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论文_李垚

2017—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论文_李垚

(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育(语文)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上海 远东学校 201808)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每年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则是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它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作中学语文课程的终结性测试,具有高利害性与高信度。本文将以上海新高考改革之后(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作为对象,研究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

关键词:上海高考语文试题;语文课程性质;测量目标;考查方式

2017—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科(上海卷)测试分别于当年的6月7日上午进行。由于今年是上海新高考改革的起始3年,各科的试卷都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而在其中,语文试卷不仅要具备选拔人才所需的高信度和高效度,而且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与之前类似,本文将从2017—2019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各试题的测量目标以及所对应考查的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为基础,并结合试题中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与历年试题进行数据上的比较和分析,找出试卷中的改进和依旧未改进之处,并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也为今后的高考命题以及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1.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各题的测量目标及分析

2017年、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共26题,比2016年少了1题,而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共25题,比2017、2018年少了1题,比2016年少了2题。试卷结构方面,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均为三个部分,共七个大题。为便于研究,笔者以试卷的各个大题为第一级分类,而各大题涉及到的测量目标为分第二级分类,完整呈现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每一道试题:

1.1 积累应用

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最大的改革,就是引入了“积累应用”部分的试题,该试题设计的初衷就是要让学生注意及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部分试题综合了以往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古诗文默写”部分的“识记”类试题,也引入了“情境式诗句选择”以及“句序的填入与排列”等“应用”类试题,该部分试题的改革也是与其他省市及全国卷高考的一种接轨,亦是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一种创新点,而就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积累应用”类的命题来看, 则又体现出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相结合”的考查模式,体现了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考生考查的全面性。以下笔者对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该部分的试题根据测量目标进行分类,并对其分析与解读:

1.1.1 I.2 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相关试题:2017(1)、2018(1)、2019(1)

分析:本题部分沿袭了以往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古诗文默写”一题的传统考查形式,但本题在命题方面也做了两处调整:一是增加了对篇名的考查,二是增加了“理解性默写”(又称“情境式默写”)。这两处调整引导了考生要注重对于篇名的记忆,以及对诗词内容、手法等的识记与理解,相比之前的“古诗文默写”,这无疑提升了考查要求;相应地,取消课外名篇名句的默写减轻了考生备考压力;另外,本题在2017—2019年命题方面基本遵循了“一前(前句默写)一后(后句默写)一名(篇名)一境(情境式默写)”的原则,这种命题的安排也凸显了“积累应用”部分对识记内容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

1.1.2 I.1 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相关试题:2017(2)、2018(2)、2019(2)

分析:本题为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新考点与新题型,该题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为依托,让考生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课外诗句。本题的难点在于不仅要理解课外诗句的内在含义,还要将其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之中进行选择,这对于考生的诗词积累及对诗句的理解迁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因其考查题型为选择题,给了考生选择的范围,所以本题的作答难度适中。

1.1.3 II.2 根据情境,使用语文知识进行识别

相关试题:2017(2)、2018(2)、2019(2)

分析:本题亦为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新考点与新题型,该题对一个完整段落中的部分句子进行填空或排序,以考查考生对于现代汉语语序的掌握情况。本题在作答的时候需要将题干进行分析,找出题干中的主要写作对象,并根据语言的前后逻辑顺序进行语句衔接、排列,最后选择合适的选项作出回答,该题本身考查的是现代汉语语序的排列,辅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又减少了考生语序选择或排列的范围,所以本题的作答难度适中。

1.2 社科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一)

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非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大题所选取三篇文本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的《常识与理论》一文,节选自其所著《哲学·科学·常识》一书(有删改),节选的文本将“常识和理论”作为讨论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得出两个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常识和理论都正确,不过理论能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熊秉元教授的《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节选自《商学院》杂志(2014年Z1期)(有删改),节选的文本根据一些事例对“情感驾驭理智”的观点进行反驳,并通过解释更多复杂现象和生物演化的角度等方面,得出“情感运用受成本效益考量的支配”的观点;以及清华大学中文系格非教授的《记忆与写作》一文,节选自其所著《文学的邀约》一书(有删改),节选的文本通过对“记忆”和“写作”的解读,并通过“河边钓鱼”的事例,得出“写作是一种选择性行为、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等观点。

1.2.1 I.1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相关试题:2017(3)、2018(3)、2019(3)

分析:本考点沿袭了以往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相关考点,即对文中的某个词进行语境义的理解,而对于词义的理解,必须要综合文本的写作对象、词语的本义以及语境的演化三方面,才能准确把握。而从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来看,2017、2019两年考查的是动词,而2018年考查的是名词,且2018年的该试题采用了“评分量表”的评分方式,说明本题的考查愈加细化和明确,这说明本题的命制已经成熟,而考生在作答过程中注意要在答题中将“写作对象+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呈现出来,并注意词性在作答完成后不能变化的原则,才能做到正确作答。

1.2.2 I.2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相关试题:2017(6)、2019(5)

分析:本考点为“社科类文本”大题的常规考点,即针对社科类文本的论述对象进行概念上的理解与辨析,本考点在2017年与2019年进行了考查,皆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相较于往年的简答题考查形式,近三年该考点的考查难度有了一定降低,考生需在作答的过程中综合所有在文本中关于此概念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或者根据选项去文本寻找相应的语句进行判断,而本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又考查了学生对文本快速阅读后的熟悉程度,于是本题的作答正确与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在“社科类文本”大题的最终得分,所以本题的作答又显得十分重要。

