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生存方式_大学教师论文

高校教师的生存方式_大学教师论文

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教师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职业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获得师生共同进步的职业,尤其是大学教师,以学术谋生,能从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提高。选择大学教职就是选择一种生存方式,尽管具有较强的挑战性,但从事大学教职是一种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就的生存方式。本文拟从教学、科研、发表论著等几个方面,以文科教师为主,探讨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和学术生涯。

一、教学与讲学

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或者说教学是大学教师的天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等构成教师生活中最经常的内容。站在讲台上或坐在报告桌边,是大学教师生存方式的一种形态。以往人们经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显示了教师职业的崇高,突出了教师的付出。笔者认为,不仅是教师职业,绝大多数职业都有付出的方面,也都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报酬,所不同者教师面对的大多是比自己年轻的人。将中小学教师比喻为园丁似乎更合适,而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学是刺激思维、激发灵感的重要方式。在讲课和讨论的过程中,许多大学教师的学术观点受到学生的激发,往往能闪现思想的火花。教师在付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包括学术上的收获。

现代许多大学教师往往有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师生关系类似于古代书院中的师生关系,注重师徒传承,感情甚笃,关系密切。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既是教育关系,往往也同时是一种科研合作关系,许多导师的课题要依靠研究生的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后学需要先进提携,前辈也需要后学宣传延誉,韩愈曾谈到先辈与后学之间其实是一种“相须”、“相资”的关系。① 弟子遍海内、桃李满天下,对教师而言就是很大的精神收获,能够获得一种成就感。而且,教师的理论创新通常也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的途径得以传播,教育史上许多新学说的传播往往是经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如我国孔子学说的形成和流传,是孔子及其众多弟子共同努力的结果,《论语》一书实际上是孔门师生的对话记录。朱熹的《朱子语类》也是其弟子整理的结果。是否善于培养人才,往往关系到导师的学术能否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与韩愈同时活跃于中唐时期的元稹、白居易,其诗文和影响在当时不亚于韩愈,但正如陈寅恪在论及韩愈“奖掖后进,期望学说流传”时所指出的:“退之同辈流如元微之、白乐天,其著作传播之广,在当日尚过于退之。退之官又低于元,寿复短于白,而身殁之后,继续其文其学者不绝于纪,元白之遗风虽尚或流传,不致断绝,若与退之相较,诚不可同年而语矣。退之所以得致此者,盖亦由其平生奖掖后进,开启来学,为其他诸古文运动家所不为,或偶为之而不甚专意者,故‘韩门’遂因此而建立,韩学亦更缘此而流传也。”② 同样,国外大学许多理论学派的形成有赖于培养继承衣钵的接班人,如经济学中的芝加哥学派便是典型的例子。

在精英教育时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本身就是大学教师的一大乐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的来源更为多样而复杂。面对人数众多、相对过去而言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得不作出调整,教学的乐趣或许不如传统的精英教育时代。不过,在当代,大学教师讲学的机会则比过去大大增加。

从大的方面来看,讲学也属于教学的范畴,但与教学又有一定的区别。教学通常与课程相关,有较为固定的学生和时间。讲学或演讲通常属于学术报告类型,时间、地点和听众都不大相同。讲学也可以说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往往是大学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在传媒发达的时代,有的大学教师通过电视等媒体,使教学或讲学具有超强超远的影响力,此类学术宣讲方式主要适用于普及文化或大众文化。而精英学术与大众文化大异其趣,是两条不同的道路。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专业教学和讲学活动,还只能在小众的范围内进行。讲学对扩大学术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好处,但对大学教师而言,第一位的还应是做好本职的教学工作。

二、科研与治学

教学主要在于传播知识,而科研往往可以发现新知。在现代,大学教师单纯教学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从事科研需不断探讨未知、获取新知,这是克服职业倦怠的一个有效办法。教学给听讲者的印象可能比较深刻,但毕竟受影响者只有当时当地的学生。古语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一种解释是没有文采的语言无法广泛流传。笔者认为还可解释为:光有语言而没有形成文字,则不能流传远方或流传久远。因为教学或演讲的受众者只是眼前的一部分人,而文章的读者则可以相隔甚远,影响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用中国传统的说法,科研也就是做学问,或者叫治学。做学问的过程,就是通过刻苦的努力来达到快乐的境界的过程,或者说是经过艰苦奋斗来获得快乐的过程。当你看到自己的一篇精品论文发表或一本厚实的著作出版时,看到一项实验获得成功时,其快乐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农夫秋收时的喜悦。为学的乐趣不仅存在于结果的收获之中,还往往体现在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例如,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蓦然发现珍贵的资料;经过研究之后豁然开朗,得到重要发现,廓清误解;论文写作抽丝剥茧,解破谜团等等,都是令人畅快淋漓的学术体验。人工合成胰岛素的主要参与者、科学家邹承鲁说过:“做科学工作的乐趣已经存在于工作之中,最大的快乐在于发现自然界的奥秘那一刹那,得到外界的承认是第二位的事情。”③ 人生不一定都要在娱乐和休闲中才能享受,对有的学者而言,在读书和写作中也可以享受人生。对有理想的大学教师而言,做学问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能够专心致志地沉浸醲郁,含英咀华,本身就是很快乐的事。

