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会生存,教师应学会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应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的题目,它引起国际教育界的重视,几年来我国学者为此做过诸多高明的阐述和演绎。联系到21世纪以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我体会,“学会生存”应该不是传统的“学会知识”和“学会考试”,而可能指向“学会创造”。
那么,随着学生的学习宗旨的变化,教师如何适应?本文拟以开发学生创造力为取向,着重讨论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
一、知识创新的国家背景 自从江主席提出“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后,我国以国家的名义建立创新体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先例,此举反映了国家决策人的雄才伟略。国家要实现创新战略,只靠大学和科研机构行不行?从功利角度看,短期可能奏效,长期则难以维护。因为国家创新体系实质上是一个国民精神的改造和重建的远大工程,这就要靠教育,并且要贯穿到教育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细胞——班级及其管理。
班级在培育学生知识外的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上,历来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外在提出“智商”后,又出现了对应于情感、意志、道德的“情商”、“逆境商”、“德商”等提法。现代许多版本的《成功学》研究证明,一个学生在未来社会上能否功成名就,除与其知识量有关外,情感、意志、道德也起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比尔·盖茨不过是个大学一年级肄业生,现在却是闻名世界的亿万富翁。在我国多次的全国小学生发明奖励中,可以看到大量知识不多的孩子的创造发明成果。
我国传统教育的内核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其形式化的结果是“知识知识再知识”,上课听知识,笔记写知识,下课背知识,测验考知识,考完忘知识。几千年来,我们的教育主流很少注意到教育中的智慧,很少想过“让学生变得聪明些”,“让学生表现创造力”。如果问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可能就集中在对知识与智慧的认识上。
二、知识经济和网络为创新提供了优异的外在环境 智慧或创造力的开发,需要两个力的推动。一个力是外在的客观上的牵引力,另外一个力是内在的力即个人的创造欲望。知识经济和全球网络,恰恰提供了这两个力的生存环境:
其一,创新获得高价回报的市场来自知识经济。由于在知识经济时代,复述性知识没有价值,(计算机的记忆能力惊人)应用性知识价值不高,惟有创造性知识才有高价值。知识经济时代高度奖励知识创新,如何奖励呢?除开现有的国际荣誉形式如诺贝尔奖外,另一种是今天正在诞生的形式,即新知识作为商品或专利,在全球网络市场上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这种高回报属于一种外力,即外在牵引力;在市场高回报的吸引下,人们的创造心理自然得以高度激发,即内在的推力。
其二,网络环境使创新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全球网络几乎就是一个超级知识博物馆,它储存了不同门类、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传统的各种知识,为不同学科之间的杂交、融合、嫁接、综合或渗透,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加上网络平台提供的知识交流方便(随时随地或随心所欲)、快捷(理论上知识或信息以光的速度传播),都为提高创新的成功率提供了最佳条件。什么是创新知识?创新见解从哪里来?美国大学著名教材《心理学纲要》中有个精辟的论断:“发明家是一个对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知识)并不过分重视的人。”“他们在开始学习的学科转移出去,而在新领域中达到创造的全盛时期。”这两句话改用中国简洁通俗的话说,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适应创新的教师工作 不过,上述环境仅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还不足以包揽创造力开发的全部,因为创造力是一种人类的精神现象,还需一个人文环境和条件。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里的内因指学生的素质,特指科学知识以外的情感倾向、意志锻炼、道德规范、艺术修养、人际关系、人生观诸方面因素。那么,教师应该思考什么?
1.创新观念。长期以来,教育界有句名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实际上在“主导”的居高临下控制中,学生的“主体”早已丧失殆尽。我们还是沿着流行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传统教育压抑自由思考、遏制想象力、规定标准答案、嘲笑非逻辑见解、要求写八股文章,早已使得学生那幼嫩的创造苗头夭折。现实里要改变这种流行了几千年的耳提面命的积习真是难上难。我曾把这种教育模式概括为“人—人”模式,网络教育的特点是在“人—人”之间插进了一个机器,成为“人—机—人”模式,其好处是把教师与学生隔开,双方在网络平台上互动交流,双方的背景隐没了。所以,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平的环境。
其次,创新还是人际合作和人际关怀的结果。班集体为训练合作精神提供了条件,教师在这里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无论网络发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习的班级形式(如社区学院)总是要存在,没有人放心让一个“机器”教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因为,情感需要在人际沟通中培养,意志需要在人际来往中磨练,道德更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习得。由此可见,如何营造一个自由、宽容、平等和公平的班集体环境,让创造力这棵小苗萌发长大,是教师要研究的课题。
2.创新活动。学习是人类成长中的一种必要活动。“活动”二字寓意深刻,传统的知识灌输是死的。早年有句话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所谓“活”,就是知识进入人脑应该伴随着一个过程,而不单单是一个结论,它携带着“为什么”“如何做”,其间充满了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等“活”过程。
