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症状鱼病的诊断与治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症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草鱼细菌性出血病与病毒性出血病
1.症状与诊断
草鱼细菌性出血病: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并有溶血现象。早期肠道内有少量食物,并且有充气的现象、多粘液,同时鳃丝末端腐烂。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鱼体表各组织器官或组织出现斑点或块状出血,甚至全身出血,撕开表皮后可见全身肌肉呈现红色。鳃丝出血或苍白色,体腔有时有腹水,肠道内无食物,充血但不糜烂。
2.防治方法
(1)草鱼细菌性出血病:①第一天用二氧化氯0.4克/米[3]全池泼洒,第二天用抗暴威0.05克/米[3]全池泼洒。同时用鱼病康(氟苯尼考)每千克鱼20毫克拌饵内服,连用5~7天。②强氯精0.3~0.4克/米[3]全池泼洒,连用2~3天。同时用诺氟沙星每千克鱼20~30毫克拌饵内服,连用3~5天。
(2)草鱼病毒性出血病:①在鱼种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药浴片刻,然后采用出血病疫苗注射或浸洗进行免疫预防。②在发病季节外用二溴海因0.3克/米[3]或大黄1~2.5克/米[3]全池泼洒,每半月一次,同时每月内服药物1~2个疗程,每100千克鱼每天用三黄粉400克+板蓝根120克拌饵内服5~6天或每千克饲料拌入病毒灵10~15克,连服7日,病情严重者可重复一个疗程。
二、竖鳞病与鱼波豆虫病
1.症状诊断
(1)竖鳞病:疾病发生早期,鱼体发黑,胸腹部或身体前部鳞片向外张开,鳞的基部水肿,形成竖鳞,用手轻压,渗出液即从鳞片下溢出,鳞片也即脱落;后期全身鳞片竖起、体表充血、眼球外突、腹部膨大、肌肉浮肿等,腹腔内积有腹水,肝、脾、肾等内脏肿大、色浅等。
(2)鱼波豆虫病:此病只有通过镜检才能够与竖鳞病相区别。在显微镜下看到活体时虫体透明,内有细小颗粒,侧面成梨形、卵形或椭圆形,侧腹面略似汤匙。大多数情况以其2根鞭毛插入鱼皮肤和鳃的上皮细胞上,虫体作上下、左右摆动。
2.防治方法
(1)竖鳞病:①泼洒强氯精,使池水呈0.3~0.4克/米[3],连用2~3次。②二氧化氯0.25克/米[3]全池泼洒。③在泼洒以上药物的同时内服:复方新诺明(每千克鱼6克)每天一次,连服4~6天。也可用诺氟沙星(每千克鱼6克)每天一次,连服4~6天。或用恩诺沙星(每千克鱼20~30毫克)每天一次,连服3~5天。以上内服药物任选一种。
(2)鱼波豆虫病:①鱼种放养前用硫酸铜溶液8克/米[3]浸洗鱼体20分钟,可有效预防。②治疗时用0.5克/米[3]硫酸铜+0.2克/米[3]硫酸亚铁全池泼洒。
三、白皮病、白粉病与小瓜虫(白点病)
1.症状与诊断
白皮病:是由白皮假单胞菌、鱼害粘球菌引起。发病时病鱼尾柄发现白点或白斑,并迅速蔓延至背鳍与臀鳍间的体表至尾鳍基部全部呈白色。皮肤无充血、发炎症状。严重时病鱼头下尾上,头部发黑而死亡。
白粉病:由“卵甲藻”寄生在皮肤引起,发病初期病鱼在池中成群拥挤在一起,并分成小群在水面转圈式环游。病鱼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及背部先后出现小白点,逐渐蔓延至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和鳃部,粗看与小瓜虫相似,但白点之间有充血的红色斑点,而小瓜虫病与白皮病则没有。病情后期则白点堆积并联结成片,病鱼体表像包裹一层米粉。
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的大量寄生引起。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点状包囊,严重时病灶部位组织增生,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层白色基膜覆盖于表面,表皮糜烂。鱼在水中不断与固体物摩擦。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球形虫体,可变形,虫体内有一透明马蹄形的大核。而白皮病和卵甲藻病则无此现象。
2.防治方法
(1)白皮病:①放养前可用2%~3%的食盐或12.5%的金霉素,或25克/米[3]土霉素药浴20~30分钟。②漂白粉1克/米[3]全池泼洒。③红霉素0.3克/米[3]全池泼洒。
(2)白粉病:①每隔7~10天泼洒生石灰一次,用量为15~20千克/亩·米,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②五倍子200克加2~4千克水煮开15分钟,连渣泼洒,每天一次,连用5次。
(3)白点病(小瓜虫病):①亚甲基兰2~4克/米[3],视病情连用2次,使用时间隔24小时以上。②福尔马林25毫升/米[3]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2~3次。
联系电话:0510—8555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