1.2.3 I.8 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

相关试题:2017(7)、2018(7)

分析:社科类文本最大的特点,在于文本思路的严谨性,所以从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来看,“社科类文本”大题的最后一题皆与“论证思路”有关,这类考点的试题考查了考生对于文本的整理阅读能力,考生需先明确文本论述的结构;并且按照行文顺序依次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而在概括的过程中,考生需将各部分的写作对象、观点等内容在答题中呈现,并且也要注重各部分概括内容的联系,才能做到正确作答。

1.2.4 II.1 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判断

相关试题:2019(4)

分析:本题的测量目标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新考点,要求考生理解文意,并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迁移,再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相关内容的选择。在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本考点仅考查了一题,即根据文意为诗句找出例证,该题由于涉及到文本语境的理解(观点)以及课外古诗词的含义理解(例证),加之需要考生准确判断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本题作答难度相对较大。

1.2.5 II.2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相关试题:2017(4)

分析:本考点作为上海高考语文的常规考点,在保持传统考查模式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过去该考点的考题由于题干表述不够明确,时常出现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很难把握得分点的情况,而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于该考点的考查采用了比较明确化的选择题考查方式,加之近三年的考题中本考点的试题仅为一题,凸显了新高考政策下对语文学科试题需简化、需明确化的特点,让考生今后的作答更有指向性,也提示了今后的考生及高中教师,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摆脱了之前命题中那些不明确的指向性,试题更加趋于严谨、规范,针对性也更强。

1.2.6 II.3 分析所用材料的作用

相关试题:2017(5)

分析:社科类文本中例子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体现文本严谨性的一种形式,而这也成为了近三年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考点之一。把着眼点放在社科类文本的严谨性特点上面,本身就是试题对社科类文本构思特点的准确把握。考生则需充分意识到社科类文本的严谨性特征,并且分析例子中的内容,找出与所论证观点之间的联系,并在答题中呈现这种联系,方能准确作答,该考点对于考生的作答要求相对较高。

1.2.7 III.1 评价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方法的逻辑性

相关试题:2018(6)、2019(7)

分析:本题与1.2.6所涉及的考点相类似,都是针对社科类文本的构思特点进行考查,但不同之处在于,本考点需要考生对所用到的论证材料、论证方法进行评价,是1.2.6所涉及考点的进阶考查,考生不仅需要将社科类文本的逻辑性梳理清晰并完整呈现,而且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要进行评价构思特点运用的合理性。相比1.2.6所涉及的考点,这对于考生在作答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上海新高考制度下语文学科的一个新考点、新题型。

1.2.8 III.3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相关试题:2018(4)、2018(5)、2019(6)

分析: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沿用了之前“推断题”的相关考点,而从这三年的“推断题”考查来看,考查方面皆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而从考查内容本身来看,由于“推断题”在文中并不能找到同样的原文语句作为线索,所以就需要考生对该社科类文本的观点、论证逻辑性等方面做到全面的理解、分析、概括之后,对选项进行判断,才能正确作答。本考点由于考查考生对社科类文本的全面认识,所以本考点所对应的试题考生作答难度较大。

1.3 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二)

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大题所选取的文本分别是是作家贾平凹的散文《相思》,选自《贾平凹散文集》(有删改),本文通过主人公借“黄蛉”这一感情线索,寄托了主人公对妻儿的思念,也寄托了妻儿对远方的思念,表达了主人公的情感与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的融合;作家凸凹的散文《错位之思》,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本文将某些生活现象归结为“错位”,以母亲的行为、心态等作为呈现,从而表达了作者要常怀敬畏之心、持重内敛、顺生乐生的人生态度;以及作家杨献平的散文《流沙中的弱水河》,节选自《散文中国4——沙漠之书》(有删改),本文围绕沙漠、弱水河自己绿洲进行构思和描写,赞美了艰难无奈中坚持抗争、生生不息的生命,告诉读者即便在生活的困境中,也应当汲取力量、坚忍不拔,直面生活的困难,才能赋予生命的意义。

1.3.1 II.1 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相关试题:2018(8)

分析:本考点为历年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但与以往的试题不同的是,近三年该考点的试题命制以及答案呈现方面较之前有了些许变化。从试题命制来看,考题题干表述的指向性更为明晰,而就答案呈现方面,又跳出了以往传统答题对于“手法、内容、结构、情感”的固化模式,这提示了考生在作答时需摆脱以往所谓的“答题套路”,从而真正进入到对于文本的分析过程之中。

1.3.2 III.1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

相关试题:2017(10)、2018(9)

分析:本考点是近三年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新考点,“语言特点”对于考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语文概念,文本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内容都是该语文概念的外延。所以本考点看似有明确的指向性,但实际上考查范围是极广的。从2017、2018两年的该考点试题来看,“第二人称”属于写作视角的范畴,而“平实、质朴、自然”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说明本考点的考查灵活性极大,这就对试题题干的表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像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第9题,则相对来说指向性不够明确,导致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很难把握其作答要求和具体内容,造成了考生实际作答的困难,这显然与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相悖。

