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术水平考试的试题要求初探_历史知识论文

基于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要求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业论文,试题论文,水平论文,测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7)05-0092-05

基于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试题,其内容取决于课程、教材以及教学目标。[1](346)与以往不同,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测试内容,除关注历史知识的通识性目标外(如历史知识的掌握准确度和广度、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程度等内容),还应包括新课程理念下的远瞻性目标(如选择和使用学习方法的广度和效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程度等内容)。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设计、操作必须有成熟的理论支撑及实践层面上的技术指导。

一、理论探索:如何编制全面体现课标要求的理想试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2](6)可见,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要求必须完整体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从理论层面上看,这种完整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所谓“理想”试题,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一)测试试题的目标具有多元性

学习目标和评价有直接相关联系,通常可以从学习目标中直接推衍出评价目标,因此学业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是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学习目标的多元化特征也就决定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测试目标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首先表现在横向角度,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次表现为纵向角度,即每个维度都有高低不同的层次结构。最后,表现为试题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性或导向性,即通过试题的解决来引导考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形成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意识、时代意识;引导考生关注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测试目标的多元性,要求测试试题必须全面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既包括知识与能力维度,也包括过程与方法维度,更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必须多层次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仅检测理解能力,而且检测运用和评价能力;不仅检测感受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且检测认同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仅检测学生认知层次的方法目标,而且检测独立操作层次的方法目标等。同时,充分发挥试题本身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感悟历史真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

(二)试题依托的知识点具有超越性

一标多本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大特征之一。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和角度不同,其表述方式、选取内容的具体细节、选用的图表文字材料等也不同。这就使得试题依托的历史知识点必须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性,首先表现为试题切入的知识点,不能是某一版本独有的知识点,而是众多版本所共有的知识点,即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规定的知识点。其次表现为试题题干的表述方式,不能直接采用某一版本的表述方式,而应是经过命题者改编的不同于任何一种版本的表述方式。最后表现为试题的答案应是几种版本的共有内容,其表述方式也不能照搬任何一种版本等。体现这种超越性,可采用如下三种策略:一是寻找不同版本教材中的共性知识点,但试题的表述方式必须经过命题者的改造。二是依据不同版本的教材,分别设计具有版本特色的试题,供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考生选做。三是超越教材,直接根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进行命题。从降低试卷成本的角度看,第二种策略成本太高没有实际意义,第一种和第三种策略比较可行,但单纯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策略,都不容易控制试题的难度,最好是把这两种策略综合起来,即容易的试题依托共性知识点,中等难度以上的试题依托内容标准创设新情境设计问题等。

(三)测试试题的内涵具有综合性

强调综合性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历史学习的宏观性、思辨性、情意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首先表现在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可分为纵向(专题式)综合、横向(阶段式)综合与纵横(专题加阶段)综合三个方面;其次表现为试题结构的层次性。即选择题间呈现出由易到难的梯度,非选择题各问间呈现出由知识到能力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或方法的层次;再次表现为试题立意的综合,这种综合既包括能力立意,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立意等;最后表现为试题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即通过试题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为其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平台。试题内涵的综合性,特别要求每一道非选择题应由难度逐渐增加、测试目标逐渐扩展的一系列问题组成,试题内各问间呈现出由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反思等梯度。试题除以能力立意外,还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过程与方法)立意,即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试题的灵魂,以考查目标为依据,选择试题切入的知识点,经过分析、归纳和概括,得出历史认识,感悟历史真谛,或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等。

(四)测试试题的形式具有情境性

建构主义因对学生认知学习的本质揭示而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驱动的评价,“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源于丰富而复杂的情境。”[2](26)因此,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形式必须具有情境性特征,“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这里的情境既指自然情境,也指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创设的人文情境等。这种试题情境主要以文字、图表、历史再现图、文物遗迹等形式来创设。试题的情境性特征,要求试题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历史教育的魅力所在。这样学生从有意义的情境中不仅能有效地再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将知识作为处理日常情境以及新情景的工具而加以灵活运用”。[3](304)

