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辽宁沈阳 110847;2 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 针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临床上运用针刺治疗相关疾病时,多讲究取穴、配穴、揣穴、补泻等方式,往往忽略了针刺顺序。针刺顺序的不同,产生的治疗效果通常也会有差异,针刺顺序同样也属于辨证论治的一部分。虽然《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指出针刺顺序,但是通过某些条文,也可总结出针刺顺序的规律,从而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针刺;黄帝内经;针刺顺序
Analysis of the Acupuncture Sequence of the Huangdi Neijing
Li Bo1,Zhang Songxing2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 School,Liaoning Shenyang 110847
2.Liao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Second Adjunctive Hospital,Liaoning Shenyang 110034)
ABSTRACT Acupunctur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Clinically,when acupuncture is used to treat related diseases,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acupoints,acupoints,acupoints,and diarrhea,and the order of acupuncture is often ignored.The order of acupuncture is usually different,and the order of acupuncture is also part of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Although the order of acupuncture is not clearly indicated in the Huangdi Neijing,the rules of acupuncture order can be summarized through some provisions,thereby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KEYWORDS acupuncture;Huangdi Neijing;Acupuncture sequence
《黄帝内经》里面有很多关于针灸治疗的论述,大致达到了全文的一半篇幅[1],现代针灸学理论也大多来源于此。《黄帝内经》里面记载了大量的治病方法,但重中之重的还要数针刺。针刺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节人体一身之阴阳,也可以通过针刺某条脏腑所属的经络,从而达到调节内在脏腑的功效,所以针刺多用来治疗疼痛、麻木、肿胀以及一些精神疾患等。现代医家应用针刺治疗疾病时往往忽视针刺顺序,针刺顺序即将选好的主穴和配穴,经过辨证论治后按照相应的顺序对腧穴进行针刺,从而对疾病进行治疗。在选穴配穴等方法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针刺顺序也可以使治疗效果产生很大的差别。
许继宗等[2]根据藏象学说和五行学说,认为通过对不同腧穴进行针刺会在人体内产生频率各异的声波,从而引发的人体内气血的变化也会有差异,因此先后针刺不同腧穴时治疗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内经针灸类方语释》[3]:“治疗一位胃疼的病人时,选内关、中脘、足三里三穴,然后按照这个次序进行针刺,片刻疼痛缓解,但是在留针时施予手法时,与针刺时的顺序正好颠倒,结果胃痛再次发作,然后再次按照针刺时的顺序施予手法时,疼痛立刻消失。”故而能够看出,针刺顺序的不同与针刺治疗的疗效有很大的关系,现对《内经》中相关的条文进行归纳总结,探析针刺顺序的规律,希望通过将针刺手法与针刺顺序相配合,进一步扩大针刺的治疗效果。
1刺其先病之处
《灵枢》云:“病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指出针刺治疗应当先刺疾病开始的部位,再刺疾病传变的部位。与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相似,疾病也有其发生发展规律,有其先后。通过中医四诊合参分析病因病机,找出其疾病发生的先后部位,按序针刺,从而治愈疾病。人的肝脏和脾脏别对应五行中的木和土,木能克土,所以肝能够克脾。肝主疏泄,舒畅气机,脾主运化,运行水液。当人情志不舒时,肝气郁结就会乘克脾土,导致脾土运化失司,湿浊下注,因此会出现泄泻等一系类症状。治疗这种泄泻时,应按先刺肝经腧穴,再刺脾经腧穴的顺序,而不是无序针刺,以加强治疗效果。
还有一些疾病,没有内在的联系,但其出现存在先后,也应当按照先刺先病之处的规律进行针刺。例如患者先出现腰疼,然后肩痛,可先刺肾俞、委中等穴治疗腰痛,后刺肩髃、肩贞等穴治疗肩痛。《灵枢》里面提到:“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所以在治疗中,如果颈部先发生疼痛,而后累及到腰部,应当首刺颈部的天柱穴,再取膀胱经循行于腰部疼痛处腧穴。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当食入过多时,饮食积滞在胃脘部,阻滞上下气机,便可导致失眠的出现。张卫华[4]曾经诊治过一位由食积而导致失眠的患者,先刺胃俞、足三里两穴消积化滞,再刺印堂、神门、三阴交三穴以助睡眠,治疗3次后病症全无。随后又治疗8例由食积而导致失眠的患者,针刺顺序与上述案例正好相反,针刺治疗5次时,虽然有效但并不明显,第6次治疗时按上述案例针刺顺序针刺,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先刺疾病的先发之处,可提高临床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标本针刺顺序
《素问》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指出了疾病虚实两种情况下的治疗顺序,即疾病表现为邪盛的实证时,治疗以祛邪为主,先治其本,再调和阴阳治其标;疾病表现为正虚的虚证时,先调和阴阳以治其标,再祛邪气来治其本。例如脾虚湿盛型泄泻,该病以脾土虚弱为本,水湿内盛为标,治疗时可以先刺脾俞以补脾,再刺阴陵泉以除湿。食积型胃痛,以食积为本,胃痛为标,故应先刺梁门等穴先消食化积,再刺中脘、内关等止胃痛。李柏霖[5]把40位慢性咳嗽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治疗原则为先治标后固本,第二组治疗原则为先固本后治标,然后根据两组的治疗原则分进行针刺治疗,然后对比经不同针刺后两组患者的咳嗽积分与VAS评分,第一组疗效较第二组更佳,此研究结果表明按虚实标本治疗疾病的治疗效果会明显提升。