1.3.3 III.2 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

相关试题:2018(10)、2019(10)

分析:本考点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也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坚持“以文本整体阅读”为导向的考点之一。从近三年该考点的相关试题来看,对文本主要概念以及某一具体段落的构思赏析是本考点的主要考查对象,而就试题的答案呈现来看,本考点的试题规避了“模式化”的痕迹,更多地进入到对于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与概括,让考生也明确了“去模式化”的答题是未来上海高考语文学科试题的特点,过去的所谓“语文答题模式”已“行之无效”。

1.3.4 III.3 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效果

相关试题:2017(8)、2019(8)、2019(9)

分析:本考点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随着上海高考语文学科试题的不断改进,对于文学类文本词句的赏析也更具针对性,从原来对画线句段的整体赏析,到现在从画线句段中找出典型词句进行具体赏析,体现了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于赏析类试题的考查愈发明确、细致。而从答案呈现来看,试题更注重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情感的把握,充分发挥文学类文本的特点,让试题为文本阅读服务,这也体现了上海高考语文学科对于文本整体阅读和感知的重视。

1.3.5 III.4 赏析作品的意象、意境

相关试题:2017(9)

分析:本考点为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文学类文本的主要特点之一就在于作者往往把自身的情感寄托在某一个具体的景象或物象之中,这就需要考生充分地理解并领悟这些景象或物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因为这对于考生把握全文主旨或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试题本身的设置也体现了命题者对于文本重要内容和情感的把握,也提示了考生要在作答的过程中关注并呈现文本中的景物线索与作者情感之间的联系,同时让考生去关注意象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1.3.6 III.7 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

相关试题:2017(11)、2018(11)、2019(11)

分析:“评析文本的思想意义”一直以来都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重要考点之一,而评析类试题历来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最后的“压轴题”,既然是“压轴题”,说明评析类试题对于考生的语文能力或素养的考查要求是更高的,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也不例外,该类试题的题干表达依旧保持了传统,而在答案呈现方面,则赋予了考生更大的自由度,命题者希望考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学类文本,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有所感悟,并能够在答题过程中适当呈现。但评析类试题由于本身自由度较大,所以建议在答案呈现时采用“评分量表”的形式,使得试题本身能更为直观,更具效度。

1.4 古代诗文阅读

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诗词鉴赏”这一大题所选取的文本分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广陵赠别》一诗,诗歌选自《全唐诗·卷一七四》,全诗通过作者对送别友人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不须因离别而醉酒的洒脱情怀;唐代诗人崔国辅的《从军行》一诗,诗歌选自《全唐诗·卷一一九》,全诗通过对边塞场景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前线战斗士兵的关切和担忧;以及南齐时期的诗人谢眺的《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一诗,诗歌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书,全诗通过作者与徐勉出游南阳和洛阳的场景描绘,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共游的喜悦之情。

“史传类文言文作品阅读”这一大题所选取的文本分别是《李大亮传》,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选段通过对主人公李大亮劝降敌军、遣散奴婢、为太宗宿直、居处卑陋等事件的描绘,体现了其有勇有谋、宽厚仁爱、恪尽职守、勤俭节约等品质;《周鼎传》,节选自《孙光祀集》,选段通过对主人公周鼎做官期间其他官吏不敢胡作非为、不为权贵所屈力荐寒士之文、治理一方“势家豪仆”、为人处世“居德正俗”等事件的描绘,体现了其廉洁奉公、秉公执法、治理有方、坚持原则、爱才识才、待人真诚等品质;以及《项经传》,节选自《槜李往哲列传》,选段通过项经治理太平府、临江府期间的各种事例,体现其廉政爱民、敢于谏言等品质。

“文言散文阅读”这一大题所选取的文本分别是宋代文人张耒的《进学斋记》一文,选自《张耒集·卷五十》,文章通过对古代君子在饮食、游览、生病等状态下无时不刻都在学习的议论,表现了作者想要借鉴古人学习的精神,告诫自己要勤于进学的主题;明代文人李贤的《心源亭记》一文,选自《古穰集·卷三》,文章通过对心源亭命名原因以及亭前井水的描绘,表现了人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各种负面影响,但只要自己内心明净,还是能够回归君子本质的思想;以及宋代文人彭汝砺的《爱山楼记》一文,选自《鄱阳集》,文章通过从喜好外物的人多,写到喜好山水的人少,再写到喜好山水而“知所以好之者尤鲜”的思路,然后铺写爱山楼景色之美,后来回到甯公由此得到体悟,高明宽宏的胸怀和沾溉万物的追求,表现了作者称颂甯公“所知以好之者”的思想。

1.4.1 I.1 掌握作品的文学常识 & 理解词语在诗文中的含义

相关试题:2017(12)、2019(12)、2017(15)、2017(16)、2018(15)、2018(16)、2019(15)、2019(16)、2017(23)

