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行动——中国可持续发展历程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发展历程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
1.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初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始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我国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全国和各地的“九五”计划中。这是国际社会出台的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年地球峰会决议的原则立场。《中国21世纪议程》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自然三维复合系统的有机联系为依据,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和相应的对策,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蓝图。
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指导下,各部门和地方也都积极研究和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方案和计划。如国家环保局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制定了《中国林业21世纪议程》,国家海洋局编制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等。此外,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安徽、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等2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已制定或正在制定省级的21世纪议程,哈尔滨、成都、广州、太原以及辽宁本溪、葫芦岛、江苏常州、武进、安徽池州、福建长泰、山西阳泉等地还制定了或正在制定市县级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计划。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形成
过去的10年,正是我国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积极迈进的时期。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相适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手段上,我国突出了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的作用。在法律手段方面,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修订和新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6 部环境保护法律,《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等9部资源管理法律,30 多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395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600多项地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法规。在经济政策方面,我国确立了建设项目必须把治理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在财税、信贷政策和外商投资上向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倾斜,如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税收减免、企业更新改造环保投资优惠贷款、征收耕地占用税、资源税等。
3.环境污染治理和资源生态保护工作正在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国家确定的“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一市”(北京市)的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已经实施;长江、黄河的重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也已启动。全国建立了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51个,已有7个生态农业示范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全国已有10%的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16.55%;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551处,面积约13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4.4%。
4.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取得明显进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环境大国,积极参与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目前已与27个国家签订了环境合作协定或备忘录,加入了20多项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国际公约,建立了良好的官方合作机制。同时,将生态工程建设、环保监测技术和设备、信息环保产业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此外,《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计划》的128个项目, 得到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许多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公司积极参与,大多数项目已经启动,有的项目正在洽谈。
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制约
1.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21世纪初,我国将相继迎来人口总量、就业人口和老龄人口增长的三大高峰,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更加沉重。一方面,在2030年前,我国人口总量将继续增长,每年新增人口达1400万人左右。在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将逐步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食物需求和资源需求将不可遏制地扩张。同时,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在7%左右的较高速度, 在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刚刚起步的阶段,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仍然较高,结构性污染问题仍较严重。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如耕地、森林、水、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耕地为世界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为1/6,人均水资源为1/3,人均矿产资源为1/2。我国的生态环境已非常脆弱,不少地方正遭受着大规模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还相当严重。可见,未来我国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相当突出。
2.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认识的偏差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理论到战略的形成,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政府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虽然被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但它在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不够明确。在中长期计划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往往被作为与经济发展战略平行的社会领域的发展战略来看待,其内容都只是涉及人口控制、社会发展、医疗保健、资源环境等从公众的角度看,虽然近几年大家的环境意识有所觉醒,但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全国公众心目中仍相当淡薄。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战略完全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推行方式。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还是政府在推行、倡导。在大多数公众眼里,可持续发展完全是“政府的事情”,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无价”等观念却根深蒂固,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程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非政府组织(NGO )对推广环境教育和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如北京地球村、自然之友等,他们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力量还显得太单薄。
3.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机制的缺陷
首先,在决策机制上,缺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各领域,需要有综合协调的决策体系,有一个综合部门来牵头、协调各部门的行动,从发展决策、发展规划、发展方案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这些方面真正地融合。在我国,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由原来的环保部门单独抓变为多部门联合抓,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但仍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环保机构地位偏低;二是部门和地方的“条块”分割使发展经济的决策往往缺乏综合、长远的考虑,跨行业和地区的问题被搁置。其次,在控制机制上,“政绩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明显冲突。在我国,用“政绩”尤其是经济增长指标考核各级干部的制度非常普遍。 为了体现“政绩”, 各级干部在任期内都把GDP增长放在第一位,而生态环境往往成为经济政绩攀比的牺牲品。 第三,可持续发展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关系不明,动力机制难以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得到了强化,拥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另一方面,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等绝大多数资源为国家所有。个人和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对公共资源滥用的倾向,导致“公地的悲剧”。目前,我国涉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进行,如何界定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建立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
1.极进行技术创新,促进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在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治理技术为基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我国必须要把技术创新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各种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
2.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首先,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综合调控和组织协调能力。在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程中,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部门协调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形成高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合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地方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权力和义务,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重视地方政府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宣传和组织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拓宽广大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渠道。
其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经济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灵活配置环境资源、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具有独特效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要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积极培育环境资源市场,建立合理的环境与资源价格体系,合理运用金融、财政、价格等手段进行环境管理,从经济利益上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理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调整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战略
全球化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既有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中,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承担与自身责任和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维护国家的发展权。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协商和谈判,准确判断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