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连霞[1]2008年在《我国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的现存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在各地逐步得到推广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学术界对这些问题虽然有所研究,但对现存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和全面,对对策及相关理论的研究也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通过对辽宁省抚顺市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现状特别是现存问题的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式的调查研究及相关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着重分析了我国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的现存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策略。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论述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意义、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状况,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辽宁省抚顺市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与式培训在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明确;有参与培训的愿望:有参与意识;已有培训有一定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教师的参与意识还有待加强;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培训者素质偏差;培训效果不是很理想等问题。第叁部分我国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的原则:培训内容与方法要符合小学教师特点;平等参与、共同分享经验;充分利用小学教师已有经验建构新认识;理论培训与小学教师的实践相结合;注重培训过程的完善、促成小学教师的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小学教师培训。第四部分针对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重视培训机构的建设;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对参与式培训的经费投入;完善教学内容;优化培训模式。
刘曲[2]2011年在《幼儿教师参与式培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培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提升其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幼儿教师培训模式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改进幼儿教师培训现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必须探索一种有针对性的,能满足幼儿教师实际工作需求的新型培训模式。参与式教师培训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培训方法,它所倡导的理念与当今中国幼儿教育改革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将参与式培训的理念运用到幼儿教师培训中去,将会直接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理念和实践工作的改进,势必会对幼儿教师培训领域以及幼儿教育改革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本研究探讨如何在幼儿教师培训过程中践行参与式培训的理念与方法,以期推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幼儿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本研究以上海市L教师培训学校为例,通过对学校积累的大量文本资料进行查阅与分析,对现场培训过程进行观察与思考,对培训者和参与者进行访谈记录与整理,力图从中总结出幼儿教师参与式培训模式的特征,并提出在实践中开展幼儿教师参与式培训可借鉴的、有操作性的建议,以期通过参与式培训的理念和方法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本研究描述与梳理了L教师培训学校在开展幼儿教师培训时所运用的参与式培训过程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从幼儿教师参与式培训中的平等合作伙伴(培训者和参与者)、参与式培训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评价与效果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幼儿教师参与式培训的基本模式。通过总结与梳理,提出了在实践当中开展幼儿教师参与式培训的具体建议: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参与式培训中的人力资源优势:夯实根基,扎实有效地落实培训的基本目标和基础内容:合理安排培训过程,保证培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丰富多样;重视发挥评价的价值,建立完善系统的培训评价机制。
乔洋[3]2012年在《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培训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相关部门在不同层面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工作还普遍存在着形式化、低效性等问题。笔者发现,当前的教师培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教师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缺乏体系结构,因人设课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培训形式单一,教师培训评价与管理有待加强,教师培训调研质量有待提高等等。针对上述现象笔者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在参与式培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具体操作实例对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统计,归纳出了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具体实施策略。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是对参与式培训的理论深化和丰富得分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本研究从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入手,逐步深入,以具体的操作为例提出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具体操作策略。通过对我国参与式教师培训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在具体的参与式教师培训实践中,引入“团队化”这一核心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理论。通过对中国滋根河北青龙县种子教师培训项目的介绍,对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际操作有了翔实的理解。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主要概述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已有研究的总结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我国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发展与现状。这部分主要通过查阅文献与田野式研究方法,对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第叁部分,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这部分主要以成人继续教育理论作为基础理论,对当前我国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总结,重新阐述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设计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基本特质等。第四部分,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要素分析。该部分内容是在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具体的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操作策略,包括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施条件、培训活动与内容设计等。第五部分,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施策略。该部分以中国滋根农村教师培训项目—河北青龙县种子教师培训为例,从训前调研,培训准备、培训过程、培训评估等各方面完整呈现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结束语,纵观全文,总结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为以后的教师培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乌日娜[4]2005年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教师参与式教师培训,是把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看作重要资源,通过创设情景,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经验,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中学教师培训现状的了解,对现有的教师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总结和综合了教师对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认识和评价、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期待和要求。