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语教学论文,错误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语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是近30年来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一直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对教师如何对待错误及错误产生的原因、错误的纠正等问题作一探讨。
一、对待错误的态度
对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是行为主义的机械态度,认为语言学习是个刺激——反应的过程,要通过不断的强化来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因此,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对错误采取有错必纠的方针,以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习惯。这类教师强调的是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外语教学中这样做的结果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学生怕犯错误,怕人笑话,久而久之,就索性“少说为佳”。另一种是功能派的宽容态度,认为“错误是学习语言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路碑”,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学生的错误听其自然,理由是熟能生巧,只要多说,就能慢慢自我克服。这类教师强调的是学生语言的流利性。这样做的结果,学生虽然克服了怕犯错误的心理,但是说话毫不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停留在洋泾浜英语的水平,无法表述准确。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语言错误?学生为什么会犯语言错误?按照现代心理语言学的观点,外语学习是个漫长的内在化过程,学生从开始只懂得母语一直到最后掌握一种新的语言系统是要经历许多阶段的。学生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过渡性语言,这种语言既不象他的母语(nativelanguage),又不是将来要学好的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而且,它与目标语的不同又是有系统的。学生使用的这种语言是处于两种语言之中的,可称为“中继语”(interlanguage),这是一种变化中的语言,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语言错误。因此,“语言错误无非是学生在学习外语中走向完善的路标。”(科德)。作为外语教师,对待语言错误,既不能象行为主义那样机械,对错误不能容忍,又不能象功能主义那样,宽容到撒手不管。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大胆开口,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要实事求是地分清错误的性质和来源,弄清哪些错误要纠正,哪些错误暂时不需要纠正,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二、错误产生的原因
语言学家们认为:不同的学习过程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语言错误,语言错误的起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语际的干扰(inter-lingual interference)
语际的干扰又称为母语的干扰,是学习外语时已有的母语知识或经验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这类错误是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所引起的。就语言学习来说,在一种语境中学会的东西有助于在另一语境中进行的学习,就产生了正迁移;在一种语境中学会的东西干扰在另一语境中进行的学习,就产生了负迁移。当一个人在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外语)时,他的母语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的特点都会产生负迁移,即干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易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所谓的中式英语是指受汉语思维影响而产生讲英语民族的人并不那么说的英语。这是语际干扰的结果。例如:“玛丽叫我做这件事。”
误-Mary called me to do it.正-Mary asked/told me to doit.
汉语中“叫”并没有call所含有的“高声叫”的意义,而是“要人”或“请人”的意思。显然,把“叫人做事”直译为call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是典型的中式英语。
近十多年来,对比分析的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在语言教学界曾盛行一时。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主要障碍是母语的干扰。学习者的大量的错误来自母语已有的习惯或经验。解决的最好办法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即把所学的外语和母语这两个语言体系作出系统的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预测学生的困难,并据此设计相应的句型练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克服母语的干扰,避免错误的产生。
对比分析理论虽然盛行一时,但后来人们对错误类型的调查却表明:母语干扰造成的错误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对比分析虽然在语音方面取得较明显的进展,但在语法和词汇方面却遇到很多难题。因为任何两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系统都很复杂,学生的许多错误是无法完全用母语的干扰来解释的。
2.语内的干扰(intralingual interfercnce)
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经验或知识,对该语言作出不正确的假设或过度概括,从而类推出偏离规则的结构。这类错误可视为发展中的错误,它们并不反映母语的特点,而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这些错误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
(1)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学习者根据他所学的语言结构作出概括,然后创造出一些错误的结构。例如:从tell sb.to do sth/ask sb.to do sth/advise sb.to do sth句型中错误地归纳出suggest sb to do sth.
(2)忽略了规则的限制(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
这也是一种过度概括,学习者往往背下一些规则,却不知这些规则有什么限制,就产生了用法错误。例如:从He asked me to go.She told me to study hard.错误类推出:He let me to go.She made me to study hard.
(3)运用规则不完整(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
学生学会了一些规则,但往往不能全面地了解和运用它。例如:学会了特殊疑问句Where is he?知道这类结构应该是疑问词放在句首,然后主谓倒装。可到学习宾语从句时,却造出I don't know where is he.的错误句子。
(4)形成错误的概念(false concepts hypothesized)
学习者对所学的语言的特点形成一些错误的理解。例如:从two ap ples,three books类推出two sheeps.
以上四条都是学习者在对所学语言的规则加以内在化处理时产生的,与学习者的母语没有多大关系。
3.非语言因素的干扰(nonlinguistic interference)
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时是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所造成的。例如:精神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环境嘈杂等都会抑制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造成语言表达的失误。
三、错误的纠正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语言交际必然涉及到交际的有效性和交际的效率。有效性意指准确性,效率意指流利程度。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准确性,……,还要不断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流利程度……。”由此可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必须正确。否则,语言将失去其交际的功能。语言教学必须注意正确性,防止错误习惯的形成。所以,作为教师应意识到,课堂好比实验室,是出错的地方。学骑车不可能不摔倒;学游泳不可能不喝水。过多强调准确性,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也会出现学生一开口说英语,教师就急于纠正词汇、语法错误的现象,从而挫伤了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一门语言,犯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是必要的。但作为教师,一定要懂得纠错的技巧,对必须纠正的错误要有所选择,不能“见错必纠”。
1.纠错与否的依据
决定纠错与否的重要依据是错误的性质。错误就其性质而言分为“语言能力的错误”(competence errors)和“语言运用的错误”(performance errors)。语言能力的错误是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该语言的规则,或没有完全学会,因而不知如何运用该语言的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类错误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类似的错误,所以要纠正。由于它带有习惯性,所以还要通过操练强化正确的形式。例如:Halfway on their journey an accident was occurred.When you will come,I'll tell you a story.如果教师及时帮助纠正这类错误,学生的情绪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积极性会得到提高。语言运用的错误是语言表达时的疏忽,是偶然的口误或笔误,可以暂时不纠正,或者加以提醒后让学生自己纠正。这种提醒,在口头练习时,可用手势,语调或面部表情等来表示,在笔头练习时,可用某种记号或字母来表示。
2.纠错的技巧
要纠正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作为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来说,要掌握好纠错的艺术和技巧。
教师应经常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归纳整理,列入以后的教学要点。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错误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于未然。例如:如果教师问学生Where did you go yesterday?学生很可能回答:I go to……yesterday.对这类错误的预防办法是先操练一下动词过去时的形式"I went to……",然后再提问:"Where did you go……?"
在操练语言形式时,应强调准确性,以便形成正确的习惯。对学生此时出现的语言错误,教师应当场纠正,并让学生通过多次句型的操练来掌握正确的形式。仅仅指点一下是达不到克服错误,形成正确习惯的目的的。
在交际场合应强调语言的流利性。只要语言错误不影响交际意图的表达和交际目的的实现,就不必使交际中断立即纠正。教师可以把发现的错误记在笔记本上,事后帮助学生纠正。
总之,纠错的技巧不在于教师辛辛苦苦耗费时间去给学生一个错误一个错误地纠正,或是要学生把纠正过的句子重抄若干遍,而在于教师能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从而发现一些有关的规律,克服其语言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