分析:对文学常识以及文言字词的考查一直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文学常识在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上海高考语文学科历年来对文学常识的考查相对较少,而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则改变了考查形式和内容,在形式上采用了选择题模式,内容上则更倾向于对诗歌体裁、格律等文学常识的考查,而对于作家作品的考查基本没有,这也体现了上海高考语文学科试题注重文本整体阅读的理念,考生也应更加关注对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的积累。

而对于文言实词含义的考查一直是文言文类试题的重中之重,而上海高考语文学科从2014年开始就采用了“填空+选择”的考查方式,但纵观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笔者发现试题对于《考试手册》所要求掌握的“文言300实词”的考查相较于历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来说显得比较少,近三年该类试题对于“文言300实词”范围内的考查只有一个“垂”字,如果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那么超出“文言300实词”也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如果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那么笔者建议还是回到《考试手册》所要求掌握的“文言300实词”的范围进行考查,让考生的备考和作答更有针对性,也使得试题本身指向性能够更加明确。

1.4.2 I.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相关试题:2017(18)、2018(18)、2019(17)

分析:本题为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依旧沿袭了历年来对史传类文言文中的一个长句的现代汉语翻译,但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相关试题则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评分方式,过去该考点的相关试题是以关键词和关键句式作为得分点对考生进行评分,近三年的相关试题在“评分说明”方面注重对于整体句意的理解,得分点以短句为单位来分布,不再仅仅考查单个的字词理解或者句式判断。这对于考生的作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句意的整体理解是未来上海高考语文学科试题的评分趋势。

1.4.3 I.4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相关试题:2019(22)

分析: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一直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过去对于该考点的考查,需要考生自己去文本中找寻相关信息并在答题过程中把整合的信息进行呈现,而从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来看,该考点试题的考查形式由原来的简答题变为了现在的选择题,当然,考查的题量也相对来说减少了,仅有2019年的第22题涉及到了这个考点。从该考点来看,考生需要在第二段的阅读过程中,找到相关信息所在的语句,并且对语句进行理解和整合,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相较于简答题的考查形式,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使得试题更有指向性,考生也更容易作答。

1.4.4 I.5 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

相关试题:2017(22)、2018(22)

分析:对于文本部分或者整体文章内容的概括,一直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而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该考点的试题相对较少,仅两次出现过这个考点的相关试题。从该试题本身来看,考查更多的是对于第一段论证方法的运用。对于考生而言,试题本身四个选项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对段落所使用的论证手法的判断,那么就应该关注第一段的论证思路,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而选择题的考查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考生阅读较难理解的文言散文,如考生能够利用好选择题的选项表述,那么对于后续试题的解答也相对有利,所以对于文言散文中的选择题,考生在作答的过程中务必引起重视,并懂得去利用选择题进行文本阅读。

1.4.5 I.6 概括对象特点、文章主旨、思想观点

相关试题:2018(23)、2017(20)、2018(20)

分析:本考点涉及到对于文本中主要写作对象、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的直接考查,但从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来看,对于主要写作对象或者概念的理解不再采用简答题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选择题的考查方式。本考点所涉及的选择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命题者帮助考生去理解文本的重要方式。而近三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该考点的相关试题有三题,从选项的设置来看,考生需要对所有文本中描绘写作对象的语句进行寻找,并且综合这些语句做出选项中相关内容的概括,从而明确文本主要写作对象的特点、主旨或思想观点。同样,考生如果能利用好这类试题,将能有效地提升对文言散文大题的整体得分。

1.4.6 I.7 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思路

相关试题:2019(24)

分析:本考点在文言散文中进行考查,是一个作答难度相对较大的试题,因为本题的得分点需要通过考生对每一段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将这些概括的内容进行整合、梳理,最后获得完整的答案。对于考生而言,文言散文的理解本身就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散文的一般文体结构有所了解,以2019年的第24题为例,本题就需要考生了解“记”类文体的结构特征,即一般先以记叙和驳论为主,然后转入议论。考生在明确这一结构特征之后,再明确《爱山楼记》的主要写作对象——寗公,最后判断本文的写作目的。整个作答过程对考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1.4.7 II.1 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断句、排序、判断

相关试题:2018(12)、2017(17)、2018(17)、2019(18)、2017(21)、2018(21)、2019(21)

分析:本考点为上海新高考改革之下语文学科的新考点。该题结合了改革前语文学科“文学常识”以及“句义理解”题,相较于单纯考查文学常识不同,本考点更考验学生的综合判断,这对于考生的语文知识考查更为全面、细致,相应地,考生的作答难度也有所提升。2018年的第12题的答案呈现就注重对于“句义理解”的考查。本考点也体现了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注重文本整体理解的理念,考生也应更注重对句义的理解,打破原有只考查文学常识的思维定势。

对于文言文“句读”的考查一直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句读”是文言文部分的“小学”内容,属于基础部分,纵观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2017、2018两年的“句读”题用选择题进行考查,而2019年的“句读”题又回到了传统的“/”断句的模式。这也体现了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试题吸收了全国其他省市高考语文试卷对于基础知识的重视,回归文言文基础的学习,也引导考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句子结构的关注。而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试题在题量与分值方面则相对较少,笔者建议适当地能够加大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

