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罗森塔尔效应”纠正儿子顽皮习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顽皮论文,塔尔论文,效应论文,罗森论文,儿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子已是三年级的大孩子了,却依然调皮捣乱,疯疯颠颠地爱搞恶作剧。在家里,总是闹得鸡犬不宁;在学校,老师也是隔三差五地叫我去数落他种种顽皮“行径”。每每遇此,我便忍不住狠狠打他一顿屁股,教训一番,而当场他都表示悔过,言明不再重犯。但事过境迁,第二天就会又听到有关他更精明、更荒诞的小把戏。再打、再犯……
大家劝我,孩子打“疲”了就更难调教了。为此,我深陷茫然困惑境地,心想,除了打屁股和严厉训斥以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法呢?
一次偶然机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里德曼的一项有趣试验吸引了我:他将一所小学的二个班级中的学生各随机抽取20%,分划为A、B两个班。他在A组的孩子中放一些色泽迥异的电动玩具,然后用警告而神秘的口吻对他们说:“谁也不许碰它,否则我将严厉惩罚他!”尔后,在B组中同样放置这类玩具,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然后和蔼地说道:“请你们不要动它,不然我会生气的。”一周之后,让上述A、B两组的孩子各自写出其所喜欢的东西时,结果,被费里德曼受警告的A组几乎都非常喜爱这些电动玩具,而B组却对此不感兴趣。这种奇妙的现象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做“不充足理由定律”。其实,通俗讲这是一种逆反心理,当外在理由越充分,刺激越强烈,人的内心需求欲越强、好奇感也就越大;反之,刺激越小,人的内心需求欲、好奇心也就越小。对此,我恍然领悟,受到这一绝妙效应的启迪,我想到:如果依照这一心理特点帮助儿子纠正他顽皮劣习,树立自我奋进、健康活泼的行为规则,岂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吗?于是,我琢磨着在儿子身上试用。
首先,我当着他的面扔掉了棍棒,以朋友般的姿态主动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开始,儿子愣愣地看着我一改往日冷峻的面孔,以为我“暗藏杀机”或先“礼”后“兵”,准备给他点厉害“颜色”看看……但10天过去了,一个月下来了,我依然如故的善意言举,使他慢慢地相信我所做的一切是真诚可信的。久而久之,我们成了朋友,他放学回家都能把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告诉我,有时还让我帮他出谋划策。此时,我抓住他感兴趣的事情和话题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A.暗示:为避免引起他的烦感和恐慌,遇到他说谎时,我便婉转而耐心地通过讲述其它有警示意义的事情来提示、暗示、诱导其讲出真话来。同时,还可采取另一种说法,如:你刚才说得很棒,不过我好像觉得还没讲完,你再想想,应该会精彩的……但切记,千万不要直呼带有“撒谎”“骗人”的字眼,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那样会让彼此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B.寓言:儿子虽然感到自己已是个小小男子汉了,可这样的年龄仍很幼稚。因此,我常常选择一些生活诙谐、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来启发他、感动他。像“狼来了”“爱搞恶作剧的长鼻子”“初生牛犊不畏虎”“说谎的小矮人”等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使他从中渐渐品味出打人的后果、骂人的害处、说谎的可悲。
C.鼓励:当他取得一些成绩时,哪怕有一丁点儿进步我也要当场用自然而郑重的口吻来表扬他,鼓励他,让他感到温暖和关爱时时刻刻围绕着他。可这种鼓励不应掺杂着包庇和纵容的成分。恰如其分的鼓励会形成一股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无形动力。我采用奖励一只笔、一次旅游、一场电影的方式让他体验到还有比调皮捣蛋更有趣、更开心、更有意义的事。
D.激将:儿子性格一向是坚强刚韧,做事大大咧咧的;好胜心强,遇事不服输。因而,我抓住这一点采用激将法。譬如对他说:“你们学校有名的调皮大王已成了‘三好学生’,我想你会做得比他更好!”
不久,儿子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被评为全市优秀少先队员和“少年爱迪生”等荣誉称号。
正如费理德曼教授所言: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赞美,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并且,爱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