提出了共同参与一起分享式、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情境体验式、定期课改研讨会、聘请教师与专家对话、网络信息交流式等几种具体策略,对参与式教师培训工作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最后,就参与式教师培训工作的局限性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为今后教师培训工作的研究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郑志辉[5]2010年在《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课程改革的高频化,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改革一方面需要教师发生改变以适应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又为教师改变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复杂性思维认为,教师改变与教师专业发展既是自主发展的结果,同时又离不开外界的支持和专业引领。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改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外在性专业支持。然而,通过对部分地区教师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并未发生如各方所期待的那样的改变。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培训难辞其咎。事实上,在笔者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部分参训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当前的教师培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教师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缺乏体系结构,因人设课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培训形式单一,教师培训评价与管理有待加强,教师培训调研质量有待提高等等。要扭转教师培训的这种局面,我们就必须深入反思支撑它如此而行的背后的假设,即反思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教师培训是需要理论支撑的,尤其需要教师改变研究的理论支撑,因为教师培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改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是其最终目的)。如果以促进教师改变为目的的实践缺乏对其实践对象的深入了解,这样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传统的教师改变研究从还原论的视角对教师改变进行了微观的分析,然而,受制于还原论思维的局限,这种改变研究往往是条分缕析的,忽视教师改变的整体性,因而,它对教师改变的认识也只能是片面的。建基于这种教师改变认识基础上的教师培训,必然会出现培训效果的低效甚至无效。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就必须深化对教师改变研究的认识。传统的、还原论思维支配下的教师改变研究难当此任。我们必须转换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从而超越还原论对教师改变认识的这种局限性。复杂性思维是一种包容了还原论思维的更为有效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运用复杂性思维,我们能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教师改变。在复杂性思维的指导下,本研究对已有教师教师改变研究进行系统化与整体性的思考,形成教师改变研究的新视野;以此为基础,通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参与式观察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教师改变研究新视野下的教师培训目标的确定、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教师培训内容的实施以及教师培训的管理与评价。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选题目的与意义,探析了课程实施、教师改变、教师培训等概念的内涵,评述了国内外有关教师培训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本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教师改变研究的新视野运用复杂性思维对还原论思维与整体论思维进行了剖析,提出运用综合微观分析超越还原论与整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教师整体改变的教师改变研究新视野,构建了教师改变研究理论模型。运用新的教师改变研究理论模型,重新探讨了教师的知识改变研究、能力改变研究、信念改变研究以及教师的情感/态度改变研究。这些探讨既是对教师改变的新认识,更是教师培训的新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教师培训目标的确立通过述评有关培训需求分析的研究,揭示了当前教师培训需求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师改变研究新视野下的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流程、维度、方法等,并在教师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教师改变研究新视野的教师培训目标确立模式。第叁章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探讨了教师培训课程的特征、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以及课程开发的模式,分析了当前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师改变研究新视野下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与课程开发原则,尝试构建了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的新模式,并在课程结构原理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复杂性思维范式下教师改变研究的成果,初步探讨了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结构的建构。第四章教师培训实施简要论述了教师培训的内容组织与培训方式选择,指出了当前教师培训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师改变维度的视角探讨了不同培训方式在促进教师改变中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教师整体改变的教师培训方式选择原则。同时,基于培训者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教师培训者专业化的新构想。第五章教师培训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阐述了教师培训管理与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当前教师培训管理与评价中的问题。论文进一步指出,教师改变研究视野下的教师培训管理要加强对培训者的管理、加强培训文化建设,并从教师改变研究的视野出发,对教师培训评价的目的、内容、主体和工具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建议。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教师改变是在教师情感与态度支撑下的教师知识、技能/能力、信念等得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输入、技能/能力输入、信念输入达到适当的比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师改变才能达到效果最大化:教师培训需要以教师改变研究的新视野作为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教师培训目标需要在发现教师的真实培训需求基础上沿着可能的目标、目标排序、目标系统性考察、目标可行性考察目标确定的路线而最终确立;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应坚持坚持以教师培训需求为主线,多主体合作协商,通过不断的评价与反馈而实现培训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最优化;教师培训实施应该在教师培训需求的指引下组织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教师培训管理与评价应以促进教师整体改变实现为目的,加强培训文化建设,综合选择培训评价工具。本研究通过运用复杂性思维对教师改变进行了重新探索,这不仅深化了对教师改变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更拓展了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教师改变研究的新视野下,本论文综合系统地研究了教师培训,这是对教师培训认识的一个理论提升,对于教师培训实践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张乐[6]2012年在《网络环境支持的参与式教师培训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参与式教师培训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典型的教师培训模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促进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的提升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新命题。