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过程的理性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过程论文,新课改论文,理性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过程是师生遵循一定的交往规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中相互影响,以实现共同的生命成长的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化社会初露端倪,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人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而教育要解放人的生命,就要根据时代的变化重估教育中的一切价值,并要求对居于教育活动核心地位的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价值厘定。并且,在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原有教学观念受到冲击,极易走入教学误区,出现教学过程中的无所适从现象和极端教学行为。因此,在新课改进行中,对教学过程做理性审视是必要的。
一、教学过程是儿童的主动学习与适当的外界约束共生共存的过程
1.成功的教学过程需要提供大量有效的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向前生长的愿望。人是能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这是人的主体性最鲜明的体现。儿童作为一个生存主体存在,具有自身发展的先天潜能,他通过与外部世界(教育、生活实践等)的相互作用为个体成长奠基。当外部世界顺应儿童的生物性规律,尊重其个性时,这种作用就体现为一种正向的、促进儿童向前生长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是儿童所固有的冲动、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如何把受教育者的积极的向前生长的力量激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这种刺激可以是直观教学过程中的观摩演示,也可以是课堂讲授中的质疑问难;既可以是通过表扬为学生提供进步的信心,也可以是用适当的批评的方式使学生悔过自新轻装前进;这种刺激既可以是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也可以是在课外活动中提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教学过程也就是通过教师的职业活动,让学生的所有潜能都发挥出来,限制学业失败现象发生的过程。
2.教学过程应保持对儿童合理的外在约束。以往传统的教育方法以及课堂教学中教师权力主义的泛滥,造成了儿童心灵的僵化和自我封闭。在新课改中,我们在强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进行主动学习的同时,在现实中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总希望学生能够愉快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尽力去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痛苦的体验。这种动机当然是好的,但是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多种情感体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与压力是密不可分的。成功的学习活动总是伴随着适当的压力,痛苦的体验也再所难免。这种痛苦是学习活动本身就具有的,是由知识的特点所决定,而不是外界施加的。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教育要做的仅仅是如何让学生在苦中求乐。如果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随心所欲地学习,势必造成教育质量的滑坡。因此,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空前张扬的新课改背景下,保持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仍然是必要的和必需的。
二、教学过程应保持学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主动的理智的关系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生活的窗口,受社会变化的直接影响。在这种意义上说,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即简化了社会环境,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也应该与社会变化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首先,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社会经历,应该是真实的、生动活泼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经历,儿童在这一经历中,可以了解自己,丰富自己同他人的关系,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传统教学是“抽象的”、“书生气的”。儿童所学的各科知识是各种抽象符号的集合,他们在其中找不到实际生活中的信息和情感,由此导致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脱节。学校生活是超越社会生活之上的一个领域,在这里学生所体验的生活场景是模拟式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所设置的应然的生活空间。学校学到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缺乏真实感,知识和社会生活很难真正联系起来,也不知道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且长期以来缺乏这种意识。
在教育中,儿童理想的生存状态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努力的方向,学校、家庭、社会应顺应儿童的合理要求,为儿童的发展创建合乎其本性的物质精神环境,使其在与周围自然、社会的联系中求得发展。由于教育作用时空的有限性,教育活动只能对少量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但应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广泛的常识,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会做事,把相当广泛的常识与就少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学校教育应有效地发挥社会的窗口作用,通过教育过程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社会的一员,他懂得与时俱进,并懂得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从而身体力行地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不应该是一个唯书、唯上的无主体性的人,也不应该是唯理性主义的单面人。
其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相应地,教学方式也应紧跟时代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知识经济在我国初露端倪,人们的工作性质、社会分工、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科技手段,多媒体、卫星传播的应用,尤其是网络社会的到来,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范围拓展到全球,信息获取的速度空前提高,大量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高科技手段为相当数量的个体所共享。这种变化在教育中表现为学生个人力量的复活,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如果有学习兴趣的话,学生可以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等高科技手段享受世界上最优质的流动教育资源。学习在更大程度上成为个体的自主活动,受教育者由原来的由别人提供给你知识,变为自己寻求知识,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现实中教育的指导,自主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对以往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很大的冲击。为适应新的社会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会放手,但同时应该做好必要的引导,为其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
三、教学过程应倡扬师生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完善,体现自由和创造精神
1.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技术理性,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的生命成长。传统的技术理性造成了人对知识的依从,这一方面导致了教师伦理型人格、工具性人格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以程式化的行为遮掩了其作为主体人的创造性特征;另一方面又使学生的合法自由被外界教育力量所剥夺。只有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能够协同一致的时候,各种教育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否则,不是牺牲教师发展去促进儿童发展,就是教学中教师权力主义泛滥,学生被剥夺了发展的自主性。教育变革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改变来实现的,教师应该立足于自身的生命成长去选择和实践自己的职业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拓展生命空间,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教学过程应是作为教师的生命完善和价值实现过程,使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实现“快乐教学”。学生作为主体人,有自由选择、自由设计的权利,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否定和超越自我。
2.教学应该成为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单向的、机械的。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和其他活动一样,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是以互动为特征的,不存在纯粹的主体和客体。教学应该是自然进行的,教学过程应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自由生存,而不是教师按课程进度设计的固定框架,让学生的活动和表现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得逾越规定,扰乱课堂秩序。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现象,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把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并为达到这个目标在课前做精心的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彩有序,但与此同时教学的计划性湮没了变通性,教学成为一个机械的过程,教师成了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机械地完成每一道工序,教学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通过教学只能生产素质类似的“产品”。如此一来,教育培养出“复制品”、“单面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活动尤其要防止出现极端倾向。旧教育创造了一个量化的世界:用成绩代表学生能力,用升学率来评定教师的教学活动;只关心教学的工具价值,导致了对人的意义世界的放逐;注重教学的效率,偏重间接知识的传授,致使能力窄化为知识……新课改针对这些弊端,对教学活动做了很大的调整,类似情况得到很大改观。但在现实中,我们应避免走到另一个极端。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强调还学生以自由,让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以致于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一味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实施偏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并且过程缺乏必要的引导;抑或为了追求教法的多样,滥用教学方法,哗众取宠。传统的课堂讲授在教师眼中成了旧教育的代名词,人们对它敬而远之。这岂不是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任何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脱离其历史——文化语境而进行,教学过程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所以,当我们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做法与新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做选择时,一定要持慎重的态度,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