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员管理的四大职能_党性原则论文

论党员管理的四大职能_党性原则论文

浅议党员管理的四大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员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功能,是管理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研究党员管理,还要研究和分析党员管理自身的功能。了解和掌握这些功能,是我们进一步做好党员管理工作的前提和条件。

一、党性意识强化功能

党性问题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一般说来,党性包括两层含义。从政党的党性来看,党性就是政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从党员的党性来看,党性是党的性质在共产党身上的具体体现。

党性作为政党的本质属性与党性是党的性质在共产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党性作为党的性质,表现为一种共性。党性作为党的性质在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表现为一种个性。共性包含个性,个性体现共性。党要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就必然要求它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党性;而党能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归根结底也取决于党员是否具有党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是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的根本问题。

增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有各种途径;如加强党性教育,加强党性修养,同样,严格管理也是增强党性的重要途径。党员管理具有强化党性意识的功能。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实现增强党性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点一滴的渐进过程,是一个长期环境熏陶和锤炼的过程。通过加强党员管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严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就会使党组织成为共产党员党性锻炼的熔炉。在这种严格的管理中,要求共产党员必须遵循党的纪律和管理制度,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去行动,并从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经过长时间严格管理和党内生活的锻炼,党员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慢慢地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党员的习惯性行为又会作用于自己的思想意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品质,达到增强党性的目的。由此可见,加强党员管理,严格党内生活和各项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党员的行为,最终可以达到增强党性的目的,实现强化党性意识的功能。

二、协调党内关系功能

党员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协调。协调是管理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所谓协调,就是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消除管理活动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在管理过程中建立起密切配合,互相协作的关系,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党员管理中的协调,主要是指通过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使各项工作任务彼此配合,互相渗透,形成合力。一项管理目标的实现,往往包含着许多项具体工作,各项具体工作都是总体目标的分解。目标分解合理,就能使各项具体工作和各个部门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发挥出整体效应;就能够使党员管理部门的干部和谐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就能使每一个党员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行其职,尽其责;就能减少工作中的扯皮和内耗,使党内关系得以巩固和协调。由此可见,党员管理中的协调,从其本质内容讲,可以说是确定目标、形成合力、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协调。

从形式上讲,党员管理中的协调主要分为纵向协调、横向协调、内部协调、外部协调。纵向协调是指党内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之间、党员干部与党员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协调,使党内上下级之间能够及时地、畅通地、准确地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彼此沟通,互相理解。横向协调是指党内同级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党委工作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协调,使党组织、党员和党员管理部门在统一目标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管理目标和党的工作任务。内部协调是指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如党委班子内部、总支班子内部、支部班子内部的协调等等。通过协调,使各级领导班子内部加强集体领导,实现决策科学化,实行分工负责,避免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现象。外部协调是指党组织与各种外部组织,如行政组织、经济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党与群众关系的协调。通过这种协调,明确党与其他组织的职能分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有效地保证党员管理目标的实现。从协调所具有的这种纵横交错的作用看,它在党员管理中确实具有综合性、沟通性的功能,对于密切党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思想行为约束功能

在党员管理中,必须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严格各项纪律,这是加强管理,有效地规范、约束党员思想行为的重要措施。党员管理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是非判断功能。党的规范作为党的规章、制度、纪律的总和,是判断党的生活中的善恶、是非、道德等价值观念的标准。在管理过程强化党的规范,就可以为党员判断是非提供参考系。有了这种参考系,党员就可以运用统一的规范标准来评价自己,判断个人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应该坚持和发扬,哪些必须抵制和反对,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二是行为习惯强化功能。运用规范实行管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指按照具体化、程序化的原则来制定规章制度,以明文的形式制定出工作细则、规格标准和处理办法。这样就可以使组织生活会制度成为党员、干部共同遵守的标准化准则,规范、约束党员做出合乎制度的正确行为。三是制裁威慑功能。通过严格党的规范,明确规章制度,就能够把党员的思想行为约束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旦出现违纪问题,就要严肃党纪,坚决查处。这样就能起到惩前毖后,威慑违纪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严格党员管理是党组织规范、约束党员思想行为的有效措施,对于规范党员的思想行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表面上看,党的规范作为党员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和强制性力量,对党员起着一种客观约束的作用。但从本质上讲,党的规范的作用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化为党员的思想意识;纳入自我准则体系中,使之成为约束人的行为的内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规范具有两种主观限制作用:一是把党的规范内化为党员思想上的“立法”,起到自我约束和控制的作用;二是把党的规范内化为一种舆论力量,对党内的正确行为予以鼓励和强化,对不良倾向给予鞭挞和谴责。党的规范不能发挥这种内在功能,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党员管理必须重视党的规范的这种内在的约束作用,采取有效的方式,真正卓有成效地发挥党的规范的思想行为约束功能。

四、激发内在动力功能

党员管理的又一种功能在于它能够激发、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在积极性。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已经发现,从管理效率看,民主型的管理最有利于形成组织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心情舒畅、团结一致、密切合作的心理环境,激发和调动组织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党员管理是民主的管理,广大党员是党内事务的主人,是管理的主体。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到管理中去,参与到党的工作中去,就能够使党员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党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在管理中的角色作用,主动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自觉地投身于党的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去,使内在积极性得到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党员管理还是一种建立在竞赛基础之上的民主管理。党员管理,不是要制造党内的约束感和压抑心理,而是要在党内创造出一种竞赛的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党员的内在积极性,促进党员积极向上的心理。例如,目前一些党组织在管理中开展的“两先一优”活动,以及党的基本知识竞赛、公仆杯竞赛、劳动竞赛等等,都有效地发挥了激励党员积极性的功能,形成了党组织内人人奋进,不甘落后的竞赛局面。

即使在党员管理中强化规范,严肃党纪,其目的也不单纯在于形成一种客观性强制。党的规范和纪律的作用不单是凭借外在的约束,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实现内在约束。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历来强调和重视党员的自我约束。列宁曾经给党纪下了一个定义:行动一致,讨论自由和批评自由——这就是我们的定义,只有这样的纪律才是先进阶级的民主政党所应有的纪律。这就说明,党纪不仅是铁的纪律,而且是自觉的纪律,对于广大党员来说,党的规范、纪律是他们意志的集中体现。因此,这种规范和纪律是建立在高度自觉性基础之上的纪律,是依靠党员自觉性来实现的。强化规范,严肃党纪,也具有调动党员内在积极性的功能。

标签:;  ;  ;  

论党员管理的四大职能_党性原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