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的建设中,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基础建设之一。因此,完善好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工作,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的施工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基础施工;特点;影响因素;技术要点
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基基础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质量。为此,除了要采取合理可行的基础施工技术外,还应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施工技术要点,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以此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借此,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浅谈。
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施工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的技术性较强,其施工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基础处理属于隐蔽工程,施工部位在地下,增加了施工作业、施工质量控制以及基础工程检查验收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基础处理必须保持连续作业,若作业期间出现停顿间断或受外界影响,则有可能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并且该类事故不易挽救,只能返工。
1.2影响因素
1.2.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地基的稳定性是影响基础施工的重要因素。若基础地基稳定性较差、稳定系数偏低、缺乏良好的抗滑性,则会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稳定性。即使工程顺利完工,也难以充分发挥工程的真正效用,并且还有可能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
1.2.2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若地基出现过大孔隙,则会直接导致工程地基渗漏问题。在此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基础会遭受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在基础施工中,必须做好地基渗漏观察和检测工作,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
1.2.3基础沉降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质量的又一大因素。受工程所在地地质条件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出现沉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若基础沉降幅度过大,则会导致工程结构变形,严重时会破坏工程结构,造成水利水电工程安全事故。为此,必须在基础施工中充分考虑沉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质量。
2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的施工技术要点
2.1前期准备工作
2.1.1详细掌握地基与基础的施工图纸和地质勘查报告等相关技术文件资料,深入到工程所在地了解施工区域内的地质状况。
2.1.2根据施工方案要求,在土方开挖之前,妥善处理好施工区域内对正常施工造成阻碍的已有建筑物、管线、树木、道路、坟墓等。
2.1.3若工程所在地位于山区,则必须了解当地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情况,以便于在施工中一旦遇到滑坡现象,能够及时采取可靠的处理措施。若施工地点位于陡峻山坡,则必须在施工准备阶段认真检查山坡坡面情况,查看其是否存在古滑坡体、孤石、危岩、崩塌体等不稳定迹象,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2.1.4对施工现场的道路、桥梁和设备卸车点进行加宽、加固,以便施工机械可以顺利进出施工现场。
2.1.5认真复核测量放线的定位控制线、基槽的灰线尺寸以及水准基准点,保证其符合设计要求,妥善保管好相关检验手续,做好经常性复测工作。
2.1.6将施工场地清理干净,按照设计要求设置排水坡度和临时排水设施,一般向排水沟方向作大于2%的坡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7在开挖土方的过程中,如果基坑、管沟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那么必须根据地质勘察资料,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降低水位。通常情况下,应将其降至低于开挖地面500mm,而后再进行施工。
2.2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2.2.1灌注桩。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中,灌注桩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桩基础,根据成桩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钻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和打拔管灌注桩。
①挖孔灌注桩。这是一种以人工的方式挖土成孔后,再进行混凝土灌注成桩的技术,它的特点是单桩承载力高,施工设备简单,施工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噪音和振动,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施工前,应当先将场地上的杂物清除干净,然后对场地进行整平处理,并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随后放线确定桩位,挖孔、支模、浇筑混凝土即可。
②钻孔灌注桩。与人工挖孔桩不同,钻孔灌注桩是以钻机进行钻孔,然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成桩,它的特点是施工速度快,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地基。施工过程中,护筒的埋设和钻孔是关键环节,护筒的顶面应当高出地面30cm左右,其倾斜度应当控制在1%以内;钻进的速度应当由慢到快,钻孔的力度则应当从小到大,这样可以提高成桩质量。
③打拔管灌注桩。该技术是利用与桩设计尺寸相符的钢管,在端部套上与之的桩靴,然后打入到土体当中,再将钢筋骨架放入钢管内,进行混凝土浇筑,随着混凝土的灌注逐步将钢管拔出,借助拔管时的振动效应使混凝土密实。
2.2.2钢混预制桩。工程中常用的钢混预制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心桩,另一种是空心桩。前者一般都是在施工现场进行预制,为了便于制作,桩截面多以200mm×200mm~550mm×550mm的正方形为主;后者则是在预制厂内进行制作加工,单桩的强度等级较高,外径以400mm~500mm为主,为方便运输和施工,桩长一般都在30m以内。
2.3不良地基的处理技术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良的地基基础,若是处理不当,则会对工程的顺利进行造成影响。由于不良地基基础的种类较为繁杂,所以在地基施工中,应当针对各种不良的地基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2.3.1软弱土层的处理。软土地基是不良地基基础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类,其中又以淤泥质软土居多,这类土体一般是由淤泥沉积物、腐殖质等组成,其特点是含水量大、承载力地、压缩性高、孔隙比大、固结时间较长。由于此类土体的质地较为软弱,若是在其上施工,极易产生压缩变形,会对结构物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软弱土层处理可采取如下方法:将所有淤泥土全部挖除,并以基桩置换砂层,同时设置砂井排石。
2.3.2浅土层液化处理。浅土层在不良地基中较为常见,具体是指土体质地比较松散且含水量相对较大的土层。由于此类土层多以沙土和粉土为主,加之施工中的振动作用,会导致土层紧密,土质空隙间的压力升高,从而对基础上部的结构造成威胁。对于此类不良地基可采取如下处理过法:将液化的土层全部挖除,并以较高强度的土层进行回填,由此不但能够达到防渗的目的,而且还能对混凝土墙起到包围作用,进而防止土层向四周流动。
2.3.3覆盖层的处理。此类土层的特点是空隙大、渗透性强、易产生变形和渗流等问题,可用强夯法对土体表层进行压实处理,或是设置混凝土截水墙,如有必要也可采用高压灌浆法砌筑混凝土防渗墙。
结论: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基础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内容较多,一旦某个环节或是细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对基础施工质量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为此,应当了解并掌握基础施工技术要点,并在施工中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以此来提高基础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光.水利水电工程中不良地基的基础处理方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
[2]陶忠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不良地基基础处理方法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7).
[3]梁建柏.水利水电工程灌浆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11).
[4]刘书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岩土工程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J].价值工程.2014(6).
论文作者:熊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基础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土层论文; 地基论文; 工程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混凝土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