二、实践探索:如何实现全面测试考生发展程度的试题要求

课程标准规定历史学科应在三个维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试题的角度上看,这三个维度可分为四个方面:知识——试题的载体、操作对象和结果;能力——操作知识的心智技能,如再认、理解和运用、评价等;方法——操作知识的一系列步骤和遵循原则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由历史知识铺垫,通过一定方法和技能导出,从而感受和感悟历史真谛。同时,课程标准对每个维度又有深浅不同的要求,如,“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中的“搜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等。可见,全面测试考生学业水平程度,就是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准确度、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对常用历史学习方法的使用效度以及由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历史真谛的敏感度等。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必然使学业水平测试体现出多元性、超越性和综合性。

(一)让试题依托的历史知识具有超越性

这里的历史知识,其范围是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其内容包括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和历史结论等。其表述方式,要具备超越性特征,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简单转述。简单转述的历史知识应为各种版本教材中的共有知识。如,例1依托的知识点就属于现有各种版本共有的知识点,使用的表述方式就是简单转述。但试题中不能直接出现“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名词 (因为此称谓人教版教材有而人民版教材没有)等。

例1. 西周时期的周天子必须是

A. 庶子 B. 嫡长子 C.小宗 D.大儿子

2.用现代语言重新整合。重新整合的基本知识也须是各种版本教材的共有知识,但描述方式又不同于其中的任何一种版本。如,例2依托的知识点就进行了重新整合。虽然题干叙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但表述却不是任何一种版本教材中的描述内容。

例2.当看到某皇帝任意处置军国大事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种政治制度开始建立于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3.引用图表材料间接呈现。这里引用的图表材料或是各种版本教材都使用的,或是各种版本教材都没有出现的,一般包括文字材料(直接或间接描述历史知识)、图片材料(想象图、转载图或历史遗迹、遗址图片)、表格等。如例3就使用了文字材料,并且这段材料没有直接出现在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中,对考生而言是“新材料”。

例3.薄伽丘在小说《十日谈》中说:“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呢。”这一材料表明作者认为

A.要遏制人类天性必须具有非凡的本领

B.只要头破血流就能遏制住人的天性

C.人性迟早要突破各种束缚而解放出来

D.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顺应天性

(二)让能力考查成为试题的核心

“能力”处于历史学习过程的核心地位,它基于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外显为技能训练、方法掌握、过程反思,回归于情感培养的人文情愫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考查历史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试题中,其核心部分也应是“能力”。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规定,“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结合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可以把这些能力要求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识记层次,指“回忆或再现所学内容”。如上述例1。由于识记层次的试题能力要求比较低,考查目标比较单一,其难度也相应比较低。所以,这类试题的数量也应相对较少。

2.理解层次,指“证明对材料的理解、变换、重组或解释”。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就是能对有关知识进行转换或解释、推理等。如,上述例2、例3都属于考查理解层次的试题。由于理解能力下起识记层次,上达运用层次,处于桥梁地位,并且理解层次的含义比较丰富。同时考查理解能力的试题一般要创设新情境,基本具有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主要特征。因此,这类试题应该成为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主导试题。

3.运用层次,指能在提供的新情境中应用有关历史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 (如设计有关方案等)。具体分为简单运用层次,即所谓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5](568)分析层次,即所谓的“批判性思维,识别理由和动机,根据具体的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结论是否有证据支持”;综合层次,即所谓的“发散的、原创思维,新的计划、建议、设计或故事”。[5(569)]如,例5中的第 (2)和(3)小题分别考查了简单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评价层次,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指定(材料内在)的标准和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价值判断等,即所谓的“判断观点的价值,提供意见,应用标准”。[5](569)如例4就比较完整地考查了评价层次的能力。

