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临床有效性观察论文_刘茹云

(芜湖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徽芜湖241001)

【摘要】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接诊的80例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患者,通过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对实验组患者基于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参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4w及48w时血清生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及HBV-DNA降幅值。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24w、48w时血清生化学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及HBV-DNA降幅值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具备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

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环节就是抗病毒治疗[1]。拉米夫定可以有效控制患者乙肝病毒的复制,并减少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的水平,促进乙型肝炎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有效组织或延缓患者肝脏疾病的进展,并具备改善患者肝脏炎症活动作用,再加上拉米夫定价格较低,使得很多患者在治疗慢性乙肝中采用拉米夫定[2]。虽然拉米夫定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病症,且价格较低,但是患者在长期治疗中会出现耐药性,影响后续治疗的临床效果[3]。基于此,为了有效开展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的治疗,本文选择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接诊的80例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实验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流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接诊的80例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患者,通过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35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45.12±13.56)岁;实验组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35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备研究性。

1.2 筛选标准

患者筛选标准:经乙肝基因耐药检测为拉米夫定耐药;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升高超过两倍正常值;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升高超过两倍正常值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6个月、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6个月、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定量超过104copies/ml;患者年龄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76岁;患者符合慢性乙肝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参照组治疗方法

对40例患者给予拉米夫定(国药准字H20103618;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联合阿德福韦酯(国药准字H20060666;江苏正大天晴药业)治疗。阿德福韦酯,口服,1d一次,一次10mg;拉米夫定,口服,1d一次,一次0.1g。

1.3.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对40例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国药准字H20140037;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阿德福韦酯,口服,1d一次,一次10mg;恩替卡韦,口服,1d一次,每次0.5mg。

1.4 观察指标[4-5]

两组患者治疗24w、48w时血清转换率与乙型肝炎E抗原阴转率。

两组患者治疗24w、48w时血清复常者比例,即血清生物化学应答率。

两组患者治疗24w、48w时病毒应答率。

两组患者治疗24w、48w时脱氧核糖核酸定量下降者比例。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计算结果得出P<0.05时,说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转换或HBeAg阴转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转换或HBeAg阴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毒学应答率{例(%)}

治疗24w、48w时实验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2.4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定量变化

参照组患者在治疗24w时HBV-DNA定量降低明显,平均降幅为(1.49±0.68)log10copies/ml,治疗48w时HBV-DNA定量继续降低,平均降幅为(2.98±2.01)log10copies/ml,;实验组患者在治疗24w时HBV-DNA定量降低幅度较大,平均降幅为(2.98±0.23)log10copies/ml,治疗48w时HBV-DNA定量进一步降低,平均降幅为(4.01±1.68)log10copies/ml。实验组患者治疗24w、48w时HBV-DNA定量降幅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乙肝病毒测定为阳性的患者被定义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一般情况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恶心、纳差、乏力、肝纤维化等。严重时患者会伴有肝功能持续异常、脾大、肝掌、蜘蛛痣、慢性肝病面容等。按照患者实际临床表现可以其病症分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慢性乙型肝炎[7]。慢性乙型肝炎病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并感染病毒(血液透析、艾滋病、白血病、肿瘤、肾移植患者感染乙肝病毒,最终演变成慢性肝炎患者;乙肝患者急性发病期通过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会使得患者免疫平衡遭到破坏,易造成患者急性肝炎变为慢性肝炎)、漏诊(患者未得到充分休息或及时诊治)、缺乏预防意识(由于患者缺乏预防意识或受到经济条件限制,使得携带乙肝病毒的患者没有接受乙肝疫苗接种,使得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率逐年递涨)、婴幼儿期感染病毒(慢性乙型肝炎与最初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有紧密的关系,根据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约3%~6%会演变为携带慢性乙肝病毒状态;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会有五分之一演变为携带慢性乙肝病毒状态;新生儿、胎儿如果感染乙肝病毒,那么90%~95%的新生儿及胎儿都会演变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患者;)、家族性传染等[8]。

病毒中一种高变异性病毒就是乙型肝炎病毒,其在逆转录复制时因为逆转录酶和RNA聚合酶缺少校正功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在复制时出现多个核苷酸变异或单纯一个核苷酸变异[9]。

乙肝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包括基因型耐药、表型耐药。其中基因型耐药是由于患者乙肝病毒聚集造成酶基因突变,最终引发患者体内出现新的病毒基因序列,一般情况下使用基因芯片、采用DNA测序等测定方法;表型耐药是由于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水平提高,一般情况下采用测定抗病毒药物浓度的方法,如果抗病毒药物浓度提高则表明耐药程度增加或药物敏感性下降,而一直患者体内变异的病毒则需大量的药物剂量才能实现。另外,病毒变异后常可改变病毒原有的生物学特征,为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治带来一定难度。

本次选择2015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接诊的80例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法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对照组,对4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40例实验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通过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24w、28w时血清转换或HBeAg阴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参照组患者治疗24w、48w时血清生化学应答率(92.50%、97.50%)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血清生化学应答率(75.00%、80.0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24w、48w时病毒学应答率(82.50%、97.50%)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率(60.00%、77.50%),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换患者治疗24w、48w时HBV-DNA定量降幅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的临床效果优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临床效果,具备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应最先考虑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方案,其不仅可以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性而影响治疗效果,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春,伍思国,杨智娟等.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6):807-808.

[2] 谢琳琳,李文玉.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用与恩替卡韦单药初治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对比[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5):91-92,99.

[3] 郑良达,鲍艳婷,陈公英等.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聚合酶RT区变异位点及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4,28(1):38-40.

[4] 陈敬锋.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高病毒载量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初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4.

[5] 孔令义,佟辉,苏杰等.恩替卡韦与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肝患者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42-43.

[6] 潘永.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核苷类药物治疗失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6,34(2):214-215,217.

[7] 欧阳仁杰,叶晓光.核苷(酸)类药物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33.

[8] 巩瑞东.恩替卡韦单药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比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83-184.

[9] 郑金莲,周岳进,胡操寒等.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中出现耐药的终末期乙肝患者临床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3):345-347.

作者简介:刘茹云(1985.2-),女,本科,住院医师

研究方向:肝病患者临床治疗与科研

论文作者:刘茹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慢乙肝临床有效性观察论文_刘茹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