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感的思考与探索论文_罗,毅

培养学生语感的思考与探索论文_罗,毅

◇ 罗 毅

(四川省渠县宝城初级中学 渠县 635200)

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语文的核心是语言,而语言的核心则是语感。夏丐尊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随着新一轮语文教改浪潮的掀起,“语感中心说”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21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加强诵读领悟语感

指导学生诵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诵读时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到诵读中去。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学生个别读,各种竞读方式综合运用,学生朗读热情会高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读出三味书屋里方敬儒先生的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自得奇妙;要将音感和义感相互交融,而不仅像黄蓓佳《心声》里的胖胖的赵小桢,平常的声音又脆又甜,很好听。但是只要一读书,读出来的调子总是软软的,奶声奶气的,好像写信的不是穷孩子万卡,而是个爱撒娇的小姑娘。这就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学生读书时在读他自己想读的而不是文本或作品中所需要的,好像朗读只需把声音发出来即可,其它什么都可不管,甚至有学生准确顺畅都达不到,就更甭说绘声绘色、自如转述、自主点评、参与创作了。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秀的诗文总是或显露或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这种感情,作者是通过特定的词语、特定的句式和特定的语气语调来表达的。读者用眼来读,可以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其内蕴的感情;然而要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却非用口来读不可,非用高低抑扬、疾徐顿挫的声调去揣摩不可。例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只有出声朗读才能传达出这位大无畏革命斗士的满腔激愤之情;否则,只用无声的默读,就只能领会其意而不能感受其情。而要真正学习语言,就必须同时体察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感情,因为优秀的语言作品总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语言的生命。

二、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叶圣陶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有的文章,单从字面上是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只有从生活各方面去体会,才能真正的、正确的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生活知识积累多了,对文字的理解就更丰富,而且更有情味。生活体验是语感所生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在语感教学中,要联系生活经历,仔细揣摩语言丰富的内蕴。例如,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从课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文章虽然连写四次流泪,但文字并不重复雷同,而是同中有变,多彩多姿。作者的“四次流泪”,所蕴涵的情感丰富真挚却各不相同,通过揣摩比较,学生就能准确把握其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意韵,从而深入领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才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深切的感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四次流泪”的简要分析中可以看出,对《背影》语言的感知和把握是首要的,但不同的人阅读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语感能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经历、所受的教育、知识程度、专业特长、年龄层次、所处的地位、心理性格、气质涵养的差异,在感知语言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同时,每句话所含的意义容量,也需要凭借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味。

三、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一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就应改善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爱听你的课,这可以从表情、手势、音调、动作、语言等方面努力。在这几方面中,语言尤为重要,因为美的教学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还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无形之中就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艺术天地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挥,若此时再加上充沛的感情,就势必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获得强烈的美感,如教《最后一课》结尾一段时,要使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感美激荡,感动读者的心灵,教师可用沉缓的声音表现小弗朗士经历这难忘的一课后似乎一下子成熟起来,“祈祷的钟声”“收操的号声”“韩麦尔先生站起来”……都是一种无情的宣告――这难忘的一课不得不到此结束了;用哽咽的似乎失声的强忍的泪音读“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表现韩麦尔先生语不成声,用较快的语速读“他转身……写了两个大字”;用语调不高,但沉稳有力的声音读“法兰西万岁”,表达韩麦尔先生对失去国土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收复国土的坚定而炽热的信念;最后用轻微而感情激越的声音读先生临别时的感人形象: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样,学生就进入情感体验的佳境,仿佛看见小弗朗士怀着深深的敬意,望着被痛苦折磨的老师,和教师共同咀嚼着这苦涩的滋味。若此时让学生学着读,那效果就更佳了。

四、在听说训练中强化语感

听、说训练,特别是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多方面的准确的直觉感知。例如,我们引导学生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准确无误,别讲错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正误感。我们让学生在说话时注意用词的分寸,别讲过头话,别讲辞不达意的话,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要讲得体的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分寸感。我们让学生在作较系统的表述时,注意句与句的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的贯通与变化,讲话中具有一种流畅、通达的气势,能一脉相承的讲说,这就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畅达感。我们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个人的请求与意见,学习达到那种“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的境界,即以较少的情味深长的话打动对方,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情味感。我们让学生在朗读练习和成套讲话练习中,学会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升降的语言,有快有慢的语速,做富有节奏感的讲说,让人感到动听,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等等。也就是说,语感素质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上述的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与节奏感等,都能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使之落到实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五、发挥教师引导和点拨作用

语感还体现在对语言材料的鉴赏方面,这是语感的较高层次,包括对语言材料的深层涵义是什么,它美在何处等的领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句表面发掘出隐藏在其中的深意,并教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如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阐发,通过生活体验引起共鸣等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鉴赏中表现出自己的创造性,而不应套以教学参考书的条条框框。比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不一定能悟出此文所表达的淡淡的喜悦中含着淡淡的哀愁的情感,但他们感受到了月色笼罩之下的荷塘的朦胧之美,品出了文章运用叠字的音韵美,我们也应该对他们的发现加以赞赏。学生在鉴赏文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培养了较高层次的语感,这对他们今后的阅读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只要在听说读写训练中不断中加以练习和提高,每一个人都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习惯和敏锐的语感能力。

论文作者:罗,毅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3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30

标签:;  ;  ;  ;  ;  ;  ;  ;  

培养学生语感的思考与探索论文_罗,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