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依旧遵循传统,但历年来该考点的相关试题一直是文言散文阅读大题的难点,由于文言虚词含义多样化的原因,考生一直对这类试题的作答存在困难。考生如想正确作答此类试题,必须观察原句中前后标点符号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已有的文言虚词相关知识对选项中的虚词进行分类,并排除与原句不相符的虚词,然后再根据原句中的含义缺失,做出最后的判断。

1.4.8 II.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相关试题:2017(25)、2018(24)

分析:本考点是文言散文大题的常规考点,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于此类试题在文言散文大题的考查在遵循传统简答题模式的同时,也寻求了一些变化,例如2018年的第24题,它采用句子插入的方式对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进行考查,这对于考生在整体理解文本含义以及句子含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本题C、D两个选项皆可与原文进行前后句意的衔接,这对于考生的干扰较大,所以本考点的相关试题变化需要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

1.4.9 II.3 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相关试题:2017(24)

分析: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均考查了“记”类文体,而“记”类文体的特点就是其议论部分的内容,往往展现作者的思想、观点,所以对于论证内容和方法的考查也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文言散文阅读的常规考点。而对于论证方法的直接考查,在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唯有2017年的第24题。此类试题在作答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段意、文意的概括,才能正确作答,也体现了上海高考语文学科注重“文本整体阅读能力”考查的指导思想。

1.4.10 II.4 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

相关试题:2018(25)、2019(19)、2019(20)

分析:本考点与其他类似考点在考查内容方面大致相当,但区别在于其他类似的考点是对于文本整体的论证结构梳理,而本考点则是注重段与段之间在核心概念表述方面的联系,对于考生而言,本考点所涉及的试题与单纯地进行论证思路的分析稍有区别,需要对试题所涉及段落的核心论述对象进行准确地把握,并能在作答过程中呈现核心论述对象之间的特点和联系。而在答案呈现方面,更注重对于核心概念的层次解读,所以本题对考生的作答要求较高。

1.4.11 II.5 分析人物的情感

相关试题:2017(19)

分析:本考点为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通过对于文言句子的理解来判断相关人物的情感,而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对于人物情感直接考查的试题不多,而从2017年的第19题来看,采用的是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考查,本题考生只需理解文言句子的内涵即可准确体会相关人物的情感,属相对简单的试题。而本题的难度在于对选项涉及的四种情感的把握,考生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辨别,并结合人物的身份、处境等其他信息综合判断。

1.4.12 II.6 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相关试题:2018(19)

分析:本考点为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对于文言文表现手法的考查,近三年的相关试题并不多。而2018年的第19题对于表现手法的考查则是借助对于人物描写的形象分析之中,这就提示了考生,对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来说,重心应放在对于人物本身的解读和分析,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则是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而就2018年的第19题而言,可以发现试题对于非主要人物的形象也需要把握到位,然后根据其人物形象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这体现了试题本身对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

1.4.13 III.1 赏析作品的语言运用

相关试题:2017(13)、2018(13)

分析:本考点为上海新高考改革之下语文学科的新考点。该考点引入了“语言特色”这一概念,由于之前历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于语言特色的考查相对较少,加之考生对于这个概念知之甚少,所以造成了本题的作答难度较大。本考点的试题,考生答题过程中应先将诗歌的情感基调进行判断,根据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进行语言特点的初步判断,然后再根据词句的运用等方面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做出最后的判断。这也提示了考生要注重对于语言本身的把握,但由于这一语文概念相对新颖,所以对于该语文概念的具体含义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细化,才能让试题的指向性更明确。

1.4.14 III.2 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相关试题:2018(14)、2019(23)

分析:本考点为历年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但相较于历年来的传统考查方法,上海新高考改革之后的语文学科试卷对于常规考题在试题题干表述与答案呈现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例如2018年的第14题,本题在题干表述中出现了“扣住‘传闻’二字”的提示性短语,告知了考生答题的方向,在答案呈现方面,则加入了对于“传闻”二字的具体含义和作用的解说。而这提示了考生,未来上海高考语文学科常规试题不再简单呈现,而答题也不再“模式化”“套路化”。

在文言散文的阅读试题中,对于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上海高考语文学科也命制了相应地试题进行考查,而从答案呈现的方面来看,更多涉及的是短语内在含义的理解,以及这个短语与文本主题、情感基调、写作目的之间的联系,并未像现代文文本中类似考点对于艺术手法的运用、内容与形式上作用的把握。这体现了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于文本“整体理解”的指导思想,而对于考生而言,该类试题对文言散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和情感把握要求较高。

1.4.15 III.3 赏析作品使用的手法及其效果

相关试题:2017(14)

分析:本考点为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常规考点,但上海新高考改革之后,该常规考点也进行了一些改变。例如2017年的第14题,在试题题干的表述中直接将本诗的情感基调体现出来,让考生明确的情感把握的方向,而在答案的呈现方面,则将本诗中抒写临别情感的所有方式通过每一联诗句进行展示,这提示了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涉及到所有的诗句,且不能有遗漏,也让考生明确了诗词对情感的抒发是多样化的,不是单一的,考生需要掌握所有的诗词情感表现形式才能完整作答。

1.4.16 III.4 赏析作品的意象、意境

相关试题:2019(14)