例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午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材料二 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建构了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机构。它恰似一座金字塔,高踞塔尖的是封建皇帝,而压在塔底的则是劳动群众,这座封建政治金字塔的修建,标志着秦皇朝的建立。

材料三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建立封建皇朝之后,紧接着就开始了开拓岭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秦军经过残酷而持久的激战,“三年不解甲弛弩”,才打败南越,攻占了番禺。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始皇的评价。 (评价要表述成文,内容包括主要活动及影响)

5.表达层次,能较恰当地使用所学的历史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进行表述。如例4也考查了表达层次的能力等。

(三)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成为试题的灵魂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灵魂,考查学生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及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情感的丰富程度、为人处世的态度是否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程度等,不仅是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灵魂。霍恩斯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划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信奉和举止”等五个层次。[6]布卢姆则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划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层次。[1](231)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并与历史学科特性相结合,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感受(经历)层次,指在历史学习中,初步建立对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规律等的感性认识;(2)反应(认同)层次,指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3)领悟(内化)层次,指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其中前两个层次最适合笔试考查。如,例5的就属于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立意的试题,主要考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两个层次。此外,如,例4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等。

例5.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生、发展,反映了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需要。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知识结构中字母代表的主要内容。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第一项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第二项 大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大元帅……经参议院之劝告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大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大总统应提出人选经国会之劝告及同意而任命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787年宪法》

材料二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近代史文献·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请回答:

①根据所学知识,简述美国是如何处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间的关系的?

②根据材料一和二,比较美国总统和德国皇帝权力的主要不同点。

③代议制的确立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④通过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探究,你有哪些启示?

(四)让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成为试题的中枢

因为历史学科能力本质上就是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所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首先表现为能力的考查。其次表现为过程与方法的反思与总结。让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成为试题的中枢,除体现为能力的核心地位外,还表现为以过程与方法立意的试题和渗透过程与方法的试题。从横向角度看,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收集和使用材料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方法、感悟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设计历史情境的过程和方法等。从纵向角度看,外显为三维目标之一的过程与方法同动作技能有一定相似性,霍恩斯坦把动作技能学习划分为“知觉、模仿、整合、创作和熟练”等五个层次。[6]布卢姆则把动作技能划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等六个层次。[1](231)综合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历史学科特征相结合,我们把学习过程与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1)认知层次,指能识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大致步骤和主要原则;(2)模仿层次,指在类似的情境中使用相应的学习过程和方法;(3)独立操作层次,指在新情境中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例6就是一道以过程与方法立意的试题,特别是第三组问题的最后一问,直接考查了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此外,其他立意的试题也都渗透了过程与方法的操作理念。

例6,某同学使用下列方法探究我国古代政治特征,请根据提示帮助这位同学完成探究过程。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制度背景过程与内容影响关系

(2)下列是某同学在模拟西周前期的政治生活中的一段独白。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独白中的错误之处。

我是家里的老大,被父亲分封到东方。前几天,我用我的武装力量帮助弟弟教训了想打听“鼎”下落的楚王。弟弟因此免除了我的贡赋,并允许我在自己的封国内收取赋税,设置官员。过几天,我的孩子们将要来汇报他们治理自己封国的情况。他们之间整天勾心斗角,打个不停,我心里很恼火。

(3)从上述关于我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叙述中,你能概括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我们走进早期政治文明的学习过程可分为哪几个主要步骤?

三、初步反思

综上可见,基于学业水平测试的试题,应该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试题的灵魂,以能力考查为核心,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为中枢。试题依托的知识点具有超越性,试题题干和答案不能照搬任何一种版本的表述。每一道非选择题由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和归纳历史知识—历史认识和感悟或反思学习过程与方法等组成问题组。命制试题首先要确定试题的灵魂,然后选择试题切入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设计试题的细目表,最终设计出全面考查学生发展程度的具有很高效度和信度的理想试题。

标签:;  ;  

基于历史学术水平考试的试题要求初探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