中国优秀的学者向来有潜心治学的传统。在当前整个学术界较为浮躁的情况下,严谨治学,力戒浮躁尤为重要。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和大学某些评价考核办法的误导,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大学教师心态不够沉稳,急于求成,力图短平快地出成果。不过,真想为后人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为学术踵事增华,还是要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力求创新。一个学者应该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或标志性成果。有如下围棋者棋力不同则段位不同一样,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功力是可以感觉出来的,也具有无形的“段位”。不从事艰苦的原创劳动,缺乏淡泊名利的精神,只图方便快捷,轻轻松松地做学问,很难出精品,也永远成不了高水平的学者。

对从事学术的人而言,“板凳学问”与“行走学术”都需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走是激发灵感和思绪的一种途径。学术总是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精进,理论总是在研讨与激荡中日益深化,而参加学术会议是大学教师生存方式的一种形态。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智者切磋琢磨,回应互动,能够启迪智慧、激活思想。观点经过交流更显得流畅鲜明,思想经过碰撞才容易闪现火花。荷兰著名历史学家卡盖尔有句名言:“历史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④ 实际上,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也与此类似,我们也可以说,学术就是永无休止的争辩。因此,行万里路参加学术研讨会,也是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之一。

相对于“行走学术”,当今更应提倡的还是“板凳学问”。从前的学者坐而论道的多,身体力行者少;现在的学者四处行走的多,静心治学者少。古话说:“才须学,学须静。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宁静可以致远,专注方能成学。没有后顾之忧、不必颠沛流离,这是身体上的宁静。但对一位学者来说,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宁静。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要真正静下心来做大学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跑动多了心就难以静下来,所以行走要有个度,以便安静地坐下来写大块文章或个人专著。

另一方面,大学教师还应关注现实世界,即古人所说的经世致用。提倡潜心钻研并不是要我们躲进“象牙塔”,提倡坐“冷板凳”并不是要大家都去做冷僻的学问。纯学术研究虽然也需要,但大部分学者还是应该从事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研究。即使是少数研究纯学术问题的学者,也应关注现实,了解现实。实际上,了解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对深刻认识历史上或学术中的一些问题往往有所裨益。因此,潜心钻研与关注现实两方面是不可偏废的。

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决定了其必须要有一定的科研经费,申请课题、填写各种表格也是大学教师生活中常见的形态。在经费和学问上,都是“多财善贾,长袖善舞”。不过,学问是越大越好,经费倒不一定非要多多益善。对想多做一点学问的人来说,最缺的总是时间,时间是永远不够的。人可以成为金钱的主人,也有可能变为金钱的奴隶。有了过多的经费,就有完成课题的压力,有可能被提供经费的任务所束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做学问的自由。

三、发表与评奖

发表论著对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至关重要,美国大学流行的说法是“出版或出门”。长期不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有可能无法生存,被请出大学之门,拿了许多科研经费,付出大量科研劳动,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关键还在于将成果公之于众。而将自己的学术观点表达出来,产生学术影响,主要的途径便是将学问形诸文字,以论著的形式流传。在当今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将自己的才学展现出来,方能体现其价值。在现代大学,“我们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在撰写成文字之前,就什么也不能算。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来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货币,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除艺术创作以及一些应用性自然科学以外,研究工作的质量就是通过出版的文字来判断的。在许多人文学科领域,出版物本身就是学问,确实,在这些领域,文字材料的分析与创造过程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对二者的区分只能是一种人为的过程。”⑤

一位大学教师是否真正有水平,只能让成果说话,用事实说话。人们常说学术界自有公论,但实际上也有论著与名声不太相称的情况。从取得的成果与获得的荣誉的角度来看,大学教师大概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名实俱佳者,既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论著,也获得了巨大的学术声望,此类学者凤毛麟角,属于可能青史留名者;第二类是名不如实者,虽然做出了许多成果但却未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在人们做学术史回顾时还是会被提及;第三类是名不副实者,虽然当前头上顶着许多头衔和光环,但仔细探究一下其学术论著,其实少得可怜,此类学者位居要津或善于造势,但从长远来看,在学术史上并不能留下多少痕迹;第四类是名实俱平者,即学术成果与名声都属平平,此类教师在大学中占相当比例;第五类是名实俱无者,学术成果既不足道,也无什么学术名声,但还是在大学中长期任教,此类学者也有存在。

