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学习行为的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以福清市海口中学为例_地理论文

基于高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中学地理教学实效研究——以福清海口中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清论文,中学论文,海口论文,为例论文,实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教学实效的影响,始终存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效果的好坏,诚然与教师的“教”有着重要关系,但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内在主动性并通过相关的自主行为形成良好的课程氛围,是地理课堂教学实效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沿海侨乡乡村中学——福清海口中学的高中二年级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行为的抽样调查,探讨学生学习行为对课程教学实效的影响,并针对性地从教师观念转变、地方教材课程开发和地理学科社会价值与知识价值等方面提出改善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行为的建议。

一、调查与观察概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福清海口中学高中一年级6个班级的2班、5班、6班,高二年级1班和2班。

调查方法:(1)参考以往研究编制了“高中生地理学习行为问卷”。经过编制、访谈、修改、试测、再修改、再试测的过程最终形成用于正式施测的问卷。(2)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并且向学生说明两点:一是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二是此次调查不与学生个人考试成绩和综合评定挂钩,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反映自身情况,保证调查结果客观真实。(3)地理课程学习行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信念、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及几种学生应该自觉做到或克制自己做到的学习行为,见表1。(4)在2008—2009学年的第一学期初,以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了团体施测,测试时间为5分钟左右。使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2.观察对象与资料

笔者于2008和2009年两年时间内参与数十余次集体听课与观摩教学活动,随机抽取高中二年级文科1班的一次观摩课,通过听课过程中对学生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的学生言语型行为和非言语型行为(表2)的观察,并尝试在弗兰德斯互动分类统计表(表3)基础上设计师生活动时间表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在地理课堂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学习状态。

二、海口中学学生地理学习行为调查结果分析

1.定量分析

(1)高中生地理学习信念性别与班级差异

将地理学习信念量表的六个维度同时作为因变量,以班级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2(性别)×3(班级)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主效应不显著,班级的主效应显著(F值分别为F(6,802)=3.07,P<0.001;F(6,802)=5.60,P<0.001)。地理学习信念的一元方差分析表明:①天生能力的年级主效应显著,高二学生好于高一;②知识简单化的年级×较好班级的交互作用显著。

(2)高中生地理学习信念与地理学习行为的关系

①地理学习信念与地理学习行为的典型相关分析。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地理学习信念与地理学习行为间整体关系。结果信念和行为产生三个显著的典型相关系数(ρ1=0.403、ρ2=0.252、ρ3=0.135。p值均<0.05)。通过三对典型变量,学习信念可以解释学习行为总变异的9.9%,学习行为可以解释学习信念总变异的9.6%。可以认为信念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大于行为对信念的影响作用,而且其解释率也高。从第一对相关系数的载荷可知,主要是地理学习信念组中的准确性要求、知识联系性影响地理学习行为组所有维度;从第二对相关系数可知主要是快速学习、天生能力影响克服困难;从第三组可知主要是知识联系性、快速学习影响主动参与、坚持学习、联系学习。

②地理学习信念与地理学习行为的聚类分析。由于地理学习信念通过典型变量对地理学习行为的解释率较高,但并不理想。这很可能相应的学习信念和行为之间存在不匹配。据典型相关分析对关系比较密切的“快速学习”信念和“克服困难”行为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聚类谱系图类中心位置得到四种类型:快速学习得分高克服困难得分高(信念好行为好)、快速学习得分高克服困难得分低(信念好行为差)、快速学习得分中等克服困难得分中等(信念与行为均一般)、快速学习得分低克服困难得分高(信念差行为好)。

(3)高一5班和高一6班学生地理学习行为与平时成绩的对比

2009年入学的高一年级是平行分班,5班与6班学生的日常平均考试成绩出现差异:5班平均成绩在61.23分,6班平均59.03分,上述成绩平均值t检验,t=2.09,P<0.05。根据上述调查结果9项地理学习行为的调查,选择否定的回答,整体上6班高于5班。对此作了样本率X2检验,X2=958.96、P<0.01,说明两个班级有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6班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及学习和行为的规范性比5班学生差。结合两个班在考试成绩上的差异性,推断认定高中生地理学习信念、学习行为是对地理课程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2.定性课堂观察分析

(1)地理课描述。2008年10月在校听了人教版《地理必修3》中的“影响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一节课,学生是通过做地理实验来学习的。

(2)学生学习过程简单回顾。开始教师展示图片引入本节要讲的内容,提出概念后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做关于“沙土和黏土的渗水性”实验,完成后教师总结实验,引申到“连线”活动,并进行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连线”后教师让3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各自答案。随后师生共同对他们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教师展示自己的“连线”结果,并总结进而引申。