分析:本考点在近三年上海高考语文学科试卷中所对应的考题相对来说开放性比较大,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地进行选择,然后对自己选择的诗句进行赏析。但诗句选择完成之后,对诗句的赏析仍然需要通过字词分析、所选诗句本身的含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所以本题在给予考生自由选择权利的同时,也遵循了赏析题的传统。但由于本题的自由度较高,有一定开放性质,建议在答案呈现的方面能够纳入“评分量表”,使试题更具信度和效度。

1.4.17 III.5 评价作品的艺术特点

相关试题:2019(13)

分析:本考点是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常规考点,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应本考点的试题为一道选择题,评价类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考生而言并不常见,但2019年的第13题,四个选项均带有对作品写作特点的评价,并没有完全用到固定的语文概念进行分析,所以本题更倾向于一道评价类试题。但我们又从该题的四个选项中,发现了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多种艺术特点。这就提示了考生,今后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于语文概念本身的考查将更多元化,而这种将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的模式将是未来上海高考语文学科的命题趋势。

1.5 “写作”部分试题分析

相关试题:2017(26)、 2018(26)、2019(25)

测量目标:Ⅳ.17—19 表达应用

分析:从2015年的上海高考开始,上海高考语文学科作文题对于所写话题的表述更加复杂,2017年的“预测”和2018年的“被需要”,这两道试题都是通过导语表述来限制“核心话题点”的外延,由此提升了审题的难度,从立意方面区分考生层次。不过,2017、2018两年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的话题都比较显豁,而到了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对于话题的把握则需要自己去感悟和提炼出来,导语也由原来的一段增加到了两段,而在第二段导语中,则更聚焦“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这样的命题方式,让话题作文的“话题点”有发散的部分,也有聚拢的部分;而对于话题本身的内容来看,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更关注家国天下,与考生“修齐治平”的为学理念相融合,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多种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思辨,去杂糅更多方面的内容,去思考话题的现实意义;而对于考生而言,仅仅寻求作文立意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拓开广度、选准角度,又要“大题小做”,也需要“小题大做”,对话题的理性探讨也需加入对话题的感性提升,这对于考生作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未来上海高考语文学科作文题的命题趋势。

本章小结

本章列举了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每一道试题的测量目标,并对试题所考查的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进行了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每一道试题所对应的能力考查见下表(表一):

表一: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各试题能力考查汇总表[20]

表一: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各试题能力考查汇总表[20]

年份

题号

工具性

人文性

“两性”统一

人文性(人文素养)

情感

态度

价值

追求

2017

1

2017

2

2017

3

2017

4

2017

5

2017

6

2017

7

2017

8

2017

9

2017

10

2017

11

2017

12

2017

13

2017

14

2017

15

2017

16

2017

17

2017

18

2017

19

2017

20

2017

21

2017

22

2017

23

2017

24

2017

25

2017

26

2018

1

2018

2

2018

3

2018

4

2018

5

2018

6

2018

7

2018

8

2018

9

2018

10

2018

11

2018

12

2018

13

2018

14

2018

15

2018

16

2018

17

2018

18

2018

19

2018

20

2018

21

2018

22

2018

23

2018

24

2018

25

2018

26

2019

1

2019

2

2019

3

2019

4

2019

5

2019

6

2019

7

2019

8

2019

9

2019

10

2019

11

2019

12

2019

13

2019

14

2019

15

2019

16

2019

17

2019

18

2019

19

2019

20

2019

21

2019

22

2019

23

2019

24

2019

25

总计

6

30

33

16

0

6

19

6

22

6

7

2.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有关数据汇总与分析

前一章笔者就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每一道试题的测量目标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每一道试题所对应考查的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本章将结合试题中涉及到的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与历年试题进行数据上的比较和分析,找出试卷中的改进和不足之处。

2.1 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试题考查内容的总体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在对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的每道试题考查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就试卷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数据对该试卷进行汇总与分析:

二: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各试题考查内容之题量分布情况比较表

年份

“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试题

“人文性”特征明显的试题

“两性”统一特征明显的试题

2017

18(69.23%)

0(0%)

7+1(30.77%)

2018

16(61.54%)

0(0%)

9+1(38.46%)

2019

15(60%)

0(0%)

9+1(40%)

2003—2016均值

20.07(73.37%)

4(14.62%)

2.29+1(12.01%)

表二反映的是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各试题考查内容的题量分布情况。从“表二”所反映的数据来看,今年高考在“两性”统一特征明显的试题数量较以往有很大程度地增加,此前14年的高考试卷该类试题的题量均值是12.01%,2017—2019年分别达到了30.77%、38.46%以及40%,试题占比是此前均值的3倍多,由于2016年该类试题的占比也超过了30%,这就说明这两年来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比之前更遵循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相应地,单个考查“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明显的试题数量就减少了。所以,现今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考查内容的安排上较之前些年更完善、合理,同时也更为全面。

表三: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各试题考查内容之分值分布情况比较表

年份

“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试题

“人文性”特征明显的试题

“两性”统一特征明显的试题

2017

53(35.33%)

0(0%)

27+70(64.67%)

2018

47(31.33%)

0(0%)

33+70(68.67%)

2019

46(30.67%)

0(0%)

34+70(69.33%)

2003—2016均值

58.36(38.90%)