现代对标本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延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通过虚实来判断治疗顺序。标和本是一对相互对应的概念,通常用来概括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即本是疾病内在,标是疾病内在变化的外在表现,标病与本病的治疗顺序,大致可以概括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例如急性昏迷时,当以醒神开窍为先,先刺人中等穴,再根据昏迷病因择穴而刺;发生癃闭时,应当先以通利小便为主,先刺中极、膀胱俞等,再根据癃闭病因择穴而刺。
3痹证针刺顺序
痹证主要指经脉痹阻不畅所导致的痛证。中医讲究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针刺能够舒筋活络,调和阴阳,因此治疗痹证效果良好。对于痹证,大多数医者往往采取局部取穴或者辨证归经,选取某条经的腧穴,忽视了针刺顺序。隋秋珍等[6]以《灵枢》中“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的理论为基础,对痹证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有序针刺组的效果优于无序针刺组。当疼痛由上而下传导时,先刺疼痛的下部腧穴阻止疼痛的向下传导,再刺疼痛的上部腧穴,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当疼痛由下而上传导时,先刺疼痛的上部腧穴阻止疼痛的向上传导,再刺疼痛的下部腧穴,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又与《灵枢》“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既病防变”的思想不谋而合,先针刺疾病将要发展到的部位,阻止疾病传变。例如颈椎病发作,疼痛向上肢放射,在治疗时,可先刺上肢部腧穴,阻止疾病传导,再针刺颈部腧穴,达到祛除疼痛的作用。痹证类似于今日的腰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坐骨神经痛等病症,因此在治疗此等疾病时,遵循这种针刺顺序,能够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使患者尽早解除病痛。
4内外针刺顺序
在《素问》中记载:“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此外,《灵枢》也记载:“其病生于外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内即内在的脏腑,外即外在的体表,疾病发展有由内到外者,也有由外到内者。从而得出结论,疾病由脏腑传变到体表时,先治脏腑;由体表传变到脏腑时,先治体表。例平素嗜食辛辣,湿热内生而导致的湿疹,可先刺内庭和阴陵泉以清热利湿,再刺血海和风市以祛风止痒;痹证日久不愈,经脉气血不畅,由经络累及肝肾,治疗时可先刺血海和膈俞活血祛瘀,再刺肝俞和肾俞培补肝肾。
张卫华[4]治疗一位37岁的女性患者,7天因前感受寒邪,导致大便不下4天,腹部胀满疼痛,咳嗽,恶风发热,外感属于表邪,肺主皮毛,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大便不通乃属大肠传导失司,疾病由外而内,故首刺先病之经穴太渊、肺俞、尺泽,再刺后病之经穴大肠俞、上下巨虚、天枢,治疗3次症状全无。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该望闻问切,病证结合确定疾病的内外发展顺序。疾病属于内时,当先治内,针刺时先刺性质属阴的穴位,疾病属于外时,当先治外,首针性质属阳的穴位。
5俞募刺法
腧穴配伍简称配穴,就是将多个腧穴配合使用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7]。在针灸治疗系统中,腧穴配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临床疗效有直接关系[8]。俞募配穴法是根据《难经》里面所记载的“募在阴,俞在阳”的理论,将病变脏腑的俞穴和募穴相互配合使用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属于前后配穴法中的一种。但是,俞募配穴法的理论来源却是《素问》里面所记载的“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在进行针刺时,五脏发生病变时首刺背俞穴,再刺腹募穴;六腑发生病变时首刺腹募穴,再刺背俞穴。如临床治疗咳嗽时,同时取肺俞与中府二穴时,应当按先刺肺俞,后刺中府的顺序;治疗心绞痛时,同时取心俞与巨阙二穴时,应当按先刺心俞穴,再刺巨阙穴的顺序。
6总结
以上可表明,根据《黄帝内经》条文的归纳总结,针刺顺序与针刺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针刺顺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针刺顺序同针刺手法、选穴、配穴等都属于中医辨证论治的一部分,也是治疗效果的重要取决条件之一。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给予针刺顺序足够的重视,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分析,严格的遵循正确的针刺顺序。本文仅从《黄帝内经》中摘取些许条文进行总结归纳,更多的针刺顺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悦,孟庆刚,孔庆爱.针灸学在《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地位[J].中国针灸,2001,21(2):113.
[2]许继宗,乔宪春,李月明.由音律学角度看针灸针刺顺序的重要性[J].吉林中医药,2011,31(3):231-232.
[3]张善忱,张登部,史兰华,等.内经针灸类方与临床讲稿[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
[4]张卫华.穴位针刺先后顺序的临床体会[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40.
[5]李柏霖.固本与治标不同施治顺序对针刺治疗慢性咳嗽疗效的影响[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6]隋秋珍,陈玉华,刘明素,等.痹痛证与腧穴针刺顺序[J].上海针灸杂志,1994,13(2):73.
[7]石学敏.针灸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8]王婧,刘霁宁.针灸配穴辨证思维的探讨.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5):29.
论文作者:李博1,张松兴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9
标签:针刺论文; 顺序论文; 疾病论文; 黄帝内经论文; 疼痛论文; 痹证论文; 针灸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