本文结合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践,阐述了网络环境支持的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和过程,着重介绍了培训设计和培训实施等环节,并对培训实施过程中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初步验证。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促进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开展,为完善参与式教师培训方法的理论、改进参与式教师培训在网络环境支持下的组织方式提供了可行之路,同时也为促进教师培训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借鉴。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简要地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梳理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概念,深入分析了参与式方法培训、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设计。第叁章,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工作和学习、群体动力学、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下,提出了网络环境支持的参与式教师培训的流程设计,并对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过程、培训总结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四章,简要介绍网络环境支持的参与式教师培训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第五章,在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网络环境支持的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进行了评价。第六章,在前面进行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本研究的结论。同时,对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反思和总结。
李远芳[7]2003年在《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教师培训改革的一次尝试,参与式教师培训(Participatory Teacher Training)伴随着新世纪我国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而广泛展开,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正引起人们的积极关注。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现场观察、访谈与座谈等方法,对参与式教师培训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内涵、背景与价值。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本章对与参与式教师培训相关的若干概念进行了探讨;深入地研析了参与式教师培训在我国发展的特定时代和实践背景;讨论了其对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培训活动的发展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 第二章: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本章从知识论、学习论、课程与教学论、成人教育论和培训设计论五个方面,探讨了参与式教师培训的主要的理论基础,认为它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与教学观、学习主体观以及操作设计观等,都与当代教育学术的重要发展联系在一起,并从多个方面获得了理论上的支撑。 第叁章:教师参与培训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本章通过调查研究,考察了目前教师参与培训的现状,认为教师培训在培训目的上存在“新期待”与“功利观”的冲突,在培训方式上存在“参与性”与“经济观”的对立,在培训内容上存在“实践性”与“体系观”的矛盾,从而为研究如何有效实施参与式教师培训奠定基础。 第四章: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实施原则、过程与策略。本章主要探讨如何实施参与式教师培训。首先,提出了实施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四个主要原则: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培训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其次,对实施过程中的准备、展开和评价叁个主要环节进行了论述:准备包括需求分析、情境营造和动机激发;展开主要是按照各种参与式方式展开培训;评价则重视评价的多元化、表现性评价和后续评价与反馈。最后,论述了参与式教师培训的四个主要实施策略:兴趣策略;人际关系策略;方法多样化策略和小组活动策略。 余论部分就参与式教师培训的“有效性”问题,参与式教师培训与民族文化传统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作为全文的结语,最后指出了本论题/论域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一些问题。
高倩倩[8]2011年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教师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相关部门在不同层面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教师培训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还普遍存在着形式化、低效性等问题。占全国中小学教师四分之叁比重的农村教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教育全面、快速、均衡、和谐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家教师教育政策的日臻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农村教师培训必然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对现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十分的必要性。笔者发现,当前的教师培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教师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缺乏体系结构,因人设课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培训形式单一,教师培训评价与管理有待加强,教师培训调研质量有待提高等等。笔者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统计,归纳出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困难和困惑,从培训现状出发,论述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解释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内涵和研究的叁个维度:培训效果、培训效率、培训效益,并进一步验证和说明了划分这叁个维度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师本培训”和“生本教育”相结合的培训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从立足实用的培训定位、立足完善的培训流程、立足实在的培训内容、立足实践的培训方式、立足完善的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来完善和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选题目的与意义,探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相关概念的内涵,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教师培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阐明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章现状调查分析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归纳,并在已有文献综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现状。第叁章影响因素分析及原因探究深入探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效性培训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了“师本培训”与“生本教育”相结合的培训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提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的策略。