(3)对学生的观察结果。学生分组做实验中小组合作意识一般,不同的小组成员能完成不同的任务,但同一小组协调性较差,合作学习未能实现。学生在“连线”活动中,交流各自的观点时候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部分同学相互调整答案,探究学习未能达到目的。

整堂课中,学生活动较多且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但学生学习兴趣很一般,大家一直在积极地动手,但同时在不停地翻看课本(课后询问:大多数同学未能及时预习),可以明显感受到教师主导得非常好。但由于学生自我学习行为差未能及时提前预习,使得课堂实验表现手忙脚乱,并且团队合作精神和课堂讨论交流氛围很一般。课堂是真正给了学生,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非常糟糕导致教师临危不停地分小组指导,使得整个课堂教学互动显得不够有条不紊。

如何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在侨乡乡村中学是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其中很大成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规范造成的,教师给学生创造了很多机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引导学生的地理学习和探究行为,但是实际效果很一般。

根据现场观察、课后访谈,并结合观察学生学习状态的五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①[3],进一步分析了该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总体上看,海口中学高二年级文科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行为非常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课前不预习,虽然实验课程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但在参与过程中由于自我未准备,因而各自手忙脚乱。也无暇顾及团队学习中的互动探究,即参与状态和交往状态表现一般。老师临危积极与诸小组沟通,但很多同学不积极质疑或者思考,大都习惯于听老师讲,不愿意动脑、动口、动手,所以课程实验课程思维状态整体表现一般。实验课程,整体能使学生们的地理学习情绪高涨,但这种状态是否能持续到课后自我复习与自我挖掘问题、集体讨论等值得继续探索。学生的生成状态可以说与前面四个状态关系密切,如果前四个状态都比较好,那么学生生成状态就比较好[2]。因此,可知本次观摩课程由于学生学习行为失范,导致学生的生成状态比较糟糕。

为能准确判断出这节课属于哪一类型的课,基于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表制订如表5的统计②。从表5可知,这次课程属于教师主导型课堂,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强,学习行为不规范导致的危局,教师不得不及时补救。

三、海口中学高中生地理课程学习行为失范的根源分析

1.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的分析

福清海口镇属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著名侨乡,有出国挣钱的传统。如福清市人口仅相当于中国人口的0.1%,但1996年福清市赴日新移民占中国赴日新移民的17.7%。2004年福清市赴日人数达20100人,占当年全国赴日172495人的11.65%,足见福清移民风气之浓。[4]因此,学生在初中和高中读书期间,都在父母和家族、村庄的移民氛围笼罩中,一心想出国,因而对在本土学习的态度便不端正、学习兴趣也逐渐消逝。

2.对地理课程、地理教师认知与认可分析

由于学校和社会对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的认识不到位,在学校将其作为“副科”,而且对必需的教学器材配备也不完善,因而就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课的态度,这自然不会引起学生良好的地理课程学习行为。由于学校对地理科的不够重视,导致教师群体中部分老师不是严格要求自己,自然造成一部分喜欢地理科和想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失望,从而引发班级地理科学习行为的整体失范。

四、改善海口高中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行为的对策

在现有情形下,如何改善学生厌学、弃学的风气,提高海口高中地理课程学习行为,结合定量调查分析和定性课堂观察总结,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顺势提升与规范学生地理课程学习行为,以提高地理课程实效。

1.转变观念,服务学生移民

教师要转变教材使用观,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积极拓展课程教材之外的尤其是福清市常住居民想移民的国家(如日本、拉丁美洲、东南亚、南非、加拿大、美国等)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基础,并将其与本土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加以深刻的剖析。藉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广泛开发课程资源。

2.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地理学习行为

利用课堂教学强化学生课程学习行为,是促使学生生活向积极、健康、和谐转化的必然要求。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标志、动作、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行为规范。

3.塑造良好的学科价值氛围,亲历引导学生规范学习行为

“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更是一种美、一种永恒的美。实践证明,教师的行动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是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只有自身储备渊博的地理学知识,并将其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予以阐述,才能引起学生的共振,才能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而这正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注释:

①(1)参与状态:一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看有的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2)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二看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3)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这些问题与见解是否具有挑战性与独创性。(4)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是否能自我控制、调节情绪。(5)生成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今后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

②学生活动时间包括学生的主动发言、小组讨论、动手实验、制作、演讲、辩论、游戏等,师生互动时间包括师生问答和师生共同完成评价、诊断作业情况等,教师活动时间包括教师讲述、指导、布置作业等。

标签:;  ;  ;  ;  ;  ;  

基于高中生学习行为的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以福清市海口中学为例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