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1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其细胞表面表达Ki-1(CD30)抗原,又称Ki-1阳性大细胞淋巴瘤。为避免误诊,必须要提高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认识,强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细胞病理学分析研究,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细胞病理学,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
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来源于某院2007--01--2014--10间门诊或住院患者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10~63岁,平均年龄40岁;发生在淋巴结者11例,包括右颈部3例,右腋下3例,左锁骨上2例,左颈部、右锁骨上,双侧腹股沟各1例;发生于胸骨及胃肠道各1例。
1.2、方法
11例淋巴结肿大及1例胸骨肿块患者采用常规细针穿刺取材,涂片;1例来源于胃肠道的患者为腹水中检出,送检标本加入胸腹水专用细胞固定保存液静置10min(试剂购自福州泰普生物科学有限公司),采用细胞涂片离心机制片;均自然干燥,Liu氏染色(试剂购自武汉金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后镜检,观察其细胞形态学特征,并行组织病理学对照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购自上海长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2.结果
2.1、细胞病理学形态特征
13例ALCL的肿瘤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浆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可为单核、双核、多核,核形怪异、扭曲,呈“面包圈”样、“桑椹”样、“马蹄铁”状核,甚至可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瘤细胞散在分布于淋巴细胞背景中,常伴有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
2.2、免疫表型
13例ALCL中ALK阳性11例,ALK阴性2例;全部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CD45RO、CD43,不表达CD3、CD56、CD20、CD79a、PCK、CD117;Ki67LI60%~100%。
3、讨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症状为出现外周和/或腹腔淋巴结肿大,且常有全身症状,尤其是高热。40%以上患者可有结外病变,结外病变主要累及皮肤,其次是骨、软组织、肺、肝和胃肠道。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肿瘤细胞 弥漫分布,排列疏密不一,形态多样。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异型性明显,细胞界限尚清,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 丰富、透明、嗜酸性或嗜碱性,可见核周空晕和淡染的 高尔基体区。细胞核大、多型性,常呈马蹄形、圆形、卵 圆形、胚胎样、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有双核、多核、胚 胎样和镜影样细胞核,少数瘤细胞可变异,与纤维母细 胞样形态类似。国外曾报告身体其他少见部位如膀胱、肌肉等受累。相关学者的研究显示,ALK阳性和ALK阴性发生结外侵犯的概率相似。骨髓、骨骼、皮下组织和脾脏侵犯更常发生在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病变初期骨髓通常不受累。合并外周血和骨髓广泛受累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可称为“白血病阶段”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其发病率低,但无论ALK表达与否预后均较差。有报道提示,累及乳房的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通常与乳房填充有关系,其预后相对较好。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属于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上主要有2中表型形式,分别是原发皮肤性和系统性,原发性主要累及皮肤,而系统性可以累及呼吸道、骨髓、淋巴结等,临床上系统性相对较多,而且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本文选取的患者中有淋巴结,这些患者通常没有自觉症状,通常都是发现自己的淋巴结肿大后就医,而病变位置在胸骨的患者,通常会有疼痛等不适感,在X线检测中,能够看到骨皮质不连续,有明显的骨质破坏,而病变位置在胃肠道的患者,临床上会有腹痛、腹胀等,严重时会出现腹腔积液和肺不张等。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细胞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多种形态的大细胞,马蹄状和环状的核最多,也有部分为双核、多核和单核细胞,淋巴结样本的图片上,肿瘤细胞通常会弥散分布在淋巴细胞后,在组织学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分为经典型(典型大细胞为主)、小细胞型(中小肿瘤细胞为主)、淋巴组织细胞学(反应性组织细胞为主),还有少量的巨细胞型和肉瘤样型等。
由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指征不显著,与未分化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形态相近,临床诊断的难度较大,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帮助诊断,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与霍奇金淋巴瘤中的里德-斯泰伯格氏细胞形态上相近,很难进行区分,但是霍奇金淋巴瘤中里德-斯泰伯格氏细胞CD30和CD15均表达,即呈阳性,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里德-斯泰伯格氏细胞只有CD30才会部分呈阳性表达,CD15都是阴性。而未分化癌细胞通常呈弥散分布,形态上较怪异,部分癌细胞CD30表达,对于恶性黑色素瘤可以利用免疫表型中的S-100和HBM45均呈阳性,临床上通常用这两个指标来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组织化学检验中,所有患者的CD30均呈阳性,间变性淋巴瘤激酶81.82%,EMA54.55%,CD43为72.73%,说明这种指标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临床上对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需要医生有足够的经验,结合其细胞病理学形态特征,才能够有足够高的诊断率,如果无法进行诊断,可以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活检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孙健,周皎琳,陈杰,卢朝辉.累及胃肠道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2,03:228-233.
[2]刘智,何骏,任启福,邱雪松,肖华亮.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ALK-1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及病理学特征暨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指南,2015,07:20-23.
[3]卢菊林,胡亚涛.累及胃肠道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9:4860-4861.
[4]巩丽,李艳红,刘小艳,刘艳,李毅,朱少君,韩秀娟,姚丽,兰淼,张伟.罕见部位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02:344-347.
论文作者:闫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细胞论文; 淋巴瘤论文; 性大论文; 病理学论文; 多核论文; 患者论文; 形态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