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高成功者在深泉的美好梦想_彭书涵论文

非典型学霸在深泉圆奇葩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奇葩论文,非典型论文,深泉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奇葩学生配奇葩学校,彭书涵和深泉学院一样有着异于常人的非凡之处。

      19岁的彭书涵,身穿深蓝衬衫、西裤皮鞋,戴着黑框眼镜,无论行为举止还是衣着打扮,更像一个标准的外企白领,和同龄人相比明显多了几分成熟与稳重。这是彭书涵习惯的着装,与同学着装格格不入,好友们调侃他“穿着很奇葩”。

      可就是这样一名好友眼中的“奇葩”,却赢得世界最奇葩大学深泉学院的青睐。这所大学位于美国死亡谷,与世隔绝,SAT考试分数超过哈佛,“杀猪挤奶”是必修课,每年只招收13名学生,且都是男生。彭书涵能够成为其中一名幸运儿绝非偶然。

      母子读书会里的契约精神

      彭书涵出身在重庆沙坪坝一个普通家庭。在母亲黄英看来,要想把儿子教好,良好的习惯和广阔的视野至关重要。

      黄英做了很多功课,最特别的一个是“拟合约”。因为自己的律师工作,她尝试对才4岁的孩子进行合约式管理:拟出一份关于阅读、娱乐和休息的合约,与彭书涵一板一眼地商讨,并和小家伙约定,我们俩都要按照达成的合约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

      4岁的孩子不懂什么是契约精神,对玩耍的喜爱很快超过了阅读和休息的需求,看一会儿书,小书涵就会分心走神捣鼓其他玩具。为了圈住儿子,黄英把每晚8点定为亲子阅读时间,抱他在怀里,和他一起翻阅图书,每幅图都让他多看几遍,一个故事循环讲几次。每当小书涵看到或者听到这些书中的“老朋友”时,都会兴奋地拍手。

      渐渐地,小书涵养成了期待看书的好习惯,每到晚上8点就会主动拽着母亲看书。黄英因势利导,把自己变成读书会的配角:她关掉电视和手机,默默地在一旁读自己的书,将亲子阅读变成陪伴阅读。虽然各看各的,母子俩的交流可不会少,她时不时会主动询问:“今天的故事有趣吗?”妈妈的询问让小书涵眼睛发亮,像个小演说家一样,滔滔不绝介绍起书中的故事。

      

      阅读成了彭书涵生活的一部分,就连上厕所都要拿份报纸,实在没有读物抱着一份说明书也能尽兴地看上半天。黄英很欣喜,她的角色再一次转变,从陪伴者变成了“采购员”,只负责买书送给儿子,让他从书堆里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年幼的彭书涵最喜欢看的是《鲁滨逊漂流记》,吃饭走路都不撒手。他幻想着能像书中的主人翁一样,有一场奇异的冒险旅行,自己种植粮食,驯养动物,和大自然做朋友……

      转眼到了上学年龄,黄英连书都懒得推荐了,她也不愿操心儿子的学习——彭书涵的自控能力摆在那儿呢。夫妻俩开始带儿子上特殊的兴趣班:爬山、野营。读书可以了解世界,走进大自然更可以亲身感受。每次靠自己努力爬到山顶后,小书涵都特别兴奋,他享受着征服的成功感,也在不知不觉间磨炼了意志。

      自信的孩子有了野心

      儿子能管好自己,父母便安心给予彭书涵放养式教育,“你可以自己做主。”那些能做主的事,包括他愿意读哪所初中,升哪所高中,选择入读哪个班。“放手才能让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尽早认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依赖任何人都没用。这是中国孩子现在最缺的。”

      独立教育的效果显著,彭书涵很快成为孩子中的佼佼者,父母也惊喜地发现他的“野心”:他不仅自信果敢,还想领导身边的小伙伴。

      小学时,彭书涵在班里办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他游说同学们将自己家里有的书都列出来,分类整理,附上每本书的介绍,同学们可根据书的目录选择喜欢的书;书的主人则在第二天把书带来。令老师们惊奇的是,这个项目计划非常完整,“图书馆还有完善的会员系统、员工制度等。”

      图书馆公告发出后,响应者却寥寥。初尝败绩的彭书涵心急之下,主动寻找解决方案。他约出几个好友商讨此事,先把自己家的书列出书单,在班里传递。有了示范样本,大家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小图书馆渐渐红火。不仅自己班的同学积极参与,其他班级也主动申请加入。几个月后,彭书涵的小图书馆成了学校里除小卖部外,人最多的地方。

      初次尝试便吃到甜头,升入中学后,彭书涵的想法愈加大胆新奇起来。高二时,他开始接触政治,男人对政治的天生敏感力促使他经常和同学们探讨国际军事和政策。渐渐地,同学们觉得空谈无法满足自己,怎样才能把兴趣发挥到极致?