13.93(9.29%)

7.71+70(51.81%)

表三反映的是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各试题考查内容的分值分布情况。今年由于“两性”统一的试题数量已经有所增加,所以相应地“两性”统一特征明显的试题在分值上也分别达到了64.67%、68.67%以及69.33%,而2019年的该数据为17年来最高,而“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试题在题量上也较2016年之前有所减少,所以分值占比也有了相应地减少,这就说明高考试题逐渐向“两性”结合的方面有所倾向。同样地,《2019年上海高考考试手册(语文科目)》上涉及的“检测目标”在2017—2019年的三套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基本都有体现。

综合以上三张表格,笔者认为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考生的要求更趋于全面,也贯彻了语文学科课程性质所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2 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内容各分项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本文的2.1部分从试卷整体的角度对具体的考查内容进行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并发现了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查内容上的变化。下面笔者就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工具性”“人文性”“‘两性’统一”三种试题进行细化,并得出一些数据,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表四: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试题中各语文能力考查分布情况比较表

年份

识记

理解

分析

概括

诵读

两种语文能力及以上

2017

2

7

5

3

0

1

2018

1

7

3

4

0

1

2019

1

7

2

2

0

2

2003—2016均值

1

6.71

5.5

3.57

1

2.29

表四反映的是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试题中各语文能力考查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中的“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试题方面,“理解能力”的考查依旧是重中之重,是整个数据表中唯一一个超过“2003—2016均值”的语文能力。这个现象也就表明,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更侧重于考生“理解能力”的考查,相比于之前侧重“分析能力”的考查,2017—2019年的试卷看似对于语文能力的考查要求降低了,但纵观这些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其中部分试题对于理解的要求是“整体理解”,而非纯粹对于文本字、词、句、段的局部理解,这其实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本套试卷看似降低了对于语文能力的考查,其实质是提高了对于文本整体(局部)把握的要求,所以这三套试卷在贯彻以往17年来对于“理解能力”的重点考查之外,也对“理解能力”的考查提出了更为深层的要求。

表五: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两性”统一试题中考查内容分布情况比较表

年份

理解

分析

鉴赏

表达

审美情趣

个性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7

1

6

6

1

7

2

3

2018

3

2

6

1

7

3

2

2019

1

8

7

1

8

1

2

2003—2016均值

0.14

2.07

1.5

1

2.86

1.21

1

表五反映的是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两性”统一试题中考查内容的分布情况。这三年的情况较之去年有了更大的提升,这再次反映了命题者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把握。而在此类试题中,“鉴赏能力”取代之前的“分析能力”成为了重点考查对象,而“审美情趣”也是这三年高考试卷考查内容中比较大的增长点。可见,与之前一样,命题者在命题时更关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功能和其他语文能力的结合,而这也是命题者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课程性质的把握,并且让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更加向语文课程性质靠拢。

3.对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改进之处

笔者在第一章对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相关数据的展示和分析,而结合七张表格中的数据以及笔者去年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对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的结合程度得出如下结论:

3.1.1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积累应用”部分将“文言文与现代文”考查相结合,考查内容方面相对全面,彰显了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于“语文知识”的重视。

3.1.2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于常考考点采用更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考查,并引入了许多需要通过迁移才能正确作答的试题,且更多的常考试题的指向性较为明确,避免了考生对得分点把握不准的情况。

3.1.3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在答案呈现方面对语文试题本身的文本特点的依赖性更高,“套路化”“模式化”的答题方式在近三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已基本消失。

3.1.4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在答案呈现方面注重了文本整体阅读的理念,在文言句子翻译等试题上面侧重于对句意的整体理解。

3.1.5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于语文概念的考查更为多样化,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特点、表达方式等语言艺术性的考查不再单独分析或鉴赏。

3.1.6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于史传类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已经具体到了段落细节,而非历年来对于人物形象的全文理解,这也是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去套路化”的体现。

3.1.7 2016年及以前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工具性”的考查方面侧重于对语文“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依旧沿袭了这样的规律,但纵观这些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试题,我们会发现命题者对于“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考查是多方位的,它不再是以往对于文本局部的理解,而注重的是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更强调了考生阅读文本的综合语文能力的运用,所以这实际上是对某个语文能力更为深入、透彻地考查,同时也加大了此类试题的作答难度。

3.1.8 除了“工具性”特征明显的试题之外,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对于“人文性”的试题也是在不断地渗透,与去年类似,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加大了对于“推断题”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文本迁移、举一反三,其实试题的设置是为了让考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对于文本不仅要会解读,还要学会“用”,而这类试题的设置也体现了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殊之处,即试题要有区分度和选拔性。

3.1.9 今年上海高考的语文试题对于语文“人文性”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全面,测量目标本身兼顾“人文性”的试题越来越多。最明显的变化当属今年写作部分试题的命制,写作部分舍弃了以往一味地思辨,开始关注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以及话题,其实这样也是高考试题贴近生活的一种表现,要求以后的高考考生要去关注身边的、社会上的、乃至国家层面的所有现象,让自己亲近生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这样的“开放性作文”,要比一味思辨的作文题,限制更小,且试题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话可说,这也让考生审题的难度大大降低,从而真正回归到作文就是思想性、文学性的体现,而非之前的出题意图的探究及议论。