“所谓”动,不光是脑动,还要手动。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人分解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青少年的动作思维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年年的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奖中,大多离不开青少年的手工制品。这对于我们的教师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教师要鼓励和鞭策班级里的青少年参加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为促进青少年的创造力发挥提供条件。
3.创新方法。创造力常常发生在直觉、灵感、顿悟时刻,这些非逻辑因素不是教材知识逻辑化的结果,在心理学上不能纳入记忆心理范畴,属于次认知心理。据此,教师可以让兴趣来牵引和激励学生,例如请外面的专家讲发明史,讲他的研究经历,讲创造技法。教师以学生包括差生在创造活动中的点滴进步的赞许和欣赏,很容易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4.群体创新。心理学上有个有趣的观点,说的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要比改变一个群体的行为困难得多”。这很可能与系统论相关,也可能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顺应、同化或归属心理相关。利用这个心理学规律,教师可以在班上制造“爱科学”“动脑筋”(创造发明竞赛)气氛,运用群体策略,调节个别学生的反社会行为,引导出一种荣誉感来激励群体创新。
四、学会宽容、学会沟通、学会激励、学会赞扬——教师的基本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生“学会”,其实,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应该“学会”,要开发学生创造力,要总结开发学生创造力方面的经验。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努力做到“四个学会”。
1.学会宽容。教师是成人,学生是青少年,二者之间的差距应该正视。在所有的正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失败,他尝试的失败越多,他前进的步伐可能越坚实。此外,还要允许学生发表在你看来很幼稚可笑的见解。这是作为教师的必要品质。我在广州上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曾经把学生发展比喻为一部前进的自行车,世界上没有一部自行车是笔直前进的。可是我们的教育却用“笔直”的观点要求每一个学生,为了追求完美,令学生陷入没完没了的克服缺点的泥潭难以自拔,落入一辈子改造思想的深渊,在无穷无尽的动辄得咎的阴暗中生活。其实,“不完美”才是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
对此,我在课程中提出了一个“优先注意力”和一个“改写差生备忘录”观点。如果教师的“优先注意力”无休止地集中在责备学生缺点上,可以说这是判了学生精神“无期徒刑”;如果教师把“优先注意力”放在寻找、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或优势上,就可以给他一个明朗的天空,他将可能在自信中走上成功,从此改写“屈辱与悲愤备忘录”。因为创造力永远属于自信者,与自卑者无缘。自信是成功的精神支柱,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成功又托举自信升华。
顺利提一下,上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我特别安排了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内容,其中提到在学会宽容别人的同时,还要学会宽容自己,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善待自己。有的教师不能善待别人的原因,往往出自不能善待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还有逛街、购物、读书、嬉戏等。教师们听了这些内容,笑眯眯地走出课堂,那些“载不动,许多愁”得到了释放或调节。因为那种工作狂只能使人走向偏执、狭隘、封闭和孤独,其结果是损害了自己,一旦把自己的烦和累带进教室,还会损害学生。
2.学会沟通。有了宽容的基础,下一步就是沟通。沟通基于彼此信任,抱着“对牛弹琴”的态度与学生谈话,是谈不上什么沟通的。平时不沟通,一旦出事才勾通不能算沟通。中国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说育”,学生在学校使用的大多是听觉,而教育是要求“润物细无声”的,企图全部用语言来达到教育目的,不一定现实。沟通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表达的方式方法几乎决定了沟通效果。对此,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指教过我,他们说,有时你拍拍他的肓膀都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3.学会激励。由于传统教育把学生设定在高分的框架上,故而教师大多不善于激励学生。其实,青少年的能力表现在6方面:语言表达才能、合作交际才能、数理逻辑才能、音乐艺术才能、空间知觉才能、记忆复述才能。有的学生的才能往往像火花一样易逝,教师要用放大镜观察,用灵敏的快门捕捉,然后用眼神或语言,公之于全班学生面前,让他觉得自己在班上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当然,教师的实事求是作风是不能动摇的。
4.学会赞美。几乎每个学生包括差生都有希望得到赞美的心理,不幸,中国教师大多吝啬“赞美”,即使有也多半赐予优生,然而现实中,最渴望赞美的恰恰不是优生而是差生。当我们把目光从寻找学生身上的缺点改为寻找他们的优点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爱之处。那么,面对一个连讨厌都来不及的学生,从哪里赞美呢?这里有几个方法需要调整,一是着重看过程,不过多计较成绩或分数;二是着重看努力,不过多计较目标是否达成;三是着重看进步,不过多计较原来的基础;四是着重看特长,不与优生比较优势;五是着重看个性,不计较整齐划一。这样,教师就可以运用赞美引导差生树起自信,用赞美来点燃差生的希望。
由于中小学的学习在学生一生中只占小小的一段,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期望学生在中学这个人生初级阶段做出什么惊人的创新成就。我们只能要求学生在这一时期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合作精神,好奇心和想象力,广泛兴趣和自信心,道德规范和责任感,为他日后创新成就打一个基础。如果这样,教师的工作应该算是很成功的了。