      彭书涵喜欢挑战,查英汉词典翻阅了很多外籍书后,他在校内发起了一个新型社团:模拟联合国社。

      在社团里,同学们模拟联合国工作,扮演各国外交官;在会议主席团主持下,通过演讲阐述“本国”观点,为“本国利益”进行辩论、游说,与友好国家沟通协作,解决对立国间的矛盾冲突,实现沟通合作。

      点子是好,但参与人不多。为了游说更多人加入,黄英鼓励儿子做“演讲第一人”,不只是自己登台讲演,还可以请来外援。

      

      要做就做大,彭书涵列出的外援名单中,包括了国内外政治军事专家、各国王牌部队的退役士兵等,初生牛犊彭书涵抱着“试试看,请不到也不丢脸”的心态,通过邮件和微博邀请“大牛”们来做讲座,没想真有人被他的真诚所打动。一位美国教授给他回信,表示对此创意很感兴趣;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退役士兵则表示愿来中国讲述自己在阿富汗的经历……

      连续得到回音,让彭书涵兴奋了。他立即把这个喜讯告诉了自己就读的南开中学国际班的老师。本是一个学生自建社团,现在成了学校的对外交流项目,学校不但特别开放礼堂,还要求全校同学聆听“模拟联合国社”的讲座。

      “模拟联合国社团”越做越专业,彭书涵还被邀请到北京大学做过一次演示。没有人再小瞧他那些稀奇古怪的点子,每一个点子都显露了少年彭书涵不服输的劲儿和卓越的领导力。

      非典型学霸

      南开中学是重庆市最好的中学之一,彭书涵的领导力再强,有时也得看成绩说话。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非典型学霸。

      彭书涵的学习一开始并不拔尖。“他是厚积薄发型的非典型学霸。”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吴黎回忆。

      刚刚升入高中时,彭书涵的成绩在班上只能算中游,但他给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每天都会制订日程表并严格执行。凭着这种自律,彭书涵把学习当成目标,不断挑战自己,逐渐把成绩提到班上前一二名。

      彭书涵的好奇心也是加分项。从小他就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树叶是绿色的?”“为什么太阳是圆的?”……对于这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母亲并没有打击他的好奇心,而是耐心地为他讲解,“鼓励他多看、多听、多问,知识面都是日积月累的。”而在课上,彭书涵一样喜欢提一些大家都没想过的问题,搞得老师都有点“怕”他。如果从老师那里得不到答案,他一定会自己查资料把问题搞懂。

      从小到大,父母没有给彭书涵报任何补习班和兴趣班,“无为而治”却造就了他广泛的兴趣。他喜欢散打、柔术、台球、钢琴、哲学等,同时,像所有男孩一样,他也喜欢玩游戏,尤其是CS。但游戏不等于沉迷,他能够把时间合理分配的做法更让父母对他放心。而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要努力做好,是彭书涵成功的秘诀。

      也许与从小父母对他散养的教育有关,彭书涵觉得国外的教育体系更适合自己。“我不太喜欢国内的教育体系,也不喜欢坐在那里苦读书的氛围,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感觉国外大学比较适合自己,所以我一直没有考虑过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这样的想法让他一眼就相中了深泉学院。

      

      深泉初体验

      深泉学院坐落在美国死亡谷沙漠深处的一片小绿洲,学院创办于1917年,校训为:劳动,学术,自治。在与世隔绝的沙漠深处,学生一边放牧,一边进行超强度的学术训练,学校一切运营管理(包括教授聘请、校长任免)也由学生表决自治。

      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深泉学院的介绍,彭书涵便觉得找到了归宿。对他来说,这里不仅锻炼智力,更锻炼身体,而读大学是在广袤的沙漠里当牛仔,简直像演电影一样刺激。而与中国父母无法接受深泉的另类不同,彭书涵的父母无条件支持儿子的选择。“其实选择深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费和生活费全免,这给父母减轻了很多压力。”

      今年1月,彭书涵收到深泉学院为期4天的“体验式”面试通知,独自一人前往美国。整个旅途辗转30个小时,他先坐飞机到洛杉矶,再转机到里诺,然后又坐了4个小时大巴,才到了离学校最近的小镇,最后还得再坐1小时汽车才到达学校。

      真正的面试时间只有40分钟,最奇特的是面试官就是本校的学生。面试时,由4位名校教授和5名本校学生组成的面试官围坐在长桌前,向彭书涵发问:“你最讨厌的科目是什么?”“你怎么看待奉献精神?”……融洽的面试气氛让彭书涵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虽然毫无准备,但问题简单,他的回应也幽默。

      简单面试后,重头戏上场:和深泉的学生一起劳动。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彭书涵就起床为同学们挤牛奶,准备早餐;他还负责帮助同学准备晚餐、收拾厨房、照顾图书馆等。

      印象最深刻的还要属杀猪。在城市土生土长的彭书涵平时连见到猪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接到这个任务后,他既紧张又好奇,学着老师的样子先用电极把猪电晕,在脖子主动脉附近切开血管,开始放血,看到热腾腾的血流出来,猪一动不动,彭书涵松了一口气。

      晚上,彭书涵和所有面试学生一样睡在学生宿舍的沙发上。因为学校里没有任何商店,所以完全不用现金,同学们的东西也基本是共享的,“我很享受这种状态,这里的同学都很友好,没有一点陌生感。”

      5月6日,彭书涵正式被深泉学院录取,7月他将启程美国。除了深泉学院,他还拿到了乔布斯母校里德学院和威廉玛丽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认定了深泉他就不会改变心意。当老师和同学知道这个消息时,都被他的选择震惊,直呼:“奇葩配奇葩,真是绝配!”

      对于未来,彭书涵没有过多打算,只希望在这两年里能学到真正的技术,然后留在国外深造。至于下一站会是哈佛还是牛津,“人生有很多不确定,说不定以后我就成了一个流浪诗人。”

标签:;  ;  

非典型高成功者在深泉的美好梦想_彭书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