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发烧” 专家指点百年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球论文,趋势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刚过去的那个冬天又让人们觉得很暖和,这是自1986年以来连续第9个暖冬了。今年1月份北京的气温更是创下了一百多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与这种现象相佐证的是,有资料表明: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全球大约变暖0.6摄氏度左右,我国也接近这个数值,而且冬季比夏季变暖幅度大。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丁一汇教授接受采访时说,现在人类所处的气候点是近一万年来最高的。在未来50--100年内受温室效应的影响,全球还将可能变暖1.5--4.5摄氏度。
气温升高是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的。每年由于矿物燃料的消耗,60多亿吨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其浓度相对于工业化前增加了大约26%。这种增加与温度的升高几乎是平行的,有科学家认为温室效应引起的变暖将控制下个世纪全球的气候变化。到205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可能增暖1.0--1.5℃,而东北地区变暖将可能超过1.5℃。
丁教授认为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很大。农业方面将可能使耕作区的北限北移,耕作制度发生一定变化。以水稻为例,水稻成熟期将缩短,三熟制可种稻区将增加。但水稻生长所需的大量水分将因蒸发供给不定,从而影响水稻产量。但在目前寒冷的东北农业区,低温常常妨碍作物成熟,所以2050年的暖气候可有利于提高产量。
对水资源的影响在于中高纬度地区变暖后降水量有减少趋势,容易产生干旱。与之相适应的是一些森林将退化,这样由森林来吸收的二氧化碳会更少,其浓度在大气中又将增加,造成恶性循环。
气温升高还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在未来50--100年内,科学家预测,海平面将升高0.5米左右,一些沿海低地和岛屿面临淹没的危险。
气候变暖将会改变人们对取暖和降温能量的要求。目前北方取暖一般从十一月开始至次年三月底结束,变暖后用于防寒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减少。相反空调和冰箱制冷设备需求量会增大。同时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石油、煤、天然气的消耗,尤其要发展节能技术。有的国家准备增收能源税,把钱用作环保资金。
我国人均商业能源的消耗小于法国的1/4,小于美国或加拿大的1/10,但是能源的潜在需求量很大。工业的发展、私人汽车的增多将使能源消耗增加。这就需要采用节能技术。
气候变化问题已为公众所关注,很多国家已着手采取措施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包括中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今年3月将召开公约缔约国第一次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问题,气候作为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应得到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