科研是一所大学或一个大学教师赢得学术声望的主要方面。在研究型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往往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科研摆到首要的位置上去,因为各类可比的硬指标,都以可以量化的科研方面为主。尤其是大学往往无法解脱大学排行榜的迷思,其结果,便是向追求科研成果数量方面倾斜。但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往往并非成正比例关系。大学教师应该发表论文,但受排名的影响,强求教师发表大量的论文,就如“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驱使大学教师去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学问有大小之分,论文也有大小之分。小论文或普通的论文从内容到篇幅都很一般,而文科的大论文则属于大块文章,往往研究课题、过程投入、文本篇幅都较宏大,有的还体现一种大智慧、大气魄。如果由大论文作为部件构成著作,自然是大著作。当然,论著的价值主要不在其篇幅,而在于其学术含量和研究难度。同时,一味地注重大学排行榜,包括以发表论文数量排行,不仅给大学和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也给学术刊物编辑带来很大的压力,还可能滋生腐败。

大学教师从事科研的动机,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外,主要是对学术名望的追求,期望能赢得荣誉和博取同行的尊敬。获得学术声望“对于几乎所有的科学家来说都是一个强大的动力”,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说得好,“一个人的净价值是他在同行中获得的尊敬的总和。”库兰特研究所的数学家约翰·弗里茨说得更为坦率:“我活着是为了能从我的几个数学家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吝啬的钦佩。”⑥ 要真正取得令同行钦佩且能流传后世的成果,除了要有一定的天资以外,非得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艰苦的付出不可。

与科研相关,申报、参评各类奖项也是大学教师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教学或科研成果能否获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成果是否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否获得了社会或一定范围的承认。因此,许多大学及其教师比较重视评奖,获得奖项的级别和数量也成为考核大学和教师的重要指标。在现代大学中,尤其是中国的大学中,参加评奖成为大学教师学术生涯中很难回避的一个方面。而重要的奖项通常竞争激烈,参评又是一个费神的活计。不过,大学教师水平如何,最终还是应该用作品说话。论著本身的水平是最关键的,是否具有长远生命力取决于论著的质量,而不是其包装或人为加上去的光环。一本书或一项科研成果如果不是真有价值,请多少名人作序或写书评、得过多少奖励都抵不过时间的淘汰,只有真正具有价值的论著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若能够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就应实打实地做那些原创性的学问。

四、学术生涯

大学教师以讲学和治学为生存方式,或者说是以学术为生存方式。余秋雨在回忆其大学教师生涯时曾感叹:“学术是一场一旦进入就很难停步的苦役。”⑦ 德国思想家韦伯在《以学术为志业》的演讲中认为,学术生涯的前程往往决定于机遇与灵感,因此,“学术生涯乃是一场发狂的、无把握的冒险”。⑧ 不过,笔者以为,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大学教师的冒险性还是比较小的,因为作出重大的创新或写出传世之作虽然不易,但学问总能逐渐长进。从事大学教职这种学术生涯,是一种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获得成就的生存方式。

大学教师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努力,个人努力的成分对成功起相当大的作用,其若能脚踏实地、勤苦向学,只要方向对路、方法得当,有耕耘总会有收获。在现今这个时代,走学术道路在一定程度上风险较小,若不去触犯学术规范方面的禁条,成果日积月累之后,学术声望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是一种递进累加的趋势。只要真有水平和成就,其就能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一个人若善于“跑学问”和“炒学问”而不愿真正坐下来做学问,即使一时获取了很多学术头衔和职位,但没有像样的成果作支撑,最终还是立不起来的,头上的光环迟早会黯淡下去。而一介书生若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学术界自有公论,是人才终究能够脱颖而出。

一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成就的需要,成就感往往能给人带来较大的满足。但是,无论如何努力,取得较大成就的教师永远只是全体教师中的一部分。因为大学与社会一样,在一个群体中永远都是分层的。民国时期教授分级,1949年至“文革”前,教授一般不再评级,但随着工资的增加,特别当时还套用行政级别的分法,教授实际上还是分出等级。21世纪以来,随着教授职务越评越多,即使多数教师都评成教授,还是会将教授分出等级,如现在大学教授中便有院士、讲座教授、特聘教授,有的大学还有终身教授、资深教授等等,更多的是通过评定不同的岗位津贴,将教授分出三六九等。对许多大学教师来说,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应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科研,因为治学是优秀大学教师的一种需要,已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

总之,大学教师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教师可以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而且所接触的多是活泼向上的青年人,在精神上或文化上往往较有收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大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如果只是为稻粮谋,那还停留在“知之”的阶段,不如真正爱好者,而一般爱好者又不如那种以学为乐的人。大学教师要想取得杰出的成就,就应努力追求以学问为乐趣的境界,以学术为志业,以做学问为生存方式。

注释:

①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02—203.

②陈寅恪.论韩愈[J].历史研究,1954,(2).

③王洪波,咸江南.学术腐败:中国科学的恶性肿瘤——就学术腐败等问题采访邹承鲁、方舟子[N].中华读书报,2001-11-14.

④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⑤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29.

⑥何毓琦.中国学术失范的原因及实例——一位外籍院士写给中国工程院院士宋健的信[N].科学时报,2006-2-6.

⑦余秋雨.借我一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326.

⑧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4—97.

标签:;  

高校教师的生存方式_大学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