3.1.10 与去年类似,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在部分主观题的答案在输出方面,采用了更为详尽的“评分量表”的形式,更加体现评分的公平性;也让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更明确考生语文能力的运用标准,使得今后对于语文能力的考查更量化、更具体、更明确。

3.1.11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对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较之以往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单纯地考查对于语文概念的识记,更多地是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无疑增加了考生作答的难度。

3.1.12 从试题的分布来看,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在现代文阅读部分侧重于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考查,而在考生作答难度较大的文言文阅读部分,则侧重于对“工具性”的考查。并且从试题本身的能力设置方面,单纯的“识记”能力的考查比重逐渐减少。

3.2 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在测量目标以及考查方式上的不足

3.2.1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在“积累应用”部分的考查方式相对单一,应该学习全国及其他省市高考对于语文知识的考查方式,并适当借鉴外省市对于语文知识的题型。

3.2.2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学科试题的参考答案,在评分标准方面部分简答题更多依旧采用的是“找点给分”,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之前对于主观题、评析题对于“评分量表”的使用,能够让阅卷教师的评分更有指向性,也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答题所遗漏的关键信息,更重要的是,对于今后中学语文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教师可以通过“评分量表”,更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简答题的作答,且有些答案本身,同样的含义可能有不同的表达,如果仅仅只是一句话概括的“答案示例”,很难让那些表达上有所调整的考生得到应有的分数,所以“评分量表”的全面使用十分必要。

3.2.3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考查逐渐在脱离上海高考语文《考试手册》所规定掌握的300个实词,考查内容趋难。

3.2.4 史传类文言文对段与段之间联系的试题在区分度方面相对较小;而文言散文阅读对于论证结构分析的试题则区分度较大。

3.2.5 2017—2019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在纯“人文性”试题的考查已消失,而在考查的语文素养方面,缺少对“个性特点”的考查,这对于部分具有思想性的考生在语文学科的作答方面造成了发挥上的影响,且“想象题”的考查在近三年的试卷中也消失了,这对于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创造力的发挥方面造成了些许影响。

3.2.6 近些年,对于语文学科的考查,一直忽视口头表达,且语文试卷中也缺乏对于应用文书写以及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核,笔者认为这些语文学科的“根”,也应在高考试卷中有所体现,毕竟这些东西是考生未来进入大学,乃至走入社会后最实用的语文能力,所以口头表达与基础知识的考核依然十分必要。

3.3 对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一些建议

基于以上对于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与语文课程性质的相关结论,笔者对优化今后上海高考语文试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具体如下:

3.3.1 建议在今后的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中,对于纯“人文性”试题的考查仍然不能放下,并且适当加大对于“想象”类试题以及“个性特点”素养试题的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对于今后语文学科的考查全面性有着更好地促进。

3.3.2 建议今后的语文学科参考答案中,简答题部分全部采用“评分量表”的形式,让阅卷教师的给分更为细化,并且对后来的考生答题有更强的指导作用,也为中学语文教师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3.3.3 建议在今后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加大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应用文写作的考查,并且适时考虑口语表达的测试,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掌握语文能力,否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许多规定的阅读和写作要求,无法充分地得到落实。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和“教师教”都能贯彻和完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加入这些测试十分必要。

3.3.4 针对某一具体语文学科知识点的考查,题干表述依旧需要进一步明确,尽量避免在审题上对考生造成影响和困难。

3.3.5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大题文言实词含义的考查,建议回归“文言300词”本身,而非“超纲”考查。

3.3.6 对于文言散文大题的论证结构分析类试题的考查,尽可能降低试题的区分度,在题干表述方面应更清晰,指向性也应更明确。

参考文献

[1]李垚,试论新课标下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9).

[2]李垚,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研究报告[M],中文自修等,2015(7).

[3]李垚,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研究报告[M],中文自修等,2016(7).

[4]闵中玉,上海新高考一本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

[5]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M],中信出版集团,2018.2.

[6]熊秉元,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J],商学院,2014.Z1.

[7]格非,文学的邀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8.

[8]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5.

[9]凸凹,错位之思[N],人民日报,2016.7.18.

[10]杨献平,散文中国4——沙漠之书[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8.

[11]唐圭璋,全唐诗[M],中华书局,2018.7.

[1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8.9.

[13]刘昫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5.

[14]孙光祀,孙光祀集[M],齐鲁书社,2014.3.

[15]爱新觉罗·弘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中国书店,2013.8.

[16]韦言,高考文言文本彰显学术含量——评2017年上海卷《进学斋记》的选文处理[J],语文学习,2018(7).

[17]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8]于谦,四库明人文集丛刊·忠肃集、兰庭集、古穰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9]彭汝砺,鄱阳集[M],商务印书馆,1975.1.

[20]由于每一年《上海市高考考试手册(语文科目)》为当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制订的“测量目标”都会较上一年有所调整,故本文无法就“测量目标”对2017—2019年上海高考试卷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素养方面的数据分析,则是根据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两套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定义进行分类统计,最后得出的相关数据。所以本文将以试题所对应考查的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论文作者:李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2017—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论文_李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