刘爽[9]2016年在《ARCS模型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其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特征等不断发展,教师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且专业化特征不断增强。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国民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和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培训旨在架构支持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培训环境,着力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较传统面授式培训相比,当前结合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时空更为无缝和开放,一方面有效促进了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培育和发展,另一方面有效支持了教师教育优质资源的生成、凝聚与共享。然而,随着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施的不断深入,培训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愈发突显,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与方式亟待变革。基于视频媒体的微课程具有目标、内容和时长微型化的特点,便于网络传输和碎片化学习,重视情境创设和学习迁移,使其成为推动教师培训改革的新动力。为了促进微课程在教师培训中发挥优势,需要对其立足于教学原理给予精心的设计。本研究基于ARCS模型从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角度对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交互提出设计策略,并结合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开发一系列教师培训微课程,研究ARCS模型视角下提出的设计策略对提升学习效果和促进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教师培训微课程设计的研究背景,对本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了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在研究现状述评部分的探讨中,一方面通过考察国内外教师培训发展特征,为探讨教师培训发展中微课程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奠定现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考察教师培训相关研究现状,为教师培训微课程设计提供研究基础。第叁章,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为例调查其学习需求。基于ARCS模型视角,分别从注意维度、关联性维度、自信心维度和满意度维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培训微课程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在ARCS模型视角下,提出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目标、内容和交互设计的策略:1.微课程目标设计应突出目标的“明晰性”与“关联性”;2.微课程内容设计应强调内容的适切性与趣味性;3.微课程交互活动应重视“人机互动”和“人际互动”。并针对微课程以视频为载体、注重情景创设等特点,提议利用视频弹幕技术支持微课程的交互。第六章,基于前面章节提出的微课程设计策略,在实践层面设计并开发教师培训微课程,通过体验式学习及体验调查来验证理论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从ARCS模型的角度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微课程设计策略在激发学习动机方面的促进作用。第七章,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微课程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微课程的应用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路径;ARCS模型为教师培训微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支持微课程教学交互。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理论设计与分析的视角、调研与应用实验范围都需要进一步扩展。未来研究中将进一步关注应用研究,推动社会化媒体的交互应用,重视面向教师网络学习能力培训的微课程应用研究。
侯晓倩[10]2009年在《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扫盲教育的实施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而扫盲教师作为扫盲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关系到扫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扫盲教师培训仍以传统培训方式为主,忽略了扫盲教师的特殊性及其自身的发展,培训的效果不尽人意,扫盲教师的培训模式亟待变革。参与式培训是在人们对传统培训的批判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个体经验的价值和个性潜能的发挥,与传统培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将成为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是扫盲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基本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扫盲教师培训的特殊性入手,通过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建构论文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当前我国扫盲教师培训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找出其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进而提出了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的内涵、理念、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及其保障措施等。全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概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扫盲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当前我国扫盲教师培训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发现扫盲教师培训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组织管理不善、内容脱离实际、方式缺乏创新、学员考评不够科学、效果不够明显、培训者的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有待加强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成人教育的边缘地位以及传统教师培训中参与性的缺失是其根本。第叁部分,扫盲教师培训的特殊性探讨。从扫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入手,探讨了扫盲教师培训的独特要求,并与扫盲教师培训的现状相结合,提出了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方式变革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的内涵与理念。本部分首先阐释了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的内涵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的基本理念,即以扫盲教师培训的现状为立足点,以扫盲教师群体的特点为出发点,以促进扫盲教师的参与为归宿点,为培训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五部分,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实施的过程与方法。从培训需求分析入手阐释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的实施的过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活动的实施和评价等四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与方法相融合,方法体现在过程中。第六部分,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实施的保障措施。从观念、政策、资金、培训体系、管理体制、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实施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 我国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的现存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D]. 邹连霞. 西南大学. 2008
[2]. 幼儿教师参与式培训的研究[D]. 刘曲.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 团队化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D]. 乔洋. 西南大学. 2012
[4].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教师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D]. 乌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5]. 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培训研究[D]. 郑志辉. 西南大学. 2010
[6]. 网络环境支持的参与式教师培训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乐.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7]. 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D]. 李远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8].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研究[D]. 高倩倩. 西南大学. 2011
[9]. ARCS模型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微课程的设计研究[D]. 刘爽.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10]. 参与式扫盲教师培训研究[D]. 侯晓倩. 西南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