绝大多数观众,宣扬竞技为人类带来的健康心态和锻炼为人类带来的健康身体。
5.2.3体育是最有趣的方式
体育作为以身体运动为手段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积极过程,当然不会是一种凝固而停滞不前的社会实践。体育要满足人们的娱乐享受需求,就要以其趣味性来提高吸引力。时代在进步,新旧体育观的冲突不可避免。
现代社会已经义无反顾地迈进强制性体育向自娱性体育的过渡时期,超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导致人类个性的差异化,只能导致体育活动越来越丰富,以其自身的魅力来吸引人。
中国旧的计划经济体育向市场经济体育过渡,意味着强制性的淡化。50年代半军事化的竞技体制,是强制性训练;学校规定的体育教学大纲和统编的教材,学校体育及群众体育无一不带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即使90年代申办奥运会失败而掀起的全民健身运动仍带有至上而下统一规划的计划经济模式。时代要求封闭体育向开放体育过渡,计划体育转轨为市场体育的过程远未完成。然而,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类的尊重,是体育的必然归宿。
体育将以培养人类健康身体的方式来提供快乐,努力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体育,和人的健康幸福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提供日益绚丽多彩的身体运动方式来源源不断生产健康,未来的体育将是最积极、最有益和最愉快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